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說清楚這個問題的起源。
中國自古以來,王公貴族的爵位財產結為一體,且由于實行一夫多妻制(確切的說是一一妻多妾制度),子女眾多,為了解決死后爵位財產繼承問題,維護社會的秩序穩定,建立行之有效的繼承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大禹把王位傳給兒子啟,開創了“父傳子,家天下”的傳統,自此:夏朝實行父死子繼的繼承方式,到了商朝,制度有所變化,前期實行兄終弟及,后期改為父死子繼。到了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定下了一項制度,叫做: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由此幾乎奠定了此后中原王朝3000年的繼承制度。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句話前后兩句不是并列關系,而是一種優先級降低的順序關系,意思是:如果有嫡子(就是妻子生的兒子),那么就在嫡子中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如果沒有嫡子,就在剩余的兒子中選一個母親地位最高的繼承。
這一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子以母貴。
古代社會婚姻關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又講究門當戶對,婚姻是建立在兩個家庭社會關系和社會地位的基礎之上,妻子意味著龐大的家族關系和社會關系網絡,對于家庭興衰意義重大,所以地位最高,同理:妻子所生的兒子,由于血緣關系,繼承了兩家的家族關系和社會關系,社會資源最為豐富,而長子由于出生最早,接觸這些社會關系時間最久,影響也最大,由他來繼承是各方都樂于接受的結果。而小妾,由于社會關系相對低下,影響力低,所以兒子的地位也相應降低,只有在正妻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獲得繼承權。
這就是立嫡的含義,既不是年齡問題,也不是才能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問題。
例如: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結婚前就與老家的曹寡婦私通,生了兒子劉肥,但由于是曹寡婦并非明媒正娶的妻子,所以皇位只能由呂雉所生的嫡長子劉盈來繼承。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雖然兒子眾多,但是皇位只能在原配竇皇后生的三個兒子中挑選(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嫡長子繼承制還能解釋一些其他問題,例如正妻有多個兒子,嫡長子先于父親死了,那么繼承權也應該由嫡長子的后人來繼承。這種方式雖然有些迂腐,但是可以有效避免爭斗,更好的維護秩序。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本打算傳位給太子朱標,但是朱標早死,朱元璋就把位子傳給了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總體來說:這是一個成功并成熟的繼承制度。這個繼承制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制。不僅中國如此,在日本以及其他地方的封建時代,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歐洲封建社會的長子繼承制,包括了長子繼承財產,封建貴族的爵位和土地傳給長子,其余的兒子因缺乏財產為謀生而淪為騎士。
但是這一制度也存在許多問題:如果大兒子是個傻瓜,或者能力弱,而其他兒子有能力,有功勞,有人脈該怎么辦?
如前文所說:李淵想把位子傳給嫡長子李建成,但是次子李世民在建立大唐過程中立有大功,人氣極高,兄弟二人互不相讓,最后玄武門兵變,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成以及擁護李建成的三弟李元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做了皇帝,縱然如此,后世史家還是狠狠的給了李世民一筆。同樣的道理,朱元璋死后,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動叛亂,得了天下,但朱棣吸取李世民的教訓,挖空心思修改歷史,不惜把生身母親歷史抹去,偽造自己是馬皇后親生兒子的身份,還大張旗鼓的在南京建大報恩寺(不知道報什么恩)以彰顯自己篡位的合法性。
最搞笑的是西晉,晉惠帝生來就是個傻瓜,但是就因為是嫡子(司馬炎與皇后楊艷次子,長子司馬軌兩歲夭折),做了皇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為什么不喝肉粥。
這些奇葩案例不勝枚舉,不能不說是對這一制度的諷刺。
還有一些皇帝,本身就是這一制度的破壞者,例如漢高祖劉邦,晚年寵幸戚姬,耐不住枕邊風,打算廢掉太子劉盈,立戚姬的兒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為此呂后不惜拉攏群臣為兒子保駕護航,劉盈剛即位,呂后就反攻倒算,毒死如意,然后又把戚姬砍成人彘,而漢武帝在廢除太子劉據以后,為傳位給年幼的兒子劉弗陵,不惜殺掉寵愛的鉤弋夫人。
最有意思的是清朝,由于起源于關外滿人,雖然入關后接受了中原文化,但是在繼承人問題上依然保留了自身特色,采取了秘密立儲的方式,但是這一方式依然沒有跳出“子以母貴”的傳統。
皇族如此,貴族自然有樣學樣,雖然沒有皇位繼承,但是有爵位和財產,為了保證家族萬世永昌,爵位有人繼承,財產不被無限分攤,由嫡長子來繼承是最合適的方法。而到了民間,雖然有條件納妾的少之又少,但是古代社會沒有計劃生育,一家多個兒子的情況并不稀罕,為了防止出現繼承權爭端,也都采用了長子繼承制。
整體來看:嫡長子繼承制度在封建社會看來是一種成熟的繼承制度,它對穩定社會有著重要作用。但在今天看來,他是一種非智能的制度,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必將被人拋棄,由進步的制度所代替。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