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叔認為,不管面臨哪些未知,大家都要讓自己內在有激情,外在有活力,這樣才會變得更強大,從而更出彩!
那我們該如何做?庫叔建議,剛開始步伐不妨慢一點、小一點、穩一點,從一件件小事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為”,庫叔提煉出10個小習慣,希望每個讀者看罷都能有所收獲。
文 | 李浩然 趙亮(瞭望智庫實習生)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在《投資大師羅杰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中,美國傳奇的投資大亨羅杰斯,對自己尚年幼的女兒提出了期許:
永遠買高質量的商品,它們不但耐用,而且殘存價值高。
去采購食品之前,記得要吃飽,如果你餓著肚子,將會買回一大堆超出所需的食物。
任何貼著“必看”、“必讀”、“必須試試”標簽的東西,都要避開,尤其是流行的,更要退避三舍。
不要跟人談論你賺多少錢以及有多少身家……證明自己要靠行為,而不是談錢。
如果你們借錢,一定要按時還,好的信用至關重要,壞的信用記錄會困擾你多年。
在開長途車或在公共場合露面之前,記得要先去洗手間。
照顧好自己,一個人如果身體不好、休息不好,則很難成功。
……
庫叔覺得,這些期許都在“情理之中”,看起來,似乎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
但不可否認,這些“雞毛蒜皮”一旦堅持下去,足以讓人發生蛻變。
1
克服拖延癥
為什么你想做的事一直沒做?
為什么你的任務總是無法按時完成?
為什么總有人嫌棄你的工作效率不高?
有時候,只是因為你得了拖延癥。
哈佛大學人才學家哈里克說:世上93%的人都因拖延的陋習而一事無成,這是因為拖延能殺傷人的積極性。
當下,過大的工作壓力會讓人產生及時行樂、能拖就拖的想法。再加上,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刷微博、刷微信、淘寶、玩游戲等等,讓我們感到輕松愉悅,但時間也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當發現時間不夠時,我們就會出現焦慮情緒。
焦慮情緒和輕松狀態不停地交替轉化,最終造成拖延。
那么,如何克服拖延呢?
答案是:行動起來!
管理學家總結了一條行動力公式,叫“POA=(P×A)/O”,POA是Power of Action,P是Partner,A是Acceleration,O是Objective, 即“行動力=(伙伴×方法)/目標”。
從公式來看,可以得出結論:伙伴越多,行動力越強;方法越多,行動力越強;目標越集中,行動力越強。
所以,找好伙伴,找對方法,找準目標,行動起來!
2
有空多讀書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優雅之舉。
你曾看過的書,即使記不住,也都會潛藏在你的記憶中,悄悄地影響著你。
那么如何多讀書?
*計劃在先。
可以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每周讀一本書,假設這些書平均約250-300頁,有厚有薄,可以把每天的閱讀量定在每天40頁,一周時間即可完成,如果趕早完成,還可以搶先進行下一本。
*每時每刻,分秒必爭。
擠地鐵、坐公交,午餐后、睡覺前,這些碎片化時間都要用上。
*只要合理,可以放棄。
如果某些內容讓你看到崩潰,那么你可以暫時放棄,然后在心情大好或是提前完成周計劃時重新拾起。
*耍點把戲,其實可以。
若規定日期快到了,而你很可能完不成閱讀任務時,可以選擇以前讀過或非常喜歡的、并且能夠輕松完成的書。
*保持進度,絕不落后。
絕對不要欠下讀書債,不要抱著“我回頭再看”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一旦你落后于計劃,你將感到失望,甚至可能會考慮放棄。
*讀完一本書,記得總結。
3
堅持寫點東西
仔細想想,現代人忽略掉了很多好習慣,寫作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
提到寫作,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才驚天下的大作家,或者是午后坐在咖啡館里碼字的專欄作者、文藝青年。
反正想來想去,寫作都跟自己扯不上關系,這種想法其實錯得太深!
豆瓣讀書《Rework》里有這么一句話:
“如果你要從一堆人中決定出一個職位的合適人選,雇那個寫作最厲害的人……一個好的寫手不單有根好的筆桿子,清晰的寫作體現其清晰的思路,優秀的寫手懂得溝通,他們讓事情易于理解,他們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他們知道什么該省略,那是你在任何求職者中都想看到的品質?!?/p>
不論寫什么都很必要,人好比一方湖泊,有水流入,也需要有水流出。
你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都是吸收,而寫作是釋放,收支平衡,方為健康。
拿起筆來,寫寫心中所想、生活所悟,實在是益處多多:
*寫作是解決問題的強大工具。
通過在紙上對問題進行分析探索,能避免陷入兜圈子的思考,寫下的記錄也能讓人從足夠多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寫作讓思考變得更深邃。
在沒有付諸筆端的時候,思想在腦海中的存在形式往往較為模糊、抽象,如果能寫出來,就需要你對事物本身的了解更精確、更注重細節,更刨根問底,這是有益于拓寬或啟發思維的。
*寫作是愉悅自我的一劑良藥。
如果你無法克服對某件事的傷心和焦慮,或者有難以忘懷的溫情和喜悅,那么試著把它寫下來。
這可以讓一直縈繞在腦海的事具象化,也可以迫使你冷靜分析,更理性地認識自己。
很多人不寫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什么可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
你越是不開始寫作,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去默想一個問題,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如果你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著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拓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拿起筆來,從小事開始,記錄你的生活和心情。
4
立幾個小目標
“油膩”的表現有很多,但在庫叔看來,最“致命”的“油膩”就是懶。
不洗澡、不刮胡子那是外表的懶,這還不是最可怕的。
最怕的是人內心的懶。
內心的懶是老想著待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愿意去追求新東西。
管理學大師諾埃爾·蒂奇提出過知識的三區理論,如下圖,最里面是舒適區,中間是學習區,最外層是焦慮區。
舒適區當然就是你已經熟練掌握的;
焦慮區是你完全不會,對你來說挑戰比較大的;
而學習區,是你既略有了解但又不深入的。
可以說,一直待在學習區是最理想的狀態,一直保持學習,持續性的進步將會很可觀。
新的一年里,多立幾個有挑戰性的小目標,學習幾項新技能,你要知道,要對一項技能精通,一兩年肯定做不到,但如果是了解或者一般掌握,一兩年足夠了。
如果你對語言感興趣,可以試著學習一門新語言;
如果你很喜歡運動,可以挑戰一項新的運動項目;
如果喜歡讀書,可以定個目標,這年讀完多少本,最好具體到每周讀幾本。
5
隨時反思的能力
如果說“人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這就意味著:人生離不開時時刻刻的自我反思。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適時反省自己,是一種生活的智慧。
這可以幫助我們檢查自己的缺點、改進為人處世的方式,有利于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如何進行有效的反思呢?
*反思要及時。
*反思分“三步走”——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反思過程中,要向前人學習、向同輩學習。
*反思要堅持,反思的成果要積累,必要時要記下來,呈現在紙面上。
6
腦子是個好東西
很多媒體為了博人眼球,經常會推出一些沒有營養和價值的消息。
我們作為受眾,要管住自己的眼睛,看有價值的新聞,然后用自己的大腦進行一定的理性分析。
另外,不要輕信朋友圈的謠言并避開標題黨,學會自己辨別真相。
當下的很多社會事件就是因為一些人沒有理性思考的能力,容易被錯誤引導,于是訴諸情感、訴諸暴力……
很多公共話題的討論,因參與者缺乏基本的常識,時常淪為無意義的互撕口水戰,這萬萬要不得!
7
把自己周圍收拾干凈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混亂的環境會給人失控的感覺。
不論是自己的辦公桌還是生活環境,每天花幾分鐘收拾干凈,不用的就收起來或者直接扔掉。
這樣既能使周圍環境井然有序,又可以有效調節心情,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遠離壓力。
看看下面這兩幅圖,哪個讓你崩潰,哪個讓你愉悅,一目了然。
掌控自己的生活,從收拾自己周圍的環境開始。
8
盡量遠離手機
如今,手機日漸變成了每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手機依賴癥也成為普遍現象。
自民航局放開飛機上使用手機的限制后,人們失去了遠離手機的最后一塊凈土。
尼爾森的全球調研報告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在智能手機上花費170分鐘,除去睡覺的8小時,也就是平均每5.6分鐘看一次手機。
對照日本神戶放松減壓醫院鄭信義院長制作的這個“手機過度使用自測表”,如果符合的超過3項,你就該注意了……
要知道,手機不離手,危害很大:
會傷頸椎,傷腰椎、傷眼睛,導致“手機脖”、腰背痛、視力下降;
會讓人頸紋增多、皮膚干澀、睡眠變差、效率降低;
會讓人血壓上升、心率加快,增加心臟病、高血壓的風險;
同時,也使個人與社會脫節,增加孤獨感。
通過三步遠離手機——
*關掉不是必備的提醒功能。
*給自己安排好固定看手機的時間。
*干點別的,多培養其他興趣愛好,多做戶外活動。
9
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生活中,總會有人對你說三道四,總會有人對你指手畫腳。
我們要學會不在意,約束好自己,把該做的事做好,把該走的路走好,就沒空生氣了!
經常自己找氣生的人,叫小心眼;
經常受別人氣的人,叫傭人;
經常自我生氣,也常氣別人的人,叫俗人;
不論別人怎么氣你,也能淡然處之,叫高人;
從不氣別人,自己也不生氣,叫真人。
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把用來生氣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充實自己的事、讓自己強大的事,回頭再看,都是小事。
10
多列清單
每天正式工作前,把當天要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寫出來。
工作中,完成一件刪去一件,做完的任務被劃掉時,會產生強烈的成就感,同時激勵自己有熱情做下一個任務。
如果臨時有其他任務加入,就將其添加到做完的任務之后;如果有任務當天沒有完成,就要反思原因,評估自己的計劃是不是太多,自己的效率是不是太低,然后將未完成的任務順延到第二天。
不過,最好是“今日事,今日畢”。
列出每日的任務清單,將時間和任務細化,可以有效地管理時間,一步步完成計劃。
看完這些,全部忘掉,然后找找適合自己的小習慣。
不要把別人所謂的優秀習慣硬生生地拿來套用,
自己認真摸索出來的,才是你應該而且能夠堅持下去的。
你自己的生活,別人都不是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