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食原義是搭伙共食,后來的解釋有兩種:第一指今天的所謂宮里女子間的同性戀,那些得不到帝王寵愛的宮女在深宮里因不得與異性接觸,與女子發生同性愛;第二也指宮女與和太監結成掛名夫妻。相互排解寂寞。今天我們主要說的就是第二種。
“對食”最早見于漢代,僅從這一稱呼本身看,開始僅指宦官、宮女在一起吃飯,還不含有共寢之意。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大致反映出當時宮中已有“對食”現象。
后來“對食”一詞變成宦官和宮女的戀愛,所謂“宮掖之中,怨曠無聊,解饞止渴,出此下策耳。”。隋唐五代時期的《宮詞》有云:“莫怪宮人夸對食,尚衣多半狀元郎。”
到了明朝,宦官與宮女因相互撫慰而結為對食的情形已相當普遍,甚至于一個宮女入宮很久而無“對食”者,會遭同伴取笑為“棄物”。一旦宦官與宮女兩情相悅,還有熱心而甘當媒妁的人為之撮合。
據史料記載,這些“對食”現象并不被所謂的正統認可,而在皇宮當中皇帝也對這種作風曾明令禁止,那么為何還是剎不住“對食”之風呢?
在筆者看來,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文明制度本身存在弊端使然。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中,總是存在著一些不文明的制度,宮女制度、太監制度就是如此。男的被廢,女的禁嫁,導致了陰陽失調,個性泯滅,罪莫大焉。故而,受到人性折磨的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采取不同方式去尋找某些方法實現程度不一的“圓滿”。于是乎,在最不合理的組織內,找到盡量合理的組合,總要在不人性的圈子里,盡量找到人性的光輝,就出現了同樣處于憋屈心態的太監和宮女名義的結合現象了。
其二,七情六欲的人性需求無法壓制。
在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中,男女間的愛慕占有極大比重。盡管后宮制度再嚴謹,嚴刑酷律再殘忍,也無法泯滅人性的基本需要需求。青春年少的宦官,哪怕是已經去勢,依舊有男人的性欲;豆蔻年華的宮女,哪怕是深宮緊鎖,依然渴望愛的沐浴。因而,“對食”現象偷偷滋生蔓延。可見,七情六欲不是剝皮和板子阻止得了的,“對食戀”這種現象的合理性也不是剝皮和打板子所能阻止的。故而“對食戀”一直頑強地存在著發展著,沈德符曾這樣記載:“然亦終不能禁也”。
其三,各取所需的現實境況推波助瀾。
稍懂得古代史的都清楚,紫禁城對于太監和宮女來說,如同監獄;看過《后宮》和《后宮甄嬛傳》的都知道,太監與宮女職責不同,各有方便之處。如太監常要出宮搞物資采辦,宮女有物質流通需求時拜托他們就能搞定:“凡宮人市一菜蔬,博一線帛,無不藉手……”,而宮女則大多也能給太監縫補漿洗和茶飯飲食的方便。依照互通有無、各取所需的人之常情,彼此幫助,彼此關心,加上心理生理相吸相近,就很容易通過物質交流,進入精神交流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