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著非同凡響的重要地位,很多文學(xué)體裁以及文學(xué)作品的寫法都是來自于司馬遷《史記》影響。
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史記是司馬遷所著的,但是很少人知道,除了司馬遷,我們還要感謝一個人。接下來就聽我慢慢為大家道來。
公元前104年,就是漢武帝當(dāng)政之時,司馬遷當(dāng)時的官職是太史令,作為史官,司馬遷決定開始編纂《史記》,到了公元前99年,李陵因?yàn)榕c匈奴作戰(zhàn)失敗被俘,當(dāng)時無人敢替李陵辯解,于是司馬遷諫言辯護(hù)被牽連入獄,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8年,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著作而自請宮刑,忍辱偷生,茍活于世。
時間一晃到了公元前97年,司馬遷被赦出獄,官至中書令,過了六年,到了公元前91年,《史記》終于完成。
但是在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后,他自己卻在歷史中消失了,那么,司馬遷究竟到了何處呢?如果活在他在那里?如果死了,那他又是怎么死的?死后埋在哪里呢?至今無人知曉。
據(jù)悉,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實(shí)際上是經(jīng)過了14年的時間才編纂而成的,而且《史記》分為正副兩本。關(guān)于著正副本的故事,我們后面會講到。
就在《史記》完成的這一年,朝中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巫蠱之禍”,漢武帝當(dāng)時寵信的江充,誣陷太子劉據(jù)暗中搞“巫蠱”之術(shù),太子為此發(fā)兵誅殺江充。當(dāng)時擔(dān)任北軍使者護(hù)軍的是任安,任安是司馬遷的好友,他接到了太子要他發(fā)兵的命令,但他卻遲遲按兵未動。在“巫蠱之禍”平定之后,皇帝哪有全心全意信任一個人的時候,漢武帝就以任安“坐觀虎斗”,存有不忠之心,就將任安下獄腰斬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也就是在這個時候?qū)懴碌摹?/p>
但是,在這之后,歷史上再也沒有關(guān)于司馬遷的任何史料記載了,無論是地方野史還是朝廷正史,司馬遷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也有人猜測過,說司馬遷是不是在完成一切之后,離家出走,云游四方了。但如果是這樣的話,班固在后來的《漢書》中大可如實(shí)記錄,但為什么班固沒有寫呢?由此,我們推斷,事實(shí)并非人們猜想的那樣簡單。
東漢年間有個叫衛(wèi)宏的學(xué)者在《漢書·舊儀注》中記載了一段話:“司馬遷作《景帝本紀(jì)》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這也佐證了司馬遷并非是自由而終的。
魏明帝說過,司馬遷因?yàn)槭苄痰木壒剩瑑?nèi)心一直在隱忍,編纂《史記》并非是為了要貶低漢武帝,漢武帝這樣的做法,叫人不齒。王肅也夸贊司馬遷的《史記》,在記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方面,不弄虛作假,不美化丑惡,漢武帝是聽說了這些之后,要求看司馬遷的《史記》,于是取來了孝景帝以及漢武帝時期的記載預(yù)覽,看過之后才大發(fā)雷霆的,之后因?yàn)槔盍甑氖虑椋实劬蛯⑺铝舜螵z,王肅的回答,也間接證明了衛(wèi)宏所說的是具有一定的真實(shí)性的。
而班固在書中所說的“遷死后,書乃漸出”,也曖昧隱晦的透露出,當(dāng)時漢武帝對司馬遷是如何的打壓與鉗制。
《報任安書》不只是回報任安的一封回信,更像是司馬遷表明自己心志的宣言。因身受宮刑發(fā)泄不滿,這封回信一旦公之于眾,招來的肯定是殺身之禍,司馬遷不會不知,既然知道這個后果,司馬遷為什么非要這樣做呢?除非他有非這樣做不可的理由。
漢武帝為了穩(wěn)固漢朝的江山地位,在他自己去世之前,做了一件帝王無情的事情,為了不出現(xiàn)漢朝歷史上呂后專政的局面,他以“主少母壯”為由,殺死了太子的生母,你想,一個連自己孩子的母親,都不放過的人,會輕易放過對自己心存怨言的大臣嗎?因此我們猜想,司馬遷可能是被秘密逮捕處死的,并嚴(yán)密封鎖消息。因此,正史的書籍沒有記載,班固不敢妄加揣測,只用一句“遷死后”一筆帶過。
我們回到《史記》完成的那一年,就是公元前91年,任安被執(zhí)行死刑的那一年,司馬遷為什么寫《報任安書》呢?那么,這封信的背后,還隱藏著什么呢?
《報任安書》中,司馬遷不僅說到了自己忍辱負(fù)重著書的原因,以及對當(dāng)時的漢武帝的諸多不滿之外,還提到了《史記》,他說: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zé),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那么,信中的智者指的是誰呢?收信的任安已經(jīng)死了,這話是說給誰聽的呢?還有,同樣的話,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已經(jīng)說過了,為何還要一再的提起呢?這其中緣由是為何?
我們在之前說過,《史記》務(wù)實(shí),不虛美,不隱惡,因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漢朝歷史上的皇帝也是據(jù)實(shí)而來惡,漢高祖因?yàn)樨澵敽蒙D殺功臣,漢景帝刻薄寡恩,漢武帝窮兵黷武等,這樣不經(jīng)過美化的記載勢必會引起當(dāng)權(quán)者的震怒,除了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還會連累付出多年心血的《史記》被漢武帝篡改或焚毀,這樣一來,司馬遷的一生心血將付之東流。
司馬遷很聰明,他為《史記》留了一手,將《史記》一式兩本,正本“藏之名山”,副本留在長安,這就可以解釋司馬遷為何要在在《太史公自序》和《報任安書》中反復(fù)強(qiáng)調(diào)此事,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世人知曉,讓《史記》傳之后世,這應(yīng)該才是司馬遷這樣做的真實(shí)目的。
《漢書·司馬遷傳》記載,“宣帝時,遷外孫平通侯楊惲祖述其書,遂宣布焉。”
由此可知,到漢宣帝時,楊惲才將《史記》的正本拿了出來。那么,這個楊惲是什么人呢?他怎么會有司馬遷的正史呢?在《漢書卷六十六楊惲傳》中,有記載:“惲母,司馬遷女也。”原來,楊惲的母親是司馬遷的女兒,那么,楊惲就是司馬遷的外孫,這就可以解釋通,楊惲為什么可以拿出《史記》正版。
漢武帝去世后,漢昭帝劉弗陵繼位,大臣霍光受命為輔政大臣,而霍光的另一身份是名將霍去病的異母弟。
皇天不負(fù)苦心人,司馬遷的《史記》終于有了重見天日的機(jī)會,當(dāng)時,年僅八歲的皇帝,事事都決定于霍光,后來昭帝病逝,霍光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繼位。但劉賀荒淫無道,遂立漢武帝的曾孫劉詢當(dāng)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漢宣帝。
此時,還是霍去病霍家當(dāng)權(quán)的時代,按照史書的內(nèi)容,楊惲是不能把《史記》拿出來的。因?yàn)樗抉R遷在《史記》中,不僅記載了霍去病驍勇善戰(zhàn),擊潰匈奴的的軍功,還記載了霍去病虐待士兵,為報私仇殺了李廣的兒子李敢的過錯。諸如此類的記載,如果被霍去病家族知道后,《史記》的命運(yùn)可想而知了。
然天無絕人之路,公元前66年,霍氏后人密謀政變,楊惲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告訴了漢宣帝。漢宣帝先下手為強(qiáng),平定了謀反。楊惲也因此得到了漢宣帝的賞識,被封為平通侯。
得到漢宣帝信任的楊惲,知道這就是拿出《史記》最好的時機(jī),作為司馬遷的外孫,他是看過《史記》的,所以,他知道漢宣帝的身份,其實(shí),漢宣帝就是漢朝歷史上,因?yàn)椤拔仔M之禍”被殺掉的太子劉據(jù),當(dāng)時他年僅幾個月。因此,他對遭受宮刑最后又“下獄死”的司馬遷至少有同情。
考慮再三的楊惲,決定將《史記》上交給朝廷,隨后漢宣帝將《史記》公之于眾。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真正看到這部,耗費(fèi)司馬遷數(shù)十年心血的偉大的歷史著作。才有了我們今天眾多文學(xué)體裁的鼻祖。
因此,我們在記得司馬遷著作《史記》的同時,也要記得楊惲。
正是他的聰明智慧,實(shí)現(xiàn)了司馬遷生前最大的遺愿。是他的堅持,才讓這部經(jīng)典書籍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