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稱呼難道是在歧視姨夫嗎?其實原因很簡單,在古代社會男尊女卑,所以身為男丁的家族孩子必須跟隨父親的姓氏,這樣一來父親家屬們自然要比母親家族的親戚要親近一些。
中國是個講究人情的社會,而在這些關系中,一般親戚關系被放在首位,畢竟是血緣關系存在的。有句老話叫:姑父姨夫不是親,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像姑父姨夫這樣的親戚不親唄。
有一種說法,就是三親三不親。三親就是指姑姑、舅舅、姨,而三不親則是指的姑父、姨夫和舅媽了。從中不難看出,這種親與不親,是從血緣關系來界定的。
那一個問題來了,憑什么姑父用“父”姨夫用“夫呢?這里面是有什么講究,還是有什么歧視嗎?因為中國古代男尊女卑是主流思想,講究“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一個家庭中,孩子以父親為重,跟著父親的姓,那父親這邊的親戚要相對比母親的親戚要親近一些,所以姑父的地位也會比姨夫的地位要高,在稱呼上略有不同,一個用父,一個用夫。
那《新華字典》對此怎么說呢?一般而言,父用來尊稱與父親一輩的男性族親,而夫字的用法就比較寬泛了,可以用于平輩,姐夫、妹夫都可以,而此處稱姨夫就有點不合適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中男尊女卑的老思想已經不存在了,對姑父和姨夫也沒有絲毫偏見了,示姨夫與姨父可通用,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與時俱進。
姑父與姨夫,則有內外之分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婢思想作祟。父親的兄弟姐妹是正親。比喻父親的爸媽叫“爺爺奶奶”。父親的二弟叫“二爹”,三弟叫“三爹”。
父親的姐妹叫“姑媽”。姑媽的丈夫叫“姑父”。姑父與父親同父。而母親的爸媽叫“外公外婆”。母親的姐妹叫“阿姨”。而阿姨的丈夫叫“姨夫”,不過就是阿姨的丈夫。
父母的兄弟姐妹,也即叔、姨、姑的配偶,跟我們是沒有血緣關系的。所以,也會存在從稱謂上套近乎的親從子稱和子從親稱。因此漢語中姑夫、姨夫一詞有多種角度的稱謂。
當然,有很多地方也把姨夫稱作“姨父”的。其實,不管是“姑父”也好,“姨夫”也罷,親戚之間都在于走動,至于如何稱呼,就入鄉隨俗好了。
傳統上也確實把姑看得比姨親,事實上血緣關系完全一樣。所以“姑父”“姑夫”“姨夫”“姨父”,都是兩種寫法,你不知道而已。“夫”“父”只不過是表現關系的方式不同。
“夫”表示姑或者姨的丈夫。“父”和姑可稱“姑母”,姨可稱“姨母”相對,表示都是自己的父母一輩。要是“姑父”表親近,“姨夫”表疏遠,有些地方稱“姑爹”“姨爹”。
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的人非常在意一些禮節,并且從小也非常重視小孩子的教育問題,對待稱呼從來不隨便,或許我們可以簡單的認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習俗。
而現在過年的時候,對待長輩的稱呼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知識,經常有網友表示,有些時候“姨父”和“姨夫”總是會被混淆,那他們到底有什么樣的區別呢?
姑父和姨夫都是一樣不親的。這個說法的來源是古代,古代認親戚可是血緣關系,現在我們經常聯系的親戚關系就會比較親密,但是不經常走動的親戚關系就會變得很淡。
為什么要這樣說?主要還是血緣關系,大家可以看一下,姑姑、姨、舅舅,都和爸爸媽媽有直接的關系,而姑父、姨夫、妗子,都是外人(也就是說沒有血緣關系),假如姑姑、姨或舅舅不在的話,基本就斷親了。
為了顯示出親近姑姑的丈夫姑父自然及就得用“父”這個字來稱呼,其實姑父的親密程度要比姨夫親近一些,地位也要高出一些,所以在稱呼上用了這樣的兩個字來區別。
總之,親戚是需要維護的,但如何維護?那就是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我們都知道,假如家里窮,再親的親戚都有可能遠離你,假如自己家有本事,很富有,再偏遠的親戚,也會不斷的上門來。各位看官,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