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紅山茶介紹:
別名:(灌木植物) 杜鵑茶,四季茶、四季杜鵑紅山茶、或“假大頭茶”
拉丁學名:Camellia azalea Wei
植物科屬:山茶科、山茶屬
形態特征:
常綠灌木,高1~2.5m,目前最高可達5m,冠幅0.5~1m,最大胸徑約145px。陰生或半陰生,1年可以抽梢3~4次,株型緊湊,分枝密,嫩枝無毛,略顯紅色,老枝光滑,灰褐色。葉倒卵形、長倒卵形及倒心狀披針形,先端園鈍或者稍微有凹陷,基部楔形;葉上表面光亮碧綠,下表面淺綠色,兩面均無毛,稍被灰粉;側脈5~8對,干時兩面稍可見,中脈兩面突起;葉全緣,有時見葉尖端有2~5對鋸齒,邊緣具透明骨質狀狹邊,呈互生或輪生,多聚集于枝梢上部;葉柄長0.6~30px,無毛。
抽芽時可見先出葉多枚(7~8枚),第一片真葉至頂葉葉間距逐漸變短,枝頂往下基本一腋一花,每梢生1~8個花芽,花艷紅色或粉色,無花梗;花在枝上自下而上漸次開放,整個植株形成連續開花的現象。花瓣5~9枚,柱頭2~5裂,雄蕊外輪連成桶裝。鱗片7~11枚,子房卵形無毛。
果為蒴果,呈卵球形、紡錘形或圓錐形,2~4室,每室2粒種子,成熟時果皮由青色變成褐黑色或棕色,果實裂開。
植物花期:
花期10-4月。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在云南、廣西、廣東、四川,野生數量稀少,茶花市場上也少見,曾經由于野蠻盜挖差點滅絕。上世紀80年代,杜鵑紅山茶在廣東省陽春縣的鵝凰嶂被發現。
生長習性:
杜鵑紅山茶生森林茂密、人煙稀少的小溪兩旁。生長區年平均溫度22.1℃,最高溫38.4℃,最低溫-1.8℃,七月平均溫28.2℃,一月平均溫14.3℃。年日照時數1200小時,無霜期350天。年平均降雨量3428.9mm,相對濕度85%。成土母質為花崗巖,紅壤,土壤pH5.5-6。杜鵑紅山茶一般分布在林冠下層,為半陽性樹種,較為耐陰。
園林用途:
杜鵑紅山茶是一種觀賞價值極高的名貴木本花卉品種,以其花大、鮮艷、葉片獨特、樹冠優美的特征吸引了眾多園林科研工作者的眼球。
杜鵑紅山茶的株型與葉形特點也決定了杜鵑紅山茶在園景樹、花籬、盆景及切花等方面均有較好的開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