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去暗防風雨夜,握來光射斗牛寒。
寶匣秘藏英氣在,提攜終擬斬樓蘭。
我國歷史上,經典的戰役可謂數不勝數,但在東漢時期,有這么一次長途遙遙、冒雪翻山、跨越千里的奔赴,他們只為拯救數十人而不辭辛勞不畏艱險,這便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軍事行動,史稱“十三將士歸玉門”,此次軍事營救可以說是冠絕今古,令人可歌可泣!
細細品味,巍巍大漢那種特有的雄健渾闊,那種大漢特有的鐵血氣質頓時撲面而來,令我輩大口沁涼,精神為之一振。先輩們篳路藍縷十分不易,這讓如今的我們更加懂得珍惜這個“ 漢” 字,他就是我們民族真正的魂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西漢滅亡以后,匈奴趁機卷土重來,西域各國也開始各懷鬼胎,蠢蠢欲動。東漢恢復國力之后,再度經營西域,斬斷匈奴之右臂,并設立了“西域都護府”。
耿恭,字伯宗,陜西興平人,是東漢著名軍事家、亦是“云臺二十八將”第四位的大將軍耿弇之侄。據史書記載,耿恭“慷慨多大略,有將帥才” 。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耿恭任西域戊校尉,屯駐后車師金蒲城(今新疆奇臺西北),他與同在柳中城的關寵互為策應,此戰略配合像一把鉗子一樣,牢牢的卡嵌在天山通往北匈奴的交通要道之上。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永平十八年二月(公元75年),北匈奴的軍隊突發猛攻,瘋狂進攻車師,耿恭隨及派出300騎兵前去救援,無奈寡不敵眾,三百兵卒全軍覆沒,車師后王被北匈奴人生擒,一番羞辱后殘忍殺害。
得知救援失敗的消息,耿恭知道,此事已經非常危機了,但是,還未等他做出反應,北匈奴人已兵臨金蒲城下。危急時刻,耿恭親自督戰,和匈奴大軍在金蒲城展開了慘烈的攻防大戰。
耿恭突發奇想,讓百余位守軍在弓箭上全部涂上毒藥,然后根據喝令,站在城頭擇時往下放毒箭,史書記載:“虜中矢者,視創皆沸。” 也就是說中了毒箭的人,傷口潰爛,到了晚上,匈奴大營中一片哀嚎,十分不堪。
耿恭趁敵疲命,又率領全部將士前來劫營,未等匈奴兵卒反應過來,耿恭率眾突襲,如同砍瓜切菜一般,大開殺戒,敵軍頓時嚇破了膽,匈奴頭領終于撐不住了,哀嘆道:“ 漢兵神,真可畏也!” 遂、潰敗而遁。
(耿恭親率大軍,大破匈奴)
此役,耿恭雖然取得了暫時性的勝利,但他明白,戰斗損耗很大,如果匈奴再度引兵來犯,城池必定守不住,于是他率眾退守到了疏勒城。
永平十八年七月(公元75年),北匈奴人又來了。耿恭招募了數千名兵卒,十分勇猛,他們猛闖敵陣,北匈奴首戰失利。但這次他們并未急著退去,而是切斷了城中的水道。水道被斷,漢軍開始嚴重缺水,一度出現了“笮馬糞汁而飲之”的慘象,最后不得已打井僥幸挖出了水。耿恭命官兵提了幾大桶水在城上潑水給北匈奴人看,匈奴人看完斗志一下子泄了一大半。
漫長的圍城之窘還在繼續,過去的盟友車師人也叛變了,居然選擇與匈奴一起攻城。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著吃了,戰士們一個個相繼死去,最后只剩下了幾十人,但令人感動的是:要塞仍未陷落,幸存者亦寧死不降。
(要塞仍未陷落,幸存者仍舊死戰守城)
而彼時的北匈奴也疲憊了,他們非常狡詐,使出了招降一招,答應讓耿恭當他們的白屋王,還給他找美女當老婆。耿恭引誘使者登城,隨后親手將他斬殺,并將使者的尸體叉起來,硬柴架起,在城頭上做起了人肉燒烤。一千年之后,岳鵬舉寫下了慷慨激昂的千古名作《滿江紅》,其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這兩句,便典出于此。
耿恭的燒烤之舉,徹底惹惱了匈奴人,他們開始瘋狂地攻城。城里活著的人越來越少了。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在,此前派遣到敦煌尋求援軍的部下范羌身上。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永平十八年八月六日(公元75年),劉莊病逝,繼位的是大書法家漢章帝劉炟,漢章帝雖為一代明君,但治國略顯保守。于是,朝廷中展開了一場空前的辯論:到底要不要派兵營救?朝堂上有一部分人強烈反對派救兵,他們認為:距離太遠,未等援兵趕到,耿恭等人早就死了。這時,司徒鮑昱站了出來,他竭力請求速派援兵,在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司徒鮑昱說出了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然蕩氣回腸,令人振奮不已:
“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現在將士處于十分危難的境地,若朝廷不派兵前去救援,一方面縱容了匈奴的囂張氣焰,另一方面難以撫慰死難的將士。這個時候如果不去救援,倘若匈奴再度犯境,誰還愿意為朝廷前去賣命?”
(不為大漢恥)
司徒鮑昱的這番話,猶如陳湯那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至今聽來,依舊振聾發聵,令人熱血沸騰,猶如中國最強音。或許,這就是漢軍百戰百勝的原因之一吧!巍巍我大漢,絕不拋棄任何一個漢軍兒郎!
朝堂哄吵,司徒鮑昱一番鞭辟入里的言辭,劉炟大為感動,權衡再三,漢章帝不顧群臣的反對,下了決心,決定派兵救援,于是乎,一次名垂千古的千里大救援正式開啟,此次營救行動,堪稱東漢版的“拯救大兵瑞恩”。
(一次名垂千古的大救援正式開啟)
公元75年冬天,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他們整善軍隊,一共挑選了七千余人,兵精馬飽,出發了。援軍中,就有耿恭忠實的部將范羌。
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打敗了西域藩國的聯軍,柳中城光復。但問題又來了,耿恭部所在的疏勒城和柳中城相隔著茫茫天山,要不要去救援?
救,怎么救?天知道翻越天山會死多少人?為了拯救耿恭區區幾十人,付出這樣的代價,值得嗎?偌大的疑問橫亙在眾人面前,大家不知如何抉擇。
此時,將軍王蒙等人掉轉馬頭,準備東歸,只有耿恭的部下范羌站了出來,堅持決定救援,于是王蒙撥給范羌2000人馬,讓他前去救援。可惜的是,史書中并沒有記載他們是如何翻越茫茫天山的,這中間不知道失去了多少將士,遭了多少常人難忍的罪,一個月之后,他們終于越過了天山。
(巍巍我大漢,絕不拋棄任何一個漢軍兒郎)
某天深夜,疏勒城外傳來了陣陣兵馬聲。耿恭等人拖著孱弱的身體全都爬了起來,準備迎接戰斗拼死一戰。
突然,一聲清脆嘹亮的聲音刺破了玄夜,直透耳膜,迅速傳來——“我,范羌也,漢遣軍迎校尉耳! ”
得救了!得救了!史書記載了他們在疏勒城勝利會師的一幕:“開門,共相持涕泣。” 短短七字,讀罷,使人淚流滿面!
(開門,共相持涕泣。)
次日,耿恭等人同救兵一道返回,可難纏的是,北匈奴又派兵追擊,漢軍且戰且走。耿恭本部二十六人饑餓已久,再加上連日奔波,途中不斷有人體虛脫水而死。三月,當他們抵達玉門關時,僅僅剩下了十三人。史載:當時駐守玉門關的中郎將鄭眾,見到這十三名勇士歸來,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并速速給皇帝上疏,為這十三名勇士請功:
“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后殺傷丑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
(左國順老師的畫作《十三將士歸玉門》)
司徒鮑昱深贊耿恭節義超過蘇武。漢章帝于是拜耿恭為騎都尉,跟隨耿恭生還的那十幾位鐵漢,也各有封賞。耿恭和疏勒城的守兵,簡直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堪稱大東漢的鐵血英雄。拯救大兵瑞恩的故事與我們大漢這十三位猛士的事跡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后漢書》范曄曾評價道:“余初讀蘇武傳,感其茹毛窮海,不為大漢羞。后覽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嗟哉,義重于生,以至是乎!”
壯哉猛士!“不為大漢恥”,這五個大字,至今讀來,令人十分動容。瞬間,一股鐵血浩然的氣概油然而生,讓人激動不己,更令人振奮不已!
(不為大漢恥)
可悲的是如今這個小鮮肉橫行的時代,很多人瘋狂追韓劇,迷戀那些娘里娘氣的熒屏形象,多數人還沉浸在宮斗神劇中無法自拔,而“疏勒城十三勇士”的故事卻鮮有宣傳,甚至還沒有被拍成勵志影視劇,來砥礪我們后人,這究竟是吾輩之榮還是我族之恥?留給大家評說吧!
讓我們永遠銘記背負在自己身上的這個“ 漢”字,請記住:我們是漢人,不為大漢恥!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門外車騎喧囂,雪未干,夜不眠;
素夢無恙,冷枕不耐五更寒;
枕戈待旦,簇箭搭弦,請試甲胄月光寒;
狼煙烽火錦旗搖,亂風折桿任撕飆;
依稀記得君共我,當時美少年?
濁酒碎杯,座上馬正酣;
踏過斷壁殘垣,披鎧掛劍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