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的《物種日歷》介紹了“香石竹(點擊查看)”,我一看就發出了岳云鵬似的哀嘆:“這不巧了嗎這不是”,因為當天我也“研究”了一下石竹花。可惜俗務纏身顧不上忽悠,這一拖就是半個月。
圖一
圖二
圖三
以上這些就是我在路邊偶遇所得。其葉呈線狀披針形,綠中帶藍,花色深淺不一,或嬌艷或淡雅,各有各的風韻。花瓣頂端細裂如鋸齒,又如卷筆刀下的鉛筆屑,是非常典型的石竹花,并無十分特異之處,但卻讓本磚家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我的困惑是,它們到底是外來的香石竹/Dianthus caryophyllus L.還是本土的石竹/Dianthus chinensis L.?須研究一下方能定奪。
圖四
圖五:康乃馨,攝于南山市場
關于香石竹,大家都是了解的,就是被視為母親花的“康乃馨”,一般都是花瓣繁復色彩斑斕,極盡妍麗之能事,這種寒酸單調的單瓣花怎么看也不像。而且據《中國植物志》,香石竹的特征為“花大,有香氣,花瓣無髯毛”,花大小和有無香氣暫且不論,關鍵是這些花的花瓣上確實有髯毛,點擊大圖看圖四,能看出點端倪來,而石竹就是有髯毛的!《中志》豈欺我哉?我以為必是本土石竹無疑。
圖五,攝于青島膠南
當年在青島膠南占山為王時,經常登山尋芳,多次在山坡上見過野生的石竹,那肯定是本土的Dianthus chinensis L.。如圖五,乍看和圖一至圖四有一些差別,其花瓣頂端齒裂較淺,也就是稍微有那么點兒意思;但這似乎可以理解為野生種和人工栽培品種的差異,也在可接受范圍之內。但凡經了人手的植物,多少都有些變化,我就這么說服自己的。
圖六:香石竹
圖七:石竹,攝于青島膠南
然而事實是我錯了,磚家不是專家,還是學藝不精,未能領悟區分石竹和香石竹的痛點。據中科院植物所劉冰博士指點,鑒別的關鍵不在于髯毛有無,《中志》也有不準確的地方,而是看“苞片”。香石竹的苞片短粗笨拙,“寬卵形,短凸尖”;石竹的苞片修長飄逸,“頂端長漸尖,長達花萼1/2以上”。二者氣質迥異,一望便知。圖六即是路邊的石竹花,是我第二次探訪時特意拍的,很明顯是香石竹。
圖八:石竹
我們平常見到的多半都是香石竹,無論是鮮花店里被砍頭的“康乃馨”,還是路邊花境中的點綴,也不論單瓣重瓣。本土石竹也算傳統名花之一,如今卻日漸式微,芳蹤難覓,像圖八中這種本土石竹盆栽是不太多見的,也少有人問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這是我國花卉育種的不足造成的。不過有一點可以聊以自慰,目前市面上的康乃馨品種基本都是雜交種,至少有四分之一的本土石竹血統。
圖九,攝于昆明斗南花卉市場
除石竹和香石竹之外,較常見的還有須苞石竹/Dianthus barbatus Linn .。這種屬于石竹屬中的“簇花組”,特點是“花簇生成頭狀”,而香石竹和石竹一般是“花單生或數花成疏聚傘花序”,不難區分。其苞片像胡須一些細密而長,故名“須苞”,如圖九中那些綠色的“毛”。最上方的一小撮“綠毛”,可能是日本培育的須苞石竹品種“手掬草”,花瓣退化只余苞片,形態頗為別致。當時沒能仔細觀察,甚為遺憾。
圖十,攝于南山市場
石竹,香石竹,須苞石竹,這三姐妹你應該能分清了。最后附贈一個海石竹/Armeria maritima (Mill.) Willd.,花卉市場偶見。此花雖有石竹之名,卻無石竹之貌,最多是顏色沾點邊兒。海石竹屬于白花丹科海石竹屬,和真正的石竹毫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