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xué)家童書業(yè)曾說,一部晉國史就是半部春秋史,由此可知晉國在春秋時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而在晉國史中聲名最顯赫、帶領(lǐng)晉國走向輝煌和巔峰的,自然是春秋五霸之首的晉文公姬重耳了。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中一舉擊敗了不可一世的楚國,自此躋身于'春秋五霸'之列,同時也開創(chuàng)了晉國的百年霸業(yè)。晉國的稱霸固然離不開英明神武的晉文公,然而,他在位的時間僅僅九年,何以積攢稱霸之資?
究其原因,則必須從晉文公的父親晉獻公說起。后世大多人對晉獻公的印象并不太好,晉獻公晚年昏聵,寵信驪姬,逼死太子申生,驅(qū)逐另外兩個兒子重耳和夷吾,致使晉國發(fā)生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內(nèi)亂。不過這只是晉獻公的一面,平心而論,晉獻公對晉國霸業(yè)的貢獻,絲毫不輸其子晉文公。他在位二十六年,使晉國由一個“其土又小,大國在側(cè)”的“偏侯”,一躍成為為雄踞中原的強國,為其子晉文公的霸業(yè)鋪平了道路。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公元前677年,晉武公駕崩,其子姬詭諸繼位,是為晉獻公。晉獻公即位之初,晉國剛剛結(jié)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內(nèi)亂“曲沃代晉”,彼時晉獻公所面臨的狀況之惡劣,用爛攤子來形容絲毫不夸張。首先從內(nèi)部形勢看,“曲沃代晉”雖然消滅了舊勢力,但百廢待興,君權(quán)很不穩(wěn)固。從國際形勢看,用《國語·晉語》的話說:“今晉國藝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國在側(cè)”。
何為“大國在側(cè)”?指的是晉國周圍強國環(huán)伺,東邊的齊國正逢齊桓公稱霸,雄踞于諸侯;南邊的楚國已是疆土千里,帶甲數(shù)十萬;西邊的秦國日漸強盛,意欲東出,虎視中原。相比之下,當(dāng)時的晉國不過是國貧的小的“偏侯”,在在諸侯會盟等國際事務(wù)中還未有一席之地。面對如此嚴峻之形勢,胸懷大志的晉獻公即位之后決心振興晉國,爭霸中原,完成晉武公未盡之遺志。
《國語·晉語》:今晉國藝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國在側(cè)
要想爭霸中原,首先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內(nèi)部,晉獻公清楚地認識到,國內(nèi)的宗室公族勢力過于龐大,“曲沃代晉”的旁支奪嫡事件很容易再度重演。“桓、莊之族,獻公患之,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在心腹士蒍的配合下,晉獻公大舉誅殺桓、莊之族,“盡誅群公子,自此,晉無公族”。消滅了公族勢力之后,晉國成了當(dāng)時諸侯列國中唯一一個沒有公族的諸侯國。
晉獻公還頒布規(guī)定,此后晉國國君之位由嫡長子繼承,剩余的兒子要全部趕往其他諸侯國,或寄住,或為人質(zhì)。此舉極大地鞏固了國君的權(quán)利,由此直至三家分晉,其時許多諸侯國君死后,兄弟之間因爭位而發(fā)生的“公子之亂”,在晉國歷史上從未上演過。在消滅公族、鞏固了君權(quán)、穩(wěn)定了內(nèi)部之后,晉獻公開始著手擴充軍備,積極對外擴張。
晉獻公擴張之后的晉國疆域圖
自公元前1033年叔虞(周成王的弟弟)受封建立晉國之后,一直到“曲沃代晉”之前,疆域基本上沒有擴大。直到晉武公時期,才開始對外擴張兼并他國,“晉是以大,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晉獻公秉承父志,積極對外擴張,他首先將擴充后的晉軍分為上下二軍,“獻公親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自公元前672年,晉獻公伐驪戎、滅驪子、獲驪姬,晉國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擴張期。
公元前661年,晉獻公并楊、耿、魏、霍四國。公元前660年,晉獻公伐山東皋落氏。公元前658年,晉獻公并冀國,取虢國之下陽。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并虞國、焦國和虢國。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取邯鄲、百泉、河內(nèi)三邑,并攻入衛(wèi)國舊都朝歌……史稱“并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獻公在位期間,使晉國的版圖擴大了近一倍,晉國自此成為中原霸主。
宮之奇勸諫虞公
在晉國的一系列對外擴張中,有一個典故值得提一下,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假道伐虢”。史載“晉侯復(fù)假道于虞以伐虢。冬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丑奔周”。晉獻公欲吞并兩個鄰國虞和虢,但又不能同時向兩國開戰(zhàn),以免兩國聯(lián)手,同時會給南方的楚國以可乘之機。晉獻公便向虞公(虞國國君)提出,將屈地產(chǎn)出的寶馬和美玉送給他,以求虞公能夠借道給他伐虢國。
虞國大夫?qū)m之奇勸諫虞公:“虢乃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其虞、虢之謂也”。然而昏庸的虞公認為“晉乃吾宗,豈害吾哉”,遂同意借道給晉獻公伐虢。果不其然,晉軍在滅掉虢國回師途中,“館于虞,遂襲之”,將虞國一并兼滅。假道伐虢之事,能夠看出晉獻公出眾的能力,不愧為晉國的一代雄主。
晉獻公:我也想低調(diào),可實力不允許啊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僅是相互征伐,還經(jīng)常有諸侯聯(lián)姻,晉獻公就是諸侯之間聯(lián)姻的典型。晉獻公即位之初,恰逢如日中天的齊桓公尊王攘夷稱霸諸侯,遂決定同齊桓公聯(lián)姻。公元前676年,齊桓公接受了晉獻公的提親,將女兒齊姜嫁給了他,齊桓公就成了晉獻公的老丈人。齊姜嫁給晉獻公做夫人之后,生下太子申生,女兒伯姬。
彼時西邊的秦國在秦穆公的率領(lǐng)下逐漸崛起,未來可期。公元前656年,晉獻公將女兒伯姬嫁給了秦穆公,成了秦穆公的岳父。伯姬嫁到秦國之后改成穆姬,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秦晉之好”。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成了晉獻公的老丈人,另一位霸主秦穆公又成了晉獻公的女婿,在加上晉獻公的兒子晉文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如此一來,春秋五霸中有三位霸主跟晉獻公有親戚關(guān)系。如果晉獻公有幸活到現(xiàn)在,那他肯定會驕傲地說一聲:我也想低調(diào),可實力不允許啊。
對晉文公褒獎有加,對晉獻公卻只字不提
以往人們談及晉國的霸業(yè),總是對晉文公褒獎有加,對晉獻公所做的貢獻卻只字不提。晉獻公是晉國歷史上大有作為的一位國君,對內(nèi)消滅國內(nèi)公族,斬斷了宗法血緣關(guān)系的紐帶,使晉國具有尚賢、尚功、尚法等特點。對外積極擴張,兼并了周邊眾多的諸侯國,極大的擴展晉國的疆域,為兒子晉文公的霸業(yè)奠定了基礎(chǔ)。晉文公后期昏聵,導(dǎo)致了“驪姬之亂”,晚節(jié)不保,但他為晉國所做的貢獻還是值得肯定的。
左丘明,《國語·晉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2006年
童書業(yè),《春秋史》,文史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