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s something about the outside of a horse that is good for the inside of a man --- Sir Winston Churchill
馴服的馬兒重獲自由后,如果能承受萬難成為野馬,通常會比未被馴化過的野馬野性更足、也更俊美不羈。生活在納米比亞南部納米布沙漠的野馬就是如此,重新野化回歸自然的納米布野馬生命力頑強,盡管納米布沙漠常年風沙肆虐,它們還是堅忍不拔地在沙漠中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納米比亞旅游南線起點是鬼斧神工的魚河大峽谷,終點在“紅”沙漫天的蘇索斯維利沙漠。沿著這條路線就能欣賞納米布沙漠,而納米布野馬就在這片大漠上旋風般奔馳。水源地加魯布(Garub) 觀看野馬已經成為納米布沙漠的一大景觀了。
然而,人們卻未必知道現存的野馬中只有生活在中國準噶爾盆地的蒙古野馬未曾被馴化過、基因形態沒有發生過變化。事實上,在上世紀末蒙古野馬就瀕臨滅絕,人們通過圈養才最終將蒙古野馬保存了下來。
未曾馴化的野馬數量不斷減少完全是因為人類對野馬的馴化。5,000到6,000年前歐亞大陸的游牧民族開始馴化野馬,在4,000多年間馴馬一直被用于征戰、耕作、消遣、運輸,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人類在20世紀以前所取得的進步都是建立在對馴馬的濫用甚至摧殘之上的。
17世紀中葉以前南部非洲是沒有馬的。17世紀中葉好望角成為荷蘭貨船繞行非洲時的供給站,贊·范里貝克迫于需要把馬引入了南部非洲。由于納米比亞當地土著赫雷羅人的語言里沒有“馬”一詞,所以他們便用馬的顏色代指馬。隨后的200年間,只有42匹馬在好望角登陸。18世紀末德國人定居南部非洲后,才有大批的馬被運來。
納米布野馬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犧牲品。關于納米布野馬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根據其中較可信的說法,納米布野馬約于1908年被運來,當時安靜的沙漠因為淘鉆潮而變得喧鬧嘈雜起來。許多人一夜暴富,一座座鉆石城在納米布沙漠中拔地而起,人們喝的香檳恐怕比水還要多。當時這些沙漠城鎮里的水要么從遠處運來,要么從納米比亞南部海港城市呂德里茲的耐旱植物中提取。所以呂德里茲的市長埃米爾·克雷普林便抓住商機,利用從鉆石賺來的錢在離市區100公里的內陸地區Kubub買了一個馬場,這個馬場有活水流入、水草豐美,他在馬場養了許多馬,然后把馬租給附近的鉆石礦礦主或新殖民地的德國人,用來干活或賽馬。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些馬的命運由此發生了劇變!戰爭爆發后,德國人一路向內陸撤退。1915年3月27日,德軍為了順利撤退,炸毀了營房, 1,700匹馬因此走散了,有些馬匹散落到了沙漠深處。
據推測,失散的馴馬中有兩隊在加魯布匯合了。其中一隊是Kubub馬場的馬,這些馬在戰亂中成為無主馬,沒有了藩籬的局限,這些馬便一路追尋水源,最終來到35公里以外的加魯布。另一隊馴馬就是德軍撤退后失散的軍馬。
兩隊馴馬失散以前在專人飼養下可謂是養尊處優,失散后生存條件極度惡化。世間最強悍的物種都很難適應納米布沙漠惡劣的環境,就更別說這些圈養的馬匹了。但是兩隊馴馬不畏挑戰,不斷適應納米布沙漠嚴酷的自然環境、養成新的生活習性,最終回歸野性成為了如今我們熟悉的納米布野馬。
加魯布的水井是建造鐵路留下的,當時是用來給蒸汽機車加水的。這些水井保障了野馬的生命之源——水,而鉆石礦Sperrgebiet的存在讓這里得以避免出現農莊,減少了人類對野馬的干預。1986年納米布野馬的棲息地被劃入納米比亞最著名的國家保護區——納米布·納克魯福特國家公園(Namib Naukluft Park)。1991年原水槽的東邊又新建了幾個水槽,新水槽所在地也成為了加魯布野馬觀景點,隨后人們又在觀景點搭了遮陰的觀景臺。直到這時,納米布野馬才開始真正進入人們的視線。
納米布野馬獲得關注后,Telane Greyling博士便開始研究納米布野馬了。20年里,TelaneGreyling博士不斷加深對納米布野馬的了解。1993年Greyling博士開始了對納米布野馬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納米布野馬的存在沒有對納米布沙漠生態系統的任何原生物種造成威脅;納米布野馬僅僅是找到納米布沙漠生態系統的一個空缺,然后憑借堅忍不拔的意志堅強存活下來,并最終無縫嵌入進納米布沙漠生態系統而已。
經過長年累月的嘗試,納米布野馬最終適應了馴馬難以忍受的缺水環境。納米布野馬在加魯布喝水,但要長途跋涉找草吃。到了干旱時節,納米布野馬要走更遠的路跋涉于草水源之間。在雨水充沛的年頭,納米布野馬更容易找到食物,就會在加魯布的水源地附近呆得更久一些,看野馬的游客就可以大飽眼福了。
而到了缺水的年頭,老弱病殘的納米布野馬因自然選擇而死去,納米布野馬的族群數量便在這自然力量的控制下,維持在200頭左右(目前共有納米布野馬約170匹),所以納米布野馬族群數不會超過納米布草原的負載能力。
對于現在的納米布野馬,一個死因就是夜間的車禍,納米布野馬容易被夜間穿行行駛的車輛撞死,因此這一地區晚間行車也得到了限制。此外覓食的斑鬣狗近些年也開始瞄準老弱年幼、營養不良的納米布野馬了,這成了他們的“新菜式”。
2012年納米比亞野馬基金會成立,為納米布野馬的族群發展、也為人們繼續開展對納米布野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雖然納米布野馬保護的大致方針是盡量不干涉,尊重自然的調節作用、讓自然發揮作用;但人類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妨礙了野馬遷徙的腳步,所以周期性的人為干預還是有必要的。
納米布野馬已經在納米布沙漠生活了100年,它們依舊面臨生存的考驗。雖然野外生活對于納米布野馬從來都不是易事,但它們寧愿艱難而自由地馳騁在納米布沙漠上,而不會選擇安逸而拘束地被圈養在馬圈里。
這些脫了韁的野馬,享受著純粹不羈的自由,而這份自由恰恰是很多人渴求的夢想,也許這便是野馬的魅力所在。
(文章轉載于納米比亞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