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與湖南省相對應,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連安徽,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為鄰,北接河南。該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創造了楚文化。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轄12個省轄市。其中,就漢陽區來說,人口超60萬,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與武昌、漢口隔江鼎立形成武漢三鎮。隋朝大業二年(606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因為一條河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一
首先,漢陽區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在地理位置上,漢陽區位于長江中下游的江漢平原東北邊沿,湖北省武漢市西南部,長江和漢江交匯處,東南鄰長江,與武昌區、洪山區隔江相望,西南與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相連,西接蔡甸區,北依漢水,與江漢區、硚口區、東西湖區相鄰,地處東經113°40′~114°16′、北緯29°58′~30°33′。漢陽區東西最大橫距17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4千米,與武昌、漢口隔江鼎立形成武漢三鎮。就漢陽區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該地區先屬鄖國,后成為楚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湖北省漢陽區一帶屬南郡這一建制。
二
西漢時期,今武漢市漢陽區一帶屬江夏郡沙羨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在該地區設立沌陽縣。東漢年間,筑郤月城和江夏城(魯山城)。東漢末、三國至南北朝時期,郤月城曾為江夏郡治、石陽縣治、曲陽縣治、曲陵縣治、沙羨縣治。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漢陽區一帶處在曹魏和東吳的交界地帶,可謂兵家必爭之地。南北朝時期,該地區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再次在該地區設立設立沌陽縣。開皇十七年(597年),改沌陽縣為漢津縣,縣治遷至魯山(又稱大別山,今龜山)。
三
大業二年(606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改漢津縣為漢陽縣。就漢陽縣這一地名,因位于古漢水之陽而得名。古時的漢水,指的現今的嘉陵江西源西漢水,自安康至丹江口段古稱滄浪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江、襄水。漢江流經陜西、湖北兩省,在武漢市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由此,就漢陽這一建制,始于隋朝時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武德四年(621年),在魯山城(后稱漢陽城)設立沔州(漢陽郡)、漢陽縣治所;沔州下轄漢陽縣、?川縣(后改漢川縣)。宋朝這一歷史階段,設漢陽軍及所屬漢陽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漢陽軍為漢陽府,今漢陽區一帶屬漢陽府漢陽縣。
四
最后,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撤漢陽府,降為州,漢陽州屬武昌府。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州,復設漢陽府。清朝末年,漢陽府下轄漢陽縣、漢川縣、黃陂縣、孝感縣、沔陽州等。到了1913年,漢陽縣屬江漢道。1928年,漢陽縣直屬于湖北省。1937年,武昌與漢陽城區合并為武昌市,區境屬湖北省武昌市。1950年,改漢陽城區為武漢市第六區。1952年8月,武漢市第六區改稱漢陽區。如今,漢陽區隸屬于湖北省武漢市。截至2018年底,漢陽區總面積達111.54平方千米,總人口約為65萬人。對于漢陽區,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