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吃餃子,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日常飲食文化,餃子因此又有“國食”的雅稱。但餃子何時出現?關于這個問題卻眾說紛紜,一直有爭議。
餃子起源傳統說
逢年過節吃餃子,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日常飲食文化,餃子因此又有“國食”的雅稱。但餃子何時出現?關于這個問題卻眾說紛紜,一直有爭議。餃子起源目前在學術界仍然是個謎。
中國人普遍認可“張仲景說”,餃子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圣”張仲景首創。餃子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稱“餛飩”;唐代“湯中牢丸”“偃月形餛飩”。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曾提到市售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雙下駝峰角子”。
張仲景
宋朝出現了餃子一個非常重要的叫法“扁食”,而扁食之名,最早見于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進上御膳亦用餛飩、扁食,乃金人御膳也。”“扁食”或從女真語音譯而來,隨著女真入主中原而普及,元明兩代僅是延續了這個稱呼。扁食,元明時期多寫作“匾食”。《幽閨記》相傳為元人施惠(君美)所作,是一部女真題材的元南戲,“(丑叫科)不要哄他了。一賣肉,一賣雞,一賣燒鵝,一賣匾食,快著呵!” “賣匾食”指“賣扁食”。元代餃子亦稱為“時羅角兒”。明末又稱餃子為“粉角”,形狀和現在的餃子十分相似。
清朝時,餃子的發展已基本成熟。餃子名稱非常繁多,稱為角子、餃兒、扁食,又有餃餌、水點心、粉角、煮餑餑、餃子等多種名稱。做餃子多用動詞“打”“包”,謂之“包餃子”“打扁食”。
明清的小說雜記中經常出現餃子的各種稱謂。如明末清初西周生所著的以山東方言為基礎的《醒世姻緣傳》,其第二六回:“管家娘子……背了家主,烙火燒、捍油餅、蒸湯面、包扁食。”;明萬歷年間周楫《西湖二集》載:“……蒸饅頭,做卷蒸,打扁食,下粉湯,豈不是個賤役?”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在幾個章節曾有“煮著餛飩”“ 鵝油白糖蒸的餃兒”“豬油餃餌”;評書《續小五義》中徐良打擂,非常生動地形容眾賊逃竄情形“噼噔噗咚類若下扁食一般”。到了清末,文學作品中才出現“水餃子”“湯麥餃子”“蒸食餃子”等。
餃子非蒙古菜系
日本人伊藤武寫的《亞洲美食之旅》一書中說,餃子起源于阿爾泰語系的菜系,后來由蒙古人傳到了中國。俄羅斯人現在也流行吃餃子,當地餃子叫Pelmeni,這個詞來自于俄語的“耳朵面包”。俄羅斯人說餃子起源于13世紀烏拉爾或者西伯利亞地區。
Pelmeni
中國普遍認為餃子來自中國,被蒙古人帶到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后傳入歐洲。但這種說法有女真人的影子。蒙古先征服了金朝的北方地區,即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地域,就開始了西征。此時,要說蒙古人把餃子帶到西方,那也是從契丹和女真人那里學到的餃子做法。
可以說餃子是中國傳統美食,但并非中國獨有。事實是,餃子則可能是進入中國北方的契丹人,最先從餛飩發展而來,將餛飩包成半月形就成了餃子,遼金時期是餃子發展的成熟期。很多國家或有類似“帶餡兒”的食品,或是根據中國餃子進行了本土化改良。
餃子起源契丹和女真可能性最大
餃子是從餛飩衍生而來,毋容置疑。但哪個民族最先把餛飩發展成餃子呢?契丹族的飲食最初是以馬、牛、羊乳及其制品為主。約在九世紀下半葉,契丹內部在漢族影響下開始出現農業。契丹族的飲食結構開始向精細轉變,谷物種類增多,面食逐漸成為契丹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品,有饅頭、炊餅、胡餅、湯餅、扁食(餃子)、煎餅等等。
扁食(餃子)應該是契丹人首先創制。史載,遼圣宗統和二十六年(1008年),燕京(今北京)久旱,遼人派船到宋境購買麥種,可見遼代種麥數量之大。遼人食面,不僅能蒸饅頭,有時還將面團搟成薄片做成其他食品。遼墓壁畫揭示了“餃子”的起源。如內蒙古敖漢旗一座遼墓有一幅壁畫,畫中女仆左手伸直按一面杖,右手半握拳,用食指轉動一圓形面片,極似今人在搟餃子皮。
敖漢旗四家子鎮羊山一號遼墓西南壁壁畫
此時,女真人還是遼國的臣民。“女真”,是契丹人對“肅慎”讀音上的音轉。《三朝北盟匯編》中,“女真……本名珠里真”。女真語繼承“肅慎”這一詞匯,讀音為“珠里真”,即“東方之鷹(海東青)”的意思。活躍于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從契丹人那里得到了扁食(餃子)技能。
女真人進入到中原后,逐漸將金朝的領土范圍拓展至秦嶺、淮河一線,。金朝疆域廣博,物產豐富,多民族雜居,金代的飲食生活具有多民族飲食融合的特點。食物烹制更加精細和講究,逐步形成了以緲、粥、面食、糕點等為主食,肉類、奶制品、魚類、蔬菜水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女真人又把扁食(餃子)帶到中原以外更廣闊的地區并發揚光大,隨后蒙古人把扁食(餃子)帶到烏拉爾地區,而后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
在如今斯拉夫語國家中,人們仍然稱中國為“契丹”。遼王朝全盛時期,前來朝貢和通商的官方使團、民間商隊,踵武相接,絡繹于途,一派“萬國來朝”景象。當時中亞地區“無聞中國有北宋,只知契丹即中國”,即把中國稱為契丹(Cathay)。即便在蒙古征西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地區就有了“餃子“,那也應該是最靠近這一區域最強盛的遼國契丹人傳過去的飲食文化。
中世紀開始北方基本一直在契丹、女真、蒙古等統治下,長期受其影響,所以北方的很多習俗并不是漢族的。餃子的“餃”字像是外來音譯詞,因為無法解釋其含義。漢語當叫“扁食”,扁狀食物之意。此女真音原封不動的被日本人保留并使用至今,女真語讀“giyose”, 日本人讀“giyoza”。時至今日,東北人管包餡用的牛骨工具叫“扁食抹子”。 包餃子時,通常會問:“你捏了幾個餃子啊?”因為女真人早期祭祀用的餃子是素的,滿族進北京后,嚴格遵守祖訓,皇宮除夕必吃素餡餃子。北方各地扁食葷素都有,尤其以素餡居多。清代楊柳青民歌《賣扁食》的詞,說的是大姑娘趕集賣餃子謀生的事。白菜、馃子、蔥絲、香油,一樣齒頰留香。受清朝宮廷文化的影響,京津冀一帶至今許多家庭都在大年初一吃素餡餃子。
金代的“扁食”“餛飩”其實是一類食品,傳承于中國歷史悠久的美食“餛飩”。金人按女真音讀為“扁食”,宋《三朝北盟會編》卷七一:“(金人)并吃餛飩扁食。”明本《李九我批評破窯記》第十三出《乞寺被侮》釋“餛飩”云:“以面為餅,以肉裹之,即今之扁食……”
非常有趣的是,在河南安陽地區的民俗中,我們可以看到 “扁食”和“餃子”并存的狀況。餃子和扁食不是一種食品,捏扁食的白面,需摻一半豆面,或者蕎麥面,素餡兒,素餃子不好包陷,為了多打進去陷,要在餃子皮上慢慢捏成麥穗形式,如今東北滿族餃子多為麥穗樣;而餃子是肉餡兒,全用白面,用手擠。江淮官話為方言基礎的《西游記》第四六回:“就似人家包匾食,一捻一個就囫圇。”北方很多地區,包餛飩的手法一直秉承大宋的技法。安陽地區則保留了金代“扁食”和明清“餃子”,這兩種同一起源確略有不同的食品。
現代漢語方言地理是歷史上長期以來各方言互相取代、交融、滲透、影響的產物。如今“扁食”失去了通語詞的身份,被“餃子”取而代之。而在北方很多地區一帶的方言里,仍保存著稱“餃子”為“扁食”的口頭傳承。1999年許寶華、宮田一郎主編《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說,“扁食”分布在中原官話、東北官話、冀魯官話、晉語、蘭銀官話、江淮官話。
在當今河北冀中、河南駐馬店、山西高平及陜南等地區都有一段《賣扁食》民謠。這些地區當年處于金王朝的核心統治地區。傳唱千百年的歌謠有個共同特點:即扁食裝瓦罐里面,吃時用碗盛,筷子夾著吃;紅白蘿卜羊肉陷、蔥花姜絲肉疙丁兒;東城門內擺攤賣。河南駐馬店民歌還說家里開個餛飩館。民謠為鬧年鑼鼓的節奏,樂曲音調樸素明朗,主題歡快活潑,隱約有薩滿遺風“東北二人轉”之曲調。扁食裝瓦罐里面,有湯有水類似南方的“餛飩”,基本未脫離餛飩的吃法。
而在更靠近長城沿線的山西北部也傳唱扁食的歌謠:如朔州民間歌舞、左權小花戲、大同二人臺。大同《賣扁食》已經有了“要賣餃子去”;拿的炊具也不是瓦罐,而是“左手拿著銅笊籬,右手又拿簸箕箕”。 陜北民歌《信天游》:“吃了一碗扁食沒喝一口湯,沒打定主意上了人家的當。”上述地區的扁食更具有北方餃子的特征,但在吃法上還是“餛飩”式,直到明清以北京為核心的北方地區才出現水煮的餃子,盛在盤里或碗里,蘸料吃。
清代推廣起來的春節食品
歷史上我國北方地區更多地受女真人、蒙古族、滿族的影響,在文化風俗尤其是飲食方面,有著不同于唐宋的習慣,而南方漢族則更多地傳承了漢唐遺風。在春節習俗上,南北方有明顯的區別,北方人必須要吃餃子,而南方人講究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餛飩相對于餃子的吃法更加多樣化和精細化。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文中的煮餑餑,即是水餃子。清代滿族統治階級為了營造一個太平盛世,把南北方人民都喜愛吃的帶餡類水煮食品推廣至整個北方地區,毫無疑問,餃子是清代推廣起來的春節食品。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