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類文明不斷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建設。城市是包含兩種含義在里面的,其中城屬于行政概念,而市代表商業交流。從誕生的邏輯來看,市的誕生要比城的誕生要早。其關系隨著人類發展,生產資料不斷的豐富,人不斷的聚居形成部落,隨著雙方交換生活資源而形成市,隨著“市”的不斷發展,隨后才有“城”作為一個地域概念誕生。
城市的發展在人類繁衍生活的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意義
伴隨直到今天,城市的作用在人類繁衍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城市提供給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成為人主要活動的場所。從古至今,東西方文明雖然經歷了不同的發展時代,但也都遵循了一定的客觀規律,其主要的相似點正是在城市建設中,無論是東方古老的大都市,又或者是西方的城堡。
古羅馬帝國時期,位于巴爾干半島東部,歐亞大陸最要緊的交通要道上,有一座十分重要的城市,它就是君士坦丁堡。在西方普遍歷史文化研究中,君士坦丁堡一度被稱為是“海上燈塔”,它指引著人們不斷探尋和追求那段遙遠歷史的痕跡,從而感受西方文明博大的魅力。
(1)拜占庭起源
君士坦丁堡的建設最早源于古希臘城邦文明時期,大約在公元前660年。建立者據說是來自于墨伽拉的拜占斯,在建城以后,這個地方就被命名為拜占庭。拜占庭的建立和當時墨伽拉一些殖民者有關。墨伽拉原本屬于古希臘時期一個叫做科林斯的屬國,為了擺脫科林斯的控制,一部分生活在墨伽拉的科林斯殖民者重新建立了一個城邦。戰爭后墨伽拉徹底獲得了獨立成為了古希臘時期一個城邦國家。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因雅典頒布的墨伽拉法令為導火索
伯羅奔尼撒戰爭,以希臘為首的提洛聯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發生激戰,由于雅典頒布了墨伽拉法令,禁止當地的商品進入雅典市場,由此導致墨伽拉加入伯羅奔尼撒與雅典開戰,這場戰爭雅典戰敗并簽署和平協議為結束,造成了以雅典為首的古希臘城邦文明的衰落。
拜占庭
古希臘時期的戰爭,對于拜占庭沒有造成絲毫影響,由于本身位于黑海出海口的位置,使得該地區的商貿產業十分發達,墨伽拉在古希臘時期就以財富文明,使得在城邦林立的古希臘時代,散發著不一樣的光輝。隨著歷史的變遷,如今的墨伽拉仍然是希臘一座十分古老的城市,并有諸多歷史遺跡留存。
(2)800年的沉寂
古希臘文明時代,伴隨著馬其頓帝國的興起宣告終結,并最終被羅馬所繼承。古羅馬城市的建立雖然歷史無法考證,但有分析認為,至少應該是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在最初建立的時候,羅馬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征戰,不斷的發展壯大,至公元前146年吞并馬其頓王國,占據了原來古希臘所有的城邦,歐洲歷史的發展就此進入到了羅馬時代。
墨伽拉,從古希臘一直延續到古羅馬時期商業十分發達
拜占庭作為原希臘文明下的一座小城市,并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很明顯是被排擠在政治中心以外的,甚至可以說是蠻荒地帶也未可知。不過拜占庭本身有一座古希臘時期建立起來的小城,人們在這個小城里面居住生活,悄無聲息的繁衍生息。只可惜拜占庭古城遺址在后來建立新城的基礎上,全部都被拆除掉了,使得后人無法完全考證這一時期的歷史遺骸。
(1)四帝共治時期
羅馬帝國時代伴隨著鐵血和征戰,由于內部權力的不同意,導致帝國內部混亂不堪。政府都無法發揮對羅馬帝國的管理作用,數不清的農民起義以及蠻族入侵差一點使得這個國家崩潰,尤其是內部政權交替,自三世紀混亂以來,幾乎沒有哪一任的羅馬皇帝是正常傳承下來的。
戴克里先(284-305年),羅馬帝國皇帝
戴克里先本身通過造反起家,本身是皇帝近衛軍軍官,軍隊和元老院作為帝國兩大權利機構,在皇權更替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為了削弱元老院的勢力,加強對帝國的官吏,戴克里先創建了四帝共治制度。
他將帝國分成兩個部分,其中以戴克里先為首的東部羅馬帝國和以馬克西米安的西部羅馬帝國(不是后來的東、西羅馬帝國),并各自設立凱撒(副皇帝)掌管一部分各自區域的領土。
四帝共治時期的羅馬帝國劃分
此時的雙方還都沒有注意到拜占庭的存在,馬克西米安和戴克里先退位后,其共同確立的副皇帝登上帝位,繼承馬克西米安的是君士坦提烏斯,他是第二代四帝共治時期西部羅馬帝國的皇帝,但他去世以后,皇帝的近衛軍卻選擇擁戴他的兒子君士坦丁繼任,由此造成東西部羅馬帝國就此交惡。長達24年的內部混戰,最終君士坦丁統一了羅馬帝國,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
(2)遷都拜占庭
君士坦丁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至少在長達20多年的混戰中,他擊敗了所有可能威脅到他地位的敵人,并成為了整個帝國的主宰。羅馬帝國是以羅馬作為首都的,作為帝國最重要的首都,羅馬人在這個地方修建了上千年的時間,并因此鑄就了羅馬的輝煌,包括羅馬共和國時期一直延續到君士坦丁繼位,古羅馬的擴張都是圍繞這座城市來的。
古羅馬城市遺址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做出了一個決定,將羅馬帝國的都城從羅馬遷都到拜占庭,并為城市重新改名叫做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之所以要遷都,主要是為了加強羅馬帝國東部的防御,此前幾代羅馬帝國皇帝包括戴克里先都曾為了加強東部的防御在這個地方修建了數個陪都,至少候選名單里面,拜占庭起初并不是唯一的選擇。
君士坦丁堡
在考察了諸多歷史名城以后,君士坦丁選擇了拜占庭,首先看重的是他的軍事作用,拜占庭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西側,是歐亞大陸上重要的交通節點,而且拜占庭所處的地方本身在一座高地上,易守難攻不說,而且還毗鄰兩條重要的軍事交通線,本身就是為了抵御哥特人和波斯人的君士坦丁,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330年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以后,對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建,首先就是拆掉了原本拜占庭古城,而在其原址上新建的新城,根據在各種歷史典籍中的描述,不僅僅是不原來的拜占庭古城大十多倍,即便是比原來的都城羅馬,也要大很多。君士坦丁興奮之余,為這座新城命名為“新羅馬”。在此后的歲月里面,君士坦丁堡作為古羅馬帝國的都城,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西方文明史的發展進程中。
君士坦丁大帝
395年狄奧西多一世將帝國一分為二,分別讓自己兩個兒子繼承,其中西羅馬帝國定都在梅蒂奧拉努,隨著蠻族不斷的進攻,西羅馬帝國最終覆滅。而東羅馬帝國定都在君士坦丁堡,則歷經千年的歲月,直到奧斯曼帝國興起以后,東羅馬帝國才徹底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作為一座歷史名城,1453年奧斯曼帝國在占據君士坦丁堡以后,將這里作為自己的首都,并更名為伊斯坦布爾,繼續延續了他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