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梗海棠如今的中文正式名應該叫做“皺皮木瓜”,也許“皺皮”給人的感覺比較有欠舒適,“木瓜”又不像是夸人的詞兒,再加上“貼梗海棠”這個名字出現得更早一些,如今又比較有知名度,所以物種日歷的編輯就選了這個別名,而不是中文正式名……好吧我作為作者雖然覺得迷惑,但今天要說的植物就是它。
請認準學名 Chaenomeles speciosa(在談論物種的時候,我們要談論拉丁文)!
貼梗海棠,正式名皺皮木瓜,學名Chaenomeles speciosa。圖片:harum.koh / flickr
投君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俺切著齒點絳唇,搵著淚施脂粉,故意兒花簇簇巧梳云鬢,錦層層穿著這衫裙,懷兒里冷颼颼匕首寒光噴……”一折昆曲《刺虎》唱罷,滿堂喝彩。彼時彼地,正是嘉慶年間的北京城,臺上的當紅旦角名叫張壽林,年方一十四歲,因著姿容豐艷,音韻清圓,曲盡情態,令人擊節,故而名噪一時。
謝了幕,卸去妝扮,張壽林方才轉向客室。那房間里,早有幾位文士模樣的男子,邊品著茶,邊在那里高談闊論,所言所講,盡是梨園逸事。見張壽林進了屋,一眾文士紛紛道賀。
“張郎盡得這《刺虎》之妙呀!方才見你那舉手投足,一顰一笑,分明竟是女子了。那姿態眼神,縱使下了苦功,也并非學得來的,想必張郎是天生情種。”出言贊許的文士,號曰“小鐵笛道人”,于京城梨園間小有名氣,品評人物,往往一語中的。如今所言,對張壽林真可謂贊賞有加了。
昆曲傳統旦角戲《鐵冠圖·刺虎》講述的故事是,亡明宮女費貞娥假扮亡國公主意圖行刺李自成,不想李自成將其賜給虎將李過為妻。新婚之夜,費貞娥刺死李過,然后自殺身亡。圖片:youtube
“吾卻有一聯詩句,送與張郎,”接口的文士號作“餐花小史”,最是惜愛青年才俊,也往往與個中清秀者,傳出風流佳話,今日座上,他與張壽林相交最厚,想是早已擬得腹稿,就待此刻相贈了,“張郎之情態,真可謂‘東風吹入紅妝院,綰住春情不愿飛’!”
“既有詩性,我也來湊上兩句,”這位喚作“鹿角峰樵”的文士,平日往往少言寡語,今天卻也來了興致,“我道張郎應是‘一院春風誰管領,海棠應占最高枝’!”
眾皆稱好,“鹿角峰樵”稍停了片刻,解釋道:“我言海棠,非是西府,亦非蜀海棠,張郎年幼,卻知動靜情趣,當以貼梗海棠比之!”在明清兩代,貼梗海棠是新近得寵的名花,以花色艷紅熱烈而為人贊頌。園圃之間,正紅色的花卉原本不多,貼梗海棠曾與映山紅杜鵑比肩,可見時人偏愛之情。
“張郎,這位‘鹿角峰樵’平日里可是吝惜贊美之詞呀。況那貼梗海棠,一說便是《詩經》之中所言‘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木桃,今日你要以何為報呢?”眾人哄笑起來,張壽林畢竟年紀尚輕,紅了臉頰,只得向眾人深施一禮,命人將殘茶撤下,換了溫酒,陪著眾文士夜飲起來。
貼梗海棠(左)與杜鵑Rhododendron simsii(右),狹義的映山紅即是指杜鵑本種。圖片:Eric Hunt / flickr、Pixabay
海棠?木瓜?還是木桃?
所謂的貼梗海棠,如今的中文正式名叫皺皮木瓜——今人將它放在薔薇科木瓜屬之中,雖與海棠同屬一個大家族,卻也迥然有別。然而在明清時,世人僅知“貼梗海棠”的名字,并且將它當作海棠花的一類,甚至歸入“海棠四品”之中。
海棠四品:左上西府海棠(Malus × micromalus)、右上垂絲海棠(Malus halliana)、左下木瓜海棠(Chaenomeles cathayensis)以及右下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圖片:用心閣 & Shu Suehiro / wikimedia commons
明人王象晉編著的《群芳譜》之中,對貼梗海棠記述道:“貼梗海棠,叢生,單葉,枝作花,磬口深紅,無香,不結子。新正即開,亦有四季花者。花五出,初極紅,如胭脂點點然,及開則漸成纈暈,至落則若宿妝殘粉矣。”
左: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的花與果;右:榅桲(Cydonia oblonga)的花與果。圖片:KENPEI & Alexander Mirochnik & Manfred Heyde & nk / wikimedia commons
于是問題來了:如果說貼梗海棠古名“木桃”,植物學中歸屬于木瓜屬,它又是怎么被當作了海棠呢?
最初的“棠”字,按《說文解字》的說法:“牡曰棠,牝曰杜。”開花、結果的是杜梨,而和杜梨形態相似,但華而不實,叫做“棠”。不過到漢代以后,人們就知道“棠”其實也結果,于是和杜梨類似的小果子,就成了“棠”。海棠相傳自海外(非中原地區)而來,至少在唐代時就已是觀賞花卉了,到此時為止,“海棠”還是指的小果子木本植物。
杜梨(Pyrus betulifolia)的果實。圖片:cnseed.org
貼梗海棠雖然原產于我國西南等地,但果實不宜食用。相比之下,在《詩經》中并列的木瓜,在古時是酸味食材,榅桲則可以蜜漬之后食用,而“木桃”則漸漸為人舍棄忘卻。直到明代我國園藝水平大發展時期,才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之中。
毛葉木瓜(Chaenomeles cathayensis)。圖片:wikimedia commons
貼梗海棠的中外擁躉
按照清代畫家鄒一桂《小山畫譜》之中的記述:“貼梗海棠,大紅花,五出。蒂大而青色。三五叢開,開時有葉,但花葉俱著梗,無柄,故名貼梗。黃心一簇,反瓣淡紅,三月開。亦有四時俱花者,結實如栟子。”
貼梗海棠花大而紅,幾無花梗。圖片:amy / filckr
若要選貼梗海棠愛好者,首屈一指的當屬愛新覺羅·弘歷他老人家。乾隆寫過好幾首關于貼梗海棠的七言絕句,拋開詩作本身的水平,至少可以看得出他還是對貼梗海棠十分了解的。其中一首詩言道:“迥異垂絲影動搖,敷花著干見豐標。不香亦自饒風韻,金屋何妨貯阿嬌。”這里道出了“貼梗”之名的由來。另一首也說:“似惜垂絲特柔態,別教貼梗示微剛。”看來他老人家覺得,垂絲海棠的嬌柔之態,不如貼梗海棠所謂的“鐵桿”有氣魄。
對了,乾隆還有一首《貼梗海棠》詩,尾句說“秋來結得木瓜貽”,其實這也是套用了《詩經·衛風·木瓜》的典故。
鐵桿海棠,比鋼筋還直。圖片:Andrea Kautz / inaturalist
我國自二十世紀中后期開始,園林之中也常見栽種貼梗海棠。起初僅有最正統的紅色花的品種,到了本世紀初,漸漸也開始栽種粉色花、乳白色花、橙色花等品種,但這些品種通常都是木瓜屬中的雜交種或園藝品種(比如華麗木瓜的品種),嚴格意義上已經不能叫做貼梗海棠了。而且,貼梗海棠本種,雖然被認為僅在中國和緬甸有野生,但以全球范圍而論,相關園藝育種領先的地區,卻在日本和歐洲。
華麗木瓜(Chaenomeles × superba)。圖片:Em?ke Dénes / wikimedia commons
日本原有野生的木瓜屬植物日本木瓜,大約在1550年,貼梗海棠引入日本,此后培育出了由日本木瓜和貼梗海棠雜交而成的華麗木瓜(Chaenomeles × superba)。在日本的大正時代(1921~1926年),日本園藝學家培育出了木瓜屬的多個經典品種,花色除了大紅,已有粉色、白色、橙色、橙紅色等。
華麗木瓜的品種Chaenomeles × superba ‘Coral Sea’。圖片:gardenia
在1796年,貼梗海棠從日本被引入了歐洲,此后經過了大約七八十年,日本木瓜和毛葉木瓜也相繼進入歐洲。在1921年,法國園藝學家用貼梗海棠和毛葉木瓜作為親本,得到了雜交種維氏木瓜(Chaenomeles × vilmoriniana),它的花是白色的,但具有粉紅暈。到1963年,瑞士的植物學家Claude Weber把500多個木瓜屬園藝品種,按照來源不同,劃分入了8個類群,再按花色、花型細分了小類。
維氏木瓜(Chaenomeles × vilmoriniana 'Vedrariensis')。圖片:plantarium
除了看花,“木桃”有什么用
雖然貼梗海棠的果實在古人看來不宜食用,但它和木瓜、佛手柑類似,能夠散發清香,只不過香氣比較淺淡,不像木瓜那樣濃郁。如今有些人會從公園里撿拾貼梗海棠的果實,放在案頭或窗邊,約略聞一點香氣,也算是件風雅事了。
貼梗海棠的果實。圖片:chiwi / inaturalist
趁著春天看完花,請記著它們所在的位置,秋天去找找果子吧。把果子撿回去,遇到心上人,就把果子扔過去砸他/她一下子,來表達心中的愛慕之意——畢竟真正的木瓜也好,榅桲(木李)也好,果實都更大,砸到人更疼,這么一想,還是用貼梗海棠去,造成的傷害比較小呀。
本文是物種日歷第6年第80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歷作者@天冬。
鬢邊不是海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