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四十萬,同日陷長平。能回造化筆,或冀一人生。”
——唐·李白·系尋陽上崔相渙其一
公元前260年,農歷九月的一天。被秦軍包圍下的長平,是一片被恐懼和絕望籠罩的修羅場。
趙國的士兵,已經麻木了。作為軍人,斗志是最可貴的。可眼下的趙軍,已經斗志全無了:斷糧46天,接連的突圍都失敗了。大量趙國士兵不是戰死就是餓死。不少人開始吃起了死人肉。
從心理學上來看,當一個人面臨危險時,就會下意識產生兩種選擇:戰斗或逃跑。戰斗不利,逃跑也失敗時,人就會崩潰。他們會將世界關閉在身心之外,對外界刺激不再敏感。人就會變得麻木,宛如行尸走肉。
因為,幾乎已經沒有生的機會了。趙國士兵已經陷入群體性麻木,包括對死亡。
接著最壞的結果,也無可避免地來臨了: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并被秦軍亂箭射死。
群龍無首,連指揮突圍送死的人都沒了。那,就投降吧。畢竟有幾十萬人,就算是幾十萬頭豬,殺起來也費勁啊。也許秦軍會網開一面吧。
秦軍似乎還不錯,讓饑腸轆轆的幾十萬人吃了一頓飽飯。可誰曾想,這是一頓“斷頭飯”。
“殺。”面無表情的白起,做出輕輕一砍的手勢。接下來,長平由修羅場變成了人間地獄。
趙國降軍將全部被活埋。只有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歸趙國。
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先是遭遇巨大的失敗,最后在麻木中被集體坑殺。可想而知,年輕的趙國士兵們,當時是多么的不甘和絕望!
無怪乎,這幾十萬大軍的累累白骨,在華北平原的黃土之下,嗚咽了千年。
開元十一年正月,唐玄宗親臨長平,到省冤谷祭吊四十萬亡靈。之后,此處文人墨客吟詠憑吊,更是絡繹不絕。
長平之戰,是戰國七公司中,老大秦國公司,對老二趙國公司,舉全公司之力,進行了一場摧毀性的市場打擊。自此之后,戰國市場上的馬太效應日趨明顯。
此后,強秦僅用了39年,就一統中國。公元前221年,秦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歷史總被雨打風吹去。如今,每當我們回溯那段晦暗的歷史時光時,總不免為趙國的慘敗而惋惜不已。
復聯3中,面對和滅霸的終局之戰,奇異博士說:我們只有只有一千四百萬分之一的勝算能贏。
也許趙國贏面不會如此之低。有時候,幾個關鍵點上的改進,就會阻止秦國的“滾雪球”式的擴張。
面對咄咄逼人的市場老大,小公司也并非沒有生存發展的可能,運用道家思想,“以弱勝強”,或許能借鑒“張弓效應”破解“馬太效應”。
長平之殤
周郝王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秦左庶長王龁攻上黨,拔之。上黨民走趙。趙廉頗軍于長平,以按據上黨民。王龁因伐趙。——《資治通鑒·周紀·長平之戰》
有人說,假使趙國不打長平之戰,可能還會被迫在其他點上與秦國開戰。
先看看整場戰爭的導火索:上黨之爭。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并占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系完全截斷。
韓桓惠王十分驚恐,派陽城君到秦國謝罪,請求獻出上黨的土地以求秦國息兵 。上黨郡郡守馮亭不愿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召集一幫賢臣,經過再三討論后,拍板決定收下上黨。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是趙國太貪婪,咎由自取嗎?不,上黨只是秦國設下的一個魚餌:
一、投餌者:上黨郡守馮亭。
馮亭其實早已叛變降秦,他的任務就是將禍水引向趙國。原因有二:
其一,馮亭事后獲封華陽君。但趙國只給了萬戶侯,還被馮亭給辭了。韓國不處分違背命令的馮亭都不錯了。那么這個爵位,就只可能是從秦國得來的。
其二,馮亭的后代,僅在2、30年后,就在秦國出將入相。如秦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等。若馮亭沒有降秦,而是心向趙國,他的后人不被秦國迫害都不錯了,又哪來的資源,能夠迅速位居秦朝高層?
戰爭,最怕師出無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上黨之爭,可能就是秦國發動全面戰爭的借口。
二、獵物:趙國。
為啥要選趙國?
因為當時除了秦國這個超級公司外,齊國和趙國并居于老二的位子。要想壟斷市場,就得打垮老二,擴大優勢。
齊國稍強,幅員更廣,且有天險可防御,在闈陽晉之道、亢父之險,簡單布置一下軍隊,就能起到“以百擋千”的效果。
相對而言,趙國弱一些,且位居中原,交通便利,沒什么可供防守的險地。
且趙國戰斗意識強,時不時與秦爭鋒,且多次打敗秦國,是合縱代表國家。打敗趙國,相當于打斷了合縱諸國的脊梁骨。進而開啟一場對六國的“通吃”。
三、準備:外交和反間計
且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多次找齊國確認:齊國不會參戰。
果然,當長平之戰時,趙國糧道被切斷,曾多次找齊國借糧。齊王,不予理睬。主要大國作壁上觀,秦國自然無后顧之憂。
此外,秦國還派出大量的間諜。戰爭中,大量散播廉頗謀反,趙奢無敵等言論,嚴重混淆趙國決策者的視聽。
此時秦國戰略十分明確:打垮趙國,然后開啟對合縱國家的收割。
長平之戰及上黨之爭地圖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圣經《新約·馬太福音》
秦國攻擊趙國之前,兩國之間的“馬太效應”,幾乎已經將趙國推到被“通吃”的絕境。
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史記·秦本紀》
秦國先祖,本是養馬出身,毫無優勢可言。秦國之所以能統一六國,只因它是個破局者。
一、其他六國積弊和短板明顯
除秦外,戰國七雄的其他國家,都是老牌貴族。他們采取傳統的管理模式,層級多而雜。就如很多管理落后的公司,存在等級式管理的“層次重疊、冗員多、組織機構運轉效率低下”等多種弊端。
這點在趙國體現的尤為明顯:
直到戰國末期,趙國高管階級異常不穩定。中高層政治斗爭異常殘酷,各種政變、兵變是家常便飯。在趙國滅國前12代國君任期內,政變次數達到了 11次,基本上每位都能享受到一次政變服務。連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都在沙丘行宮被活活餓死。
高層老折騰,中層也沒閑著。經典內斗,可以參考廉頗藺相如的“將相和”,兩人鬧得都青史留名了。
后來廉頗被人擠兌,不得不逃亡楚國,被迫下崗。而戰國第一名將李牧最終也成為內斗的犧牲品。
為啥如此多的爭斗和內耗?
原因就是分封制造成眾多管理層級,從國君、宗室、貴族再到官員,每個人都有一攤子,都帶著一幫小弟,彼此之間還存在交叉管理。
每走一步,都涉及到多方利益,都要搞平衡。執行力和效率就可想而知。至于改革更是無從說起:每改一下,都涉及到要動N個人蛋糕,改誰都讓你吃不了兜著走。
二、秦國,則有諸多顛覆性的特質
其一,扁平化管理。連秦王自己都是養馬的出身,那跟著混的就沒幾個世家貴族,就更不講究論資排輩和規矩了。扁平化管理減少了層級,加快了信息流的速率,提高決策效率和執行力。改革,基本上沒啥阻力。
其二,核心優勢突出。秦人尚武,加上旁邊有個長期存在的“奧特曼”——犬戎,簡直是打怪升級的最佳配置。到了秦穆公時,秦國先后滅了犬戎十二國,吞并了上千里的土地,武力值飆升。
其三,商鞅變法,對秦國牌電腦進行了一次超頻。從政治、軍事到經濟,圍繞“大一統”目標進行全面整合升級,使國家化身為高效的戰爭機器。
此時,秦國已盡最大可能,點滿了軍事和管理這兩項技能,與其他國家差距不斷擴大。
就好比小米在手機市場破局,扁平化管理高效、執行力強、反應迅速,并突出“性價比”這一核心優勢,使其成為同行眼中的“價格屠夫”。最后,在性能上來上會心一擊,提出“為發燒而生”。傳統手機生產廠商,哪能接住這三板斧?
當一個市場二流企業,無論在經營理念,還是管理制度,乃至核心競爭力上,都低人一等,那它將會快速地滑入“馬太效應”的陷阱。
大公司、超級公司,利用“馬太效應”,調用優勢資源,從規模效應上進行“降維打擊”,將小公司碾壓致死。
就好比趙國,不少人才如張儀、廉頗等紛紛外流。合作伙伴韓魏齊紛紛望風降服于秦。資源一點點被秦國吸走。
開戰與否,主動權已轉到秦國那。若趙國不與秦國開戰,資源也會一點點被秦國蠶食掉。若開戰,一旦被秦國打敗,進入“通吃”局,趙國死得更快。
此時,趙國已沒得選。
即使有名將如李牧,在大廈將傾之時,也回天無術。何況是紙上談兵的“空降兵”趙括,硬著頭皮對陣“海選人才”白起。輸光老本,就不足為奇了。
商鞅變法:徙木為信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馀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馀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張弓效應,出自“天之道,其猶張弓歟?”其意思即在不斷削強補弱中取得平衡。
《道德經》針對和“馬太效應”異曲同工的“人之道”( 損不足以奉有余)。
其中也提到了破解“馬太效應”的做法,要補給天下的不足,就得實現“張弓效應”,減少有余的補給不足的。
張弓效應,是弱者的發展契機,是一種理想狀態。
但對弱勢公司而言,這種“張弓效應”,不是等社會給予,是要靠自己爭取的。
一、案例。實際上,歷史上以弱勝強的例子,并不鮮見。
1、官渡之戰。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
有三個轉折點:戰役初期,曹操看勢頭不好本打算撤兵。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擒也。”曹操依計而行,來了招聲東擊西,大破袁軍,斬殺顏良。此后,又相繼以輜重誘敵深入,斬殺文丑。
進入相持階段時,曹操也想過放棄。而荀彧建議曹操堅持:在戰爭雙方都疲憊不堪時,誰后退誰被動,誰放棄誰滅亡。戰機就在這時出現。
后期,適逢“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許攸投奔曹操。許攸透漏出烏巢為袁紹囤糧之地,應當速速燒掉袁紹軍糧。曹操依計而行,深夜直奔烏巢,放火燒糧,使袁紹不戰自敗。
戰后,袁紹因兵敗憂郁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征服烏桓,實現了北方的統一。
官渡之戰:夜襲烏巢
2、 淝水之戰。在這場由前秦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中。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余萬前秦軍。
東晉一舉獲勝,戰勝十倍于己的敵軍。其原因包括:
軍隊戰斗力強。全軍上下一心,指揮得當。且還有幾無敗績的北府兵參戰,讓晉軍戰斗力直接上升一個檔次。
充分利用淝水天險,主場作戰,占盡地利,準備充分。
抓住前秦內部不穩定的弱點。通過間諜朱序的挑撥,利用前秦內部矛盾,各個擊破。
此戰之后,前秦敗亡。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并且此后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二、對策。綜合案例,應對之策初見端倪。
大公司實施“馬太效應”的套路:積蓄資源優勢,帶來降維打擊。
小公司謀求“張弓效應”的反套路:至少在某一項上接近甚至超過大公司水準。
只要一項勝出,“馬太效應”瞬間便可瓦解。
在操作層面,對以上幾個案例的分析,可得知以弱勝強,至少有如下幾個品質:
1、強化執行力。曹操在評價袁紹和劉備時,都批評他們二人反應較慢,足見曹操對自己的執行效率擁有十足自信。
(曹操)公曰:“夫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為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
2、突出核心競爭力。東晉的北府兵,是一支強悍的存在。
《晉書·劉牢之傳》:“太元初,謝玄北鎮廣陵。時苻堅方盛,玄多募勁勇,牢之與東海何謙、瑯邪諸葛侃、樂安高衡、東平劉軌、西河田洛及晉陵孫無終等以驍猛應選。玄以牢之為參軍,領精銳為前鋒,百戰百勝,號為北府兵。”
在與前秦作戰前期的洛澗之戰中,劉牢之率領五千北府兵,斬殺前秦主將梁成殲滅其軍隊一萬五千人。
3、做到人盡其才。無論是曹操,還是謝玄,都將人才的因素發揮到極致。在他們的隊伍中,是人才都能一展抱負,全公司都充滿了干事創業的熱情,自然能充分發揮出潛力。
戰無不勝的北府兵
三、應用。淺析長平之戰的翻盤之道。
設想一下,長平開戰之始。
假如趙國用人唯賢,堅持任用廉頗,或是以李牧代之,即使戰神白起出馬,趙國也不至于一把輸光;
假如從北方邊境調來一支能征善戰的拳頭部隊,秦軍想要一口啃下,也得掉幾顆牙,那多少會有幾分顧忌;
假如軍隊在面臨斷糧缺兵等問題時,趙王率領眾大臣親臨一線,現場辦公,給前線戰士排憂解難,解決吃住行一攬子問題,然后要級別給級別,要待遇給待遇。待到士氣高漲之時,何愁戰事不利?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種種方面。只要某一項,達到乃至超過秦軍水平,秦軍的優勢就難以凸顯,“馬太效應”不復存在,優勢殲滅戰將演變為相持拉鋸戰。時間一長,秦國將不得不知難而退。
淝水之戰
不僅僅是公司。就個人而言,在平時工作中,也會面臨“馬太效應”。可能有少數公司老員工,利用其頂尖優勢,占有大量資源,并蠶食新人的利益空間。我們不妨借鑒“張弓效應”,主動填平能力差距,跳出“馬太效應”的陷阱。
不論齊國的處處忍讓,還是趙國的正面硬剛。都非是上上策,都不可取。因為若處弱勢,當務之急是生存和發展,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只有當你在某個領域達到或接近和強者的水準時,你會逐漸找到自己的“節奏”,并在所處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守弱”,而不處處與強者硬剛,在低調中謀求硬核能力的提升,你將走出弱勢,迎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