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三峽大壩成為了熱門談資,人們基本上都集中談論在她對于洪澇災害是否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甚至大有懷疑其作用的論調。
出現這種議論和懷疑,主要是對整個長江流域的環境、地形、水文、氣候以及社會現狀不了解造成的。并且,即便有這一類的科普文章或者專家講述,通常都比較學術化,用詞遣句晦澀難懂,因而造成了很多人即便能理解三峽大壩的作用,也很難用富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出來。
那么,通過這篇小文章,我將用最通俗易懂的圖文方式,為你呈現長江中下游洪澇的產生原因,和三峽大壩對洪澇的作用及影響,讓你直觀了解她的意義和原理。
首先,你必須簡單了解長江,這條中國第一大河。
長江
長江干流從青海格拉丹東至上海入東海,不同的流段有不同的名稱,源頭稱沱沱河;其余青海境內流段稱通天河;川藏、川滇至宜賓,在流入四川盆地前稱金沙江,余下稱長江。同時,宜昌上游河段為長江上游,宜昌至九江湖口為中游,之后為下游。
從地形上來說,長江上游流程最長,基本在高原以及高山深谷間行進,河道窄、水流湍急;中游和下游行進在平原上,河道相對放寬,水流綿緩。
從氣候上,長江上游為高原地區,包括青海、川西和滇北常年降雨量較少,四川盆地及三峽地區雨量中等,而長江中下游全部處于我國東南梅雨帶,年降雨量較大。
那么長江的洪澇災害是怎么形成的呢?
主要有三種原因:一、地形鎖固;二、暴雨滂沱;三、百川匯流。
三峽和長江中下游
一、地形鎖固
上圖為三峽和長江中下游的地形簡圖。在沒有三峽大壩之前,長江一路向東穿過四川盆地,遇到到了大巴山和武陵山之間的一條名為“巫山”山脈的阻擋。長江奮力沖擊,分別撞出巫峽、瞿塘峽和西陵峽,在近五百公里的馳騁中,形成了高山深峽,巨浪咆哮的壯麗景象。
然而景色雖好,卻隱患巨大。長江突破三峽的高山阻礙后,迎面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大平原,江水如同脫韁的野馬,肆無忌憚地奔馳開來;
二、暴雨滂沱
每年的五六七月份是中國東南部的梅雨季節,整個梅雨帶幾乎沿著長江中下游河段并行,雨量大、雨水急、時間長是其特點。梅雨帶所處之地,別說長江,任何河流均河水暴漲,若無節制水閥的河段必定河水倒灌,一片澤國。
長江洪澇
三、百川匯流
萬里長江多支流,而支流最多的有兩處,一處是四川盆地,分別有雅礱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等大河注入(但四川盆地內部為低矮丘陵區,長江河道與沿河陸岸形成一定落差,反而較少出現洪澇);另一處是長江中游,短短六七百公里,卻吸引了漢江、湘江、贛江、沅江等多條大河的匯集。這些大河與長江交匯更形成了洞庭、鄱陽等泛洪區。江漢、洞庭、鄱陽等三大平原土地低緩,一馬平川,對自三峽而出的咆哮江水以及其他幾條支流的集中傾灌毫不設防,加上梅雨的加持,最終造成了整個長江中游的洪澇災情。
中國洪澇看東南,東南洪澇看長江,長江洪澇看中游,中游洪澇看荊江。
荊江段
荊江是萬里長江從宜昌至岳陽間的一小段。長江突破三峽重圍,在宜昌南津關后一路奔瀉在平原上。由于本段河道彎曲,水流很容易囤積造成排水不暢,因此歷史上河道多次輾轉改道,形成很多遺留的斷頭河,地勢低洼。后來這段長江兩岸建起著名荊江大堤,沿江固防,水流過此間,直瀉江漢,為了保衛其下游大都市武漢,整個荊江兩岸都是級別不同的分洪區,如果江水過急,威脅武漢,就會開荊江堤壩引流至分洪區。級別最高的是湖北公安的荊江分洪區,和洪湖分洪區。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分洪區在1954年之后再沒有使用過,即便是98年特大水災。
在荊江大堤建成后,部分緩解了長江荊江段的水患,但并沒有緩解九江。
江西九江可能是整個長江流域最容易發生水患的城市,無論是98年抗洪,還是其他時候,九江好像總是令人擔心。這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九江是長江中下游河段所有沿江大中型城市中,唯一一座直面江水沖擊的城市,用以下一張圖對比一下就很清楚了。
武漢
看武漢市區與長江的關系可以看出,武漢三鎮是順著江水建立的。江水順流通過市區,即便后面江水折彎,若水流不及,武漢市北側也留有較大的農村作為緩沖區。
南京
再看下游的南京,水流湍直向北,順流過南京城西后折道向東。河道轉折是江水過南京城以后,所以,城北的八卦洲以及玉帶、龍袍等地區均保持少開發建設的鄉村化態勢,就是為了給江水留有緩沖。
除了武漢、南京,你只要有心留意,長江中下游幾乎所有城市市區的面朝向都在順應江水的流向,只有一座城市例外,那就是九江。
九江
九江市區北面,長江灣了一個100度左右的折彎,而九江市區就座落在這個折彎的下口,直面來水。洪水到來的時候,九江市區直接成為了防洪墻,如果要保九江,唯一的辦法就是把對岸屬于湖北的小池地區作為分洪區,早早把江水縷直,淹小池,保九江。
除了九江所處的位置極易被洪水侵犯外,九江周邊的形勢更加劇了災情。
九江附近形勢
九江市區之后,長江上有座島嶼叫江洲。平時不會有什么,但洪水到來時,江心的島嶼就成了快速排出江水的阻礙了。所以這幾天,抖音上到處都是有關江洲在疏散撤離民眾的視頻。如果洪水太大,淹掉江洲,騰空江面是其中的一種選擇。
另外,江洲島南側是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處,由贛江、信江、撫河、昌江等江西大河匯成的鄱陽湖體系同樣需要借助長江排洪排澇,于是多方水流在此匯聚,加上河道蜿蜒復雜,讓九江地區成為了全中國最容易出現洪澇的地方。
那么,有了三峽大壩,會給下游帶來什么影響呢?
三峽大壩和水庫
上圖,三峽大壩建造于宜昌市西二十公里處的秭歸縣。這個位置是在三峽群山的出口,相當于將長江在沖擊三峽群山后正準備“殺進”平原時將其攔腰截住。水壩將江水抬高了一百多米,江面頓時寬闊,無論是寬度和深度都有了更多的冗余體積。
水壩建立后,三峽開始蓄水,由于巫峽、瞿塘峽直至西陵峽,本有長江水道的前后落差并不大,而且長度數百公里,因此從重慶萬州至湖北秭歸縣的長江河段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整個庫區容納的水量是建成之前河道水量的數百倍。
那么,她是怎樣對中下游流域抑制洪澇發揮作用的呢?
大壩是一個調節閥,控制的是三峽及以上的水。在中下游由于雨水匯集水量增加有了一定抗澇壓力時,關閉閘門,讓上游江水通過量變小。這時候中下游因為長江干流水量縮減使災情得以緩解,即便中下游還是出現暴雨連天的情況,那么也頂多形成一定的內澇。但想想看,若是沒有三峽大壩鎖住長江干流,就一定會形成洪水,接下來就是洪、澇雙災了。
那么什么時候三峽大壩會排洪呢?當然是其下游災情有了一定緩解之后,參照下游的水位,在下游相對安全狀態下進行排洪,一方面用來發電,另一方面減輕上游囤水過多的局面。
可能會有人說:那為什么有時候中下游水位還是很高的情況下也要排洪,這就是所謂調節了,并且在比較少見的多雨季節,在上下游雨量都比較大的時間段,三峽就是一個水勢調節器,盡可能的找到一個平衡,將上下游水位進行控制,避免出現某個點的突降突漲。
三峽大壩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對于三峽大壩的承受力有所擔憂,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用人造的一面墻體擋住力量強大的水流,總讓人不太放心。
但事實上,我們不必要這么擔心,因為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她所用的材料和工藝都極為牢靠,她的結構絲毫不亞于一座全巖石構成自然山體。想想看,如果三峽大壩會被水沖毀,那在她之前的群山就都會面臨危險了。
壩體
還有,最近有不懷好意的臺灣綠媒每每鼓吹三峽大壩崩潰論,簡直就是無稽之談。而且從三峽大壩建成至今,特別是最近一些年,幾乎每年臺灣綠媒都會拿三峽炒作一番秀下限,今年更有提出三峽大壩只有16.5厘米厚度的腦殘言論。其實用不著上網查詢耳聽為虛的資料,自己通過衛星圖手動量一下都可以得到眼見為實的答案。按照我直接手動測量,三峽大壩最窄一段的頂部厚度超過15米,相當于一條四車道公路;壩底厚度超過100米,可以試想一下,這個規模就是一條小型的山脈啊!所以大家就不用太擔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