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刑的實質是通過給別人施加無法忍受的痛苦,來達到所謂的堂而皇之的目的,有時是為了逼供,有時是為了懲戒,有時則僅僅是為了權利者的取樂。
古今中外,幾乎每一個民族都實行過酷刑。而中國古代的酷刑尤其有特色,其想象力之豐富,創造力之強,涉及的酷刑范圍之廣,令人匪夷所思,又讓人毛骨悚然。
究其原因,中國古代的律法多是為統治者服務的,各代君王更以制造恐懼的方式來預防犯罪,進行統治,而酷刑就是制造恐懼的重要工具。
中國的酷刑歷史可追溯到遠古的堯舜時期,當時就有“五虐”之刑,包括“截人耳鼻,椓陰黥面”,就是割掉人的耳朵鼻子,割去男性的器官,在臉上刻字。
殷商時代的死刑,保留了不少原始部落享受人肉大餐的習俗,燒、烤、蒸、煮,無不圍著口腹之欲打轉。如'醢'是把人剁成肉醬,'脯'是把人做成肉干,'炮'是把人綁在大火爐的金屬外殼上烤成熟肉,而'鑊烹'則干脆把人扔到飯鍋里煮成肉羹。
隨著朝代的更迭,各種奇葩的酷刑就越來越多。
斬刑包括斬首、腰斬、梟首、鋸頭等,其中,斬首最為常見。
斬首是各朝各代常用的刑罰,一般是對犯有重罪,被判死刑者,行刑時,犯人雙膝下跪,行刑者拽住犯人的頭發,用力向前拉,使犯人的脖子自然伸長露出,劊子手舉起鬼頭刀,狠命砍向頸椎縫隙處,使頭顱一刀隕落為最佳。
而腰斬的刑罰,就有點殘酷了。
當年李斯就發出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這一句痛悔交加的呼喊,而漢朝的晁錯,明朝的方孝孺也都是死于腰斬。
腰斬在行刑時,犯人必須脫光身上的衣服,使腰部裸露出來,伏在鍘床或木、鐵的砧板上,被殺者就是'我為魚肉'的架勢。
而人的主要器官都在上半身,犯人被從腰部砍作兩截后,神志還清醒,要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斷氣。當時犯人的家屬往往會打點一下劊子手,讓他行刑時從上面一點的部位動刀,可以使犯人死快點;如果有人想要犯人多受點罪,就賄賂劊子手從下面一點的部位動刀,甚至將被腰斬之人上半截移到一塊桐油板上,使血不得出,可使犯人多延續兩三個時辰不死,殘忍至極。
史傳被腰斬的最后一人,是清朝的貪官俞鴻圖,說是俞鴻圖被腰斬后,在地上用自己的血連寫七個'慘'字方自氣絕身亡,當時的雍正聽說之后便覺殘忍,命令廢除這一刑罰,但此事并無正史佐證。
絞刑,實際上分成縊死和勒死兩種。
一般處死罪輕的死囚或犯死罪的有社會地位的貴族和官吏,就是所謂的“留個全尸”。
縊死,是將繩套在犯人脖子上,讓犯人兩腳懸空以自己的重量讓自己死亡。勒死,是將繩套在犯人脖子上,通過外力收緊繩圈,已達到窒息的目的。
三國的呂布,隋煬帝楊廣,清朝的和珅都是死于此刑。
到了現代,絞刑還在世界上58個國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罰。
剖心,并非法定的刑罰,歷史上這種殘酷的殺人之法多用于懲惡仇人、祭奠死者。
史書記載的商紂王是首次使用的,當時紂王荒淫無道,耿直的的比干,強諫三日不去。紂王問他為何敢如此,比干回答:“恃善行仁義所以自恃”。紂王大怒道:“吾聞圣人心有七竅信有諸乎?”遂殺比干剖視其心。
而《水滸傳》的英雄好漢,在手刃仇人時,都用剖心來祭奠,甚至還烤了吃掉。不過這多是小說夸張手法,姑妄聽之。
這個刑罰在明朝盛行,這是當時朱元璋為鞏固政權采用的刑罰之一,為此,他還在各地設有“剝皮亭”,還將剝下的人皮填以稻草,懸掛在官衙,警示眾官。明末清初時期,明朝叛賊張獻忠將人剝皮的事例也很多。
《醒貪簡要錄》規定:官吏貪贓六十兩以上的梟首示眾、剝皮楦草
到了滿清統治時期,剝皮也是對內的酷刑之一。
僧格林沁圍困連鎮,太平軍有被清軍俘獲的全被'剖視腸腹'。
1855年1月17日,東西連鎮太平軍出營攻敵,清軍俘獲'活長毛老賊二名,俱系江西人',兇殘的僧格林沁下令將'二賊扒皮處死'。
1857年1月30日,湘軍知府吳坤修陷江西奉新縣,'生擒老賊二百二十一名。每生擒一賊,輒剖腸,剝皮掛樹,磔石,見者無不凜凜'。
而剝皮有活剝、梳洗、水銀灌三種方式,無一不殘忍至極。
活剝:剝的時候由脊椎下刀,一刀把背部皮膚分成兩半,慢慢用刀分開皮膚跟肌肉,像蝴蝶展翅一樣的撕開來。
梳洗:是用鐵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來,直至肉盡骨露,最終咽氣。梳洗之刑的真正發明者是朱元璋,據沈文的《圣君初政記》記載,實施梳洗之刑時,劊子手把犯人剝光衣服,裸體放在鐵床上,用滾開的水往他的身上澆幾遍,然后用鐵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
水銀灌:民間傳言,把人埋在土里,只露出一顆腦袋,在頭頂用刀割個十字,把頭皮拉開以后,向里面灌水銀下去。由于水銀比重很重,會把肌肉跟皮膚拉扯開來,埋在土里的人會痛得不停扭動,又無法掙脫,最后身體會從從定的那個口“光溜溜”的跳出來,只剩下一張皮留在土里。
肢解,這是比較古老的刑罰,始于周朝,一般對觸犯重刑死刑者,作為一種加重處罰的手段,對罪大惡極之人的一種懲處方式,“死無全尸”在古人觀念中是很嚴重懲罰之一。
肢解,大致分為車裂、具五刑車裂,
車裂即五馬分尸,很簡單,就是把受刑人的頭跟四肢套上繩子,由五匹快馬拉著向五個方向急奔,把人撕成六塊,此刑罰不是一般人還享受不了。
典型的例子就是,秦朝的商鞅,因執法較嚴引起秦貴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惠王立。公子虔之徒為報夙怨,告商鞅有謀反企圖,被惠王車裂,并滅其族。
而明朝時,有個挖了李自成祖墳的汪喬年,被俘后,李自成就用了五頭牛將其分尸,還憤憤的說:“挖我祖墳的,不配用五馬分尸”。
具五刑,史載說,施用此刑時,先用刀刺刻受刑人的面頰,并涂上墨,再割鼻,再斬左右腳,又用笞杖打死,最后割掉首級,并把尸骨剁成肉醬示眾。還要對罪犯夷其三族。
北宋天禧四年(1020),妖人周能等偽造天書謀作亂,宋真宗降詔:'劉益、康玉、徐原等十一人,并活釘令眾三日訖,斷手足,具五刑處死。'
火刑,又稱炮烙、烹刑。
炮烙,始于商紂,延續至清朝,是歷代暴君所愛的“人肉燒烤”,它的過程暴虐異常。
《史記·殷本紀》:“紂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即在銅柱上涂油,下加炭使熱,令有罪之人行其上,輒墜炭中活活燒死。
先是先在銅柱或銅制的格子上涂抹油,下面燃燒炭火,待銅柱或銅格子燒紅,教犯人赤足在上面走過,若從上面掉下來,則落入火中被燒死。
烹刑,顧名思義,就是把人煮了,受刑者大多死于燙傷及臟器衰竭,然而刑罰的結束大多卻會將受刑者煮至骨肉分離為止。
《封神演義》中,周王之子伯邑考遭到妲己的陷害,被紂王處以烹刑,放在大鍋里'烹了”。
《史記》上有這么一段記載:項羽俘獲了劉邦之父,告訴劉邦,若不投降就“烹其父”,劉邦說:“當年我倆結為兄弟,我父即你父,如果你要煮了他則分我一杯羹”。
在抗日戰爭時期,殘暴的日軍也采用這種方式對各國民眾施虐。
在云南騰沖被日軍占領期間,一個日本士兵被游擊隊員擊斃,日軍集合全村男女老少,逼他們交出游擊隊的下落。日軍支起了12只廢棄的鐵油桶,桶內盛滿水,底部用火燒。見村民都不說話,日軍將12個無辜的村民投進桶內的沸水中。村民們眼睜睜看到自己的同胞,看到自己的親人被活活煮死。
五毒之刑于各朝各代均有使用,多用于陰謀殺人或皇帝賜死。
五毒,指的是鴆毒、砒霜、孔雀膽、鶴頂紅、金屑酒。毒刑是一種比較體面、人道的方式,古代中國,因其保全尸且對肉體無太大摧殘,算一種輕刑,一般只有皇帝賜死才得以“享受”。
古代的很多亡國之君,一般都被后朝的當政者,賜毒酒自盡,保全其“金身“。
可也有不喝的,當年東晉滅國后,晉恭帝司馬德文被劉裕俘虜,后劉裕讓司馬德文自行喝下鴆酒,卻沒想到,司馬德文以佛法中自殺不能轉世為人的理由,加以拒絕。結果“敬酒”不吃,死的更慘,劉裕派出士兵便直接將其按在床上,用被子悶死了。
凌遲,就是民間說的“千刀萬剮”,它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正式定為刑名是在遼,此后,金、元、明、清都規定為法定刑,鼎盛時期是明、清,一般是對惡逆之極者施行。
處死人時,是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從胸部開始,依次從上臂、大腿直到全身其他有肉部分,每十刀喝一聲,受刑人不得在中途死去。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將罪犯刺死,才能凌遲成功。
史籍中就有,歷史上著名的凌遲受刑者的記載
最該死的-明朝大太監劉瑾。
他被判凌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完成。第一天凌遲了三百五十七刀,第一刀從胸部開始,首先割下乳頭;晚上,劉瑾被押回監舍,這個渾身是血,身上少了三百五十七片指甲大小肉片的家伙,居然還有心思喝兩碗粥。
第二天,凌遲繼續進行。大約是熬不住痛苦,劉瑾大聲向圍觀人群揭發宮中丑事,監斬官只得令人用核桃堵住他的嘴,又剮了幾十刀后,劉瑾才氣絕身亡。
最冤枉的-明末名將袁崇煥。
因為中了滿清的反間計,袁崇煥被剛恢自用的崇禎下獄,后來又下令凌遲處死。
《明季北略》對袁崇煥受凌遲記載了兩個細節,令人感慨萬千。
細節之一,袁崇煥被凌遲到“皮肉已盡”時,還沒有斷氣,“心肺之間叫聲不絕”;
細節之二,“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噉之。食時必罵一聲,須臾,崇煥肉悉賣盡”。
這位在遼東為大明王朝嘔心瀝血的國之干城,最終的結局是,被他所守護的同胞一人一口地吃掉了。
最壯烈的-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
石達開在大渡河陷入絕境后,主動向清軍投降,他本人和幾個重要將領則被處以凌遲。
受刑時,石達開的部將吃痛不過,連連慘呼,原本一聲不吭的石達開嘆了口氣說:怎么就不能忍受這片刻的痛苦呢?你想想要是我們把他們抓住,還不是同樣處置!說罷,再不發一言,聽任劊子手將他的肉一塊塊割掉。
用酷刑的方式維持統治,是對人性的扭曲,更是對人類文明的踐踏。
幸運的是,現在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文明的法治社會里,酷刑離我們似乎很遠,但人性的陰暗面不是那么容易消除的,像現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還存在著輕重程度不同的酷刑現象。
資料出處:《歷代刑法考》 清 沈家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