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爛,92年生人,和我同歲,但和我很不一樣的是,她是個酷女孩。2014年4月阿爛從家鄉(xiāng)來到北京,選擇在一家殯葬行業(yè)的互聯(lián)網公司從事新媒體運營工作,同年7月,22歲的阿爛忽然腦子一熱決定開始畫畫,此前毫無繪畫基礎的她在118天之內創(chuàng)造了將近200副作品,并成功舉辦了自己的畫展,并且得到了業(yè)內人士的一致好評,當代著名藝術家栗憲庭親自為她的畫展作序,而這個天才女性的人生還將繼續(xù)開掛。
阿爛
2019年,我在騰訊視頻上看到一個阿爛拍的小短片,名為《尋捐精者阿爛》,視頻里27歲的阿爛表達了自己想要做媽媽的愿望,她很喜歡孩子,并且想在30歲之前誕下自己的孩子,因為在她看來,30歲以前的自己還處在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可她卻一直沒有遇到那個可以和自己走進婚姻的人,她曾4次在網絡上公開征婚,可都沒有結果。
漸漸地她覺得自己好像并不期待婚姻,只是想要一個孩子,可國內的精子庫不對未婚女性開放,于是她只好發(fā)視頻尋找愿意捐精的人。
阿爛的尋捐精者小片
受自己父母的影響,阿爛對待婚姻的態(tài)度也不夠樂觀。阿爛的媽媽不是自愿嫁給她爸爸的,而是在外婆的強迫之下訂了婚,媽媽曾一度想要悔婚,但都失敗了。結婚后生下女兒阿爛,可她自己卻沒有如旁人所說與丈夫“日久生情”,相反她越來越覺得兩人的結合是個錯誤。但為了阿爛,母親選擇了隱忍,于是她逐漸放棄了對婚姻的期待,把生活重心放在教育阿爛上,并且成為了阿爛心中的好母親。
媽媽的經歷讓阿爛意識到,婚姻不一定能給人帶來幸福,也可能不是人生的必需品,只是在大多數(shù)人的既定意識形態(tài)中,只有結了婚的人生才完整。
在阿爛的人生規(guī)劃里,一定是要有一個孩子的,作為女人,她覺得體驗過生育才是完整,于是她做了“尋捐精者”的短片,以此來表達她的態(tài)度,同時也是對世俗婚戀觀的一次抗爭。
雖然阿爛的發(fā)視頻尋精的舉動是將男性完全工具化,但沒想到的是,視頻發(fā)出后,依然有不少男性聯(lián)系阿爛,除去湊熱鬧的人,正經想要捐精的一共有5個,阿爛分享了其中3位男性的“面試”經歷。
1號男性:北京人,20歲出頭,國外留學回來,表示自己不想結婚,但想生個孩子,愿意出孩子的撫養(yǎng)費、保險費,可以花時間陪伴孩子,但條件是不能讓自己家里人知道,更不能把孩子的戶口上在自己家戶口本上。
交流過后,阿爛覺得對方對于養(yǎng)育孩子也是毫無概念,只是想趁著年輕生個孩子玩玩,而正好遇到愿意生孩子的阿爛,在他看來,孩子就和寵物差不多,阿爛覺得此人太過幼稚,于是很快斷了聯(lián)系。
阿爛希望找到合適的捐精者
2號男性:一位有家室的中年男人,國內某頂尖高校畢業(yè),經濟條件不錯,長相尚可,育有2個孩子,并且給1對女同性戀朋友捐過精。
在阿爛看來,這是一位“嗜好生孩子的人”,她覺得這位雖然各方面條件都還不錯,但他的家庭構造讓阿爛感到很有壓力。
3號男性:30歲出頭,長相白凈,身材高大,和符合阿爛的審美,經濟條件也不錯,他對于婚姻關系也沒有太多期待,只是想有個孩子然后和孩子共同成長。
但阿爛還是覺得兩人之間缺了點感情,仿佛只是捆綁在一起的“制造孩子機器”,這位男士在見過阿爛幾次以后就提出要合伙給未來孩子買房,阿爛覺得此人太過于現(xiàn)實,她還是更想找有一定感情基礎的合作伙伴。
2019年9月,阿爛懷孕了,她的手上也多了一個紋身,方方正正的四個字“搖擺探明”,她說自己在搖擺中找到了自己孩子的爸爸,不是1、2、3號男性中的某個,而是一位和自己一樣,認同生孩子并不是以結婚為前提的人。
她和這位男士有一定的感情基礎,同時他也是阿爛的一位熟人,是和阿爛長期合作的攝影師,《尋捐精者》的視頻也是由他拍攝的。但至于會不會結婚兩人目前還沒有最后決定,很多人覺得她有了孩子就應該“順理成章”地結婚,但阿爛不覺得這之間有必然的聯(lián)系。
2020年5月,阿爛的女兒出生了,她和每個新手媽媽一樣,正在經歷著慌張、焦慮和睡眠不足的最初階段。她要學習哺乳,給孩子拍嗝,學著給孩子換尿布,幫孩子洗澡,這些看起來很繁瑣的事情,都讓阿爛覺得很幸福。她請了媽媽來幫忙做飯,來盡可能保證自己休息,產后20天,阿爛就開始重拾畫畫的工作,42天她決定開始恢復其他的工作,除了插畫家的工作外,她還是一個視頻拍攝者,并且在一個倡導單身女性、女同性戀生育權的網站工作。
阿爛和女兒
她又去紋了紋身,她說每當人生進入新階段時都會紋個紋身來紀念,懷孕時紋了一個,生孩子后也應該紋一個。
談到未婚生育,阿爛表示,以前未婚生育的孩子是無法上戶口的,以后上學也是很大的問題,但自從國家開放二胎以來,很多城市都可以給未婚生育的孩子上戶口,這對于未婚生育的父母來說是一大好事,下一步就是希望國家可以考慮對未婚女性開放精子庫,畢竟網絡尋精風險太大,未婚女性還是更希望通過可靠的途徑獲取精子。
凡事都沒有絕對,孩子是否能在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下長大和撫養(yǎng)人的數(shù)量是沒有關系的,有些家庭表面看上去很完整,但爸爸長期不參與育兒,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同時,所有的育兒任務都壓在媽媽一人身上,媽媽容易勞累過度產生負能量,也無法給孩子營造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
有些家庭夫妻明明感情出現(xiàn)了問題,卻為了孩子忍著不離婚,可孩子不是傻子,父母之間時時刻刻存在的冷暴力同樣會傷害到他們。
還有的父母把孩子扔給老人,自己做“周末父母”或者幾個月才見孩子一次,這樣的孩子同樣有可能產生行為問題和心理問題。
而選擇未婚生育的女性,雖然孩子出生后沒有爸爸的陪伴,但在媽媽無條件的愛和全心全意的陪伴之下,孩子一樣可以在高質量的陪伴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一個完整的家庭只是形式上的,那還不如沒有,比形式更重要的是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氛圍以及撫養(yǎng)人所持有的價值觀。
我覺得家庭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樣子,就像最近熱播劇《以家人之名》里的一家人,他們之間雖然沒有血緣的紐帶,但彼此之間的愛足以讓他們把對方當成自己最親的家人。作為普通人,我祝福阿爛以及千萬和她一樣的獨立撫養(yǎng)者們,愿他們未來的路可以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