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雉,字娥姁(xū),通稱呂后,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秦始皇、秦二世沒有皇后)。呂雉不僅僅是中國的第一位皇后,還是實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位進行臨朝稱制的女性,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中都將她列入了記錄帝王政事的本紀中,并且在《漢書》中班固對于呂雉的治國理政有著高度的評價:“高后女主制政,不出房闥,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那作為一個女人,呂雉在當時是怎么做到臨朝稱制,權傾天下的?
一
呂雉本人出色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名優秀的政治家,都擁有長遠的政治眼光,呂雉作為當時最為成功的女政治家也不例外。漢朝初年分封諸侯,除了劉姓諸王以外還有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王。這些異姓王是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功勛老臣,都擁有十分優秀的軍事素養,其中韓信更是被人稱為“兵仙”。如果在劉邦去世之前沒有成功的解決掉這些異姓諸侯王,那么作為劉邦的繼承者,缺乏威望的劉盈是有可能被篡位的。
呂雉與劉邦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出手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與劉邦相比,呂雉的手段更為果決。呂雉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聯合蕭何用計殺死韓信;彭越被劉邦貶謫蜀中時,見呂后從長安去洛陽,希望她為自己求情,呂雉滿口答應并將他帶回長安,卻建議劉邦“彭王壯士, 今徙之蜀, 此自遺患, 不如遂誅之”并令手下誣陷彭越謀反,劉邦于是下決心殺死彭越,還將彭越的尸體制成肉醬給天下諸侯分食。呂雉長遠的政治眼光與果斷甚至狠辣的手段在處理漢初異姓諸侯王的過程中顯露無疑。
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呂雉是理性的,不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史記·呂太后本紀》記載“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這句話的意思是孝惠帝劉盈死了,發喪的時候,太后只是干嚎,眼淚卻沒有流下來。呂雉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怎么會不悲傷呢?沒有落淚的她,合理的設想是,她心中裝滿了對權力渴望,她最關心的是誰來做皇帝,自己能否實現垂簾聽政的夢想。
呂雉能夠臨朝稱制離不開自己的兒子劉盈,劉盈作為皇帝是名正言順無可商榷的,但因他善良,軟弱,依靠著劉盈,呂雉才有機會干預朝政。劉盈死后,劉沒有留下嫡長子,劉姓諸王和元老大臣的反呂情緒高漲。擁有敏銳政治眼光的呂雉知道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如果不能解決掉這個問題,那么她與呂氏家族將土崩瓦解。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記載了事情的后續:“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乃大赦天下。九月辛丑,葬。太子即位為帝,謁高廟。元年,號令一出太后。”通過在劉盈葬禮上的表演,呂雉成功地度過了這次政治危機,真正做到了權傾天下。
二
漢朝的國策與制度
“國是”,指國家的重大政策。“共商國是”原本是“共定國是”,其源出于西漢劉向《新序》卷二《雜事二》。“國是”并不是一般的國事,而是治國的大政大策。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漢朝在建立之后就設立了一些基本的關于政權穩定的國是。其中“白馬之盟(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 “以孝治天下”等都是漢朝的基本國策。但是,漢朝沒有后宮不能干政的政策,因而讓呂后干政成為可能。
作為漢朝最為重要的政治原則的國策,對于整個國家的穩定與延續有著巨大的作用。東漢末年曹操被封為魏王時,他的謀士荀彧竭力反對,就是因為荀彧知道一旦曹操成為異姓王,那么,他將成為漢朝統治的終結者。
呂雉能夠臨朝稱制,還與“以孝治天下”這一基本國策密切相關。呂雉作為劉盈的生身母親,在倫理上對于劉盈有著極大的影響力。而封建時代家國一體、政治倫理化的特征,使得呂雉可以獲得對于朝政的控制權。
“以孝治天下”的國策,在給予呂雉執政的合法性外,漢朝對于外戚的態度,也是她能夠臨朝稱制的重要原因。
漢朝對于外戚的態度不同于之后的一些朝代。兩漢時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執政大臣也主要從他們之中選擇。這被當時人視為“安宗廟,重社稷”的“漢家之制”。正是由于這些規定,使得呂雉能夠順利的為呂氏外戚謀取官職。呂氏外戚獲得了重要的官職后,從而幫助呂雉執掌朝政。
三
利益集團的支持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呂雉依靠她自己一個人是不可能執掌朝政的,她必須有人支持,并且是有話語權的人的支持。
在呂雉的利益團體中,呂氏外戚是最重要的一環。呂氏外戚中有很多的人才,他們在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呂澤與呂釋之是呂雉的哥哥,他們二人“皆為列將,從征伐”,其中呂澤與漢軍中的許多重要領袖都有著很深的淵源關系。呂澤的功勞很大,但是因為外戚的身份一直沒有被封王,到了呂雉執政的時候才被追封為“悼武王”。古人對于謚號是十分講究的,呂澤的謚號中有“武”這足以證明他的軍事才能。
除了呂氏外戚之外,呂雉還獲得了張良、樊噲、審食其等開國功臣的支持。
劉邦討伐英布時,張良向呂澤提議,不讓太子領兵討伐以避免災禍。劉邦出兵后,張良又被劉邦留在關中輔佐太子劉盈,“行少傅事”。劉邦討伐英布回來后,要改立趙王如意為太子,張良為呂雉出謀劃策,邀請“商山四皓”出山,幫助劉盈鞏固地位的計謀就是張良所出。
樊噲“以呂后弟(古代稱妹為弟)呂須為婦,生子伉,故其比諸將最親”,這樣的姻親關系,讓樊噲天然的就是呂雉利益集團中的一份子。在劉邦派遣樊噲去討伐盧綰時,有小人進讒言說“上一日宮車晏駕,則噲欲以兵盡誅戚氏、趙王如意之屬。”這也從側面證明了樊噲的政治立場。
呂雉被項羽抓住作為人質的幾年中,審食其一直照顧呂雉,他的政治立場也是不言而喻的。
正是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呂雉才可以掌握朝政。
四
漢代女子地位高
漢初實行的是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儒家思想在全社會并不是主流思想,還沒有提出后世的“三綱五常”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等倫理綱常。整個社會處于較開放較活躍的氛圍中,此時女子地位還是較高的。
在稱呼上,有以母親姓氏來稱呼皇族子弟的習慣。如漢文帝的女兒館陶公主,因其生母竇太后的緣故,被稱為“竇太主”;漢景帝長子劉榮隨母親栗姓被稱為“栗太子”;漢靈帝的兒子劉協,因為由董太后親自撫養,稱“董侯”。在封爵上,漢代多有婦女封侯,得以擁有爵位和封邑的情形。例如,漢高祖劉邦封兄伯妻為陰安侯;呂后當政,封蕭何夫人為酂侯,樊噲妻呂媭為臨光侯;漢文帝時,賜諸侯王女邑各二千戶;漢武帝也曾經尊王皇后母臧氏為平原君。
漢朝對于女子再嫁,也沒有異樣的眼光。漢代出現數位皇太后,如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武帝之母王姬都是再嫁之身,堂而皇之地做國母,無人以為異。并且漢朝女子可以作為一家的戶主,擁有家庭的財產繼承權,獲得法律的保護。
呂雉能夠在當時執掌朝政,是與社會環境分不開的。如果漢初的女子地位沒有那么高,那么呂雉掌權的可能性就會小很多,甚至不能成功。
呂雉能夠臨朝稱制的原因還有很多,她兒子劉盈繼承大統時年少、軟弱及早逝,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果劉盈是一個強硬的君主,那么即便呂雉是他的母親,也很難越過他掌握朝政。后來劉盈早逝,繼承人年幼,呂雉因此有了垂簾聽政的機會。
呂雉雖為一介女流,掌握朝政后并沒出現社會混亂、國家分裂。她實行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政策使“黎民得離戰國之苦”,詔令郡國“舉民孝悌、力田者復其身”,以免除徭役為優惠措施,來鼓勵農民從事生產,又“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并且廢除秦朝制定的“挾書律”,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
呂雉對于劉邦也做到了仁至義盡。她嫁給劉邦時,劉邦已經41歲還有一個兒子,而她不到二十歲;在劉邦被秦朝通緝時,一個人照顧劉邦的父母;她的哥哥們幫助劉邦打天下;她自己幫助劉邦背黑鍋殺異姓諸侯王;在自己臨朝稱制的時期沒有像武則天一般稱帝,天下的正統依然是劉姓;也沒有讓社會變得民怨四起,而是留下一個“不出房闥,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的天下給漢文帝,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礎。
試想,如果呂雉這位出色的政治家不是女子,那么在她權傾天下之時,天下未必姓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