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口是武漢三鎮之一,也是武漢三鎮中最“年輕”的一個鎮。武昌、漢陽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漢口卻只有短短幾百年歷史。從明朝成化年間,到清朝光緒年間,在長達400多年的時間里,漢口都隸屬于漢陽,是漢陽的一部分。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漢口與鎮江、九江一起,被辟為對外貿易口岸,由英國人開設租界,并設立了江漢關。在頻繁的對外貿易帶動下,漢口迎來了一輪發展的高峰。
江漢關夜景
然而,漢口能夠超過武昌和漢陽,成為繁華熱鬧的“大漢口”,被譽為“東方芝加哥”,離不開湖廣總督張之洞的一個舉動。
張之洞祖籍直隸南皮(今湖北省南皮縣),出生于興義府(今貴州省安龍縣),27歲以殿試第三名(探花)的優異成績考中進士,44歲首次外放擔任山西巡撫,此后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被稱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
張之洞當了幾十年總督,其中任職最久的還是湖廣總督。他在湖廣總督任上推進洋務運動,開辦工廠,興辦學校,建設鐵路,為湖北省、湖南省,特別是武漢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被譽為“武漢城市之父”。
張之洞
十幾年湖廣總督生涯,張之洞在武漢干了大量實事,其中之一就是興建了張公堤。
武漢是一塊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寶地,特別是長江和漢江兩條大江大河,以及圍繞長江、漢江的支流湖泊,滋潤了武漢民眾,將這一帶變成繁榮富庶的“魚米之鄉”。可是,水利工程設施不夠完善的古代,每到夏季雨水季節,長江、漢江很容易制造洪澇災害,讓武漢民眾深受其害。
與此同時,隨著漢口城市的發展,迫切需要往后湖一帶擴展。在晚清時期,后湖一帶靠著長江,經常遭到洪水侵襲。當洪水退后,這里就形成了一片湖泊、沼澤,無法作為耕種用地。為此,張之洞打算在漢口長江沿岸修筑一條堤岸。
清朝末年的武漢三鎮地圖
這條堤岸修筑在哪里呢?1904年,張之洞親自來到后湖,登上一座高臺,眺望遠處。最終,張之洞決定,在漢口堤角和舵落口之間,修筑一條堤岸。接下來,就是實地勘察、購買土地。
當時,后湖這一帶與德租界相鄰。德國人有心干預堤岸建設,希望在漢口新區里“分一杯羹”。張之洞堅決拒絕德國人的參與,明確表示“此項堤工,極關重要,湖北當自行籌辦,毋庸德商干預”。修筑堤岸需要一大筆兩銀子,張之洞根本就拿不出來,只好出面找湖北官錢局借錢,解決了工程款項的問題。
為了節約工程資金,張之洞還想了另外的辦法:將漢口城堡拆除,用拆掉的磚瓦等建筑材料,全部用于堤岸施工。
不僅如此,張之洞還出動湖北新軍來參與修建堤岸。湖北新軍訓練有素,年輕力壯,修建堤岸又快又好,比起動用民工更加省錢。
武漢新軍
1906年,張之洞修建的這條后湖堤岸,在經過2年多的艱苦修建后,終于完工了。堤岸全長23.76公里,頂寬8米,高6米,一共耗資80萬兩銀子。
后湖堤岸修建好后,發揮了立竿見影的作用。長江洪水不再侵襲后湖一帶。后湖一帶的湖泊,水面逐漸消退,直至露出可供耕種和居住的大片土地。
這段堤岸叫什么名字呢?官方的說法,是“后湖官堤”;當地老百姓卻自顧自地稱之為“張公堤”。這里的“張公”,自然指的是修筑堤岸的大功臣張之洞了。宋朝時,蘇軾疏浚西湖,修筑堤岸,老百姓稱之為“蘇堤”。“張公堤”和“蘇堤”,有異曲同工之妙。這說明,當地方官員為當地辦實事后,老百姓的心里是有數的。
張公堤現狀
“張公堤”筑好后,漢口地皮大王劉歆生聯合英租界,在后湖一帶修建馬路,興建公用設施,吸引漢口工商界人士前來參與開發建設。劉歆生修建的第一條馬路,叫歆生路,即今天百年商業老街江漢路的前身。
接下來,后湖一帶開發建設進入高峰,成為租界擴展之地。漢口新區建設得越來越好,人口越來越集中,到1920年,漢口城市人口已經達到了40萬人,超過了武昌(31萬)和漢陽(8萬)。漢口的對外貿易非常發達,對外貿易總額經常位居全國第二位,“駕乎津門,直逼滬上”。
漢口租界
日本駐漢總領事水野幸吉曾經贊美漢口:“與武昌、漢陽鼎立之漢口者,貿易年額一億三千萬兩,夙超天津,近凌廣東,今也位于清國要港之二,將近而摩上海之壘,使觀察者艷稱為東方之芝加哥。”
就這樣,漢口得到了“東方芝加哥”的美譽,是中國當時能夠與上海相提并論的大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