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棗
一提都知道
因為它不論是對于北方人還是南方人來講,都是那酸酸甜甜兒時的味道
可是當一個北方人和南方人坐下來細聊酸棗時,那就很有可能雞同鴨講不知所云了
兩個人開始“迷糊”:咋我的酸棗和他的酸棗聽起來不是一個物種呢?
其實不用“迷糊”,因為聊得可能真就不是一種水果,因為酸棗確實分南北,南北酸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物種。
我國地大物博,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而不同植物在不同地域內(nèi)或有不同的稱呼
這就很容易出現(xiàn)一種情況:我們說著不同的名字其實是一種植物;講著相同的名字,其實說的根本就不是一個物種。
今天依農(nóng)要和大家聊的酸棗就是這樣,國內(nèi)常見、常被提起的酸棗,分南北地域的兩個物種,學名分別是酸棗和南酸棗,另外還有一些其它植物或是說水果的名稱也叫“酸棗”。
大家都是“酸棗”,于是乎就有了“一提都知道,一聊就迷糊”的問題。
接下來依農(nóng)就給大家解開這個“迷糊”,為避免混亂咱只深入地聊一下南、北酸棗的異同特點、功效用途和經(jīng)濟價值體現(xiàn),其它“不知名”的酸棗依農(nóng)在文末稍微一提,大家有一個了解便可。
酸棗的“分南北”,就字面上的意思,南北酸棗大有不同;而“有東西”則是指本文中所提的每一種“酸棗”,都有著較為廣泛的用途和突出的經(jīng)濟價值。
北酸棗——正宗的酸棗
依農(nóng)之所以說北酸棗是正宗 的 酸棗,其一是因為只有它的官方學名就是酸棗;其二則是因為它是植物學定義上的真正的棗(其實酸棗根本就沒有“北酸棗”這個別稱,依農(nóng)這樣寫只是為了區(qū)別下文的南酸棗)。
大家先看一眼上圖,酸棗的果實和我們商品化栽培的大棗非常像,能不像嗎?人家是“近親”。
酸棗為鼠李科棗屬棗的一個變種,起源時間非常早,古時多稱其為棘(《詩經(jīng)》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說的就是酸棗),當前不同地域?qū)ζ溆屑印⒔轻槨⒂矖棥⑸綏棙涞葎e稱(你說巧不巧南酸棗也有“山棗”這個別稱)。
酸棗主要分布在遼寧、內(nèi)蒙古、陜西、甘肅、寧夏、新疆、河北、山東、山西、河南以及江蘇、安徽的北部,由于適生因素的限制,長江以南地區(qū)基本上沒有野生酸棗分布。也就說北方人聊得“酸棗”時,基本上都是在談它。
因為酸棗是棗的變種,所以 依農(nóng) 拿普通棗和它做個對比,酸棗植株多為灌木,植株上與普通棗相比較為矮小,同時果實也較小(直徑不到2厘米),圓形果居多,成熟后多為紅色。
酸棗的果肉很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酸,不同地域有稍甜的品種,但是這“甜”是與其它酸棗相比,和普通棗相比它還是酸。另外酸棗的果核與普通棗相比兩端要鈍一些,呈橢圓形。
酸棗在北方是很常見的灌木,以前每到8——9月份酸棗成熟的時候,雖然果酸但也絕對算是物質(zhì)匱乏年代中的山野美味,依農(nóng)是北方人,小時候沒少摘來吃。
當下由于水果品類日趨繁多,酸棗很少作為鮮食果食用,雖已不作鮮果食用但酸棗富含豐富的影響物質(zhì),其果肉被制成了酸棗汁、酸棗醬、酸棗酒等加工品,依托野生、營養(yǎng)豐富等條件,售價著實不低。
此外酸棗的經(jīng)濟價值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入藥上,入藥的是酸棗仁,這里依農(nóng)要說明一點,酸棗仁是酸棗核(種子)去核后的種仁。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就把酸棗仁寫入了藥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藥學典籍均有它的身影,當下酸棗仁也是重要的中藥材,《中國藥典》錄入的就是它(之所以要提這一點,是因為下文我們要提的另一個“酸棗”,就是在酸棗仁上與它有爭議)。
另外隨著對酸棗的開發(fā)利用,我們發(fā)現(xiàn)了酸棗中諸多提取物的經(jīng)濟價值,有較大的開發(fā)利用前景。
南酸棗——叫棗不是棗
還是先看圖
南酸棗雖是該物種的學名,但是南方朋友在非正式場合提及它時多不會在酸棗前面加個“南”字,“酸棗”便是它最常見的稱呼。
南酸棗和北酸棗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在植物學上它和棗沒有半毛錢的關(guān)系,只是果實長得較像而已(這里吐槽一下前輩們,學名你給人家取個“南酸棗”,也太隨意了)。
南酸棗是漆樹科南酸棗屬多年生喬木,也就說它和芒果算是近親,南酸棗起源時間也較早,樹齡非常長,可達幾百年甚至上千年。
南酸棗的別稱非常多,除酸棗是公認名稱之外還有,醋酸果、鼻涕果、酸棗、五眼果、山桉果、棗、山棗等別稱。
南酸棗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qū),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長江以南地區(qū)多野生種群分布,再往北江蘇、浙江、安徽南部也有分布,不過與前文提到的北酸棗基本上沒有交叉分布。
南酸棗植株高達,成株高達10多米,果實成熟后多為黃色,果實要比北酸棗大些呈橢圓形(三厘米左右),果核較大很有特點,果核上有五個凹陷就像眼睛一樣,“五眼果”的別稱就是因此得名。
南酸棗的果肉富含膠質(zhì),也是咬一口就酸到流口水的角色。
南酸棗的用途也非常廣泛,可謂全身是寶,經(jīng)濟價值也頗高。
果可鮮食,不過不能吃酸的朋友不要輕易嘗試,但是以南酸棗果肉加工而成的酸棗糕絕對是美味,相信這也是不少南方朋友的兒時味道。除酸棗糕外,還能用于釀酒,果實還被加工成醬果,這個依農(nóng)沒有吃過,不曉得味道如何。
南酸棗果核外形突出,曾經(jīng)被作為手串炒作過一段時間,初期的售價頗高,很多朋友為這個滿山都是的野果核交了不少的智商稅。
此外南酸棗的樹皮和果也可入藥,和大多數(shù)漆樹科植物一樣,它的樹皮和葉可提取栲膠。
依農(nóng)個人認為南酸棗最大的經(jīng)濟價值體現(xiàn)在,南酸棗是一種生長速度快、適應(yīng)性強的植物,是極好速生造林樹種,可做木材儲備。
分南北的主要兩個“酸棗”咱聊完了,文章最后再談?wù)勂渌斨八釛棥泵柕乃?/p>
還是先看圖,依農(nóng)從左向右介紹。
其一是湖北山楂,是薔薇科山楂屬植物,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兩個省份,在兩地均有酸棗的別稱,湖北山楂的干燥果實可以入藥,依農(nóng)雖然沒有吃過鮮果,但指定不會比其它“酸棗”甜多少。
其二是假酸棗,學名為嶺南酸棗,是漆樹科檳榔青屬植物,算起來和南酸棗是同科的近親,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在當?shù)赜兴釛椀膭e稱,假酸棗鮮果應(yīng)該是眾多“酸棗”中最“甜”的一個。
其三是滇刺棗,與酸棗同為鼠李科棗屬植物,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廣東、廣西等南方省份,有毛葉棗、緬棗、酸棗等別稱。滇刺棗仁和酸棗仁外形上十分相似,因為入《中國藥典》的是酸棗仁,所以通常把滇刺棗仁定性為冒充品,但其實它也能入藥,不過藥效上可能與酸棗仁有所區(qū)別。
以上就是依農(nóng)和大家聊的酸棗,希望大家以后分清南北不要再“迷糊”。
另外肯定還有依農(nóng)沒有提到的“酸棗”,你們那兒還有什么果子也叫酸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