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宮劇盛行,但幾乎所有的清宮劇的最開始出現的都是“選秀”這一環節。 電視中那些選秀的美人兒個個耀眼,讓我們也不禁羨慕起了清朝的帝王可以得到后宮佳麗三千。但事實上,通過一些最近公布的近代清后宮皇后妃子們的老照片,我們可以看出。
那些個皇妃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美。照片中的女人們大都是彎腰弓背,相貌平平。甚至還有一些后妃,相貌可以用丑陋來形容。與清宮劇中美人云集的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不禁想要問,他們到底是如何被選入后宮的?其實,這其中有兩種原因。
1.1、秀女身份
其實大家不要被清宮劇給騙了,什么漢人女子都能夠出現在選秀現場。事實上,清朝為了保證皇族血統的純真,清朝的選秀制度一直以來都是十分嚴苛的。滿清從順治時期就有規定,僅滿族八旗人家,13—16歲的女子,能夠且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后到了乾隆五年(1740)更是有進一步規定:
'我朝定例,八旗秀女,必俟選看后方準聘嫁。凡在旗人,理宜敬謹遵行。……選看八旗秀女,原為王、阿哥等擇取福晉;若在未經挑選之前即行結親許字,非為廢弛舊制,……且八旗秀女,于十三四歲即行選看,并無耽擱之虞。'
因此,清代的后宮中,上到中宮皇后,下到包衣宮女都是從旗人之中挑選出來的,漢女不得入宮。只不過旗人之中,也分為兩種。一種是八旗之女,一種便是包衣三旗。其身份不同, 這也就代表了他們的地位不同。
其中八旗之女是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大選秀,由戶部進行選拔。以備皇后妃嬪之選,亦或者是被皇族三代以內的近親宗室看中。而包衣三旗的秀女則是每年都要選拔一次,同樣是由戶部主持,只不過她們就只能是充作雜役了。
1.2、選秀標準
雖說選秀之時是囊括了八旗所有的女子的,但皇帝選妃也并不是能夠隨心而選的。“相貌”根本就不是皇帝選妃的標準,清朝統治者公開的兩條選秀標準之中。一就是門第,再就是品德。只因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來說,“好色”是極其不名譽的。
就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的時候,一位縣學的生員攔下了乾隆御駕,指責乾隆削減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喪儀,以至于乾隆帝龍顏大怒。但即便如此,乾隆帝也必須解釋烏拉那拉氏封后“并非以色選愛升”,后來冷落那拉氏也“自蹈非理,更非因色衰愛弛”,極力撇清自己好色的嫌疑。
再有,清代冊封皇后亦或者妃嬪的冊文之中通常見到的也都是溫恭、淑慎、祥鐘華閥、誕育名門等等。絕不會有任何關于美色上的稱贊,甚至一字不提。因此,除了美色之外。清朝帝王的選秀的標準實際上也就只剩下一個了,那就是“門第”。
因此,清朝后宮妃嬪之中丑女十分之多,只要你門第足夠高,那么就可以上位。換句話來說,清朝后宮的秀女們比拼的根本就不是美貌,她們拼的是爹。這樣一來,我們看到的老照片中,清宮后妃并不貌美的原因,也就出來了。
當然我們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后妃,難道門第高本身也美的后妃就沒有嗎?滄海遺珠,這樣的后妃當然應該是是有的。 就比如說光緒皇帝的后妃珍妃就是相貌清麗,那么為何我們看到的照片又大部分都那么丑呢?
有專家另辟蹊徑,揭秘了這樣一個原因,那就是攝影技術的落后。1844年的時候,攝影技術才傳入中國,一般都是以玻璃為相紙的“濕版攝影”。而當時相機是通過紫外線曝光,黃種人特有的黃和紅這種膚色在紫外線下就會曝光成黑色,這也是我們為什么看到清朝平民老照片時都會覺得他么黑黝黝的,土的很。
再加上那時候感光度低,每一次拍照的曝光時間都很長。并不像是現在一樣一秒鐘就好了,也許那時候需要十幾秒。而在曝光途中被拍攝者一動都不能動,而這樣的情況下最容易成功的表情就是放松自己的臉,一直就這樣攤著。
但這樣的話,就很容易會顯得麻木,畏縮以及死氣沉沉。也許有人會說不一定是中國人,但放一下當時幾張在中國的洋人照片,大家也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了。
通過以上表述,我們大致可以總結出來清朝后妃容貌丑陋的原因。其一是因為清朝祖宗家法傳下來的選秀制度,讓帝王杜絕了選秀僅選美的可能。其二便是當時攝影技術的落后,讓我們看到的人物并不真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