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法律普遍都較為嚴苛,而且古代的法律基本不重視民法,更為倚重的是刑法。通過各種各樣的懲戒手段,來達到震懾,和管理的目的,以此來維護社會的穩定,以及上層統治者的利益,古人對于刑法的重視,大抵是從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后開始的。
商鞅對于秦國的貢獻是不言而喻的,他推行的改革措施,為秦國確立了一條“以法治國”的道路,讓秦朝從一個亂世中的小國,逐漸成長為一方霸主,最后統一了天下。
但是商鞅變法是具有局限性的,因為商鞅推崇的法律,遵循的是“輕罪重刑”,即便所犯的罪行不嚴重,也要用酷刑懲罰罪犯。
這種方式的確提高了犯罪成本,并且讓民眾不敢輕易犯事,但是為了懲罰罪犯,發明的各種酷刑,卻是一種違背人性的行為。例如商鞅發明的車裂,就是一種酷刑,到最后商鞅自己,也死于自己發明的車裂之刑。
提到車裂,人們首先會想到五馬分尸,那么歷史上的車裂之刑,是不是五馬分尸呢?
按照普遍的說法,車裂這一酷刑,俗稱就是五馬分尸,或者五牛分尸,簡單來說就是把罪犯的四肢和頭,分別綁在車上,再把車上套上馬匹或者是牛,等全部套好之后,讓五匹馬拉著車朝不同的方向移動,因此被叫做車裂。有時候也會不用馬車,直接讓馬或牛來拉,是一種極其殘忍的酷刑。
車裂之刑,對于受刑之人是一種巨大的折磨,真正讓人感到痛苦的,不是最后被撕開的時候,而是拉扯的過程。要知道即便是用鋒利的刀劍,想要完全斬斷四肢和頭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看古代的劊子手就知道了,之所以有這個職業,就是因為斬首需要干凈利落,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
即便是劊子手,也要通過大量的練習,才能成為合格的劊子手,普通人很難一瞬間斬斷,更何況是用牛馬來撕扯身體。因為受刑的過程十分痛苦,車裂也是公認的古代十大酷刑之一。有關于車裂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春秋戰國時期,這種酷刑已經成為了一種非常普遍的懲罰手段,使用得十分頻繁。
后世對于車裂的了解,也普遍認為,車裂和五馬分尸是一種酷刑的不同叫法,五馬分尸更接近民間對這種酷刑的叫法,而車裂,是官方給這種酷刑定下的一個名字,那么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實際上如果仔細地從史料中進行搜索,會發現二者并不是同一種刑罰,甚至是完全不同的。
根據一些歷史史料的片段來看,車裂和五馬分尸,壓根兒就是兩種刑罰,兩者之間沒有任何的關聯,因為有史料作為支持,所以也是有一定可信度的。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關于車裂有這么一段記載:“盡得嫪毐等二十余人,皆梟首,車裂以殉”,此處說的是嬴政平定嫪毐和他的部眾叛亂的事。
抓到嫪毐等人后,秦始皇下令全部斬首,并且執行了車裂之刑,根據這一段史料的記載來看,車裂不是五馬分尸。前文中我們提到過,五馬分尸需要綁住四肢和頭顱,嫪毐等人是先被斬首,后來才執行車裂之刑的。如果車裂就是五馬分尸,那么被梟首的眾人,又怎么可能被五匹馬分尸呢?顯然這兩者之間是否存在矛盾的。
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也零散地記載著有關于車裂的內容,在這部史料中,是這么描述車裂的:“輾,車裂人也”,“斬法,車裂也”。古代的輾和斬,指的是用銳利的武器把把人的肢體斬斷,切斷。而這里又把車裂等同于輾和斬,這一記載直接撇清了車裂和五馬分尸的關系,把車裂和輾,斬等刑罰聯系在了一起,證明這些刑法才是相近類似的。
根據史料中的記載,車裂中的車字,代表的并不是馬車,這一刑罰真正的解釋,應該是用鋒利的武器肢解身體,而且這種刑罰并不是在人生前,而是等到受刑之人被梟首之后才會執行,這么進行解釋,就能和《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聯系到一起了。
古時候犯下嚴重罪行的罪犯,一般都會先梟首示眾,之所以要示眾,就是為了殺雞給猴看,起到警示人們的作用,讓人們不敢輕易犯罪。梟首之后人就死了,既然已經死了,執行車裂之刑,受刑之人是感受不到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制定這一刑罰呢?執行這一刑罰,又有什么意義呢?
首先車裂和梟首一樣,也具有警示眾人的功能,其次肢解身體,是對受刑之人一種極大的侮辱。古代人講究的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絕對不能夠有絲毫的損傷,否則就是對父母的不敬和不孝。因為秉持著這種思想,古代人連頭發都很少去修剪。
在古代,如果被剃了頭發和眉毛,那是對一個人莫大的侮辱,對受刑之人而言,甚至生不如死。
自從漢朝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孔子的儒家思想更是深入到了每一個人的心中,再加上古人對于孝道十分重視,對身體自然很重視。即便是要受刑,要赴死,古人也講究一個體面。
在很多古代的電視劇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官員,后宮的妃子,即便是賜死,一般也不會執行斬首,大多是賜給他們毒藥或者是白綾,讓他們喝下毒藥或上吊,這在古代叫做留全尸,是比較體面的。但是這都是給有頭有臉的人準備的,普通人沒有選擇的權利,大多都是正午刑場斬首,這就是不體面的。
對于那些罪大惡極,讓人感到深惡痛絕的受刑之人而言,斬首這種最普通的刑罰,就顯得有點兒輕了,所以這對這類人,用的都是酷刑。對于受刑之人而言,斬首已經是非常不體面的一種刑罰了,在死后被人用刀劍,利斧肢解了身體,不光全尸留不下,就連一個完整的身體都留不下來,這對于受刑之人的家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恥辱。
酷刑對于人們的警醒意義更大,畢竟沒有人想要讓自己落到這樣的下場,更沒有人愿意,在死后讓自己的家人,孩子承擔這樣的壓力。所以車裂之刑看似不會起到任何作用,可是起到的震懾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車裂這種酷刑,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又是怎么被人們誤解成五馬分尸的呢?
車裂這一酷刑,最早地記錄在周朝,一直到先秦,以及西漢初年,這種刑罰都是存在的。直到西漢景帝時期,漢景帝上臺之后,開始改變“輕罪重刑”的局面,他廢除了大量違背人性的酷刑,用打板子來代替。這種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犯罪成本下降,選擇犯罪的人也逐漸變多了。
但實際上這是古代刑法的一大進步,“輕罪重罰”能夠約束民眾,但這就像是一座壓在人們身上的大山,世界上沒有圣人,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犯錯,如果只是犯了小錯,就要丟掉性命,只會引來人們的不滿,秦朝的覆滅,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法律過于嚴苛,才導致人民起義的。
漢景帝廢除了大量的酷刑,車裂作為酷刑之一,自然也就被廢除了。久而久之,人們的車裂的了解越來越少,即便是想要了解,也只能在書籍和史料中。但是依靠書籍來傳承,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人們在閱讀的時候,也很有可能望文生義,對車裂之刑產生種種的誤解,把車裂理解成五馬分尸,很有可能就是在這一時間段里導致的。
再加上民間的小說,文學作品,為了讓內容看起來更加生動,會在對情節添油加醋,以此來吸引讀者們的目光,久而久之,車裂就和五馬分尸畫上了等號,后世的人們也都沒有親眼見過,自然是人云亦云,說得最多的說法,也就成了正確的說法,所以車裂等同于五馬分尸,其實是一種誤會。
既然五馬分尸是誤會,那么歷史上是不是根本沒有這種刑罰呢?其實是有的,在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建立政權之后,就把五馬分尸這條酷刑,寫進了刑法中,讓這種人們想象出來的酷刑變成了現實,并且還當成了懲罰的手段,這也是歷史上唯一一次。只不過洪秀全也是誤解了,把車裂當成了五馬分尸,這才有了制定五馬分尸為刑罰的事情。不過不管車裂和五馬分尸究竟有沒有關聯,實行這種酷刑都是違反人性,不值得推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