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講一個事件,這個事件給周朝的歷史發展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從而完全暴露了周王朝內部的矛盾,改變了歷史的進程,那就是晉國的內亂。
前面講到西周的宗法制度,其中面臨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那就是大宗與小宗之間的矛盾,雖然同為大小宗的兄弟,但是幾代之后,彼此血緣關系疏遠,最終會引發內部矛盾,而這種危機就在晉國上演了。
首先,要說下晉國的情況,到了春秋時期,晉國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從地理位置上,包括現今山西大部分地區、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這一廣闊的區域,面積上僅次于楚國。
春秋初期晉國的周邊形勢圖
我們對比一下晉國與其他幾個大國就明白晉國的地位:在春秋的時候,溫度比現在要高,楚國過于濕熱,蠻夷之地;齊國在東方,靠近海邊,略微偏遠,距離中原有一段距離;秦國處于西部,經常面對犬戎的入侵;唯有晉國地處山西南部這一帶,可以俯沖中原,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并且周朝時期溫度比現在要溫潤得多,晉國領土比現在更適合農業耕作,所以晉國的人口在當時的諸侯國中,也是首屈一指。
晉國不僅從地域、人口上相對于其他諸侯國來說都具有優勢,而且晉國還是周朝的同宗。晉國的始祖姬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小時候跟周成王一起玩耍,周成王拿起桐樹葉戲稱“就以此封你吧”。
當時輔佐周成王的大臣周公旦就恭賀周成王,可是成王說自己剛才僅僅是戲言。周公旦說:“天子無戲言?!庇谑?,就將姬叔虞分封到了晉國這塊地方。
后來隨著晉國領土不斷地擴張,再加上晉國和北方的狄人頻繁征戰,軍事戰斗力也很強大,國勢越來越強勢。
可以說,當西周滅亡之后,周王室東遷之后,晉國無形中就成了中原諸侯國的重要領導者,也是周王朝秩序的守護者。然而,正因如此,晉國的內亂給周王朝的秩序帶來了重大的沖擊。
在前兩節中說到過,周王朝的制度中有個非常重要的風險,那就是大宗與小宗之間的矛盾。隨著征戰、領土擴張,如果小宗強勢,就有可能取代大宗的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周朝的禮制就會出現混亂,最終帶來王朝的崩潰,而晉國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代表。
公元前745年,也就是周平王東遷到洛陽,建立東周之后的第十六個年頭,晉國國君晉昭侯分封他的叔父姬成師于曲沃,曲沃也就在現今的山西省臨汾市境內。
但是曲沃這個地方很大,比當時晉國的都城“翼城”還要大,按照當時周朝的禮制,分封的小諸侯都城是絕對不能超越原先分封諸侯都城的三分之一的。
所以,這件事情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非常嚴重的禍根。姬成師當年五十八歲,能力和品德出眾,曲沃在姬成師的領導之下,日益壯大。
而相反晉昭侯卻因能力平庸,無法駕馭群臣,被手下大臣潘父所殺。潘父準備迎接姬成師為晉國國君。
但是晉國人不同意,上下起來反抗,殺掉了潘父。從這件事情上看,潘父很有可能是暗中受姬成師唆使,并且成為了替死鬼。
因為晉國人反對,姬成師沒有進入翼城,由此也郁郁而終。但是,曲沃卻逐漸地強大了起來。姬成師的兒子莊伯繼位之后,晉國的國君是晉昭侯的兒子,那么關系更加疏遠了,于是,爭斗直接明面化了。
公元前724年,莊伯竟然直接派人到晉國翼城把晉昭侯之子晉孝侯給刺殺了。后來晉國人見到這個消息,非常惱怒,齊心協力奮擊莊伯,當時的周天子是周平王也派兵參加,最終將莊伯打敗,但是曲沃的實力已經可以直接對抗晉國了。
此時的周天子,仍然有一定的權威,并且也是站在晉國國君這一邊的,維持著周朝的禮制。
到了公元前718年,當時的周平王已經去世兩年了,即位的周天子是周桓王。周桓王是個比較唯利是圖的人,并且竟然接受莊伯的賄賂一起討伐晉國,晉國大敗。
可是,這時候的莊伯已經過于自負了,竟然背叛了周桓王,導致周桓王號召諸侯一起討莊伯,最終莊伯戰敗逃回了曲沃。從此之后,曲沃實力實際上已經逐漸超越了晉國。
周桓王見利忘義,竟然聯合小宗曲沃討伐大宗晉國,帶頭破壞周朝的禮制,周天子的威望也嚴重受損,周朝內部出現了嚴重的危機。
鼎盛時期晉國出土的文物
在隨后的十多年中,曲沃和晉國不斷地爭戰,并且曲沃實力越來越強。與此同時的是,就是周天子的威望也越來越衰弱。而在周朝旁邊的另外一個國家鄭國不斷吞并臨近國家,越來越強大了起來。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和鄭莊公發生了矛盾,周桓王聯合臨近國家陳國、衛國等,親自帶兵討伐鄭莊公,可惜被鄭莊公打得狼狼大敗,并且周桓王肩頭上還被射了一箭,周天子的威嚴從此掃地。
周天子也不再那么崇高與神圣,以下犯上的行為在春秋開始逐漸普遍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曲沃也越來越開始放肆了起來,曲沃武公竟然直接將晉國國君晉小子侯召到曲沃,然后直接給殺掉了。
從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晉國實力已經完全落后于曲沃,晉國國君竟然徹底懾服于曲沃強大的軍事實力。
但是周桓王本身對曲沃的反復無常表示不滿,再加上在自己國土內將晉國國君殺掉,這是嚴重的違背周禮行為,給整個周王朝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于是再次號召諸侯討伐曲沃。曲沃武公在周桓王和諸多諸侯國的討伐下再次戰敗。
由此可以看出,周桓王在位的時候,周天子尚存有一絲余威。但是,晉國在曲沃面前基本上是不堪一擊了。
二十八年后,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再次討伐晉國,將晉國國君處死,同時賄賂當時的周天子周釐王。周釐王一方面貪圖利益,另外一方面也無力討伐曲沃,于是,干脆承認了曲沃武公的合法地位,繼承了晉國的爵位,由此曲沃武公就變成了晉武公。而原先晉國大宗比較親近的后代幾乎被消滅殆盡。
而春秋的歷史上,爭斗了六十七年的“曲沃代翼”事件至此結束了。由此,晉國的小宗取代了大宗,并且弒殺五位國君,血腥而又暴力的斗爭以曲沃的完勝而最終。
在這個事件過程中,周天子參與了多次干預,并且改變了歷史的進程。但是到了后來,周天子越來越力不從心,最終無奈之下,承認了晉武公的合法性,由此,周天子再也難以真正的號令諸侯。
晉國作為周王朝的同姓國家,因為實力強、疆域廣、血緣關系近、地位高,成為諸侯國中的標志性國家。但是,竟然出現嚴重內亂,大宗被小宗所滅,這表明周朝的禮制已經名存實亡了,混亂的局面即將到來。
對于晉國來說,開創了小宗僭越大宗的先河,導致在后來春秋時期,僭越越來越嚴重。并且晉武公作為小宗上位,得位不穩,于是對其他宗室嚴加防范。
最終,晉武公之子晉獻公捕殺了絕大多數的晉國宗室公子,而晉國的國君實力一方面加強了,但是另外一方面宗室和大臣之間的權力平衡被打破。晉國失去了宗室的維護力量,權力逐步落入到了公卿大臣之手。
晉國出現了六大家臣輪流把持朝政的局面,最終導致了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
晉國的內亂,表明周天子影響力的衰落,周天子的號令天下的權力,逐漸被諸侯強國所取代。
公元前685年,齊國的齊桓公即位,任用管仲為宰相,富國強兵,替代周天子號令諸侯,最終成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由此,孔子所說的“天子有道,禮樂政府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經終結,“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局面已經到來。
強大的諸侯國開始代替周天子對天下發號施令,這也意味著“王道”已經開始沒落,霸道時代的來臨,東周逐漸滑入了新的政治軌道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