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勝利,意味著我國封建帝制的結束;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成立,則意味著我國“一夫多妻制”的終結,從此男人不再可以如過去一般左擁右抱、妻妾成群,后宮三千,而只能與一人相伴到老。
而《婚姻法》的成立,也意味著我國女性地位極大地提高。要知道在封建社會時期女性的地位低到令人難以想象。要么是家族延續后代的工具,要么是家族用來維系家族之間關系的工具,總之一句話——不被當作一個“人”看待。
我們都知道古代男性的婚姻一般都是有一位正妻,其余的都是妾室。而且有時候為了保證家族的延續和興盛,近親結婚;更有甚者姐妹倆一起娶回家!聽起來是不是非常荒唐?然而歷史上不僅有這樣的事,而且還不少。
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戰國時期,據《公羊傳》中的記載可以看到:當一個國家的王族迎娶另一個國家王族的女子為妻的時候,這名女子得找兩個男子或女子作為陪嫁,而且這些人必須還是本國的。
這種作為陪嫁的女子被稱作“媵”,男子稱作“侄”。正妻加陪嫁一次最多可以帶走9個人,并且是一次性搞定,以后不用再娶。
而且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種媵制婚姻在當時是法律規定的,也就是說,不想娶這多么的人都不行!萬萬沒想到,竟然還有強制多娶的法律。
在這種媵制婚姻下,衍生出了另一個名詞:媵妻。什么是媵妻?還記得電視劇《羋月傳》里,羋月是陪著她的姐姐一起嫁去的秦國,而羋月就是媵妻。
媵妻,占了一個“妻”字,說明這不是妾的身份,但占了一個“媵”字又不是正妻。準確來說,媵妻介于正妻和妾室之間,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正妻的候選人。假如正妻發生了什么意外而去世,媵妻就會成為下一任正妻。所以說,媵妻的身份是比較特殊的。
那么為何會有這樣的婚姻制度產生呢?可以看出,結這種姻親的基本都是王公貴族。所以這種姻親制度的目的非常明顯了:維護家族關系,穩定家族地位。古代的大家族無論男子還是女子,都沒有選擇婚姻的自由,他們的婚姻只有一個作用,就是聯姻。
通過聯姻把兩個家族捆在一起,這種婚姻從古至今都存在。而區別就在于古代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光是現代非常普通的感冒發燒都能讓古人喪了命,更別提生孩子了。
現代醫療條件這么發達孕婦生孩子都還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更不用提醫療特別落后的古代了,孕婦生孩子那簡直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運氣好的母子俱存;運氣稍差一點的,母存子亡;運氣最差的,母子俱損。
所以假如兩個聯姻的家族,正妻因為生產或者其他意外而去世的話,正妻的位置是絕對不可能落到其他家族頭上的。但是又不能因為正妻去世而斷了兩家的聯姻,那個時期的聯姻基本都是政治聯姻,不能說斷就斷。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有一個同族的女子嫁進來,一般來講都是之前正妻的姐妹。
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是這姐妹花可不是那么好惦記的。首先,這種婚姻都是政治聯姻,娶誰不娶誰自己完全做不了主。而且說起來一次可以娶九個很美好,但是假如你貪心不足想娶更多,那可是要受罰的。
假如運氣不好,娶回去的都過世了,也不能再繼續了,等于這份聯姻就這樣斷了。常說后宮佳麗三千,但是在當時,就算是周天子最多也只能娶十二個。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媵制婚姻也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是媵妻的人選,由原本的正妻同族姐妹,變成了陪嫁的丫鬟也可以。因為能夠作為大家族的陪嫁丫鬟,那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清白人家出身的姑娘。這種制度再發展到后來,就變成了一妻多妾制。
男子只能娶一位正妻,但是卻可以有很多個小妾。而且也不再如周朝那樣,還得有數量上的限制。不過這種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男女關系的混亂,于是各朝各代不得不推出相應的法律來約束這種行為。比如如果有正妻了但是又娶了一位妻子,那么就得受罰。有的朝代如果正妻去世,男子將小妾轉正,一樣也要受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