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人,識人?
怎么選老公,選媳婦?
選擇之后,怎么溝通?
怎么跟員工溝通?
怎么跟孩子溝通?
思維模式
一、思考框架:NLP理解層次,6個層次
二、決策框架:有效的人生規劃
三、行動框架:用愛驅動一生?還是被威脅驅動一生?
跟任何人聊天,不要在同一層次溝通,完全無效。
在教練行業里面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工具,分享給你,或許對你一輩子都會有幫助。
這個工具太棒了,太重要了,很可能會改變你們一生。
一、NLP理解層次,6個層次
什么是NLP?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件與我們有關系的事,我們都會賦予其一些意義。
由于每個人賦予的意義都會有所不同,因此我們的理解也會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解決辦法當然就會不同。
「NLP理解層次」說,對一件事情的理解,我們可以分成6個不同的層次,而這個層次是有高低之分的。
如果你用低維度的視角去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感覺它無法解決。但當你站在更高的一個維度去看它,也許就變成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甚至連問題本身也消失了。
就像馬車的時代,大家都在尋找更快的馬,但當汽車被發明出來后,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1、那么,怎么理解6個不同的思考層次?
我們每個人在什么環境?拿多少錢?
在什么城市做什么工作,創什么業?
這叫環境,這叫結果。
什么東西決定環境啊?
行為對吧。
什么東西決定我們行為?
實際樣是我們的能力。
什么樣能力的人,去做出什么樣的事兒對嗎?
什么樣東西決定我們能力呢?
我們的信念、追求、價值觀和我們的原則。
追求,就是我們常說的“心智模式”對嗎?
什么東西決定我們心智模式?
答:是身份。
是我想成為誰?
如果我死了以后,一句話說我這個人是誰,你能說清楚嗎?
我是誰決定你的追求?
什么東西決定我是誰,決定我的身份?
答:精神層面。
你是為了自己成為自己,那我就去買別墅、游艇、美女。
如果你像喬布斯一樣,創業是為了改變世界,是為了世界,為了社會,或者為了員工,或者為了他人,這叫大我。
你要成為你自己,這叫你的使命。
你來這個世界,為什么來?
為什么你要成為這樣的自己?
富蘭克林說:任何能成事的人,做事情的一切動機其實源于人的一個基本的本能,即一個起于貧困的人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往上走。
重要提醒: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誤人子弟的家伙,講不清楚這個東西,把這個東西搞的很復雜。其實很簡單。
這六層,每個人都有,區別在于會不會用。
當你在跟員工聊天,跟家人聊天,跟任何人聊天,不要在同一層次跟他聊就好了。很簡單。
我們把它叫上三層,決定下三層。
二、決策框架:有效的人生規劃
那,我怎么用呀?
在生活中,在具體場景中怎么使用呢?
跟任何人聊天,不要在同一層次溝通,完全無效。
而且有效的人生規劃,是從上往下溝通。
1、員工溝通示范:
員工行為不好,你就跟他聊能力;
員工能力差,你跟他聊你想追求什么?
員工沒有追求,你跟他說你想成為誰?
員工自己成為誰出問題,你往上,問你為誰成為誰?
為了父母?為了老婆孩子?他可能動力無限。
管理是什么?
管理就是激發他人的善意。
2、親子溝通示范:
孩子打游戲,平時家長怎么溝通的?
對孩子說,你不要打游戲,打游戲對眼睛不好,他聽你的嗎?
他不聽??。
你要問他想成為誰?
將來孩子你想有什么追求啊?
你應該什么能力啊?
等他把這個想明白,他游戲自然會不打。
你跟他說不要打游戲是沒用的,因為你在下三層溝通。
思考永遠要有高度的。
上三層,決定下三層。
跟任何人聊天,不要在同一層次溝通,完全無效。
3、怎么挑選結婚對象?
很多人都只看表面的東西,看不到更深入的東西。
梁寧在說過一個職業:結婚教練,就是幫30歲以上的大齡女青年,搞定結婚這件事。
簡單說一下,這個結婚教練,原來是在京東做高級營銷經理的,她把營銷工作中的方法論遷移到了,找對象這件事。
下面是結婚教練,一個重要環節:
這個環節就是如何觀察和判斷一個人?
1.人和產品的五個層次:
第一層——感知層,外部感知 ;
第二層——角色框架層,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馴化;
第三層——資源結構層,它可能會包括了一個人的財富資源、人脈資源、精神資源;
第四層是人的能力圈;
第五層是一個人的內核,就是他對自己存在感的定義。
2.五個層次,層層深入
最外層是感知層,是你看到的一個人的樣子,他的相貌、舉止、著裝。
其實當你看到這個人的時候,你要知道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其實是角色化的產物。
在感知層之內的第二層是角色框架層。
在角色框架層的再往里的第三層是資源結構層,資源不只是大家一般都會認為的人脈和財產,還包括了一個人的精神結構和他的精神資源。
在這個資源結構層再往后的一層就是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這個人對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所以,如果你明確知道自己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存在,你就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能力圈,改變自己的資源,然后甚至改變自己外在的樣子。
如果一個人的存在感滿足了,其實他的能力圈就不會再擴充了。
就好像說好多女人結了婚就不化妝了,男人滿足了就不奮斗了是一樣的。
因為擴充能力圈其實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你想獅子為了吃飯去殺長頸鹿,其實它挨打也是極其痛苦的。
以上簡單介紹了如何用產品經理看產品的認知框架,一層一層地去觀察和分析一個人。
對于淺層關系,最表層的感知層就夠了。
就像你只是打算購買一個產品,那你只要看到最表層就夠了。如果你只是想談個戀愛,并不打算和任何一個人的命運去深入勾連,那你看到最表層也就夠了。
但是如果你追求的是深度關系和長期關系,那你需要看到的就絕不僅僅是表面上已經呈現出來的結果。
三、用愛驅動一生?還是被威脅驅動一生?
1、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對父子在街上看到一個可憐的乞丐,父親對兒子說:“你瞧瞧他,如果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是他這個樣子!”;
而一個真正懂得用愛去感召孩子的父親會說:“我們的世界還有這樣可憐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學習,通過你的努力讓他們過得幸福,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
2、我們小時候聽到最多的是哪種教育方式?
普遍貫穿在國內家庭教育中的方式似乎一直就是 “威脅式教育”。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大人會說:
“要是再搗蛋,就讓醫生給你打針!”;
當孩子上學以后,家長告訴孩子:
“如果不好好學習,你就考不上重點中學、上不了名牌大學,你就只能去要飯。”
這種“如果不……”“要不然……”的語境背后蘊藏了一種強烈的恐懼和不安。
家長的這種教導與其說是在孩子心里植入了一個目標,不如說是被注入了一種恐懼,在孩子心中樹立了一種對立的、排他的、帶有歧視的反面形象和一種短視的目標。
而如果父親用第二種方式告訴孩子,無疑是在孩子敏感的內心當中植入了一種對他人悲苦的感知并激發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樹立一種包容的心態和共贏的信念。
孩子將懂得愛是他對待這個世界的態度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我們在孩子的心田種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它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生根發芽,伴隨孩子一生,成為他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3、被威脅驅動的一生,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會這樣教育孩子:
——你要是再搗蛋,就讓醫生給你打針!
——你要是再哭,就讓警察把你抓走!
——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老師!
——你要是再不好好學習,將來就只能掃馬路!
醫生、警察、老師、清潔工……這些角色其實都是構成孩子身邊世界一個個良性的認知支柱。
1.當孩子因生病而痛苦的時候,能幫助他們擺脫病痛的正是醫生;
2.當孩子在遭遇危險的時候,能夠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震懾罪犯的正是警察;
3.在孩子求知的路上,能夠引領孩子正確前行、讓他們信任的正是老師……
4.在這種恐嚇的教育之下,孩子已經錯把醫生、警察、老師的形象定位在了一種仇視的對立面;
5.為我們營造清潔環境的環衛工人,我們理應心懷感恩,怎么在孩子心中被貼上了失敗的標簽?
當孩子心中一個個良性認知的支柱不斷坍塌的時候,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會變得殘缺不全、支離破碎。
曾經一個個構成他世界觀的支柱,竟然變成了身邊恐怖的黑洞,孩子會變得沒有安全感。
在這種情況下,人性中趨利避害的潛意識會本能地選擇以麻木、逃避甚至反擊的方式面對恐懼。
很難想象,一個麻木的心靈如何能感知幸福?
正像心理學家沙哈爾曾說過的,幸福的反面并不是不幸,而是麻木。所以,在這種外在恐懼和功利性目標的驅動下,孩子的努力,也許僅僅是為了逃離。
當孩子逃離了一個個家長定義的“恐懼”、達成了既定目標以后,反而會陷入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和無力感,找不到那個真實的自我。沒有目標的生活會長期與無聊、迷茫、焦慮相伴,而這也許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
4、轉換動力源泉,讓愛成為一生的永動機
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所的威廉·戴蒙教授通過長期研究發現,真正有創新潛力的優秀學生,學習動機往往不是由階段性的外在目標驅動,而是由內在目標驅動的。
而威脅性教育方式正是一種外在驅動力,這反映了家長教育目標的短視以及我們家庭教育資源的匱乏和教育手段的單一。因此,如果還在采取這樣教育手段的家長請轉換孩子教育的驅動力,讓孩子的動力由負面驅動轉為正向激勵,由外在恐嚇變為內生的自驅力。
正像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家長的任務是塑造孩子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