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地球的成因或起源有兩大學派:系內成因理論,系外成因理論。
系內成因理論,認為地球是在太陽系內形成的。該理論不能解釋行星自轉反向,公轉逆行,行星的直立、傾斜、躺在軌道運動等特征。
系外成因理論,認為地球是在太陽系外的宇宙空間形成的,然后被太陽捕獲,形成自轉與繞太陽的公轉。繞月、火星的飛行,是人造星系,證明了系外成因理論的正確。
用磁力代替引力,做一下試驗:用磁鐵塊在適合的距離及速度從小鐵球不同的兩側運動,小鐵球就會產生不同方向的自轉與公轉,如下圖——太陽系星球公轉順行與逆行的成因(是太陽在不同兩側捕獲的原因)。
現在的地球黃道面在太陽赤道面附近,二者夾角很小。地球傾斜在軌道上運行,地軸的傾斜方向與黃道面的夾角為66°34′,即地球的赤道面與黃道面的夾角為23°26′,如圖3-1所示。
太陽捕獲地球,地球形成公轉和自轉。形成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地軸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34′。
太陽系和其他星系一樣,在星系演化趨勢作用下,地球由形成時的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方向移動了23°26′,并已移動到太陽赤道面附近(如圖3-3所示)。
在太陽系演化過程中,在無其他天體引力作用情況下,繞轉星球的軌道形狀不變,自轉軸的傾斜方向和傾斜角度不變。
地球由被太陽捕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和太陽赤道面夾角大約為66°34′。由于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方向移動了23°26′,因此形成現在的地球赤道面與黃道面夾角為23°26′。
地球被太陽捕獲時地軸和軌道面是垂直的,地球兩極終年無太陽光照,地球無四季。隨著地球軌道面向太陽赤道面演化移動,地軸發生在軌道面上的傾斜,地球有了一年四季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