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代三彩
清代釉上三彩瓷器,主要是釉上素三彩,以康熙時的素三彩為最著名,它是在繼承明代中后期的釉上三彩成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黃、綠、紫為主要顏色,間加藍色相輔,因不用紅色,故稱“素三彩”。由于彩繪原料的增多、工藝技術的進步,康熙時的三彩瓷器發生
了巨大變化,之后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都有生產。
順治時的素三彩瓷器,目前所見較少,主要是延續明代晚期的生產,以日常用品為主。
康熙素三彩是在明代成化素二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是采用胎體裝飾和釉彩裝飾相結合的方法,裝飾工藝、燒制技術等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成為世界著名的珍貴陶瓷品種之一。
康熙素三彩主要是實用器,有作日用飲食的,有作陳設把玩的,有作祭祀供奉的,也有作陪葬器皿的。常見的器物造型,除盤、碗、碟、杯、攢盤等,更多的是本朝流行的各種器型,如鳳尾尊、方形棒錘瓶、雙鎬耳方瓶、鏤空六方熏爐、蓋罐、折沿盆、長方盒,圓盒,花座、龍把杯,蟋蟀過籠等,其中以各種觀音、財神、童子、壽星及各種人像、獅子等塑像較為多見,典型突出,都是十分特殊的器物。大件器高達80厘米左右,坐像也在b0厘米以上,而精巧玲瓏的小件器則高不過5厘米。
康熙素三彩的色彩種類較明代豐富。首先,除了原有的黃、綠、紫色彩外,又增加了本朝發明的釉上藍彩;進一步增加同種色彩的深淺濃淡變化,從而更加豐富了素三彩的色澤。其次,表現在各種色地的開創上,康熙素三彩除傳統的黃地,紫地、綠地、孔雀綠地外,還
創燒了以黑、米黃、藕荷等色作地釉的新品種。
康熙素三彩的裝飾紋樣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變,前所未有。除傳統的雙龍戲珠及云龍紋外,尤以人物、山石、花卉、花鳥、海水、海獸。水禽、松鶴、荷塘、荷花。梅樹、雜寶等蜻為常見。構圖緊湊,描繪精細。
康熙素三彩在明代的基礎上。創造了很多新品種,主要有白地素三彩、色地素三彩、黑地素三彩、虎皮斑紋素三彩等。
白地素三料:康熙年間開始流行,據其制作技術的略有不同,可分為三種。
一是在素胎上先刻劃花紋后施白釉高溫燒成,然后在白釉上施彩給畫紋樣后再第二次入窯低溫燒成。二是在素胎上刻劃紋飾后即高溫燒成澀胎素瓷,然后在澀胎上施以各種色彩再入低溫窯、二次燒成。三是在高溫燒成的澀胎器上先通體施一層低溫透明釉,然后在透明釉七勾勒紋樣,填繪釉彩,再入低溫窯二次燒成。
以上前兩種方法都是采用釉下刻花與釉上彩繪相結合的裝飾工藝,使釉下刻花紋和彩繪紋飾相呼應,色彩艷麗,層次分明,是康熙素三彩中的精品。
色地素三彩:這是康熙時的常見品種,是在瓷坯胎體上刻劃紋樣后,涂以各種彩色作地,再加彩繪紋樣,入窯一次燒成。主要有黃地、紫地、綠地、孔雀綠地等。較為多見的是黃地三彩,如黃地加紫綠彩、綠地加黃紫彩等。其造型多為各式盤類,外壁紋樣多為繪三彩葡萄、云鶴、朵花,蟠峽等,盤里內心刻劃龍紋并填繪紫綠彩龍紋圖案。器物釉面肥潤,且有光暈、紋飾層次分明口這是承襲明代萬歷時的品種,也是清代的傳統產品,從康熙時起一直生產到宣統。
還有一種是在瓷坯上先刻劃紋飾,素燒后涂以色地,在色地上直接彩繪紋樣后,再在紋樣卜罩一層“雪白”,低溫燒成,以此來增強色彩的光光澤。這種工藝為康熙時首創。
黑地素三彩:也是康熙時首創的,且是最為精彩的品種。它是先在胎體上吹綠釉,再施黑釉,即罩珠明料在綠釉上作地。然后以深色紫黑釉勾畫出紋樣輪廓后,加填黃、綠、紫、自各色彩繪,有的在黑地開光中繪白地三彩。再經低溫燒成。其紋樣以花卉禽鳥居多,神
態自然,層次分明,典雅占樸。此均為民窯產品。傳世極稀,屬極名貴的品種。黑地三彩在書時漢供居喪守守孝之用。國內外可見的一些傳世黑地三彩鳳尾尊、大方瓶等大件器,幾乎都是清未民國時期的仿制品。
相關閱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