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及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了這樣一句話:“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可見,抓好養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大而言之,對于提高全民族的綜合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認為小學低年級的養成教育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1、首先要教育學生遵守課堂紀律,如:上課時坐姿要端正,不做小動作,不玩玩具及學習用品,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上課時不能大喊大叫,發言要舉手。
2、要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 上課時要認真傾聽老師講解,并按要求認真練習。要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看他們發言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
3、認真書寫的習慣 我們要教會學生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讀寫姿勢要端正,不能歪著扭著。書寫要規范、美觀,不能讓學生養成隨意、省事的壞習慣。
4、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教育學生每天能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并細心檢查作業。并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
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1、要養成舉止文明的習慣 教育學生見到老師、客人要主動問好,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喧嘩。不給同學起綽號,不歧視身體有殘疾的同學。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哄、不嘲笑。集合時做到“快、靜、齊”,觀看比賽時要文明喝采。
2、要養成誠實守信的習慣 教育學生說了就要努力去做,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說明原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要算話。
3、懂得感恩的習慣 教育學生要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頂撞父母、老師。體會父母、長輩的艱辛,主動給老人洗腳、捶背、夾菜等,主動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孝敬父母,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尊重環衛工人、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等基層勞動者的勞動。
4、勤儉節約的習慣 教育學生要愛惜學習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劃,不隨便撕扯作業本。要懂得父母的錢來之不易,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要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要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后隨時關緊開關。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劃亂貼。
5、講究衛生的習慣 教育學生勤洗澡勤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睡前刷牙、洗臉。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衛生的和變質的食物,不喝生水。定期整理和清洗書包。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見到廢紙等垃圾要主動撿起放到果皮箱里。不在墻壁上亂寫、亂畫、亂貼。
6、懂得關愛、同情他人。 教育學生不能自私自利,懂得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的道理。讓學生明白同情和關愛別人是人類的美德,讓學生體會到給予的快樂。
7、養成勇敢地習慣。 勇敢,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敢說話,敢發言,敢于承認錯誤,敢挺身而出幫助別人,敢挑戰自我挑戰他人,敢揭穿壞人的真面目等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要讓學生養成自我保護的習慣。 教育學生不能隨便把家庭情況告訴別人,不能偷著離開家、離開父母,不能隨便跟著不熟識的人出門,不吃陌生人給的食品,不隨便上陌生人的車等等。
我們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一定要有耐心,要多肯定孩子、鼓勵孩子,要知道,一次小小的贊揚、鼓勵,對孩子的影響有時候是終生的。要多給孩子正面的榜樣教育,還要以身作則,因為“身教大于言傳”。要針對實際情況,采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措施,多渠道地教育孩子,切忌形式單調,特別是一味的說教,只會讓學生“昏昏欲睡”。
我希望在我們的不懈教育下,我們的孩子能更加平安、快樂、健康、自信、勇敢地生活。我希望樂于助人、能自救和救人的孩子越來越多,讓那些受傷害和傷害別人的孩子越來越少吧!讓我們從孩子身上看到未來中國的希望吧!我要由衷地說:“孩子,好好長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