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教育博客 個人教育博客的內容多以教育敘事為主,有教學實踐反思、教育知識管理、師生交流、家校溝通、學生作品等,同時也包含大量其他綜合性的信息資源,如讀書筆記、生活紀錄、個人愛好等,每個老師的興趣和側重點各有不同,根據其內容主題的權重大致可以做以下分類: (1) 教學反思類。透過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件、對學生教育方式的反思,更多關注學生的個性品格發展,關注學生的成長環境、教育教學事件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要忘記別人的啟示> 劉守家 作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是無時不在的,但學生對你的啟示有時卻在不經意中產生,這些啟示有時只是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但卻能讓你深刻地體會到學生的所思、所需、所求,讓你感覺到學生的過人之處,也就是在這種交流過程中,讓你學會了該怎樣做老師。有一次,測驗的試卷發下后,當我經過一個學生身旁時,學生拿著剛發下的試卷說:“老師,我這里是不是改錯了?”一看,我果然給他多扣了5分。我于是隨口說:“你把分數加上去吧。”學生迅速拿出紅筆,但卻在筆頭落在紙上的那一瞬間停頓了下來,他抬起頭來,將筆遞給我,說:“老師,還是你來加吧!”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平時并不看重的分數,學生卻看得非常重要。這件事也讓我明白,我不在意的東西,也許學生非常在意。因此,我對后來的每一張試卷都不敢馬虎。我想: 如果所有的老師能夠常常回味學生對你的啟示,并真正地將其“當一回事”,我們的教育是否又會上一個臺階呢? (2)學科教學類。學科的教案設計、課堂實踐、教學后記、學科資源等,探討本學科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模式,類似于學科教研網站,更側重于教學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阿玲是啞巴嗎?> 山東省淄博師范學校附小 呂舜昌 《曼谷的小象》一課講述了在風光秀麗的曼谷附近,“我們”一行乘坐汽車,不幸輪胎陷落污泥,阿玲在這個時候,指揮她的小象把我們的車拉了出來,并且把我們的車沖冼的干干凈凈。教學中,在我的組織引導下,同學們讀書讀的非常認真,經過討論認識到了阿玲樸實、善良、樂于助人的品格。 正當我準備總結全文結束學習時,突然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阿玲是個啞巴。” 我不禁一愣,教學這么多年,還從來沒聽到學生持有這個觀點。(旁批:教學沖突出現了) 我便問:“說說你的根據吧。”那位學生馬上說道:“整篇課文,阿玲一句話也沒說。只是打手勢。” “對,我也這樣認為。”其他學生好象受到了啟發,也“嚷”了起來。這下班里可熱鬧了,同學們共分成了兩派,互相爭論了起來。 備課時,實在沒想到能有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但后來,我慢慢發覺,如果同學們能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過人物的行動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都要通過語言來表現人物。(旁批:教師的反思以及行動) 于是,我不但沒制止他們的爭論,而且還適時地加以指導。同學們畢竟年齡小,還不能系統地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有的只是提出了,這是在國外,語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說話;有的說阿玲性格內向,不好說話……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該我出手的時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級時給同學們抄的一則名言:語言化為行動比行動化為語言要困難的多。和同學們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學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會不會說話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她的行動,我們認識到了她的樸實、善良的品質,是一個通過實際行動來幫助別人的人,而不是一個花言巧語的人。同學們還聯系了當今社會現實,對那些嘴上花言巧語,背后卻吭人、害人的人進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課雖然結束了,但是想起同學們為了自己的觀點而互相爭辯的情景,還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阿國語文快樂吧"( http://zbsc.zbedu.net/blog/user_module/renng/main.asp)是沂源實驗中學一位語文教師的教研博客,有學科研究、教學方法、美文欣賞、隨感等幾類內容,從自己的課堂教學、工作實際入手,在思考和積累中日漸豐碩繁蕪,既是對自身教學的總結,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課外園地。 "高中歷史教師"(http://www.blogcn.com/user3/zbedu/index.html)是一位歷史老師對本學科教學的實踐與思考,還有"共享困惑"等。 (3)教育管理類。許多校長、教育管理者用博客來記錄自己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做法、思考和研究,在不斷的實踐和積累中,提高了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時也對一線教師開展校本教研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菜園主人"(http://www.yourblog.org/Blogger/20043/CKXP_6515.html)博客涵蓋了學習歷程、學校管理、理性思索、師生故事、數字化、家教園地等豐富內容,并經常性地與本校教師、國內教育技術專家進行交流。 "未來剛剛發生"(http://www.yourblog.org/Blogger/20043/CKXP_7194.html)也是優秀的教育管理博客。 (4)知識管理類。將博客作為知識、信息的積累和管理工具,如教育理論的前沿觀點,教育科學的最新發展,對自身工作學習有益的信息資源,分門別類按照自己的體系進行集中儲存,身處信息社會,這個結構化的知識倉庫就是個人專業發展的加油站。 如shaojie'blog(http://zbsc.zbedu.net/blog/user_module/shaojie/main.asp)。 隨著教育博客的應用發展,又出現了很多新的應用分類: (5)成長檔案類。記錄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故事,建立更加人性化的新型師生交流互動平臺。 <俯身也是愛> 徐慶云 星期天我和剛入學不久的侄女聊天。我問她:“你們老師喜歡你嗎?”她自豪地說:“喜歡”我故意逗她:“吹牛吧?”她可急了,一本正經地爭辯:“沒吹牛,老師還趴在桌上和我講話呢!”“講了什么?”我又追問。小侄女急切地說:“老師問我昨天吃的是什么。”我震驚了。一個“趴”,一句“昨天吃的是什么”,本極為平常,卻使孩子深深地受到被愛的幸福,老師在他們純真的世界里是多么崇高啊!教育是愛的事業。這種愛沒有驚天動地的氣魄,只有潤物無聲的永恒。既不是“棍棒”,也非“遷就”,而是“春風化雨的滋潤”。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聲問候、一個撫摸、一句贊賞、無不洋溢著對學生真摯的愛。它對學生今后的學習,乃至一生的成長都至關重要。作為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師愛之神圣,要摒棄師者唯上的舊觀念,擺脫應試教育的鐵枷鎖,走出功名利祿的勢利場。不追求轟轟烈烈的偽善,立足于平平淡淡的真誠。在教育這方凈土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從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微處關心、愛護學生,悉心呵護他們的健康成長,這才是愛的真諦! 吳英宏老師的“輕語飛揚”(http://yinghong.blogms.com/blog/BlogView.aspx?BlogCode=yinghong)在博客成長點滴文中充溢著對學生的關愛和期盼學生成才之情,在給學生帶來動力的同時,相信這份美麗預言會給他的人生留下美好的記憶。 "三四心橋"(http://kfsxwxf.blogdriver.com/kfsxwxf/index.html)是武曉芬老師建立的家教日志,她悉心關注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從一次班會、一個調皮學生的"惡作劇"到一個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都記錄在她的博客中,沒有喝斥指責,有的是春風化雨般的真誠和理解。一位學生在老師的博客上留言,"希望您把我們成長中好的足跡留下來! "這種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對學生成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彌足珍貴的。 (6)家校溝通類。以教師的班級管理為主,記錄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建立起家長與教師溝通交流的橋梁。 "花開的聲音"(http://www.blogcn.com/user3/sunlightirene/index.html)是張寧老師關注孩子成長、關注心靈碰撞的真實記錄,同時又成為她與學生、家長溝通的場所,在其中仿佛能傾聽到花蕾開放的聲音,嗅到沁人心脾的芬芳。 (7)班主任工作類。記錄班主任工作的經驗、思考等 <對“失戀”后一首詩的處理> 這首詩的內容是這樣寫的“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來數量就不多,況且質量也不高。”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本學期初的一個下午,同學們都在靜靜地認真自學,只有劉××同學將頭抬得很高,注視著另一個同學,我輕輕地走到那位同學的身邊,發現他正在聚精會神地看著一首詩,我輕聲地說了句,可以給老師看看嗎?這位同學很不情愿地將那首詩給了我,爾后兩位同學對視了一下,劉××同學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下可完了,老師一定會在班級公開批評的。”我走到講桌前,看了一下詩的內容,沉思了片刻,便將它放到了衣兜里,繼續觀察同學們的自學情況。可劉××同學卻坐不住了,他時而抬起頭偷偷地看著我,好像在等待著老師的批評。看了幾次后,發現我無動于衷,他便開始寫作業了。下課的鈴聲響了,我把劉××請到了無人的電工室,他耷拉著腦袋,用余光看著我,我讓他坐下,他卻哭了,邊哭邊說:“老師,我錯了,我不該寫這首詩,不該在自習課上傳紙條,求老師不要在班級批評我。”我說:“老師要想在同學中批評你,就不會把你請到這里來。”他會心地點了點頭。我說你能不能實話告訴老師為什么要寫這首詩。他想了想后,詳細地敘述了他與我班一名女同學友好相處到產生矛盾的經過,原來這首詩是他“失戀”后為了發泄內心的痛苦而寫的。我因勢利導,以誠相待,對他進行了耐心細致的教育引導。 最后我又將這首詩拿出來,對他說:“老師想和你一起將這首詩改動一下,你看怎樣?”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說:“老師改前兩句,你改后兩句。”他點頭同意。我說第一句只需改動一個字,將“天涯何處無芳草”改為“天涯何時無芳草”,第二句改為“何必非要現在找”,緊接著他又改了后兩句:“本來學業就很緊,況且年齡又很小。”讀著這首詩他開心地笑了,笑得那樣輕松,笑得那樣自信。隨后我又說:“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師幫你找,怎么樣?”他連聲說“謝謝老師”。這次潛隱式教育的嘗試,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對立情緒和戒備心理,平復了內心的波瀾,學會了情感上的進退自如。從而使被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終達到轉化的目的。 魏發家老師的班主任日記(http://zbsc.zbedu.net/blog/user_module/weifj/main.asp)。魏老師在談到自己的成長時,說是博客讓自己養成了一種思考的習慣,一種書寫的習慣,促使自己對教育時時反思和對教育新理念的內化。 (8)課題研究類。以課題研究的實時檔案和重要成果為主要內容。 張店區湖田一小《傳統文化與人文素養教育研究》課題組,建立了"誦讀經典美文 傳承中華文明"的博客,使之成為課題活動記錄、教師研討交流、研究成果展示的平臺和陣地。 (9)文學創作類:以教師的文學作品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日記、作文習作為主。 張店三中秋楓文學社中師生的作品均以博客方式在網站中呈現。高新區實驗小學的許多學生也創建了自己的博客。 教育博客以創建寫作者的身份又可以分為教師博客、校長博客、教育管理者博客、學生博客等。 2.校園網站 隨著一部分校長、教育管理者參與博客的創建和寫作,教育博客開始從自組織形式向有組織、有管理、有評價的方式過渡,出現了一部分以博客技術構建的校園網站和校園博客群。 以博客技術構建校園網站,使所有教師、學生參與學校網站的建設,每個人都是網站的主人,而不僅僅是網管員負責校園信息的填充。張店三中(http://www.zdsz.net)在淄博市第一個利用博客技術構建起自己的學校網站,將教師的教育敘事、校園新聞、學生作品、學校論壇搭建在一個平臺上,而教育敘事成為網站的主體,充分發揮每一個老師參與的積極性,并且學校也建立了相應的激勵評價機制,對于促進教師的成長和專業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3.校園博客群 在常見的以asp技術構建的校園網站上,增添博客功能模塊,教師的博客在校園網上發布,形成校園博客群。如高新區南石小學、淄博師范附屬小學、高青縣實驗小學的校園網站。學校鼓勵老師用自己的教育故事反映自己的教科研心得、收獲和成果,寫成教育敘事報告。這種研究更實在,更切合教學實際,更具有參考與借鑒價值,而且大多數教師覺得寫自己的教育故事與論文相比,更易下手,更有東西可寫。 從上述分類中,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博客分為以下幾種工具: 1.數字化學習筆記——把博客作為網絡時代的一種新型“筆記本”,與傳統的學習筆記相比較用博客做的學習筆記具備分享,便于管理、歸類和檢索等優勢功能。 2.知識管理工具—— 教師、學生個人,團隊的知識、思想的管理。 3.學生電子檔案——在博客中記錄學習者所完成的學習任務的全過程情況,其中包括學習者自身的創作內容、資源的鏈接、文檔、圖片、聲音或視頻文件等,通過構建電子檔案袋,能夠反應出學生的整個學習進程和各個學習階段的發展過程,從而進行過程性評價。 4.課堂協作—— 在學校內外都可以訪問;讓數量不限的學習者能夠參與到群體學習和交流過程中。 5.教學反思記錄—— 能夠讓教師寫下自己的教學心得,并且與周圍的群體交流,分享,在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提高認識。 6.研究性學習日志—— 可以把研究性學習的進度、學生體會、教師指導建議和外界資源鏈接等放在博客上。 7.敘事研究工具——通過數字方式把一個個“教學故事”歸類記錄在博客中,便于今后的研究,作為使用博客的積累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