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環境氣候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過敏性鼻炎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以鼻塞、流涕、噴嚏及鼻癢等為主要特征。
該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遺傳、環境和生活方式等,這些因素均與中醫“毒邪”理論關系緊密。
作為一類廣泛存在的致病因素,毒邪是引發該病的重要因素,既可直接引發,又可因損傷正氣而間接誘發。
毒邪既稱之為邪,首先具有邪氣的基本特征,即致病性;然“毒”的本質特征又令毒邪區別于他邪。
同時,除了在致病程度上的差別外,更因其由量變到質變之過程,造成了機體氣血臟腑嚴重失調,從而產生了獨特的繼發性危害。
如花粉本是植物之“精”,營養豐富,多個品種可食用或藥用;
但部分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失養者則難以耐受,產生噴嚏、流涕、瘙癢等過敏反應癥狀,此時的花粉便可視之為邪。
倘若不慎沾染攝入過多,或正虛難以御邪,則會加重癥狀或反復發作。
彼時花粉之邪已化毒,危害極大,病位由頭面肺衛擴至全身,癥狀亦有所不同,邪氣的性質自然也有所變化,既為原邪之大者,亦帶有峻烈之特性。
因此,毒出于邪而盛于邪,實為邪中首害。
毒邪引發過敏性鼻炎的病因病機:
1、外毒侵襲,鼻竅不利
外源性毒邪形成與時令、氣候、環境有關,具有外感性。
該類毒邪的來源可包括六淫(氣象因素)、疫癘(病原微生物)、霾毒(大氣污染)、食毒、藥毒、蟲獸毒(如蟑螂、塵螨、寵物等)、草木毒(花粉等)以及胎毒(如父母吸煙)等。
以霾毒為例,可從口鼻、皮毛而入,肺宣發肅降功能失司,影響津液輸布代謝,鼻竅不利,出現鼻塞、鼻涕黏稠等癥狀。
2、內毒蘊生,多臟皆累
內源性毒邪多由情志過極、痰濁積郁、瘀血阻滯等久蘊而化。
若情志不舒,郁而釀毒,肝主疏泄藏血的功能均受之影響而氣不通血不濡,則鼻竅失養。
外毒亦可入內潛伏化為內毒,或是毒勢更盛,病勢更甚;或是伏而不發,暗耗正氣。
3、內外相合,其毒益深
喻嘉言在《醫門法律·咳嗽論》中云:“人身有外邪,有內邪,有內外合邪。”毒邪亦然。
外源性毒邪與內源性毒邪不僅可單獨致病,亦可在過敏性鼻炎病理進程中互為因果,致病情加重,纏綿不愈,反復發作。
若已發病,癥狀明顯,應及時治療,防止后期病情加重、遷延。
過敏性鼻炎病機不外毒邪亢盛與正氣虛衰兩端,治療上應祛邪解毒,扶助正氣。
“所謂最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過敏性鼻炎患者多因肺、脾、腎功能失調,毒邪趁虛而入,臨床常見肺氣虛寒、脾氣虛弱與腎陽不足等證。
治療時多以“虛者補之”為要,選用玉屏風散、四君子湯,及熟地黃、山藥、附子等補腎藥物針對性進行治療 。
癥狀緩解期可酌情服用適量補益藥品,同時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
毒邪不僅帶有原始之邪的部分特征,同時又兼具毒力強、病勢重的特點,因此在用藥上多重用解毒藥或以毒攻毒的思路。
此外,過敏性鼻炎患者由于長期患病,影響生活質量,易導致情緒不佳甚而形成性格缺陷,沉郁化毒。
七情內郁之毒又會加重癥狀,甚至誘發他病。
過敏性鼻炎患者與易感人群,一方面應增強體質,避免內生毒邪的產生與外感毒邪的侵襲;另一方面也應針對毒邪的病機特點積極防治該病。
《丹溪心法·六郁》有云:“一有怫郁,諸病生焉。”因此,注意保持心態良好,及時排解不良情緒也是預防過敏性鼻炎加重與復發的一項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