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直接進入投票界面,3月24日前每天都可投出一票!
?投票步驟:
【組成】地黃15g,山藥15g,山茱萸6g,澤瀉15g,茯苓10g,牡丹皮10g,黃芪6g,地骨皮15g,桑葉10g,決明子10g,丹參10g。
【用法】水煎服。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通絡。
【主治】消渴及其并發癥。
【方解】方中地黃滋陰益腎,助先天之本,為君藥。山茱萸助地黃滋補肝腎之陰;黃芪健脾補肺,益氣助陽,取“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意;山藥補脾之氣陰,與黃芪共補后天之本,同為臣藥。牡丹皮、地骨皮涼血退蒸、清泄肺熱,澤瀉、茯苓利水祛濕,桑葉、決明子益腎陰、清肝火、潤腸通便,丹參活血化瘀,共為佐使。
諸藥共奏益氣養陰、祛瘀通絡之效,恢復和維持氣陰。全方標本兼治,使氣陰得補、痰瘀得化、經絡得通。
糖通飲的組方是源于凌老對消渴病機的認識。消渴的基本病機為陰虛燥熱、氣陰兩虛、瘀阻脈絡,其多表現為氣陰兩虛、腎虛不固,導致水谷精微下流,故出現尿多、尿甜。凌老認為,腎氣、腎陽均化之于腎精,故補腎當重在培補腎之陰精,補腎陽當在養陰的基礎上進行,“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六味地黃丸始載于《小兒藥證直訣》,其組方嚴謹,療效卓著,經歷長期臨床實踐的驗證而成為滋補腎陰、隨證化裁的基礎方劑,被歷代醫家所推崇。此方配伍的精妙之處在于肝、脾、腎三陰并補,補中有瀉,扶正祛邪兼施,不寒不燥。
凌老取六味地黃丸為填補腎精的基礎方,但在地黃的用法上較靈活,若虛熱較甚用生地黃,腎虛明顯用熟地黃。
而地骨皮甘寒平補,能補精氣、清虛火,又無久服傷元氣之弊,可用于消渴,以清虛熱、涼血退蒸。現代研究表明,地骨皮具有降糖、降壓、降脂、清除氧自由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拮抗炎癥反應等作用。
古今中醫治療糖尿病,大多用到黃芪,有研究表明,其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中使用頻率達到64%。黃芪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可通過多種途徑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此外,黃芪還有提高免疫力、強心、利尿、降壓、保肝、降低蛋白尿的作用,選一藥而多用,對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尤為適用。
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脂質代謝的紊亂,不僅血糖升高,血脂、血壓也多隨之升高,而且糖與脂常互為因果,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尚需兼顧降脂、降壓。丹參養血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現代研究證實其可以改善血液流變、抗凝、促進纖溶、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
糖尿病患者因其氣陰兩虛的病機實質,常伴有大便困難、視物模糊的表現,決明子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之效。同時現代研究提示,決明子同樣能改善體內膽固醇的分布狀況,有利于預防動脈粥樣硬化,還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
桑葉味苦、甘,性寒,歸肺、肝經,自古以來,中醫就將桑葉作為治療消渴(即糖尿病)的中藥應用于臨床,《本草綱目》記載“桑葉乃手足陽明經之藥,汁煎代茗能止消渴”。現代研究證明,桑葉有降血糖作用。在糖尿病的病機變化中,氣機的升降紊亂是其出現各種并發癥的原因之一。凌老認為,肺主氣,機體通過肺氣的宣降調節一身之氣的運行,調氣機首當宣肺,故選用既能宣肺清熱,又可清肝明目、降糖的桑葉組方。
精細遴選一藥多用,是凌老主方用藥的又一特點。由于糖尿病中每一治法下所涉及的藥物均有多種,因而在藥物的遴選上,凌老常從傳統中醫對藥物性味功用的認識出發,結合現代藥理研究的成果,盡可能一藥多用。凌老的這一用藥思路,在糖通飲的主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本書從醫事傳略、和衡之法學術思想解析、用藥經驗、方劑心得、臨證心悟、醫案舉偶等六個方面闡述名醫凌湘力教授的學術思想和臨證經驗,闡述了“和衡之法”學術思想的理論淵源、師承流派、和衡之法學術思想內涵,臨證運用;重點解析了臨床藥用及常用方劑特點,并通過收集整理凌老的部分臨證醫案,領悟凌老對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守方與變方等思想的嫻熟運用,感悟凌老臨床“和衡之法”辨證思維及用方之匠心。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