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草干姜湯方:(方劑組成)炙甘草 18 克,干姜 9 克。(用法)以水三杯煮取一杯,溫服。 (方解)甘草益胃氣而滋津液,干姜溫中逐飲以治嘔逆,故此治胃虛有飲、嘔逆、或吐涎沫或小便數者。 第 29 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以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 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 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注解:脈浮、自汗出、心煩、微惡寒,雖形似桂枝湯證,但無熱而惡寒,則病已有從陽入陰之象,尤其小便數為 胃虛不能以制水,腳攣急為津少不足以養筋。若反與桂枝湯攻表以發汗,則益虛津液,故四肢厥而咽中干,激動 里飲更必煩躁而吐逆,因與甘草干姜湯溫中逐飲,以治煩逆。以復其陽者,謂振興其胃氣,以復津液也。若厥愈 足溫,而腳攣急不已。再與芍藥甘草湯緩其拘攣,其腳即伸。若由于津液亡失,胃中不和而譫語者,可與調胃承 氣湯微和胃氣。假如重發汗或復加燒針,迫使大汗出,必致虛極的陰虛寒重證,雖亦必四肢厥逆,但非本方所能 治了,當須四逆湯主之。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 5 條: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 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
消渴。 注解:“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為肺痿之病。” 若形似肺痿,吐涎沫但不咳者,此非有熱的肺痿,而為肺中冷。胃虛有飲,故其人不渴。胃虛于上,則不能制水 于下,故遺尿、小便數。至于頭眩、多涎唾,皆水氣上犯的征候,亦即肺中冷之所由來也,故宜甘草干姜湯溫中 以逐飲,服后諸證已,若發渴者,此又轉為
消渴病,當于
消渴門中求之,則非本方所能治了。 (辨證要點)胃虛寒,吐涎沫嘔逆者。(驗案)宋某。男性,35 歲,病歷號 124743,1968 年 3 月 24 日初診。頭暈、嘔逆,吐涎沫一月余,伴噯氣,右偏 頭疼,口干不思飲,大便溏,苔白滑,脈沉弦細,右寸浮,證為胃虛寒,飲邪上犯,治應溫中化飲,與甘草干姜 湯加味; 炙甘草 18 克,干姜 10 克,陳皮 30 克,半夏 15 克。結果:上藥服三劑,諸證均已。 2、理中湯或丸方:(方劑組成)人參、炙甘草、白術、干姜各 9 克。(用法)水煎溫服或蜜丸。 (方解)此于甘草干姜湯加人參、白術,故治甘草干姜湯證心下痞硬而小便不利者。 第 159 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 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注解:太陽傷寒而誤與他藥下之,因致下利不止、心下痞硬的甘草瀉心湯證,服瀉心湯則證已,但又復與他藥下 之,遂使利不止。醫以理中湯治之,不僅無效,而利反益甚。由于理中專理中焦的胃,今之下利不止,乃因反復 誤下,使下焦腸虛失權因滑下不止,宜以收攝止瀉的赤石脂禹余糧湯主之。若服后利還不止,則當利其小便,使 水谷別,而下利自止。 第 386 條: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見五苓散條。 第 396 條: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注解:傷寒病愈后,其人喜唾,久久不已,此為胃中有寒飲,宜以理中丸溫以和之。 按:喜唾為胃虛有飲,此證多有,不必限于大病差后,本方有良驗。 《胸痹心痛短氣病》第 5 條:胸痹,心中痞,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 之。 注解:心中痞,指心中痞塞氣不暢通之意。氣結在胸,謂氣結于胸中而胸滿悶也。脅下逆搶心,謂自覺有氣自脅 下而逆于心胸感。枳實薤白桂枝湯,功能降逆行氣以消脹滿,故主之,而人參湯(即本方)亦主之者,以中氣大 虛飲自下乘,亦可有氣結胸滿的類似證候,但虛實不同耳。 (辨證要點)心下痞,大便溏泄,小便少者。 (驗案)李某,男性,58 歲,病歷號 155413,1965 年 4 月 6 日初診。受涼后腹泄已三月,每日 3-4 行,便有完谷 不化,胃腹脹滿,食后益甚,時有暖氣頭昏,苔白潤,脈細緩。證屬中陽虛衰,升降失常,治以益氣和中,與理 中湯加減。 黨參 10 克,炙甘草 6 克,炮姜 6 克,蒼術 10 克,炒扁豆 10 克,陳皮 15 克。結果:上藥服六劑。腹泄基本已止, 腹脹亦明顯減輕,繼服六劑證已。 3、大建中湯方:(方劑組成)蜀椒 9 克,干姜 18 克,人參 9 克,膠飴一杯(分沖) (用法)以水三杯,煮三味,取一杯,去滓,內膠飴半杯,微火更煎,溫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杯,后更服,當 一日食糜,溫覆之。 (方解)蜀椒、干姜驅寒止嘔,人參,膠飴補中緩痛,故此治胃虛有寒,腹痛呃逆不能食者。 《腹滿寒疝宿食病》第 14 條: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大建中湯主之。 注解:寒氣自里迫于上,則心胸中大寒痛,嘔而不能食;迫于下,則腹中寒,腸被寒激,蠕動不寧。上沖腹皮起 伏無常,出見有頭足上下,痛劇不可觸近,宜大建中湯主之。 按:此述本方應用的比較重證,其實凡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確知其里之虛寒者,即可用之;又以蜀椒殺蟲, 若蟲積而心腹痛劇者,本方亦有驗。 (辨證要點)心腹痛劇、嘔逆不能食屬虛寒者。 (驗案)李某,男性。32 歲,病歷號 478529,1965 年 3 月 16 日初診。二年來常胃腹串痛,胃脘喜溫喜按:但痛甚 時不能按,痛作時惡心,不能食,稍吃生冷胃亦痛,常畏寒,若薄白,脈沉細弦。證屬里虛寒凝,治以溫中驅寒。 與大建中湯:川椒 12 克,干姜 15 克,黨參 10 克,飴糖 45 克,細辛 6 克。結果:上藥服三劑,腹痛發作次數大 減,連續兩天大便中下蛔蟲,共 5 條。繼服三劑諸證已。 4、吳茱萸湯方:(方劑組成)吳茱萸 15 克,人參 9 克,生姜 18 克,大棗 4 枚。(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吳萸辛溫, 《神農本草經》謂“溫中下氣、止痛、除濕血痹。”伍以生姜、人參、大棗健胃止嘔之品,故治胃 虛寒飲沖逆、因食谷欲嘔者,或嘔而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或干嘔吐涎沫而頭痛者,或嘔而胸滿者。 第 243 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注解:屬陽明,這里是指胃,不是指陽明病。胃中有寒飲,故食谷欲嘔,宜吳茱萸湯主之。若服吳茱萸湯而嘔反 增劇者,是誤犯上焦有熱的嘔,不當用本方治之。 按:屬上焦是暗示小柴胡湯證,由于欲嘔為二方的共有證,故特提出教人臨證時要細心辨別,讀者宜與小柴胡湯 方證條互參。 第 309 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解:少陰病轉屬太陰病而吐利,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為寒飲暴迫所致,故宜吳茱萸湯主之。 按:文中雖謂吐利,應以吐為主,即是說吐而不利,即利亦微不足道。手足厥冷、煩躁欲死,才可能說是寒飲逆 迫的急劇情況,否則與另條“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證無所別,又何以吳茱萸湯主之?第 378 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解:干嘔或吐涎沫而頭痛者,為寒飲沖逆的征候,吳茱萸湯主之。 《嘔吐噦下利病》第 8 條:嘔而胸滿者,吳茱萸湯主之。 注解:寒飲自里以上迫,故嘔而胸滿,吳茱萸湯主之。 按:本方主治寒飲沖逆,若上之食谷欲嘔者;嘔吐、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嘔而胸滿者, 均屬其證,亦即運用本方的要點。應用于胃腸及頭腦諸癥,均有驚人的療效,今略舉數端以供參考。 劇烈頭痛或頭暈而嘔吐,或惡心欲吐,無熱象者(即除外小柴胡加石膏湯證) ,本方俱有捷驗、西醫所稱的美尼 爾氏癥亦多見本方證,宜注意;偏頭痛,尤其偏于左側者,大多屬于本方證;胃脘疼,嘔而不欲食者,宜本方。 若更腹鳴、大便溏頻者,可于半夏瀉心湯加吳茱萸治之,即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合方,無論胃
腸炎、胃潰瘍依證用 之,均有良驗;劇痛的青光眼而嘔惡者,也多有應用本方的機會。 (辨證要點)胃虛寒干嘔吐涎沫、胸悶或頭痛者。 (驗案)李某,女性,43 歲,東北錦州人,頭痛嘔吐已六七年,近二年來視物模糊,到處求醫,診斷為青光眼,而 服中西藥罔數。近一月左眼失明,因專程來京求治,自感有物覆于眼上,常頭痛如裂,伴嘔吐、目干澀,心中發 熱、手足心熱、口干不欲飲,苔薄白,脈弦細。證屬血虛飲盛,治以補血除飲,與吳茱萸湯合柴胡桂姜湯、當歸 芍藥散:吳茱萸 10 克,黨參 10 克,干姜 6 克,大棗 4 枚,柴胡 12 克,黃芩 10 克,桂枝 10 克,花粉 12 克,當 歸 10 克,白芍 10 克,川芎 10 克,澤瀉 18 克,生龍骨 15 克,生牡蠣 15 克,茯苓 12 克,蒼術 10 克,炙甘草 9 克。結果:上方服三劑,諸證即見好轉,連服 21 劑,視物漸清,治療二月未易一藥,左眼視物清晰,頭痛等癥 也消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