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血瘀氣滯證:腰腿痛劇烈,痛有定處,腰部僵硬,俯仰活動艱難,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
(二)寒濕痹阻證:腰腿部冷痛重著,轉側不利,雖靜臥亦不減或反而加重,遇寒痛增,得熱則減,伴下肢活動受限,舌質胖淡,苔白膩。
(三)濕熱痹阻證:腰筋腿痛,痛處伴有熱感,或見肢節紅腫,活動受限,口渴不欲飲,苔黃膩。
(四)肝腎虧虛證:腰腿痛纏綿日久,反復發作,乏力,勞則加重,臥則減輕;包括肝腎陰虛及肝腎陽虛證。陰虛證癥見:心煩失眠,口苦咽干,舌紅少津。陽虛證癥見:四肢不溫,形寒畏冷,舌質淡胖。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腰腿疼痛
1.評估疼痛的誘因、性質、腰部活動、下肢感覺、運動情況。
2.體位護理:急性期嚴格臥床休息,臥硬板床,保持脊柱平直。恢復期,下床活動時佩戴腰托加以保護和支撐,注意起床姿勢,宜先行翻身側臥,再用手臂支撐用力后緩緩起床,忌腰部用力,避免體位的突然改變。
3.做好腰部、腿部保暖,防止受涼。
4.遵醫囑腰部予中藥貼敷、中藥熱熨、拔火罐、中藥熏蒸、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觀察治療后的效果,及時向醫師反饋。
5.給予骨盆牽引,牽引重量是患者體重1/3~1/2左右,也可根據患者的耐受進行牽引重量調節。
6.遵醫囑使用耳穴貼壓(耳穴埋豆),減輕疼痛。常用穴位:神門、交感、皮質下、肝、腎等。
(二)肢體麻木
1.評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隨的癥狀,并做好記錄。
2.協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體,力度適中,增進患者舒適度,并詢問感受。
3.麻木肢體做好保暖,指導患者進行雙下肢關節屈伸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4.遵醫囑局部予中藥熏洗、中藥塌漬、艾灸等治療,注意防止皮膚燙傷及損傷,觀察治療效果。
5.遵醫囑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環跳、委中、承山等。
(三)下肢活動受限
1.評估患者雙下肢肌力及步態,對肌力下降及步態不穩者,做好安全防護措施,防止跌倒及其他意外事件發生。
2.做好健康教育,教會患者起床活動的注意事項,使用輔助工具行走。
3.臥床期間或活動困難患者,指導患者進行四肢關節主動運動及腰背肌運動,提高肌肉強度和耐力。
4.保持病室環境安全,物品放置有序,協助患者生活料理。
5.遵醫囑予物理治療如中頻脈沖、激光、微波等;或采用中藥熱熨、中藥熏洗、穴位貼敷等治療。
三、中醫特色治療護理
(一)腰椎整復的護理
1.整復前告知患者整復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項。
2.整復后注意觀察患者腰部疼痛、活動度、雙下肢感覺運動及大小便等情況。
3.臥床休息,定時雙人直線翻身,增加患者舒適度,仰臥時腰部加腰墊,維持生理曲度。
4.復位3天后,在醫護人員指導下佩戴腰托下床。下床時先俯臥位,在床上旋轉身體,腳著地后緩慢起身,上床則反之。下床后扶持患者,觀察有無頭暈等不適,入廁時避免久蹲,防止引起體位性低血壓發生跌倒。
5.復位3天后逐漸進行腰背肌功能鍛煉。
(二)腰椎牽引的護理
1.牽引治療前做好解釋工作,告知患者注意事項以取得配合。
2.遵醫囑選擇合適的體位(三曲位、仰臥位、俯臥位)及牽引重量、牽引角度,牽引時上下衣分開,固定帶松緊適宜,使患者舒適持久。
3.牽引時囑患者全身肌肉放松,以減少軀干部肌肉收縮抵抗力,疼痛較甚不能平臥的患者可使用三角枕墊于膝下緩解不適。
4.牽引過程中隨時詢問患者感受,觀察患者是否有胸悶、心慌等不適,及時調整。出現疼痛加重等不適立即停止治療,通知醫師處理。
5.注意防寒保暖,用大毛巾或薄被覆蓋患者身體。
6.腰椎牽引后患者宜平臥20分鐘再翻身活動。
(三)圍手術期護理
1.術前護理
(1)做好術前宣教與心理護理,告知手術注意事項及相關準備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
(2)術前2天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大小便及俯臥位訓練。
(3)對于吸煙者勸其戒煙,預防感冒;指導患者練習深呼吸、咳嗽和排痰的方法。
(4)為患者選擇合適腰圍,指導正確佩戴方法。
(5)常規進行術區皮膚準備、藥物過敏試驗及交叉配血等。
2.術后護理
(1)術后妥善安置患者,搬運患者時,保持脊椎一條直線,防止扭曲,使用過床板平托過床。翻身時,采取軸線翻身方法。
(2)根據不同的麻醉方式,正確指導患者進食,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觀察雙下肢感覺、運動、肌力等神經功能的變化。
(4)觀察傷口敷料滲出情況,保持傷口負壓引流管通暢,定時傾倒引流液,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觀察引流液色、質、量的變化,并正確記錄,如引流液為淡黃色液體,懷疑腦脊液應通知醫師及時處理,并將引流球負壓排空,暫停負壓引流。
(5)指導患者進行足趾、踝部等主動活動,促進血液循環。評估患者下肢疼痛改善情況,循序漸進指導患者進行蹬腿、直腿抬高、五點支撐及飛燕式等功能鍛煉。
(6)根據手術方式,術后1~3天協助患者佩戴腰托取半坐臥位或坐于床邊,適應體位變化后,慢慢練習下地行走,行走時姿勢正確,抬頭挺胸收腹,護理上做好安全防護。
(7)積極進行護理干預,預防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及下肢靜脈栓塞等并發癥的發生。
(8)對排尿困難者,可采取艾灸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或予中藥熱熨下腹部,配合按摩,以促進排尿。對于便秘患者,采取艾灸神闕、天樞、關元等穴位,或進行腹部按摩,每天4次,為晨起、午睡醒后、早餐及晚餐后l~3小時進行,順時針方向按摩,以促進排便。
(9)臥床期間協助患者做好生活護理,滿足各項需求。
(四)藥物治療(詳見附錄1)
(五)特色技術
1.中藥貼敷(詳見附錄2)
2.中藥熏蒸(詳見附錄2)
3.中藥離子導入(詳見附錄2)
4.藥熨(詳見附錄2)
5.中藥塌漬(詳見附錄2)
6.艾灸(詳見附錄2)
7.拔火罐(詳見附錄2)
8.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9.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急性期患者以臥床休息為主,采取舒適體位。下床活動時戴腰托加以保護和支撐,不宜久坐。
2.做好腰部保護,防止腰部受到外傷,盡量不彎腰提重物,減輕腰部負荷。告知患者撿拾地上的物品時宜雙腿下蹲腰部挺直,動作要緩。
3.指導患者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注意對腰部的保健,提倡坐硬板凳,宜臥硬板薄軟墊床。工作時要做到腰部姿勢正確,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同時還要防止寒冷等不良因素的刺激。
4.指導患者正確咳嗽、打噴嚏的方法,注意保護腰部,避免誘發和加重疼痛。
5.腰椎間盤突出癥病程長、恢復慢,鼓勵患者應保持愉快的心情,用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疾病。
6.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要注意持之以恒。主要鍛煉方法有:臥位直腿抬高,交叉蹬腿及五點支撐、飛燕式的腰背肌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指導。
(1)飛燕式鍛煉:患者俯臥位,雙下肢伸直,兩手貼在身體兩旁,下半身不動,抬頭時上半身向后背伸,每日3組,每組做10次。逐漸增加為抬頭上半身后伸與雙下肢直腿后伸同時進行。腰部盡量背伸形似飛燕,每日5~10組,每組20次。
(2)五點支撐鍛煉:患者取臥位,以雙手叉腰作支撐點,兩腿半屈膝90°,腳掌置于床上,以頭后部及雙肘支撐上半身,雙腳支撐下半身,成半拱橋形,當挺起軀干架橋時,膝部稍向兩旁分開,速度由慢而快,每日3~5組,每組10~20次。適應后增加至每日10~20組,每組30~50次。以鍛煉腰、背、腹部肌肉力量。
7.腰托使用健康指導:
(1)腰托的選用及佩戴:腰托規格要與自身腰的長度、周徑相適應,其上緣須達肋下緣,下緣至臀裂,松緊以不產生不適感為宜。
(2)佩戴時間:可根據病情掌握佩戴時間,腰部癥狀較重時應隨時佩戴,輕癥患者可在外出或較長時間站立及固定姿勢坐位時使用,睡眠及休息時取下。
(3)使用腰托期間應逐漸增加腰背肌鍛煉,防止和減輕腰部肌肉萎縮。
(二)飲食指導
根據患者的營養狀況和辨證分型的不同,科學合理指導飲食,使患者達到最大程度的康復,在指導患者飲食期間,動態觀察患者的胃納情況和舌苔變化,隨時更改飲食計劃。
1.血瘀氣滯型:飲食宜進行氣活血化瘀之品,如黑木耳、金針菇、桃仁等。
2.寒濕痹阻型:飲食宜進溫經散寒、祛濕通絡之品,如砂仁、羊肉、蛇酒等,藥膳方:肉桂瘦肉湯、鱔魚湯、當歸紅棗煲羊肉。忌涼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飲。
3.濕熱痹阻型:飲食宜清熱利濕通絡之品,如絲瓜、冬瓜、赤小豆、玉米須等。藥膳方:絲瓜瘦肉湯。忌辛辣燥熱之品,如蔥、蒜、胡椒等。
4.肝腎虧虛型:
(1)肝腎陰虛者宜進食滋陰填精、滋養肝腎之品,如枸杞子、黑芝麻、黑白木耳等。藥膳方:蓮子百合煲瘦肉湯。忌辛辣香燥之品。
(2)肝腎陽虛者宜進食溫壯腎陽,補精髓之品,如黑豆、核桃、杏仁、腰果、黑芝麻等。食療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涼食物。
(三)情志調理
1.了解患者的情緒,使用言語開導法做好安慰工作,保持情緒平和、神氣清凈。
2.用移情療法,轉移或改變患者的情緒和意志,舒暢氣機、怡養心神,有益患者的身心健康。
3.疼痛時出現情緒煩躁,使用安神靜志法,要患者閉目靜心全身放松,平靜呼吸,以達到周身氣血流通舒暢。
五、護理難點
自覺改善不良習慣依從性差
解決思路:
1.加強對患者康復保健知識教育,告知患者不良習慣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影響,增強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
2.發放健康教育小冊子,使患者掌握正確的生活方式、飲食調理、坐立行的方法、腰部保健、預防不良姿勢等相關護理知識。
3.根據患者的情況,做到因人施護,制定可行的康復鍛煉方法,積極指導患者康復訓練。
4.定期隨訪,調查患者依從性,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六、護理效果評價
附:腰椎間盤突出癥中醫護理效果評價表
醫院: 患者姓名: 性別: 年齡: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證候診斷:血瘀氣滯證□ 寒濕痹阻證□ 濕熱痹阻證□ 肝腎虧虛證□ 其他:
一、護理效果評價
主要癥狀
主要辨證施護方法
中醫護理技術
護理效果
腰腿疼痛
□
1.評估疼痛/活動度□
2.選擇硬板床□
3.體位□
4.活動方法□
5.保暖□
6.其他護理措施:
1藥貼敷□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2藥熨法□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3中藥熏蒸□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4拔火罐□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5耳穴貼壓□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6骨盆牽引□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7中藥離子導入□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8 其他: 應用次數: 次,
(請注明,下同)應用時間: 天
好 □
較好□
一般□
差 □
肢體麻木
□
1.評估麻木部位、程度□
2.按摩拍打麻木肢體□
3.肢體保暖□
4.下肢關節屈伸活動□
5.其他護理措施:
1中藥熏洗□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2艾灸□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3中藥塌漬□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方案中未涉及)
4穴位注射□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5其他: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好 □
較好□
一般□
差 □
下肢活動受限□
1.評估下肢肌力□
2.安全防護 □
3.活動方法 □
4.功能鍛煉 □
5.其他護理措施:
1物理治療□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2中藥熱熨□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3穴位貼敷□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4中藥熏洗□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5其他: 應用次數: 次,
應用時間: 天
好 □
較好□
一般□
差 □
其他:
□
(請注明)
1.
2.
3.
好 □
較好□
一般□
差 □
二、護理依從性及滿意度評價
評價項目
患者對護理的依從性
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依從
部分依從
不依從
滿意
一般
不滿意
中醫護理技術
中藥貼敷
中藥熱熨
中藥熏蒸
中藥塌漬
拔火罐
耳穴貼壓
骨盆牽引
中藥離子導入
艾灸
穴位注射
穴位貼敷
物理治療
健康指導
/
/
/
簽名
責任護士簽名:
上級護士或護士長簽名:
三、對本病中醫護理方案的評價:
實用性強□ 實用性較強□ 實用性一般□ 不實用□
改進意見:
四、評價人(責任護士)姓名 技術職稱 護士長簽字:
腰椎間盤突出癥護理效果評價標準
腰腿疼痛
好: 腰腿部沒有疼痛。
較好:腰腿部時有疼痛。
一般:腰腿部常有疼痛。
差: 腰腿部常有嚴重疼痛。
肢體麻木
好: 肢體無麻木感覺。
較好:下肢時有麻木感。
一般:下肢有持續麻木感
差: 感覺缺失。
下肢活動
受限
好: 下肢活動正常。
較好:僅有無力、不適、或步行小于500米。
一般:明顯的下肢乏力或步行小于200米。
差: 運動功能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