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娟整理
初診:2013年1月22日。陳某,42歲。陰道不規則出血1月。平素月經周期25-26天,量中,色紅,伴痛經。末次月經:2012年12月22日。2012月12月26日同房后陰道出血,至今未凈,量時多時少,色紅,今量中,伴腰酸腹痛,流涕盜汗。胃納欠佳,夜寐差。2-0-1-2。輸卵管已結扎。B超示:子宮內膜厚度3mm,子宮三徑之和367.5px。3年前曾行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舌淡紅,苔薄膩,脈細。
中醫診斷:崩漏(氣血兩虛)。
西醫診斷: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治則:補益氣血,解肌止血。
方藥:膠艾湯(川芎、阿膠、艾葉、炙甘草、當歸、炒白芍、熟地黃)加淡豆豉10g、荊芥炭10g、黨參15g、益母草12g,3劑。
二診:2013年1月25日。經水未凈,色咖啡樣,伴小腹脹痛,頭暈乏力,盜汗除。
方藥:膠艾湯(川芎、阿膠、艾葉、炙甘草、當歸、炒白芍、熟地黃)加黨參25g、炙黃芪15g、荊芥炭10g、仙鶴草30g,3劑。
三診:2013年1月29日。經凈2天。婦科檢查:外陰無殊,陰道通暢,見少量白色分泌物,宮頸光滑,宮體后位,正常大小,活動,無壓痛,雙附件壓痛(+)。
方藥:當歸芍藥散加味(當歸、炒白芍、川芎、茯苓、炒白術、澤瀉、柴胡、枳殼、蒲公英、紅藤、白花蛇舌草、延胡索),7劑。
按語:崩漏其發病機理主要是沖任損傷,不能制約經血,故重在調補沖任。古代醫籍《心典》述道:“婦人經水淋漓,及胎產前后下血不止者,皆沖任脈虛而陰氣不能守也,是惟膠艾湯能補而固之”。《金匱要略》曰:“婦人有漏下者 ……膠艾湯主之。”膠艾湯的用藥特點主要為:溫補并用以養為塞,通補兼施祛瘀生新,陰陽共濟寧血補血。該案患者勞倦傷脾,統攝失司,沖任不固,陰血不能內守而致經血淋瀝不盡,故投膠艾湯加味,一診患者正值經期,故不能過于止血又不能過于行血,而從另一方面久漏者在血虛同時常有血瘀之證,或雖無明顯瘀滯,然離經之血,不歸常道,亦有瘀滯之患,且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當于溫養固沖之中,合以活血通脈之品,行瘀防滯,祛瘀生新,此即所謂“久漏宜通”。膠艾湯中川芎、當歸二藥,能于血中行氣,與地黃、芍藥滋養酸斂之品相配,體現了這一補中寓通的思路。加用益母草活血調經,祛瘀生新,淡豆豉、荊芥炭既能解表又能入血分止血。二診患者表證已去,頭暈乏力,氣虛之征突顯,但經色已從原來的紅色轉變為咖啡色,此乃漸現收斂之兆。故仍在原方的基礎上去淡豆豉、益母草,加黃芪、仙鶴草以益氣止血。服藥兩劑出血即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