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2014年11月27日。葉某某,29歲。因“停經46天,惡心欲吐10天”就診。
患者現停經46天,10天前開始出現惡心欲吐癥狀,較劇,以干嘔為主,納欠,口淡,噯氣,口水多,偶有下腹墜脹,畏寒(每于干嘔時自覺畏寒加重,吐后緩解),乏力,今E2:4185pmol/L,P:41.31nmol/L,HCG:67863U/L,TSH:1.659uIU/ml,FT4:9.39pmol/L。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滑。
中醫診斷:妊娠惡阻
治法: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方藥:吳茱萸湯(吳茱萸3g、黨參10g、生姜3片、大棗4枚)加丁香1g、半夏10g、陳皮10g、砂仁(杵沖)5g,4劑。
二診:2014年12月2日。B超:宮內單活胎(約7-周),惡阻明顯好轉,腰倦,舌脈如上。
方藥:中藥守上方加杜仲10g,4劑。
按語:張仲景《傷寒論》原文記載:“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患者早孕,惡心嘔吐,干嘔涎多,納差乏力,每于吐時畏寒加劇,因患者素體脾虛,孕期精血不足,陽氣不振,積寒內生,正不敵邪,自不能溫散,濁陰上逆,故見惡阻,脾胃虛寒,乏力納差,畏寒怕冷。吐涎后畏寒得解,證屬本虛標實,陽虛陰實,當以吳茱萸破陰實,降濁陰,《別錄》載其“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治陽明、少陰、厥陰三經病證,馬老有云,其治寒用量宜重,疏肝劑量宜輕。曾有人用至25g,治寒嘔,無不適。本案患者病輕,且在孕期,故用3g。人參、大棗,調和營衛,利于健脾補虛;生姜、吳茱萸,重在溫中和胃,散寒逐飲。藥僅四味,補中有消,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加丁香溫中暖腎,降逆止嘔;半夏、陳皮燥濕行氣,和胃祛痰;砂仁杵沖,理氣護胃而安胎。藥后惡阻明顯好轉,腰倦,效不更方,守方加杜仲,補腎強腰而安胎。
高楚楚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