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麗君、李穎、劉穎等醫師(沈陽市兒童醫院,郵編:110032)從濕邪的致病特點及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角度探討小兒腎病蛋白尿發生、發展與濕邪的關系,指出濕邪貫穿于小兒腎病的始終。中醫治療腎病蛋白尿是從整體出發,治病求本,調整臟腑的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控制尿中蛋白的丟失。益氣健脾化濕法既可健脾利水消腫治表,又能補益正氣,調整臟腑功能治療蛋白尿.所以為標本兼顧之法。鑒于濕邪在發病中的特殊地位,在治療過程中無論哪一個階段,都時刻要注意濕邪,以祛濕為要,但也勿忘健脾為治濕
之源。
祖國醫學中無“腎病綜合征”的名稱,此病多屬于“水腫”、“虛傷”等范疇。中醫認為,票賦不足,脾素虧虛,久病體虛為本病發生的內因。小兒腎病發病以脾氣不足,脾胃升降樞紐失于運化輸布,濕那困脾為主要方面。脾主運化,脾虛運化失職,谷反為滯,水反為濕,水濕內聚成飲,積而為水.滯于四肢為腫,發病日久由脾及腎,腎氣虛不能溫化水濕,水無從化,水腫反復發作,導致牌腎功能失調,腎失封藏。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不節,寒溫不調,易于損傷脾胃,脾傷則濕不化,脾受濕困,三焦氣化失司,脾不布精,下流于腎,腎失開闔,封藏失司,而導致水腫,精微物質從尿中丟失,出現蛋白
尿。“濕邪困脾”為小兒腎病過程中的主要病變基礎。
腎病蛋白尿的發生和濕邪關系密不可分。《內經》記載有“詣濕腫滿皆屬于脾”,濕邪在腎病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濕是發病之因,又是發病過程中的病理產物。濕有外濕和內濕之分,居處濕地或冒雨涉水,水濕之氣內侵,損傷脾氣,影響脾胃水濕運化功能,水不利則為腫,表現為小便短小、小便不利等;脾傷則不遠,失于升清降濁,清濁不分,精微物質下泄,超過腎的封藏能力,從尿中丟失。內濕的產生責之于勞倦、饑飽傷脾,脾傷則精微物質無以敷布,內聚成濕濁之邪;加之本病久服激素等升火之藥物,使機體于陰虛陽亢、水火失濟的病理狀態,氣化不全,水濕無以宣行,橫溢肌膚而出現浮腫,水濕停滯,氣化失司而尿少,水谷精微無以敷布,脾失布精,腎失封藏,精微物質外漏而尿巾出現蛋白。治療上扶濕
邪徹底與否,直接影響本病的預后,如祛濕不徹底則本病纏綿難愈。
濕邪貫穿腎病發病的始終。濕邪的特點是濕性重濁,濕易傷下,纏綿難愈。在《醫方考》中有“下焦之病,責于濕熱之論”,《宣明醫淪》有“濕氣先傷人之陽氣,陽氣傷不能通調水道.如水道下沉瘀塞,上溢必為水災”。本病初期,多為濕邪傷表,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浮腫、尿少、尿黃、咽赤、身重乏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儒數等。濕邪入侵或風邪夾濕,一旦風去,濕邪化熱,即留濕為患,水液代謝受阻,水谷不化聚而為濕,濕邪內侵易于傷脾,影響脾主運化水谷和水濕,造成兩者的惡性循環。發作日久,濕熱下蘊,傷及陰絡,濕熱稽留日久,脈絡阻滯,形成痹血。病久纏綿,久病人絡。本病具有反復發作、纏綿難愈的特性也符合濕邪致病的特點。
小兒的生理病理特點為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末充,各臟腑的結構和功能發育不完善,機體對外界各種抵抗力差,加之寒濕不能自調,乳食不節,易于損傷脾胃,而小兒“脾常不足”,脾胃功能發育不完善.運化功能不健全,易為飲食所傷,脾虛則飲食不能正常消化,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出現聚濕成飲,清濁不分,精微下流的病理變化。另外,小兒為純陽之體,表現為感受外邪易于熱化,外邪侵襲,釀濕不足,肌膚薄弱,對外邪的易感性較強,發病容易,傳變迅速。小兒腎病不同階段涉及肺、脾、腎三臟,最終導致濕困脾土,脾胃機樞不利。
一、發病初期
癥狀: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水腫,伴有尿黃、發熱、咽赤、身重倦怠、乏力、舌苔黃膩、脈象儒數等癥。
治法;以祛風除濕為主,“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包”,溫過通利小便給濕邪以出路。
方藥:用四苓散和銀翹散加減。
二、病情遷延或反復發作期
癥狀:患兒多出現脾虛的證候,表現為神疲乏力、腹瀉、舌質淡、脈象虛等脾虛癥狀,蛋白尿癥狀逐漸加重.隨著尿中蛋白丟失增多,脾虛的痞狀越來越嚴重。
治法:以益氣健脾化濕為主。
方藥: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并配以利濕的藥物。在臨床上觀察對于大量蛋白尿的患兒,重用黃芪、山藥,藥量在30g以上,能有效地減少尿蛋白,長期服用可升高血中的蛋白含量。
部分患兒有濕熱內蘊兼脾虛的癥狀,或服激素類藥物表現柯氏祉屬于濕熱證時,可配合清熱利濕藥物而提高療效。
三、發病較久的怠兒
癥狀:尿中蛋白持續不消退,臨床上表現面色晦暗、舌質黯、有晚點、脈象澀等血瘀證候,客觀檢查可見血黏度增高等血流變學改變。
治法:活血,利濕。
方藥:應選用—些既有活血作用,又有利濕作用的藥物,如益母草、澤蘭之類,以增強消除蛋白尿的功效。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251437901/blog/126162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