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方劑學筆記完美版(二)

第四章 清熱劑

概念

凡以清熱藥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作用,治療里熱證的方劑,統稱清熱劑。

分類

1、清氣分熱:具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的作用。代表方劑:白虎湯

2、清營涼血:具有清營涼血的作用。代表方劑: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3、清熱解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代表方劑:普濟消毒飲

4、清臟腑熱:具有清解臟腑經絡邪熱的作用。代表方劑:龍膽瀉肝湯

5、清虛熱:具有滋陰清熱,養陰透熱作用。代表方劑:青蒿鱉甲湯

注意事項

1、辨部位,掌握應用原則:一般是在表證已解,里熱已盛,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

(熱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發汗以解熱;熱邪入里,大便已結者,宜通便以瀉熱,均非清熱劑所宜。)

2、辨熱證真假:真熱假寒,則大膽使用,真寒假熱,則忌用。

3、辨輕重:凡適用本類方劑時,應根據病人的熱勢輕重、體質強弱,投以適當的藥量。因熱邪雖易傷津,但寒涼之品用之過早或過量,皆可產生戀邪不解,或損傷脾胃之弊(苦寒害胃甘寒礙胃)

4、辨虛實:屢用清熱劑,熱仍不退者,即所謂“寒之不寒,是無水也”。應考慮改用滋陰補水之劑,使陰復而熱退。

5、應用反佐法:若熱邪之熾盛,清熱劑入口即吐者,可于清熱劑中少佐姜汁或涼藥熱服。(反佐法)

第一節 清氣分熱

清氣分熱的方劑,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適用于熱在氣分,熱盛傷津或氣陰兩傷之證。

主證

壯熱煩渴、大汗、惡寒、脈洪大等,或熱病后氣分余熱未清,氣陰皆傷,癥見身熱多汗、心胸煩悶、口干舌紅等。

白虎湯 《傷寒論》

方 歌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熱生津止渴煩;

氣分熱盛四大證,

益氣生津人參添。

命名

不是以君藥命名。天上二十八星宿按四象來劃分,東為青龍,西為白虎,南為朱雀,北為玄武。

柯琴曰:“白虎為西方金神,秋金得令,則炎暑自解也。”方中行說:“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于解熱,莫若白虎。”以白虎來比喻清熱之功,故名白虎湯。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證。

癥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 解

石膏(辛甘大寒):除陽明氣分內盛之熱 ——君

石膏辛甘大寒,辛可透熱外出,甘寒不傷津,清熱又可除煩。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石膏可以調節體溫中樞,使體溫降低,但藥力持續時間短,用之不久,旋而復升。且除熱象外還有傷津之象。

知母(苦寒而質潤):助君藥清熱滋陰 ——臣

知母雖為苦寒之品,《醫學衷中參西錄》:“知母不甚寒,亦不甚苦,且質潤多汁。”清熱之力不及石膏,但滋陰之力強。既可助石膏清熱,又可補已傷之陰。藥理研究表明,知母藥力持續時間較長,與石膏配伍,效果最佳。

炙甘草、粳米:益胃護津,防大寒傷中,防熱盛傷津 ——佐使。

二藥同用,可緩和石膏、知母的寒性,防止傷胃,并可使藥氣留連于胃,更好地發揮藥力。

運用

1、辨證要點:

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

2、隨證加減:

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加羚羊角、水牛角。 兼陽明腑實,加大黃、芒硝。 煩渴引飲甚者,加天花粉、蘆根、麥門冬。

3、使用注意:以下情況不可誤用。表證未解之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之陰盛格陽證。

4、現代運用:常用于感染性疾病,如流感、流腦、乙腦、流行性出血熱、大葉性肺炎、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熱、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屬氣分熱盛者。

重點:

白虎湯的組成、功效、主治

第二節 清營涼血

清營湯 《溫病條辨》

方 歌

清營湯治熱傳營,

身熱燥渴眠不寧;

犀地銀翹玄連竹,

丹麥清熱更護陰。

組成

竹葉、犀角、生地、銀花、連翹、玄參、丹參、麥冬、黃連

功用

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主治

熱入營分證

病機:邪熱內傳營分,耗傷營陰。

方 解

犀角:清營解毒

---君

生地、玄參、麥冬:清熱養陰生津

--臣

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透熱轉氣

--佐

丹參:涼血活血 --佐

黃連:清心瀉火,引藥入心經

--佐使

配伍特點

清營解毒為主,配以養陰生津,清氣瀉熱之品,透熱轉氣,使營分邪熱轉出氣分而解。

名詞

透熱轉氣:用于治療濕熱病邪初傳營分的治法。在清營解毒藥中配伍清氣分熱的藥物,如銀花、連翹、竹葉,使營分邪熱轉出氣分而解。代表方劑:清營湯。

運用

1、辨證要點: 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絳而干,脈細數。

2、隨證加減:舌干較甚,去黃連。熱陷心包,配用安宮牛黃丸。營熱動風,配用紫雪,或配加羚羊角,鉤藤,地龍。氣分熱盛,重用銀、翹、竹葉、黃連、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葉、板蘭根、貫眾。

3、使用注意:原書云:“ 苔白滑者,不可與也。”苔白滑,為有濕邪,本方中有滋陰之

品,可助濕。

4、現代運用:多用于乙腦、流腦、敗血癥等屬熱入營分者。

重 點全網發布:中國醫學:1436237108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銀花、連翹與竹葉的配伍意義、透熱轉氣的概念

犀角地黃湯 《小品方》

方 歌

犀角地黃芍藥丹,

清熱涼血散瘀專;

熱入營血服之安,

蓄血傷絡吐衄專。

組成

犀角、生地黃、芍藥、丹皮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主治

熱入血分證

病機:熱毒熾盛于血分

證候特點

神志癥狀:心主血,主神明,熱入血分,必然擾亂心神。出血:熱邪迫血妄行,血不循經,出現各種出血癥狀。瘀血:邪熱耗傷血中津液,血液粘稠,運行不暢,聚而為瘀。

方 解

犀角:清心涼血解毒 --君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臣

芍藥、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佐使

配伍特點:

涼血與化瘀并用,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動血之慮,涼血止血又無冰伏留瘀之弊。

運用

1、辨證要點:各種失血,斑色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

2、隨證加減:熱入血分之各種出血證:

吐血——黃芩、石膏、白及、三七

衄血——黃芩、梔子、側柏葉、白茅根

便血——地榆、槐花

尿血——白茅根,小薊

皮下出血(紫癜)——紫草、仙鶴草、

旱蓮草、茜草、大棗

3、使用注意:陽虛失血,脾胃虛弱者忌用。

4、現代運用:多用于重癥肝炎、肝昏迷、DIC、尿毒癥、過敏性紫癜、急性白血病、敗血癥等屬于血分熱盛者。亦有人用于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重 點

組成、功用、主治、清營湯與犀角地黃湯的比較

第三節 清熱解毒

普濟消毒飲 《東垣試效方》

方 歌

普濟消毒蒡芩連,

甘桔藍根勃翹玄;

升柴陳薄僵蠶入,

大頭瘟毒服之痊。

組成

黃連 黃芩 牛蒡子 甘草 桔梗 板藍根 馬勃 連翹 玄參 升麻 柴胡 陳皮 薄荷 僵蠶

功用

清熱解毒,疏風散邪

主治

大頭瘟

方解

黃芩、黃連(酒炒、重用):

清瀉上焦熱毒 --君

牛蒡子、薄荷(少量) 疏散上部風熱

連翹、僵蠶

--臣

陳皮:理氣疏壅散結

玄參、馬勃、板藍根 助清熱解毒 --佐

甘草、桔梗:清利咽喉

升麻、柴胡:

①疏散風熱

②載藥上行:

③火郁發之: --佐使

運用

1、辨證要點:頭面紅腫焮痛 、惡寒發熱、舌紅、苔白兼黃、脈浮數。

2、隨證加減:腮腺炎并發睪丸炎:加川楝子腫痛明顯:加青黛、丹皮、赤芍,并用青黛外敷兼便秘:加大黃(熱甚,無便秘亦可用)。

3、現代運用: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體炎、淋巴結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礙等屬于風熱邪毒為患。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黃芩、黃連與升麻、柴胡的配伍。

第四節 清 臟 腑 熱

清 胃 散 《 脾胃論》

方 歌

清胃散中當歸連,

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瀉胃火,

能消牙痛與牙宣。

組成

當歸、黃連、生地、丹皮、升麻

功用

清胃涼血

主治

胃火牙痛

病機:《脾胃論》言本方病機為“陽明經中熱盛”,陽明熱盛循經上攻。

癥見:牙痛牽引頭痛,面頰發熱,齒喜冷惡熱,或牙宣出血,或牙齦紅腫潰爛,或唇舌腮頰腫痛,口氣熱臭,口干舌燥,舌紅苔黃,脈滑數。

方解

黃連:清胃瀉火 —君

升麻:清熱解毒、疏散郁熱 —臣

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丹皮:清熱涼血 —臣

當歸:養血活血——助消腫止痛 —佐

運用

1、辨證要點:牙痛牽引頭痛,口氣熱臭,舌紅、苔黃、脈滑數。

2、隨證加減:

胃熱甚:加石膏、大黃;口臭:加芳化藥(藿香、佩蘭、砂仁);

牙痛冷熱皆加重:加細辛、白芷;

牙齦潰爛:加芳化、淡滲藥(藿香、砂仁、車前、木通、滑石)

3、現代運用: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經痛屬胃火上攻者。

4、使用注意:風寒及腎虛牙痛不宜使用。

5、升麻的用量:升麻在方中用量重,但其必借黃連的苦寒瀉火于下,不致助火上炎。陳士鐸:“夫火性炎上,引其上升者易于散,任其下行者難于解。所以必須多用。升麻多用,是為了清瀉胃中火熱而設,但無黃連恐升散太過,故為臣藥。

重點:

1、組成、功效、主治

2、清胃散黃連與升麻的配伍的意義

芍 藥 湯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方 歌

芍藥湯內用檳黃,

芩連歸桂草木香;

重在調氣兼行血,

里急便膿自然康。

組成

黃芩、炙甘草、肉桂、大黃、檳榔、木香、當歸、芍藥、黃連

功用

清熱燥濕,調和氣血

主治

濕熱痢疾

方解

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解毒 ——針對濕熱之邪 ——君

芍藥:養血和營,又可緩急止痛

當歸:養血活血—和血 —臣

二者共用 ,“行血則便膿自愈”。

木香、檳榔:行氣導滯 ——行氣 —臣

“調氣則后重自除”。

大黃:瀉熱除積 通因通用 ——佐

肉桂(少量):可協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制約芩、連苦寒之性,防止嘔逆拒藥。 ——佐助和反佐之用。

甘草:與芍藥配伍緩急止痛,

又可調和諸藥。 —佐使

配伍特點:

氣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

寒熱共投,重在“熱者寒之”。

運用

1、 辨證要點:

便膿血,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便膿血,赤白相兼,苔膩微黃,脈弦數。

2、隨證加減:

白多赤少:加厚樸、砂仁、車前、澤瀉;

赤多白少:去肉桂、當歸,加丹皮、地榆、

白頭翁;熱盛津傷,去肉桂,加烏梅;

兼食積,苔膩脈滑,熱重者,加白頭翁、銀花。

3、使用注意:

痢疾初起有表證者,忌用。

4、現代運用:常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屬濕熱為患。

重點:

1、組成、功效、主治

2、肉桂的配伍意義

3、配伍特點

白 頭 翁 湯 《傷寒論》

方 歌

白頭翁治熱毒痢,

黃連黃柏佐秦皮;

清熱解毒并涼血,

赤多白少膿血宜。

組成

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主治

熱毒痢疾

病機:熱毒深陷于血分,下注大腸。

癥見:腹痛,里急后重,肛門灼熱,下痢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功用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方解

白頭翁: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君

黃連:清熱燥濕 —“治痢之最”

黃柏:清熱燥濕厚腸 —臣

秦皮:清熱解毒,收澀止痢 —佐

與芍藥湯比較:

1、病機:

芍——濕熱蘊結,氣血瘀滯 白——熱毒深陷血分,下注大腸

2、功用:

芍——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并用。 白——清熱解毒兼涼血止痢

3、主治:熱毒痢重于濕熱痢

運用

1、辨證要點: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

2、隨證加減:

兼有表邪,加葛根、連翹、銀花;

里急后重甚者,加木香、檳榔、枳殼;

膿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

夾食滯者,加焦山楂、枳實;

阿米巴痢,合桂園內包鴉旦子同服。

3、現代運用:常用于細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重點:

1、組成、功效、主治

2、芍藥湯與白頭翁湯的對比

第五節 清 虛 熱

青 蒿 鱉 甲 湯 《溫病條辨》

方歌

青蒿鱉甲知地丹,

熱自陰來仔細看;

夜熱早涼無汗出,

養陰透熱服之安。

組成

青蒿、鱉甲、知母、生地、丹皮

功用

養陰透熱

主治

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

癥見: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

鱉甲:滋陰退熱

青蒿:清熱透邪外出 —君

二藥配伍,鱉甲專入陰分滋陰,青蒿可出陽分透熱,使養陰而不戀邪,透熱而不傷正,有相得益彰之妙。“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陰分,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有青蒿領之出也。”

生地、知母:滋陰清熱

—助鱉甲養陰以退虛熱

—臣

丹皮:泄陰中之火

—助青蒿透泄陰分伏熱

—佐

配伍特點:

滋清兼備,標本兼顧,清中有透,養陰不戀邪,祛邪不傷正。

運用

1、辨證要點: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2、隨證加減:暮熱早涼,汗解渴飲,去生地,加天花粉;兼肺陰虛,加沙參、麥冬;小兒夏季熱,加白薇、荷梗。

3、現代運用:用于原因不明的發熱,各種傳染病恢復期低熱等屬于陰虛內熱者。

重點:

1、組成、功效、主治

2、青蒿與鱉甲的配伍意義

第五章 祛 暑 劑

清 暑 益 氣 湯《溫熱經緯》

方歌

王氏清暑益氣湯,

暑熱氣津已兩傷;

洋參麥斛粳米草,

翠衣荷連知竹嘗。

組成

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功用

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主治

暑熱氣陰兩傷證。

癥見:身熱汗多,口渴心煩,小便短赤,體倦少氣,精神不振,脈虛數。

方解

清解暑熱 益氣生津

君——西瓜翠衣:清熱解暑 西洋參:益氣生津

臣——荷梗:助君清熱解暑 麥冬、石斛:養陰生津

佐——黃連:清熱瀉火

—歸心經,可清熱除心火

竹葉:清熱除煩

知母:清熱瀉火 —— 滋陰潤燥

佐使——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調和諸藥。

配伍特點:

用了大量甘涼濡潤之品,稍佐苦寒清泄,兼顧清熱解暑與益氣生津,使清熱而不傷陰,補虛而不留邪。

運用

1、辨證要點:體倦少氣,口渴汗多,脈虛數。

2、隨證加減:

暑熱較高:加石膏;暑熱輕者,去黃連;若屬小兒夏季熱,宜清透虛熱,去黃連、知母,加白薇、地骨皮。

3、使用注意:暑病夾濕不宜使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第六章 溫 里 劑

第一節 溫中祛寒

理 中 丸 《傷寒論》

方歌

理中干姜參術甘,

溫中健脾治虛寒;

中陽不足痛嘔利,

丸湯兩用腹中暖。

組成

人參、甘草、白術、干姜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脾胃虛寒證。脘腹綿綿作痛,喜溫喜按,嘔吐,大便稀溏,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潤,脈沉細或沉遲無力。

2、陽虛失血證。便血、吐血、衄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質清稀。

3、脾胃虛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兒慢驚等。

方解

干姜:溫中散寒 ——君

大辛大熱,溫脾陽,散寒邪。

人參:補氣健脾 ——臣

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后天,能鼓舞脾胃的元氣,振奮脾胃的功能,促進運化,多用于脾胃虛弱之證。

白術:燥濕健脾 ——佐

白術既助人參增強健脾益氣之力,有可除濕健脾以助運化炙甘草:益胃和中,調和諸藥。

——使

運用

1、辨證要點:四肢不溫,腹中綿綿作痛,嘔吐,便溏,納差,舌淡苔白,脈沉細。為溫中祛寒的基礎方、代表方。

2、隨證加減:

陽虛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附子理中湯、桂附理中湯)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腸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痙攣、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等屬于脾胃虛寒者。

使用注意

濕熱內蘊中焦或脾胃陰虛不宜使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干姜與人參的配伍意義。

第二節 回陽救逆

四 逆 湯 《傷寒論》

方歌

四逆湯中附草姜,

四肢厥冷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

急投此方可回陽。

組成

附子 干姜 甘草

功用

回陽救逆

主治

心腎陽衰寒厥證

(寒入少陰之寒厥證或少陰病)

癥見:四肢厥逆,神疲欲寐,惡寒蜷臥,嘔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脈沉微細;或太陽病汗多亡陽證。

方解

附子(生):溫壯元陽,回陽救逆。 ——君

附子大辛大熱,回陽救逆,溫腎助陽——偏腎陽

干姜:溫中散寒,通陽助脈——臣

干姜溫中,更偏于補脾陽,與附子配伍,脾腎同補,回陽救逆的力量更大。二者常配合應用。

(1)二者配伍,干姜助附子溫腎陽,附子助干姜健脾陽,一溫先天,一溫后天,脾腎同健,有先后天互相滋養之意。

(2)二者一走一守。附子回陽救逆功效雖強,但不持久——走而不守;干姜發揮作用雖慢,但藥效持久——守而不走。二者結合,各取所長,干姜可固附子的走竄,溫陽的力量更加雄厚。前人有“附子無干姜不熱”之談。

甘草: ——佐使

①益氣補中。

②緩和附子、干姜的峻烈之性。

③調和藥性,使藥力持久。

配伍特點

1、溫里藥與補益藥同用。

2、脾腎先后天同補。

3、補陽之中寓以護陰之旨。

運用

1、辨證要點: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脈微細。是回陽救逆的基礎方。

2、使用注意:若用后出現拒藥,可熱藥冷服。本方大辛大熱,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方中附子與干姜的配伍意義。

第三節 溫經散寒

當 歸 四 逆 湯 《傷寒論》

方歌

當歸四逆用桂芍,

細辛通草甘大棗;

養血溫經通脈劑,

血虛寒厥服之效。

組成

當歸、桂枝、芍藥、通草、細辛、甘草、大棗

功用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

血虛寒厥證

病機:營血虧虛 感受寒邪 寒凝經脈 血行不利

方解

當歸:養血和血

當歸養血,可補充血液的不足;當歸活血,可以促進血液暢通。 ——君

桂枝:溫通經脈

桂枝性溫,可祛除寒邪;可宣通陽氣,促進血液運行,故可祛除經脈中的寒邪而促進血行。 ——君

白芍:養血和營,助當歸補陰血之不足。 ——臣

細辛:溫經散寒,助桂枝散經脈中的寒邪

——臣

木通:通經脈,暢血行 ——佐

大棗:益氣健脾養血

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

——佐使

運用

1、辨證要點: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細欲絕。

2、現代運用:常用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癥、雷諾癥、小兒麻痹、凍瘡、婦女痛經、肩周炎、風濕性關節炎等屬于血虛寒凝者。

3、臨證加減:

(1)經脈受寒,血脈不利,不通則痛胃脘痛:加吳茱萸、生姜、佛手、黨參。頭痛:加川芎、玄胡。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2)寒滯經脈,血脈不利,血行不暢凍瘡:加丹參、川芎、雞血藤。紫斑肢寒(雷諾氏病):重用白芍,加丹參、川芎、附子

(3)厥陰肝經寒證的主方

痛經:加桃仁、紅花、川芎、澤蘭、香附。

疝痛:加臺烏、小茴香。

前陰冷痛:加臺烏、川楝、淫羊藿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三個四逆的特點。

第七章 補 益 劑

概念

凡是以補益藥為主組成,具有補養

人體氣、血、陰、陽等作用,主治

各種虛證的方劑統稱為補益劑。屬

八法中的“補法”。

適應范圍

補益劑為治療虛證而設,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即人體的氣、血、陰、陽等不足而產生的病證,具體的說即久病體虛,臟腑虧損、津血不足、機能衰退等各種病證。

病因

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不足

思慮太過,過度勞倦—勞傷氣血營陰

房事不節—損傷腎精元氣

大吐、大汗、大瀉-陰液氣血耗損

分類

氣虛(肺、脾)—補氣—四君子湯

陽虛(心、脾、腎)—補陽—金匱腎氣丸

血虛(心、肝、脾)—補血—四物湯

陰虛(肝、腎)—補陰—六味地黃丸

氣血兩虛—氣血雙補—八珍湯

陰陽兩虛—陰陽并補—地黃飲子

使用注意

1、要掌握補益劑的使用原則,必須在外邪已解、正氣已虛的情況下才可應用。若正

氣已傷而余邪未盡,則在補虛扶正的同時兼以祛邪,即“補正不忘祛邪”。

2、要辨別虛實真假,勿被假象所迷惑。如“大實有羸狀”之真實假虛之證,至虛有

盛候”得假實之證

3、要注意觀察脾胃功能

4、不可濫用補益劑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

——保持精神愉快

5、補益劑的組成藥物多味厚滋膩,煎煮時間應稍長,使性味盡出,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煎30~60分鐘,服藥時間以空腹或飯前為佳。

6、在運用補益劑的時候,可以采取兩種方法:一是直接補益法:直接補益虛損的臟器。二是間接補益法:可以依據臟腑相生的關系補益虛損的臟器。

第一節 補 氣

四 君 子 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命名

本方中的四味藥物,皆屬平和之品,不熱不燥,補而補滯,益氣補中,健脾

養胃,如同寬厚和平的君子一般,不偏 不倚、故名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中和義,

人參苓術甘草比;

益氣健脾基礎劑,

脾胃氣虛治相宜。

組成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

功用

益氣健脾

主治

脾胃氣虛證

癥見:面色晄白、語聲低微、四肢無力、氣短、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

病機:脾胃氣虛,運化乏力

方解

人參:大補脾胃之氣 —君

白術:燥濕健脾 —臣

茯苓:滲濕健脾 —佐

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 —佐使

與理中丸比較:

本方與理中丸的藥物組成中均有人參、白術、炙甘草三味,皆可益氣補中,治療脾虛之證。但四君子湯與茯苓配伍,以人參為君,重在益氣健脾,主治脾胃氣虛;理中丸與干姜配伍,以干姜為君,重在溫中祛寒,主治中焦虛寒證。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脾胃的基本方,很多補氣或健脾的方劑都是由本方演化而來。

主要用于脾胃虛弱,運化乏力而致的各種病癥,以面色晄白、食少氣短、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證治要點。

2、隨證加減:嘔吐加半夏;胸膈痞瞞加枳殼、陳皮;心悸失眠加酸棗仁;畏寒肢冷,脘腹疼痛,加干姜、附子。

3、臨床運用:臨床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脾胃虛弱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理中丸與四君子湯的比較

參 苓 白 術 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參苓白術扁豆陳,

蓮草山藥砂苡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服益脾神。

組成

四君子湯、山藥、白扁豆、蓮子肉、砂仁、薏苡仁、桔梗

功用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主治

脾虛濕盛證

癥見:食少便溏、或吐或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痞悶、面色萎黃、舌淡苔白

膩、脈虛緩。 病機關鍵:脾虛夾濕

方解

四君:益氣健脾 —君

山藥、白扁豆、蓮子肉、薏苡仁:補脾滲濕止瀉 —臣

砂仁:行氣化濕、便補而不滯

桔梗:載藥上行、宣開肺氣  —佐

1.開宣肺氣以通利水道。

2.載藥上行,培土生金,增強保肺之功。

方中桔梗:

(1)桔梗苦辛而平,借其升浮之性,與滲濕的藥物配伍而使降中有升,以恢復氣機的升降功能。

(2)桔梗上行入肺,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通,則水道通利而濕有去路。

(3)宣利肺氣,借肺的布精而養全身。

《素問》中言“食氣入胃…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桔梗宣通肺氣,通過肺之布津而養全身。

(4)作舟楫之用,載藥上行,引脾氣上行,使輸精于肺,達到“培土生金”之用。

甘草:健脾和中,調和諸藥 —使

縱觀全方,補中有行、行中有止、

功奏益氣健脾、滲濕止瀉之功。

本方除補脾胃之外,尚有補肺之功。

1、直接——山藥有補肺

2、間接——脾肺為母子關系、培土可生金、肺得脾之轉輸、可得到營養;桔梗載藥上行,使精微上達于肺,故肺氣不足亦可選用此方。

配伍特點:

1、 藥性平和,溫而不燥, 補而不滯。

2、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除用于脾胃氣虛外,對于肺氣虛弱亦可應用。臨床以泄瀉、舌苔

白膩、脈虛緩為證治要點。

2、加減變化:久瀉兼里虛腹痛,加干姜、肉桂。

3、臨床運用:常用于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及婦女帶下屬脾虛夾濕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及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義。

補 中 益 氣 湯 《脾胃論》

補中益氣芪參術,

炙草升柴歸陳助;

清陽下陷能升舉,

氣虛發熱甘溫除。

組成

黃芪、甘草、人參、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功用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主治

1、脾胃氣虛。癥見:食少、體倦

肢軟、少氣懶言、面色晄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

2、氣虛下陷。癥見: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

3、氣虛發熱證。癥見: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方解

黃芪(重):補中益氣、升陽固表

—君

補中升陽之品首推黃芪,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黃芪不僅能益氣補脾,又能入肺補氣,入表實衛。

黃芪生用,其性輕清而銳。輕清可升陽舉陷,銳則補益更速,通達內外。

人參:大補元氣

炙甘草:益氣調中 

白術:燥濕健脾 —臣

當歸:養血和營

陳皮:理氣和胃,使補而不滯 —佐

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助黃芪升提陽氣 —佐使

炙甘草:調和諸藥 —使

配伍特點:

1、補氣與升陽并舉,重在補氣。

2、補益藥中配伍了少量行氣藥物,既可調氣機的升降,又可使補而不滯。

名詞

甘溫除熱——用甘溫的藥味以解除因

虛而致身大熱的方法、代表方為補中益

氣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小建中湯。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之代表方、以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晄白、脈虛無力為證治要點。

2、隨證加減:

頭痛加蔓荊子、川芎、藁本、白芷、細辛。腹痛加白芍。

兼氣滯,加木香、枳殼。虛人感冒,加蘇葉少許。

兼貧血,加補血藥(四物)、補腎藥(枸杞、鹿膠)。

月經過多,去柴胡、當歸,重用人參或加止血藥。

小便不利,加澤瀉、車前。

便秘,重用當歸或加適量火麻仁、肉蓯蓉。

3、臨床應用

用于內臟下垂、久瀉久痢、脫肛、重癥肌無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婦科之子宮脫垂、妊娠產后癃閉、胎動不安月經過多;眼科之眼瞼下垂、麻痹性斜視等屬脾胃氣虛或中氣下陷者。

4、使用注意: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黃芪與升麻、柴胡的配伍意義)。

生 脈 散 《醫學啟源》

生脈麥味與人參,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氣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脈絕急煎斟。

組成

人參、麥冬、五味子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主治

1、溫熱、暑熱耗氣傷津證。

癥見:神疲乏力,短氣;多汗,咽干口燥;舌紅少苔,脈虛數。

2、久咳肺虛,氣陰兩傷。

癥見: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氣短,干咳少痰,咳則汗出,脈虛細。

方解

人參:大補元氣,益肺生津 —君

麥冬:潤肺養陰 —臣

五味子:斂肺止汗,益氣生津 —佐

三藥合用,一補(人參)一潤(麥冬)一斂(五味子),既可補氣陰之虛,又可斂氣陰之散,故暑熱氣津耗散,可益氣生津,斂陰止汗;肺虛久咳得之,可益氣養陰,斂肺止咳。

運 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氣陰兩虛的常用方,以體倦氣短,咽干,舌紅,脈虛為證治要點。

2、加減變化:

陰虛有熱,以西洋參代人參; 元氣大虛,用紅參; 虛而有火,用西洋參;氣陰不足輕者,可用黨參。 病情急重者,宜加重全方用量。

3、現代運用:現用于肺結核、慢支、神經衰弱所致的咳嗽,心煩失眠以及心臟病心律不齊屬氣陰兩虛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玉 屏 風 散 《究原方》錄自《醫方類聚》

命名

玉者,珍貴之品;屏風,擋風的屏障。喻本方的功能如擋風的屏障,珍貴如玉。通過本方的應用,可補益肺氣,增強衛外之功,由此一來,則風邪不能內襲,汗補外泄,從而

玉屏組合少而精,

芪術防風鼎足形;

表虛汗多易感冒,

固衛斂汗效特靈。

功用

益氣固表止汗

癥見:汗出惡風,面色晄白、舌淡苔薄白、脈浮虛。

病機:肺衛氣虛,腠理不固。 表虛自汗。

主治

亦治虛人腠理不固,易于感冒。

均可以治療表虛自汗。本方的自汗是由于衛氣虛弱,腠理不固而致;桂枝湯的自汗,是由于外感風寒,營衛不和所致。正如吳昆所言:“是自汗也,與傷風自汗不同,傷風自汗,責之邪氣實;雜證自汗,責之正氣虛。虛實不同,攻補亦異。”玉屏風散與桂枝湯均可用于治療表自汗,二者有何區別?全網發布:中國醫學:1436237108

方解

黃芪:補益脾肺之氣,固表止汗 —君

白術:益氣健脾,加強固表之功 —臣

防風:走表而散風御邪 —佐

黃芪與防風的配伍意義:

黃芪與防風相伍,一收表,一散表,二藥合用,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邪而不傷正,相畏相使,實系補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表虛自汗的常用方,以自汗惡風,面色晄白、舌淡脈虛為證治要點。此外,體虛易感冒者也可應用。

2、加減變化:

(1)自汗重,加浮小麥、牡蠣、麻黃根。

(2)有表證:合桂枝湯;

無表證:合補中益氣湯+淫羊藿

運用

3、現代運用:現用于過敏性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腎小球腎炎易于感冒而反復發作者。屬表虛外感之人。

重點

玉屏風散的組成、功用、主治

玉屏風散黃芪與防風的配伍意義

第二節 補 血

四 物 湯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四物熟地歸芍芎,

補血調血此方宗;

營血虛滯諸多證,

加減運用貴變通。

功 用

補血調血(和血)

主治

營血虛滯證。

癥見: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婦人月經不調、量少、血色淡;或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弦或細澀。

病機關鍵:

營血虛滯、沖任虛損、血行不暢。

營血虧虛

臟腑失養

血行不暢

沖任虛損 營血瘀滯

心悸失眠、頭暈目眩、面色無華;舌淡,口唇、爪甲色淡,脈細。婦人月經不調、量少、血色淡經閉不行,臍腹作痛,甚或瘕塊硬結

方解

熟地:大補肝腎、滋陰養血 —君

當歸:補血和血 —臣

白芍:養血益陰,緩急止痛

川芎:活血行氣 —佐

補中有散,補血不滯血,行血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補血為主,調血為輔。

配伍特點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血、調經之基本方。以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舌淡、脈細為證治要點。(血家百病此方宗)

2、使用注意:陰虛發熱及血崩氣脫等證,不宜使用。

現代運用:現用于婦女月經不調,胎產疾病,蕁麻疹等慢性皮膚病,骨傷科疾病,及過敏性紫癜,神經性頭痛等屬于營血虛滯者,均可應用。

重點

四物湯的組成、功用、主治、方解

歸 脾 湯 《校注婦人良方》

歸脾湯用參術芪,

歸草茯神遠志齊;

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

功 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

癥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虛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數。

2.脾不統血證。

癥見: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者。

方解

配伍特點

1、氣血雙補,以補氣為主。

2、心脾同治,重在補脾。

3、補中有行,補氣養血方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心脾氣血兩虛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失血、

舌淡脈細弱為證治要點。

2、隨證加減:崩漏下血偏寒者,加艾葉炭、炮姜炭;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皮下出血,加紫草、仙鶴草、花生衣。若用于再障,加阿膠、肉蓯蓉、補骨脂。用于貧血,可加熟地。

運用

3、現代運用:現用于各種出血(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衰弱,心臟病等屬于心脾兩虛及脾不統血證。還可用于婦女月經不調。

重點

歸脾湯的組成、功用、主治、配伍特點

歸脾湯中配伍木香的意義

第四節 補 陰

六 味 地 黃 丸《小兒藥證直訣》

命名

由六味藥組成,以地黃為主藥,故名。本方原治療小兒發育遲緩——五遲(立、行、發、齒、語)及囟門閉合晚,后用于補腎陰的方劑,因小兒發育遲緩與骨骼缺鈣有關。 中醫認為,通過補腎可使發生骨長,二者實質上是相同的。

方歌

六味地黃山藥萸,

澤瀉苓丹三瀉侶;

三陰并補重滋腎,

腎陰不足效可居。

組成

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丹皮、澤瀉

功用

滋陰補腎

主治

腎陰虛證

癥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口燥咽干、牙齒動搖、足跟作痛、消渴以及小兒囟門不合、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腎陰不足,水虧火旺,以陰虛為主

方解

熟地:滋陰補腎,填精補髓直補先天) —君

山茱萸:溫養肝腎而澀精

山藥:補脾固腎 —臣

澤瀉:利濕泄濁

丹皮:清泄相火

茯苓:健脾滲濕

配伍特點:

1、三補三瀉,以補為主。

2、腎、肝、脾三陰并補,以補腎陰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治療腎陰虛證的基本方。以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2、加減變化: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玄參。脾虛氣滯者,加白術、砂仁、陳皮。

3、現代運用:現代應用較為廣泛,如慢性腎炎,高血壓病,糖尿病,肺結核,腎結核甲亢,無排卵性宮血。更年期綜合證等屬于腎陰虛者。

掌握: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點)

一 貫 煎 《續名醫類案》

方歌

一貫煎中生地黃,

沙參歸杞麥冬藏;

少佐川楝泄肝氣,

陰虛脅痛此方良。

組成

生地黃、沙參、當歸、枸杞子、麥冬、川楝子

功用

滋陰疏肝

主治

肝腎陰虛、肝氣郁滯證

癥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虛弦。亦治疝氣瘕聚。

病機:肝腎陰虛,肝氣失舒。

方解

生地:滋陰養血,補益肝腎

——君(滋水涵木)

沙參、麥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

——臣(佐金平木、培土抑木)

枸杞子、當歸:養血柔肝

—臣

川楝子(少許):疏肝泄熱,行氣止痛

—佐

配伍特點:

1、從整體觀念出發,“治病必求于本”,針對肝陰不足證,采取滋水涵木,佐金平木,培土抑木三法。

  2、大隊養陰藥配少量行氣藥,補肝與疏肝結合,以補為主,既體用并調,又補而不滯 。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是滋陰疏肝的代表方、常用方。可治療陰虛脅痛。以胸脅疼痛、吞酸吐苦、舌紅少津、脈虛弦證治要點。

2、加減變化:

脅痛甚:+柴胡、佛手、白芍、甘草;

包塊,痛處固定不移,舌黯而干:+川芎、赤芍、丹參、鱉甲;

3、現代運用: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肋間神經痛、神經痛、神經官能癥等屬陰虛氣滯者,均可以此方

4、使用注意:有停痰積飲或苔白膩,則不宜使用。

掌握: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中川楝子的配伍意義

第五節 補陽

腎 氣 丸 《金匱要略》

命名

本方由八味藥組成,故名八味丸,但此方為補陽之品,為何名腎氣丸?前所言,此方與六味地黃丸僅兩味藥之差。補陰之品多了桂枝、附子,既補陰又補陽,非大隊的溫陽之品,溫陽作用不甚強。故非補火之意,而在于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主要作用是溫化腎氣。故本方不叫“溫腎丸”而叫“腎氣丸”。

方歌

腎氣丸主腎陽虛,

干地山藥及山萸;

少量桂附苓澤丹,

水中生火在溫煦。

組成

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桂枝、附子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

腎陽不足證

癥見: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方解

附子:溫腎助陽

桂枝:溫陽通脈,化氣行水 —君

地黃(生地):滋陰補腎

山茱萸:補肝澀精

山藥:健脾益腎 —臣

澤瀉、茯苓:利水滲濕

丹皮:清泄肝火,泄陰中之火 —佐

雖為補陽之劑,卻是少量補陽與大隊補陰同用,為何要重用補陰之品?

1、陰根于陽:“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陰陽是相互滋生、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腎陽亦是由真陰所化生。本方以少量的桂枝、附子,納入補陰藥中十倍之一。是陰中求陽、取“少火生氣”之義,使之微微生火、以生腎氣,使在真陰充足的基礎上,微微生火以化生腎氣。

3、從藥物作用的角度來看,治療腎陽虛多用丸劑緩補,故需久服、多服方可奏效,但補陽藥多為溫燥之品,若純用補藥,必溫燥傷陰,故在補腎陽的同時必須固護腎陰,因此必須補陽藥與補陰劑同時配伍應用。

2、從疾病的性質來看,腎陽虛系統慢性病的一個過程,疾病發展到這一階段,陰陽俱虛、而以陽虛較為突出,故在補陽的同時必須補陰。

配伍特點:

1.補陽藥配補陰藥,意在“陰中求陽”。

2.大量補陰藥配少量補陽藥,意在“少火生氣”,鼓舞腎氣。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以腰痛腳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胖,脈來尺脈沉弱。

2、加減變化:

方中干地黃、現多用熟地;

桂枝,多用肉桂則效果更好。

3、現代運用:現多用于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癥、甲低性神經衰弱、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支哮喘、更年期綜合癥等屬腎陽不足者,均可加減使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方解(尤其是配伍特點)

第六節 陰陽雙補

地 黃 飲 子 《圣濟總錄》

方歌

地黃飲萸麥味斛,

蓯蓉附桂陰陽補;

化痰開竅菖遠茯,

加薄姜棗喑痱服。

組成

滋腎陰—熟地、山萸、麥門冬、石斛、五味子補陽—巴戟天、肉蓯蓉、附子、肉桂

化痰開竅—石菖蒲、遠志、茯苓

功用

滋腎陰、補腎陽、化痰開竅

主治

喑痱證

喑:(1)暗啞,咽喉不利。

(2)錯語,所言非所想,“命名性失語”。

(3)舌強不能言:舌咽神經麻痹,如:腦血栓、腦出血后遺癥。

痱:足廢不能用。指腿腳不利,不聽使喚。

病機:下元虛衰、虛陽上浮、痰濁上泛

方解

補腎陰:熟地、山萸—滋陰補腎

補腎陽:肉蓯蓉、巴戟天—溫壯腎陽    —君

附子、肉桂—溫陽散寒

石斛、麥冬、五味子 —滋養肺腎     —臣

石菖蒲、遠志、茯苓—開竅化痰       —佐

生姜、大棗 —和中調藥 —佐使

縱觀本方,既補腎陰,又溫腎陽,且兩方面藥效相當,陰陽雙補;既補下元、又治上竅,上下同治,而以治下治本為主。

運用

1、辨證要點:舌暗不語,足廢不用,足冷面赤,脈沉而弱。

2、隨證加減:

若痱而無瘖,去菖蒲、遠志;

瘖痱以陰虛為主,痰火偏盛者,去桂、附,酌加川貝、竹瀝、膽星、天竺黃;

兼氣虛者,酌加黃芪、人參。

3、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溫補,故對氣火上升,肝陽偏亢而陽熱之象明顯者,不宜使用。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第八章 固 澀 劑

概 念

凡是以固澀藥為主組成,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用于治療氣、血、精、津液耗散滑脫之證的方劑,統稱固澀劑。以“散者收之”立法,屬“十劑”中的“澀”劑。

適應范圍

適應范圍:適用于氣、血、精、津液耗散滑 脫不禁之證。

癥見:自汗、盜汗、久咳、久瀉、遺精、滑泄、小便失禁、崩漏帶下。

分 類

固表止汗——牡蠣散

斂肺止咳——九仙散

澀腸固脫——真人養臟湯

澀精止遺——金鎖固精丸

固崩止帶——固沖湯

使 用 注 意

1、掌握應用原則:必須在純虛無邪而耗散滑脫時才可應用,否則會“閉門留寇“。

2、本方屬治標之法,故在治療時,應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找出耗散滑脫的原因配伍相應的藥物。

3、本類方劑所治之證,多以虛為本,故多配伍補益劑。

第三節 澀腸固脫

適用于脾腎虛寒所致的瀉痢日久,滑脫不禁。

癥見:瀉痢不禁,腹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飲食減少。

常用藥物

1、澀腸止瀉藥:如赤石脂、肉豆蔻、訶子、五味子等。

2、溫里散寒藥:如干姜、肉桂、吳茱萸等

3、滋陰養血藥:如當歸、阿膠等。

4、理氣藥:如陳皮、青皮、丁香等。

真 人 養 臟 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方歌

真人養臟木香訶,

當歸肉蔻與粟殼;

術芍參桂甘草共,

脫肛久痢服之瘥。

組成及功用

〖組成〗木香、訶子、當歸、肉蔻、粟殼、白術、芍藥、人參、肉桂、甘草。

〖功用〗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主治

久瀉久痢。

癥見:瀉痢無度,滑脫不禁,甚至脫肛墜下,臍腹疼痛,不思不飲,舌淡苔白,脈遲細。

《景岳全書》:“泄瀉之本,無不由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熟而化生氣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乃至合污而降,而瀉痢作矣”。

病機分析:脾胃虛寒,不能腐熟水谷或因久瀉久痢,損傷脾胃,累及于腎,致脾腎陽虛、關門不固。

脾腎陽虛、關門不固—久瀉久痢、滑脫不禁。

脾虛中氣不足—肛門墜下。

脾胃虛寒—臍腹疼痛,喜溫喜按

脾胃虛弱,運化無常—不思飲食。

方解

本病為脾腎虛寒所致的久瀉久痢,脾腎陽虛為本,久瀉久痢為標,故治療時當標本兼顧、除此外并依據本虛表實的輕重度有所側重。瀉痢滑脫不禁,精微外泄,臟氣已虛,當“滑者澀之”,急則治其標。

罌粟殼:澀腸止瀉。

——君

訶子:助君藥澀腸止瀉。

肉豆蔻:溫腎暖脾、澀腸止瀉。

——臣

肉桂:溫補腎陽、暖脾助運。

人參、白術:益氣健脾補中。

當歸、白芍:養血益陰,補耗傷之陰血。

木香:調氣醒脾。

(1)與歸、芍配伍調和氣血,以除下痢、膿血、里急后重。

(2)與溫補脾胃藥同用,可促進脾胃運化,使本方補而不滯。

(3)與澀腸固脫藥同用,可使澀而不滯。

——佐

甘草:調和諸藥,合芍藥又可緩急止痛。

——佐使

配伍特點

標本兼顧,重在治標;

脾腎同調,補脾為主;

補中有行,補而不滯。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用于脾腎虛寒、久瀉久痢。以 大便滑脫不禁,腹痛喜溫喜按,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細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脾腎虛寒甚者,加附子;脫肛加升麻、黃芪。

現代運用:

現用于慢性結腸炎,慢性痢疾,日久不愈者。

使用注意:

若瀉痢雖久,濕熱積滯未去者,忌用本方。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木香的配伍意義

四 神 丸《內科摘要》或《證治準繩》

方歌

四神故紙與吳萸,

肉蔻五味四般齊;

大棗生姜同煎合,

五更腎瀉最相宜。

組成與功用

〖組成〗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

〖用法〗姜、棗同煮,棗肉為丸。臨睡時淡鹽湯或白開水送下。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

主治

五更瀉(腎泄)。

——脾腎陽虛之腎泄證。

癥見: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

腎火衰弱,不能溫養脾陽,導致脾腎虛寒,又正值五更之時,由于腎陽虛,陽氣當至而不至,陰氣極而下行,故而泄瀉。由此可見,本方證雖然是脾腎陽虛所致,但其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腎陽虛。

病機分析:命門火衰,火不暖土,脾失健運。

腎陽虛衰——五更泄瀉,久瀉不愈,腰酸肢冷,脈沉遲無力。

脾虛失運——不思飲食,食不消化,神疲乏力,腹痛喜溫,舌淡,薄白。

方解

補骨脂:補腎壯陽,暖脾止瀉。

——君

肉豆蔻:溫暖脾胃,澀腸止瀉。

——臣

吳茱萸:溫中散寒。

五味子:酸斂固澀止瀉。

——佐

生姜、大棗:調補脾胃,促進運化。

——使

本方由《普濟本事方》的二神丸與五味子散兩方組合而成。二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主治“脾腎虛弱,全不進食”;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吳茱萸組成,專“治腎泄”。兩方組合,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之功益佳。

比較:四神丸與真人養臟湯

二者均為固澀止瀉之劑,有脾腎并補之功,但所治各異。

本方重用補骨脂為君藥,以溫腎為主,補命門以暖脾土,兼以酸澀固腸,主治命門火衰,火不生土的腎泄。

真人養臟湯重用罌粟殼為君,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主治瀉痢日久,脾腎虛寒,以脾虛為主者。

真人養臟湯以固澀為主,兼以溫補脾腎;

四神丸以溫腎為主,兼以暖脾澀腸。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五更瀉。以五更瀉泄, 不思飲食,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為證治要點。

隨證加減:

根據陽虛程度,可合理中丸或附子、肉桂同用。

現代運用:

適用于慢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屬脾腎虛寒者。

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真人養臟湯與四神丸的比較

第九章 安 神 劑

概 念

凡用安神藥為主組成,具有安神定志(重鎮安神或補養安神)的作用,用于治療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劑,稱為安神劑。

適應范圍

適應范圍:適用于神志不安疾患。

神志不安,多表現為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煩亂狂躁等。主要與心、肝、腎關系密切,尤其與心有關。

分 類

1、突受驚恐或肝郁化火,擾亂心神。

——癥見驚恐善怒,燥擾不寧(屬實)

——重鎮安神(驚者平之)

——朱砂安神丸

2、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心神失養,心血不足或心陰不足,虛火內擾心神

——癥見驚悸,健忘,虛煩不眠(虛)

——補養安神

——天王補心丹

使 用 注 意

1、重鎮安神劑多由金石類藥物組成,質重而礙胃,只宜暫時使用,中病即止,脾胃虛弱者,并配合健脾益胃之品。

2、神志不安疾患,多與精神因素有關,故治療時應結合心理療法。

3、重鎮安神藥多堅硬,宜打碎先煎或久煎

4、某些重鎮安神藥物有毒,不宜久服。如朱砂。

第一節 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 《內外傷辨惑論》

方歌

朱砂安神東垣方,

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

養陰清熱可復康。

組成及功用

〖組成〗朱砂、當歸、黃連、炙甘草、生地黃。

〖用法〗水飛朱砂,以朱砂為衣。

〖功用〗重鎮安神、清熱養血。

主治

心火亢盛,陰血不足證。(心火內擾證)

癥見:失眠多夢,驚悸怔忡,心煩神亂,或胸中懊惱,舌紅,脈細數。亦治療夜游癥。

病機分析:心火亢盛,灼傷陰血

方解

治療時應本著“驚者平之”“熱者寒之”的原則。本方為心火亢盛,陰血不足,亢盛之心火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故治療時首先清瀉亢盛的心火,其次補灼傷之陰血。

朱砂:清心火,(鎮浮陽,安心神),重鎮安神。

——君

黃連:清心除煩瀉熱。

——臣

當歸:甘潤養血。

生地:滋陰涼血(滋腎陰以降心火)

——佐

甘草:養胃和中,調和諸藥。

——使

配伍特點

瀉偏盛之火以治主;

  補不足之陰以治次;

標本兼治,清中有養。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心火亢盛而陰傷不甚之失眠的常用方。以失眠、心悸、心煩、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變化:

挾痰:加瓜蔞、竹茹、遠志、菖蒲 。

兼易驚恐:加生龍骨、生牡蠣。

心煩甚:加梔子、連翹 、蓮子心。

失眠多夢甚者:加酸棗仁、柏子仁。

使用注意:

(1)一般不作煎劑。朱砂含硫化汞,故不宜多用,經防汞中毒,劑量:每次<1g,不宜多服,久服。

(2)脾虛或陰虛較重者不宜使用。

現代運用:

現用于神經衰弱或精神抑郁證屬心火上炎者。

本方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第二節 滋養安神

天王補心丹 《校注婦人良方》

方歌

補心地歸二冬仁,

遠茯味砂桔三參;

陰虧血少生內熱,

滋陰養血安心神。

組成及功用

〖組成〗柏子仁,酸棗仁,天門冬,麥 門冬,生地,當歸身,三參(人參,丹參,玄參),桔梗,五味子,遠志,茯苓,朱砂

〖用法〗朱砂為衣

〖功用〗滋陰清熱,養血安神

主治

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癥見: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病機分析:心腎不足,陰虧血少,心失所養。

虛火上擾,擾亂心神,心神不寧—虛煩不眠。

陰虛血少,心失所養—心悸,神疲健忘。

陰虛血少,虛熱內擾—手足心熱,夢遺,口舌生瘡。

方解

本方證是由于陰虛火旺致的神志不安,虛火內擾。在治療時既要治陰虛火旺之本,又要治神志不安之標,所以選用滋陰養血為主,配以補心安神之品。

生地:滋陰養血,補腎養心。

玄參:滋陰潤燥,養陰生津。

——君

人參:益氣生津而寧神。

茯苓(茯神):健脾寧心。

柏子仁:補心益脾安神。

遠志:安神益智。

酸棗仁:寧心安神。

五味子:斂心氣,安心神。

朱砂:鎮心安神。

——佐

桔梗:雖為肺經藥,實取其載藥上浮之意,使其作用于心。

——使

運用

辨證要點:

本方為滋補陰虧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劑,以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證治要點。

隨證加減:

失眠重者,酌加龍骨、磁石;

心悸怔忡重者,酌加龍眼肉、夜交藤;

遺精者,加煅牡蠣、金櫻子。

使用注意:納差,便溏慎用。

現代運用:

現用于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癥,心臟病,甲亢等屬心經陰虧血少者。

本方重點

組成、功用、主治

方解中桔梗的配伍意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學筆記完美版
方劑學試題十二套附答案
方劑學七版教材.doc
中藥方劑學
中醫方劑學 2
方 劑 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锡林浩特市| 吉木乃县| 高尔夫| 加查县| 万州区| 辰溪县| 通海县| 绍兴县| 腾冲县| 温宿县| 大余县| 道孚县| 南召县| 黎平县| 满洲里市| 桃源县| 灵台县| 阳城县| 樟树市| 湄潭县| 桃园县| 都安| 南京市| 托克托县| 建阳市| 公安县| 年辖:市辖区| 青龙| 邢台县| 丽水市| 平邑县| 巫溪县| 白朗县| 陇川县| 焦作市| 淮阳县| 郧西县| 任丘市| 滦南县|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