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和時(shí)行感冒祗有輕重之分,流行大小之別。臨牀上以惡寒、發(fā)熱、咳嗽、頭痛、鼻塞或流鼻涕、打噴嚏爲(wèi)主,病變主要在肺。病因有風(fēng)、熱、寒、濕。治有五法:
(一)辛溫解表,宣肺止咳
風(fēng)寒外襲,發(fā)爲(wèi)咳嗽,惡寒頭痛,周身酸楚,發(fā)熱無汗,鼻塞涕多,咳嗽咽癢,苔薄白,脈浮緊。
蘇葉6、前胡6、杏仁10、羌獨(dú)活各3、秦艽6
加減:
若惡寒體痛較甚,而舌淡白,咽無紅腫疼痛時(shí),加重蘇葉量。血壓不高,可用麻黃1~2、桂枝2~3。
服湯藥后,可飲稀熱粥以助藥力。
若其人素體陽虛,又挾風(fēng)寒外襲,可用桂枝湯或蔥豉湯。
(二)辛涼清化,苦甘泄熱
外感風(fēng)熱,發(fā)熱口干,微惡風(fēng)寒,頭脹,時(shí)有微汗或汗出不徹,咳嗽氣嗆,咽干痛,溲黃便秘,甚則衄血,舌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銀花15、連翹15、薄荷3(后)、前胡6、大青葉12、板藍(lán)根12、鮮茅蘆根各30、山梔6、黃芩10
加減:
頭痛甚,加桑葉10、菊花10、川芎3。
咳嗽較重,加杏仁10、桔梗6。
高熱,頭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之重證,加黃芩10、生石膏15、知母10、花粉10。
兼見衄血者,加生地10、丹皮10。
(三)芳香祛暑以定其嘔,苦以泄熱兼止其汗
夏季外感暑濕,頭暈身熱,有汗不解,甚則汗出較多,心煩口渴,胸悶乏力,惡心,小便短赤,舌苔薄白,脈多濡數(shù)。用芳香以祛暑,苦甘以折熱。
鮮藿香6(后)、鮮佩蘭10(后)、黃連10、竹茹10、鮮蘆根30、竈心土30(包)、厚樸6、前胡6
加減法:
口干欲飲較重者,加生石膏20~40。
嘔吐較重,玉樞丹1~1.5研末,以佛手10、生姜6煎湯送下。
汗出過多,心煩氣短者,加生黃芪15。
汗多陰傷者,必須急用甘寒增液以復(fù)其陰而兼折其虛熱。
(四)芳香疏化以定其嘔,苦溫淡滲以祛濕邪
感冒挾濕,頭目沉重,身熱不揚(yáng),惡寒,周身痠軟,口淡無味,胸悶如痞,時(shí)或惡心嘔吐,腹脹便溏,舌苔滑膩,脈來沉濡。可用芳香宣陽定嘔,苦溫淡滲祛濕。
鮮藿香佩蘭各6(后)、大豆卷10、蘇葉6、草豆蔻3、黃連10、冬瓜皮30、厚樸6、姜半夏10
加減法:
若嘔吐較重者,加生姜汁2~3滴于藥內(nèi)。
(五)辛涼清解以宣肺衛(wèi),苦寒泄熱以利其咽
外感時(shí)疫,發(fā)熱咽痛,甚則咽喉潰爛、或生白膜,兼有頭痛微惡風(fēng)寒者,可用此法。
桑葉6、薄荷6(后下)、川貝10、桔梗6、生草6、銀花10、錦燈籠10
加減法:
若頭痛重而微惡風(fēng)寒者,加牛蒡子6、蟬衣6。
若發(fā)熱咽痛重者,可加蒲公英10、大青葉10、板藍(lán)根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