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人體內有血液,一如地球上的海水,受月亮影響很大。自然界每月圓月晦時則潮汐最強,人亦應之。月圓之時氣血最為宣通,血易泄,氣易行,此時刺絡比較容易出血。而月晦之時氣血凝滯不行,刺絡則不易出血。反之,易出血之人當忌月圓時刺絡,以免出血太多。再者,手術最好選擇月晦前后,可減少術中出血量。
春節前后,不少病人要求我為其刺絡放血,我安慰他們說,先不著急。現在正逢冬天,陽氣收斂,精氣內藏,千萬不能濫泄精血。等春天之后,陽氣升上來了,那時人體血氣旺盛,氣易行,血易瀉,泄血才有排邪效果。若冬天瀉血,往往邪未瀉,而正先傷。古賢告誡我們要秋冬養陰,其實就是要養住精血而勿泄。
太陽為生命之源,故人以陽氣為本,治病養生都需養陽固本。天地有循環,一陰一陽變化無端,陽退則陰生,陰退同陽進。白天人得陽氣而為用,夜晚人得陰氣而為體。白天則太陽左升右降,是為生命循環的本源;夜晚則北斗繞北極而生春夏秋冬四時變化,是為生命循環之表現。善學醫者,需察天則地以應之于人。
“二月二,龍抬頭”,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角。每到二月初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龍角初露,故稱龍抬頭。從中醫角度來看,龍得木氣而漸升,春雷陣陣,萬物復蘇。
傳統認為龍是吉祥之物,司云雨,農歷二月二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節氣之間,此時木氣升發,雨水漸多。按后天八卦,震為龍,為東方,為春天,為木,為陽氣升發,為風,為雷,因此和風化雨正是龍所主宰。龍抬頭,即木氣升浮,雷雨陣陣。若立春打雷,是木旺過升;若春分無雷,是木虛不升,都是違時不和。
二月二,龍抬頭,天地驚雷,地有雨水,此為四時正氣。若冬至而打雷,是陽氣不藏而過升,木火早浮,陽根拔起,應之于人則至春天陽氣升發時會出現上實下虛之象,溫病為多,而多見壞癥。若至春分而仍不見打雷下雨,是陰寒太甚,木氣不升。雖陽根潛藏,但不應于時,則易病寒濕諸證,表現為濕滿腫痛之象。
二月初二,龍氣升浮。在人則應之于肝,肝氣最易舒暢,則疏泄有力,肝血左升,精力旺盛,神采奕奕。稟天地之氣機變動,人需疏木理氣,最可輕衫徐行,微微汗出為度,使機體氣血流動,百節舒展。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說的正是養生之法。
今年二月初二是卯月寅日,寅卯為木,正“龍抬頭”,南寧昨天雷聲陣陣,伴雨水時下,這是木氣升浮,應時而動。春本屬木,應時而木旺,則一年之五行運轉自然流暢。正合于“見龍在田”,必帶來此地一片旺相。按中醫理論,木氣一動,則肝血左升,精力不足之人自見振奮,而陽氣過浮之人則需斂陽清降以固本。
有些人每到春天即發病,或者莫名其妙地癢,或者周身酸痛,或者胃不舒服,或者急躁易怒,或頭暈血壓升高,凡此種種,都與木郁肝滯相關。春屬木,若機體肝氣失于疏泄,至春則易加重病情。保養之法一則保持心情舒暢,控制情緒;二則忌食雞肉、雞蛋及煎炸、燒烤、油膩、動風之物;三則多曬太陽,升發陽氣。
2013年屬癸巳,天地之間厥陰風木之性旺盛,若逢春天木氣升發,則二木相加,更增其升發之力。平素體瘦身長、脾胃虛弱、陰虧于下而易于風動之人最需注意。需調養情志,平衡飲食,適當運動,按時休息,戒大喜大怒,并可食些酸甘食物,以斂降木氣,培補中氣,可常服烏梅固本湯,在春天極有養生防病之功。
(三)
少陰君火自春分而主時,《內經》提出“君火以明”,其德為顯,其應之于臟則在心。心為君主之官。心神明亮則五臟六腑皆得安定。對人來說,君火執時,人感其氣,則心陰易傷而心火易浮,出現體內陽氣過升過散現象,表現為胸脅煩滿、失眠多夢、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紅少苔等癥狀。故需適當斂陽防耗。
我常跟弟子們說,學習中醫需重視先后天八卦,特別是后天八卦。讀古醫書時,需把河圖、后天八卦圖以及十二消息卦放在心中,時時與所讀醫理相印證,如此讀書如同看圖賞景,而醫理更見明白曉暢。上述三圖各有功用,或揭示五行的左右升降之理,或合于八方四時,或證于24節氣及陰陽消長變化,皆需用心體會。
昨日春分,以此為契機,發揮陰陽升降及五行生克變化之理,給弟子們做了一個講座,重點討論了河圖、后天八卦圖以及十二消息卦對于中醫生理、病理及臨床用方用藥的指導意義。五行代表著自然界陽氣的五種運動狀態,人應之而有生長壯老已的生理變化,把陽氣變化及五行升降制化之理合于三圖,即見其奧妙。
五行代表著陽氣的五種運動狀態,學習五行需與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用藥用穴結合起來,我強調分三個方面。一則要看到對應面:此處有升,彼處必有降;此處有克,彼處必有生;二則要看到對面及上下,比如木過旺則金必受侮,水寒則木不生,木旺可瀉以火等等;要重視五行運動的態勢、強弱、是否應時及前后變化。
大病初愈,或平素身體虛弱,此時最好能住在四時分明的地方,比較利于康復。當春則陽氣升發,逢秋而陽氣斂降;夏則熱而人氣浮,冬則冷而人氣藏,人與四時相應,則合于天地之道,更易健康。否則,當寒而不寒,當熱而不熱,人感天地之氣機,陽氣升降紊亂,反不利于健康。
昨晚月圓之夜,明月高懸,清光四射。且正逢春分時節,按十二消息卦為雷天大壯,雷動天上,陽氣上浮。夜半之時本陰起而陽藏,奈何受明月及四時影響,陽氣不易斂降,故不少人出現失眠、煩躁之象。養生之法,當少折騰,早睡覺,收心安神,靜以斂陽。失眠者可服烏梅固本湯收斂浮陽。
春分時節,是為十二消息卦之雷天大壯。古人講二月為壯,木氣升浮,上天而為雷,雷動天上,陽剛之氣散布而群陰自退。如乾健行,如震雷動,陽氣內旺而升浮外透,雖有留連不去之陰邪,亦可借天地之力以祛也。故擅于中醫者,當順大壯之時以扶陽升陽,使陽氣自內向外透發宣暢,祛邪最有殊功。
春分時節木氣升浮,上天而為震為雷,為大壯,雷動則五臟六腑皆神竅開啟。養怡功夫,在于通陽宣陽升陽動陽。一則,運動能生陽,陽氣內動而外宣,則冬寒所伏之陰寒諸邪自散。春分時節,可慢慢地由靜養轉為運動,讓人體陽氣隨天時而宣暢流利,二則,艾灸可扶陽,陽氣內健而宣散,能祛久年之沉邪痼疾。
受天地運動的影響,我們的生命陽氣也在不斷地重復著一個一個的周期,地球繞日運動有四時變化,在人則有年周期;月亮繞地球運動有月圓月晦變化,在人則有月周期;地球自轉有日夜變化,在人則有日周期。善養生治病者,當重視天地對人體的影響,順陽氣升發而動,隨陽氣斂降而靜,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人生天地之間,受天地運動影響而有生老病死的變化。學習中醫,一定要把握天地運動的規律,以之應于人則有陽氣升降浮沉及經絡氣血循環往復的圓運動。因為它關乎健康與疾病,關乎預后與壽命,為醫者不可不通。彭子益在《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一書中對人體生命的圓運動講得最為透徹明白,值得參考學習。
(四)
四時各有六氣變化,在春則風動,在夏則暑炎,在長夏則濕滯,在秋而燥勝,在冬則寒侵。此為四時之正氣,人處于其間,感受天地氣機變化,多能適應其氣而不病。比如,春天風主時,人受風而腠理開泄,陽氣上升,是為順應自然的變化,人受之而不病。若過于傷風則疏泄過度,營陰外泄,是為中風。
四時皆有六氣主時,亦皆有生病或不病。冬時天寒,人感寒氣而陽氣收斂;春時風動,人感風氣而陽氣疏泄;夏時暑熱,人感暑氣而陽氣開泄;秋時燥勝,人感燥氣而陽氣斂降。四時天地氣機變化,人皆應之,四時之氣反可助人健康無病。或過于感受其氣,則為淫邪,邪客則傷正而病作。或病或不病,本于正氣旺衰。
從中醫分析禽流感:邪之所在,病之所發。高燒,咳嗽,血痰,漸而休克或急性腎損傷:經云“諸熱瞀瘛,皆屬于火”。瞀是昏悶,瘛是抽掣。風火無制,上灼于肺,肺金之氣受刑則咳喘少氣,或迫血妄行而血溢。溫邪自表直入少陰,心包被風火擾動而心跳加速,或逆奪君火心神之位而致神昏,或入足少陰而成腎病。
當前正值春夏之交,木火升浮,此時養生當暢木氣,養陽氣,艾灸最有養陽溫升之功。若木火過浮出現上火諸癥,則需斂降木火。H7N9禽流感流行,其病狀即是木火過于升浮,出現克伐肺金、逆陷心包諸癥。平人養生一則需忌寒涼,以免中陽受損致木火更浮;二則可服烏梅固本湯;三則多曬太陽,以助體內陽氣順暢。
谷雨節氣,陽氣上浮,熱達寒空,水氣蒸騰,降而為雨,是為雨水。正種谷時節,故稱為谷雨。清明與谷雨時節,陽熱升騰于地面以上甚多,地下陽根則漸少。因此,若外感邪氣而出現發熱、咳嗽諸癥,需考慮其病因多由浮火灼金所致。火浮于上,而中陽不足,最需溫補陽氣。春夏養陽,即是這個道理。此時可用灸。
谷雨時節,受天地氣機影響,人體木火招搖于上,而中陽最易虧虛。有些人開始出現白天易于困倦乏力,晚上又失眠煩躁之象,皆緣由此。治法有二,一則酸斂木火,二則兼扶中陽。可用灸法,當灸中脘、足三里、三陰交諸穴,盡量少灸上焦諸穴,以免引動陽氣。此時最忌過食寒涼,一旺內陽被損,易致諸病纏綿。
人入睡則肺金主事,陽氣下斂于陰中,陽伏則眠,陽升則醒。若大風刮動,人感而應之,其肝氣易浮,木氣易升,而影響肺金斂降,故陽氣易動,動則易醒。每逢風大,不少人出現失眠,或半夜易醒,或夢多,或易驚,即是此理。陸游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的詩句,即是因刮風而成夢的真實寫照。
谷雨之后,已近立夏,正春夏之交,春木升發,將成君火。善養生者可借天地之力以扶陽氣,使肝木順暢,化火有力,則陽氣升浮,人與自然相合,自然健康。此時養陽,艾灸最好,可灸關元、足三里,此二穴有固根本而升清陽,扶后天以降濁陰之功。虛人及久病體弱之人最需珍惜此時,扶陽抑陰,以助康復。
小滿時節天地六氣變化,主氣自少陰君火變為少陽相火。小滿到大暑為三之氣。此時陽盛陰長,天地之間越來越熱,漸成盛夏。萬物蕃秀,天地之間火氣流行,此時火氣以熱為主,故稱為少陽相火。自小滿開始,相火陽熱主時,在氣機變化則由生長變為升浮,在人身則陽氣漸旺,故小滿開始,陽虛體質者最合于養陽。
已經小滿,但阿爾卑斯山區卻突然天寒,并降下雨雪。天地規律:立春而木升,立夏則火浮,此為一年陽氣升發之時,亦生機漸旺之侯。奈何夏得冬令,木火不能升浮而反斂降,木火不旺則升發無力,猝然受寒,火被水克,最傷生機。在人則陽氣不暢,寒反滯塞,易出現關節疼痛腫脹諸癥。麻附細最有通陽化氣之妙。
(五)
近十數年來,地球上極端氣候反復出現,且傳染病多次流行。從中醫來看,正氣為根本,只有正氣存內,才能抵御病邪的侵襲。而四時劇烈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變化不過是誘因,只有在人的正氣不足時才會變成邪癘之氣。因此,保命之法,重在養正: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神無外求,則正氣實于內而邪氣不能獨傷人。
端午,端者初始之意,而按農歷五月正是午月,在十二支里午代表著陽氣最旺的時間,五月初五正逢仲夏,因此端午節此日正是天地之間陽旺之日。此時天氣燥熱,人易患熱病,且瘟疫亦易流行;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故古人此日飲蒲酒,并噴灑雄黃酒、朱砂酒,以去疫毒。
2013年6月21日為夏至,自7月13日開始進入三伏,至8月21日伏天結束。今年的伏天共40天,即頭伏10天,二伏20天,三伏10天。在此段時間之內,都可進行“冬病夏治”,即冬天易發作的疾病在三伏天治療,可取得明顯的近期與遠期治療效果。其法主要是穴位貼敷,通過刺激穴位以達到改善體質,恢復健康的目的。
“冬病夏治”主要治療哮喘、支氣管炎、關節炎等一些冬天易發作的疾病。此類病證長期以來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且欲取遠期療效尤為不易。三伏天進行穴位貼敷,其遠期療效非常明顯,且有預防復發的根治作用。建議此類病患抓緊馬上進入三伏天的大好時機,選擇穴位貼敷,以借天地陽氣升浮之力,助自己康復。
各地中醫院一般都會在三伏時節從事“冬病夏治”的穴位貼敷,南寧周圍的病友可以去我的工作室做三伏天穴位貼敷,地址:碧湖北路1號南湖碧園小區碧云閣B座301室,聯系電話:0771-2281199,手機:15296483855。我的助手們會幫助您診斷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貼敷,并交待注意事項。提前祝諸位病友早日康復。
董洪濤中醫微博集(三)
辨病
(一)
頸腰疼痛,觸診局部時多可發現筋肌緊縮,或者可在皮下觸及緊硬結節,病名為筋痹。我曾診治過不少此類病患,針刺入筋膜層即覺有阻滯感,但稍用力可穿透。此為寒邪凝滯,筋肉攣縮,束縛脈絡,不通則痛。一般我會在局部針刺時多做提插,用合谷刺法(又稱雞足刺)在拘緊的筋膜上多穿透幾下,往往效果不錯。
經云“陽化氣,陰成形”。若素體陽氣不足,則陰濁漸而凝滯,邪聚成塊,即是腫瘤。陽氣越不宣通,腫塊越結聚。一旦陽氣發動,陰濁氣化,則腫塊會由硬變軟,由小實變大散,這時絕不是病情加重,反是趨向減輕。患者當有正確認識。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強力扶陽祛邪。則熱退邪亦退,大病漸可向愈。
一腫瘤病人在針灸與中藥治療過程中,略感風寒而突然發燒。之前腫塊觸之硬,發燒時觸之竟然變大而軟。病人擔心發問:發燒由風寒引起,還是否病灶有關?我回答說:的確與病灶有關。外感風寒是誘因,但本質還是病灶處的陽氣發動了。借祛除風寒的機會,陽氣宣發,與陰邪相爭,發為高燒。
我認為:陰陽是檢驗一切治療手段正確與否的標準,因為陰陽是天地之道,是天地自然的運行規律。比如小兒感冒發燒,治療后面色紅潤、生機暢然,就符合陰陽規律;若面色青白、食欲不振,就是逆反陰陽。再如婦女雜病治療后月經復來,精神煥發是合于陰陽之道;若把正常月經治成閉經,則明顯逆反了陰陽之道。
我曾治療過不少病人,健康恢復后反而容易腹瀉了。稍吃些寒涼食物即拉肚子。這不是壞事,說明大腸的功能恢復了,遇到邪氣知道自我排出。反而是那些吃了腐爛變質食物也不腹瀉的人要擔心自己的健康了,大腸已經麻木到對病邪產生不了排邪反應了,毒邪不能瀉出,則會滯于體內,產生疾病。
經常有人問甲亢是怎么回事。此病與情緒相關。特別是性格比較倔強、過于細膩、太追求完美的人,肝經氣血容易不通。肝郁則氣機滯塞。咽喉部位為肝經所過,氣滯血瘀痰濁水飲聚于咽喉,上下不通,或成腫塊,或成甲亢。其病象或見相火外泄,或見中陽不通,或見肝郁氣滯,或見內風竄動,病狀多端,本皆在肝。
臨床上我會見到一些病人,問的問題非常多,而且,重復問同樣的問題。我詳細地把問題回答之后,過一會兒病人往往又會再問。觀察并分析這樣的病人多屬肝郁氣滯,我多考慮用四逆散、半夏厚樸湯、梔子厚樸之類的藥方,以緩解肝郁,通暢氣機。針刺則取百會、印堂、內關、神門、太沖、行間等,多可取效。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有身體的磕磕碰碰,有時會出現皮下青瘀,有時亦會出血。甚至于還有人出現跌打、車禍碰撞等大的損傷。此時氣血驟然不通,體內會形成血瘀,一般多在皮下肌膚腠理,甚至會在五臟六腑,久則形成陳舊性瘀血,為大病重病伏下病根。因此,若機體稍有血瘀,當及時用中醫的方法活血化瘀。
我在@微什么回答了問題【黑眼圈好幾年了,該怎么治啊!要看中醫??】這是肝腎有郁毒沒有排出去,需健運中焦,補腎泄肝。
我觀察臨床上的痛經病人,多屬胞宮伏寒,另外亦有瘀血內停者,寒則易瘀,寒瘀勾結,滯于沖任,每逢月經來則氣血不通,導致痛經。其治法多需溫通胞宮,扶陽化瘀。痛時可試用炮姜10克,益母草30克,紅糖30克,水煎服有效。有些女孩平時重視保暖,注意忌食寒涼,但仍會有痛經,我認為亦需從伏寒血瘀考慮。
(二)
我曾在博客及微博里反復強調,要重視早期心臟病的診斷,可以觀察鼻根部位,在相學里稱為山根,若此處有一條橫紋,則意味著心臟功能已經受損。有些人自認為心臟很健康,從來沒有任何不適,但在山根部位卻有明顯的橫紋,建議切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重視預防心臟病的突然發作,需努力避免大的情緒波動。
有些人平時從來沒有心臟問題,某日因壓力過大,或喝酒過多,或大發脾氣而突然發作心臟病,此為隱匿型心臟病,特別是部分中青年人平時工作壓力較大,不能合理調配飲食,經常暴飲暴食,并且情緒變化較大,極易誘發此病。此病的先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很難早期發現,但可觀察山根是否有橫紋以排除此病。
按面部全息來看,兩眼之間的山根部位對應著心臟。因此山根處有橫紋,多意味著心腦血管有問題,其病狀多顯示為血脂高、動脈硬化、冠心病等。特別是有些人自覺心臟很好,卻有山根橫紋的,一定要加強預防心臟病。預防方法很多,中醫或西醫的方法都可參考。只要努力去預防,都會有不錯的效果。配圖供參考。
滿面紅光,看上去似乎非常精神,但對于老年人來說,這可不是好事。若肝陽上浮,或者肝風內動,有些人往往會出現面色紅潤,甚至如飲過酒一樣。這樣的情況最容易發作中風,需引起足夠重視。可通過服湯藥或者針灸來斂降陽氣,收藏浮火。此類患者平時亦需靜心安怡,不可動火動氣,必要時配合中醫調理最好。
囊腫其病因即在于陽虛。推而廣之,肌瘤亦如此,增生亦如此,水腫亦如此。平時機體陽氣宣通,既不痛亦無所苦,若一處陽氣不至,此處即易陰滯,或血瘀,或痰凝,或飲聚,或水積,或濕泛等等。因此善治囊腫、增生、肌瘤、水腫者,總需在陽虛上用功夫。扶得一分真陽,即消得一份陰滯。陽氣宣通,百病皆愈。
腫瘤屬陽虛陰滯,陽虛既表現在整體上的三陰體質,亦表現在局部的陽氣不宣通。因此,善治腫瘤者必是善扶陽、善通陽者。有些中醫未能深明腫瘤的病機,反用涼藥治標,雖有近效,但傷損陽氣,反致遠禍。故良醫治病,改善體質以治本,溫通陽氣以治標,標本結合,腫瘤亦可治愈。
臨床上見到有的病人下肢色暗,甚至色黑,常見于足內踝前后,特別是太溪穴部位易出現黑色。這是腎色外露,腎其色為黑。我們中國人得五行之中的土色,皮膚略黃,這是正色。平人身體健康,土氣旺盛,水氣內伏,則腎色不外露。若見腎色,這是脾弱腎虧了。正確的治療是補土制水,兼活血補腎,需辨證用方。
有的人面部見一些黑斑,或者是兩顴部位的黃褐斑,或者是熬夜出現的目下色黑,或者是天生即有的黑痔、胎記等。黑色為腎水之色,其色當內藏。先天因素中若見某處皮膚土氣不足,腎水泛濫,則一處即透出黑色。后天因素最為多見,或失養,或脾虛土弱,或陽虛水泛,或陽明不降,也可于相應的虛弱部位見黑色。
小兒便秘,多是脾胃氣弱,陽明不降。因小兒稚陰稚陽,胃腸功能偏弱,故小兒便秘多屬本虛標實證。或過食辛辣或肥甘厚膩,濕熱內滯;或過食寒涼而中陽不振,運化失司;或生活不規律,飲食不節而脾胃受損。治小兒便秘重在調理,不在通下,亦不可過用寒涼攻逐。調節飲食習慣、改變生活規律比用藥更有意義。
《內經》明確地講女孩子到14歲而天癸至,月經始來。但現在的女孩有的十歲左右即來月經,這就違反了自然規律。有人說因為營養好、生活水平高,所以性腺提高發育。但從中醫理論來看,這是病態,是屬相火外泄,陽氣早動,絕非健康。人始生而精成,內蘊生命陽氣,必至二七而陽氣自沉潛開始泄動,月經始來。
(三)
月經過早,是為早熟。陽氣早泄,生命之花提前開放,雖然女孩子發育更為充分,但逆反自然之道,必受其害。觀察樹上的果實,早熟必早落。當前女孩子月經初潮提前的原因有二,一則過食含雌性激素的食物,導致元氣過早激發;二則媒體過于宣傳兩性文化,刺激女孩子心神,神搖而陰精妄動,導致相火早泄。
不少人嘴唇顏色發暗,甚至青紫。按中醫理論,脾其華在唇,正常唇色紅潤,是脾之陽氣宣通、中焦健運的反應。若唇色變暗變紫,多屬中焦虛寒,脾失健運,唇色則夭。再者,極度寒冷時嘴唇呈現青紫色,亦屬寒滯血瘀,清陽不宣。又,心主血脈,唇色之紅潤與心脈相關,若心陽虛或心氣弱而血運不及,亦見唇暗。
用扶陽方藥后有的病人會出現面部痘痘,或有眼屎,或口腔潰瘍,或失眠等現象,其原因有三,一則扶陽后陽氣宣通,火氣略有上浮;二則過于溫陽,相火上浮為患;三則溫藥傷陰,陰損而陽浮。既不可把所有上火都當成排邪反應,也不能視其為疾病,需根據具體病情及藥方綜合來看。火氣上浮都可試用烏梅固本湯。
過敏會引起皮膚癢,這是陽虛于內,外邪引起相火,外郁于皮下;過敏會引起腹痛腹瀉嘔吐,這是中陽暴虛、脾胃升清降濁失司;過敏會引起哮喘,這是中陽不足,土不生金而肺失宣降;過敏會引起休克,這是邪侵于內,導致陽氣暴脫,陰陽離絕。所有這些都關乎機體陽氣。若陽旺則百邪不侵,陽虛則邪易擾之。
有的人面部見一些黑斑,或者是兩顴部位的黃褐斑,或者是熬夜出現的目下色黑,或者是天生即有的黑痔、胎記等。黑色為腎水之色,其色當內藏。先天因素中若見某處皮膚土氣不足,腎水泛濫,則一處即透出黑色。后天因素最為多見,或失養,或脾虛土弱,或陽虛水泛,或陽明不降,也可于相應的虛弱部位見黑色。
回復@淺嘗疼:身體若有一處陽氣不通,即一處陰濁凝滯。陽氣宣通則氣血流暢而沒有凝滯。觀察體表即可明了陽氣宣通情況,或有黑斑,或有瘀滯,或有硬結,或見條索,或有凸起之類皆是局部陽氣不通之象。陽氣不宣通有先天后天之別,比如胎記即是先天陽氣不通,其源于父母之精。而以上諸象多屬后天陽氣不通。
關于黑痔、胎記、雀斑等,我認為都屬陽氣不宣通,陰濁留滯于皮下。其色多偏黑,黑屬水色,為腎之本色。若土虛不能制水,則水氣易泛濫,外透于皮膚,凝滯而成黑色暗斑。其病與先天有關,當屬先天脾土不足,制水無力,因而腎色外露。病機如此,其治亦有法。唯需培土制水,通陽化濁,配合針灸,當能收效。
中國人屬黃種人,黃為土色。而黑為水色,若皮膚見黑痔或黑色斑點,是土不制水,水泛溢于肌膚,故見水色外露。中焦脾胃屬土,由此可以悟出治療此類皮膚問題的大法,以脾胃為主,培補中氣,使土氣健旺,則水氣自消。比如有人太溪穴處皮膚呈黑色,或見浮腫,即屬土虛水溢之象,其病在腎經,其治卻在脾胃。
節者,如竹節,其處陽氣易于滯塞不通。在人亦如此,人身關節每易作痛,不通則痛,陽氣不能宣通于關節,則陰濁留滯。因此不少人關節處易見皮膚發暗發黑,即是陽氣不通之象。比如,有些人手背關節皮色偏暗,即知其為陽虛于內,遠端肢節陽氣不足了。臨床若能重視觀察關節,對于診治一些慢性大病頗有益處。
中醫講取類比象,比如,看到竹節,即可聯想到關節以及節氣,都是節,都易于滯塞不通。再如,地球以運動為本,人體以陽氣為本,二者的動力皆源自太陽,觀察太陽東升西落即可悟出人身陽氣的升降浮沉規律。又如,四季有溫熱涼寒四氣變化,草木亦有此四氣,人亦應此,故可悟出中藥治病與四時養生的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