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過敏性咽炎的中醫(yī)治療

注:本文第一作者: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韓  梅教授

本病是咽部黏膜的過敏性疾病,由過敏反應所致,以陣發(fā)性咽癢、刺激性咳嗽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又稱變態(tài)反應性咽炎,但目前尚無明確的標準界定。至目前為止,西醫(yī)教科書與西醫(yī)耳鼻咽喉科學主要參考書中尚無過敏性咽炎的病名,根據(jù)其癥狀表現(xiàn),一般納為慢性咽炎范疇,一些西醫(yī)學者認為屬于慢性咽炎的一個重要類型。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物質生活豐富與環(huán)境變化,本病的發(fā)生率有日漸增多的趨勢,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但臨床上以中青年和兒童居多。

本病也屬于西醫(yī)喉源性咳嗽與中醫(yī)喉咳范疇。喉源性咳嗽病名出于《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中醫(yī)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首載“喉咳”,二者同。《諸病源候論·卷十四》謂:“肺主氣,候皮毛……因乘取涼,冷氣卒傷于肺,即發(fā)成咳……其狀咳而少泡沫?!贝四撕叭肜铮嘈拔辞澹艟枚??!蹲C治匯補·八卷雜病·咳嗽門》謂“外感風寒,概應溫散,不知久則傳里,變?yōu)橛艨取迸c《醫(yī)碥·咳嗽》云“木火刑金而肺葉干皺則癢,癢則咳,此不必有痰,故名干咳”等,與本癥相類似。【中醫(yī)病因病機】
本病內因多為機體陰陽平衡失調,郁熱、氣虛、陰虛,以肺、脾、腎臟腑病機為主;外因多為六淫所感,尤以風邪為主,或飲食失宜;久病者可致血瘀。
1、外邪侵襲:氣候驟變,起居不慎,衛(wèi)表不固,風邪挾熱邪或挾寒邪外襲,壅遏肺系,肺失宣暢,風寒、風熱之邪結于咽喉,發(fā)為本病。
2、肺經郁熱:素有臟腑蘊熱,肺失宣降,郁熱化火,上乘清道,發(fā)為本病。
3、肺脾氣虛:先天稟賦不足,素體虛弱,產后體虛,病后失養(yǎng),致肺脾氣虛,衛(wèi)外不固,腠理疏松,營衛(wèi)失調,易感外邪、異氣,發(fā)為本病。
4、肺腎陰虛:素體虛弱,或房勞不節(jié),久咳久病傷陰,或過用溫燥劫陰之品,致肺腎陰虧,陰液不能上承濡養(yǎng)咽喉,陰虛水不制火,虛火上炎,熏灼咽喉,發(fā)為本病。
5、氣滯血瘀:久咳不愈,反情反復,余邪滯留,經脈瘀滯,升降失調,津不上承,則病程遷延難愈。
【西醫(yī)病因病理】
由于西醫(yī)對本病尚無明確的標準界定,因此,尚缺乏對本病病因病理研究的足夠資料。一般認為,本病與變態(tài)反應性鼻炎相類似,是由免疫應答引起的發(fā)生于咽部黏膜的變態(tài)反應性病變,在病變過程中,也往往伴有咽部慢性炎癥的某些改變。
【診斷要點】
1、病史:多有過敏性疾病史,如過敏性鼻炎、哮喘;或伴發(fā)于急、慢性咽炎。
2、癥狀:陣發(fā)性咽癢,伴刺激性干咳,甚者可引起嘔吐,常在早上、夜間,或接觸某種物質、刺激性氣體、受涼風刺激而誘發(fā),癥狀發(fā)作快,消失也快,反復發(fā)作,可呈季節(jié)性或常年性發(fā)病。若伴有咳嗽有痰,或有咽痛,聲音嘶啞等癥者,則屬伴有慢性咽炎,或慢性喉炎。
3、體征:咽部檢查可以無明顯病變。若伴咽部黏膜干燥、充血、肥厚,或喉黏膜充血,則屬伴有咽喉炎癥。
4、實驗室檢查:皮膚過敏原試驗或食物過敏原試驗多為陽性,陰性者不能排除。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血清總IgE和血清特異性IgE多有增高。
【鑒別診斷要點】
1、咽炎:急性者以新病咽痛、咽部分泌物增多、吐痰為主要癥狀,有可咳嗽癥狀,但不呈刺激性陣咳;咽部彌漫性充血明顯或有分泌物粘附。慢性者以久病咽干不適,微痛,或有微癢,時欲吭喀吐痰,或伴鼻后漏為主要癥狀。檢查可見咽部慢性充血,或黏膜肥厚,濾泡或/和咽側索增生,或咽后壁黏膜萎縮,咽后壁分泌物粘附等。
2、氣管-支氣管炎:急性者起病急,發(fā)熱,咳嗽痰多;慢性者病程長,咳嗽有痰;肺部聽診或X線檢查有助于診斷。
3、喉炎:以聲音嘶啞為主要癥狀特點,可伴有咳嗽,有痰或無痰,兒童急性聲門下喉炎可出現(xiàn)呼喊困難。檢查見喉室或聲帶黏膜充血改變。
4、百日咳:由百日咳桿菌感染引起,主要見于嬰幼兒(未接種過百日咳疫苗),具有流行性,呈陣發(fā)性痙攣性咳嗽,日輕夜重,并引起嘔吐或雞鳴樣回聲,咳嗽嚴重者可致結膜下出血或舌系帶潰瘍;痙咳期的外周血白細胞總數(shù)與淋巴細胞數(shù)顯著增高,痰或咽喉分泌物培養(yǎng)可分離出百日咳桿菌。
5、肺結核:病程或長或短,可有刺激性咳嗽,肺部X線或CT檢查可以確診。
【優(yōu)勢分析】
西醫(yī)學多認為該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疾病,臨床上的主要治療原則為:①避免接觸變應原及各種理化因素強刺激。②抗組胺藥、肥大細胞膜穩(wěn)定劑、抗膽堿藥治療。長期應用可能出現(xiàn)藥物減效現(xiàn)象。③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jié)劑。事實上很少全身性應用,因長期應用容易出現(xiàn)副作用??傮w上講,西醫(yī)治療短期療效確切,但不鞏固,因此是西醫(yī)臨床上常見的咽喉頑疾。
中醫(yī)認為其病機與臟腑虧虛、陰陽失調有關,一般以辨證論治為主,注意祛止癢定咳,同時強調調理機體陰陽平衡。根據(jù)中西醫(yī)結合病理認識,變態(tài)反應性病理過程中主要存在免疫功能、植物神經功能與內分泌功能失調,這正是西醫(yī)目前對此類疾病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此種病理狀態(tài),正與中醫(yī)的陰陽失調理病理具有很大的類似性,乃中醫(yī)臨床的優(yōu)勢之所在。因此,中醫(yī)對本病具有療效鞏固的優(yōu)勢。
根據(jù)中醫(yī)西醫(yī)對本病的各自優(yōu)勢,很多專家主張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運用西醫(yī)抗組胺以應對急性癥狀,運用辨證論治以調理陰陽為主,二者結合,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這也是目前治療過敏性咽炎的主要思路和重要方法。
【辨證論治】
一、外邪侵襲證
主證:遇風則陣發(fā)性咽癢,刺激性干咳,無痰或少痰難出,咳甚則聲音嘶啞?;虬橹苌聿贿m,微有發(fā)熱、惡寒,鼻塞清涕,或有口干。苔薄,脈浮。
病機分析:此證可伴有急性咽炎。咽喉屬肺系,風邪外乘,口鼻咽喉先感,風勝則癢,故遇風而陣發(fā)咽癢;肺衛(wèi)不利,宣肅失司,則咳以求順,咳甚者,咽喉受損故聲音嘶啞。若兼急性咽炎,風邪在表,則有邪在衛(wèi)表之證,如全身及舌脈所見。
治法:疏風散邪,宣肺利咽。
方劑:六味湯(《喉科指掌》)加減。
藥物組成:荊芥10g,防風10g,桔梗10g,僵蠶10g,薄荷6g,甘草3g。
加減:咽癢重,酌加蟬蛻、銀柴胡祛風止癢;咳嗽重,酌加杏仁、白前,宣肺肅肺以止咳;兼風熱、咽痛者,酌加射干、牛蒡子以助疏風清熱,利咽止痛。若病發(fā)于秋季,多屬秋燥犯肺,酌去荊芥、防風,加桑葉、菊花、杏仁、連翹。
本證若病程久,咽癢干咳少痰,無明顯寒熱證,多屬風邪內伏不泄,宜用止嗽散(《醫(yī)學心悟》:桔梗10g,荊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3g,陳皮6g)加減??人灾兀哟ㄘ惸钢箍龋话樘δ仭⑸嗯帧⒂旋X痕、脈滑,酌加法夏、茯苓以助燥濕化痰;伴苔黃、便結加黃芩、瓜蔞之類清肺通便;伴濾泡增生、鼻后漏等癥,加浙貝母、白芥子化痰;伴咽痛、充血明顯,加牛蒡子、射干利咽止痛;伴咽干明顯加玄參、麥冬利咽;伴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脈緩弱,加白術、黨參、茯苓之類益氣健脾;伴舌質瘀點或暗滯,酌加郁金、丹參、三七之類活血化瘀;伴舌質偏紅少苔,加玄參、麥冬、梔子、木通之類清熱。
二、肺經郁熱證
主證:陣發(fā)性咽癢咳嗽,對煙氣等敏感,咽喉微干不適,咽部黏膜暗紅,大便或結,小便黃。苔薄,舌質嫩紅,脈緩有力。
病機分析:肺經郁熱,宣降失司,郁火上行,則陣發(fā)性咽癢咳嗽,咽部黏膜暗紅;宣降失司,或郁熱傷津,則咽喉微干;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臟腑郁熱內蘊之證。
治法:清肺瀉熱,種咽止咳。
方劑:清咽寧嗽湯(《不居集》)加減。
藥物組成:桑白皮10g,浙貝母10g,知母10g,黃芩10g,梔子10g,桔梗10g,甘草6g,前胡10g。
加減:酌加蟬蛻、薄荷、百部之類以助止癢、止咳;大便干結加瓜蔞清熱通便;舌尖紅或心煩、口苦者,加木通、梔子、生地黃、牡丹皮之類以清心肝之火;伴咽痛者加射干、牛膝利咽止痛。
三、肺脾氣虛證
主證:陣發(fā)性咽癢、刺激性干咳,早晚易發(fā),咽黏膜色淡。伴惡風,容易感冒,面色不華,四肢困倦,或有納差便溏。舌質偏淡,苔薄,脈緩弱。
病機分析:肺脾氣虛者,衛(wèi)外不固,不勝外邪、異氣,風邪相乘,則致咽癢、刺激性干咳;早晚陽氣不足,風寒乘襲,故癥狀易發(fā);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脾氣虛之證。
治法:益氣固表,利咽止咳。
 
方劑:玉屏風散(《世醫(yī)得效方》)合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30g,白術10g,防風6g,黨參15g,炙甘草15g,當歸10g,陳皮6g,升麻6g,銀柴胡12g。
加減:酌加荊芥、紫菀、百部、桔梗之類利咽止咳;有惡心者,加法夏、厚樸、佛手之類和胃降逆;伴納差、腹脹、便溏,酌加砂仁、藿香、茯苓、薏苡仁之類健脾利濕;伴咽干明顯,苔干少津者,多屬氣陰兩虛,酌加玄參、麥冬、沙參、百合之類以助氣陰雙補,利咽生津;兼舌質紫暗、瘀點,酌加郁金、丹參、三七之類活血化瘀;若伴手足不溫,小便清長者,多屬脾腎陽虛,酌加巴戟天、鎖陽、淫羊藿之類,以助溫腎壯陽。
四、肺腎陰虛證
主證:陣發(fā)性咽癢、刺激性干咳、咽干微痛,午后較重。檢查見咽黏膜干燥少津,色紅?;蚣媸肿阈臒?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盜汗。舌干紅少津,脈細數(shù)。
病機分析:此證多伴有慢性咽炎。陰虛虛火上炎,火動生風,肺失宣肅,則咽癢、刺激性干咳;虛火灼津,咽喉失濡,則咽干微痛,肌膜干燥而紅。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腎陰虛,虛火內盛之證。
治法:滋陰降火,利咽止咳。
方劑: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加減。
藥物組成:生地黃15g,麥冬15g,甘草6g,玄參155g,浙貝母10g,牡丹皮10g,薄荷6g,白芍10g。
加減:病發(fā)于秋季,酌加蟬蛻、連翹、杏仁清燥宣肺;伴咽喉慢性充血,酌加射干、桔梗清利咽喉;兼舌質瘀點,酌加郁金、丹參、三七之類活血化瘀;兼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失眠多夢盜汗,多屬肺腎陰虛,加熟地黃、山茱萸、酸棗仁,以助滋腎安神,或更加知母、黃柏以堅陰降火。
臨證若見陣發(fā)咽癢,干咳少痰,伴胸脅脹痛,咳時引痛,口苦,咽喉干燥,舌質偏紅少苔,脈弦數(shù),多屬肝火偏旺,上刑肺金,治宜清肝降火,潤肺止咳,可用一貫煎合貝母瓜蔞散加減。藥用沙參15g,麥冬5g,麥冬5g,浙貝母10g,瓜蔞10g,川楝子10g,枸杞10g,生地黃15g,當歸6g。酌加海梔子、蛤粉、青黛、地骨皮、桑白皮之類,以助清肝瀉肺。
五、氣滯血瘀證
主證:陣發(fā)性咽癢咳嗽,病程經久難愈,喜溫飲而不多。或見咽部黏膜暗紅,舌暗滯或有瘀點,苔薄,脈細澀。
病機分析:“久病入絡”,陣發(fā)性咽癢咳嗽反復不愈者,可致氣機失調,瘀血阻滯,津不上承,則咽喉干燥作癢而咳;血得溫則行,瘀血阻滯,津不上承,故欲溫飲以自救;咽喉粘膜及舌脈所見為血瘀之證。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利咽。
方劑: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桃仁10g,紅花6g,當歸尾10g,生地黃15g,赤芍10g,川芎6g。
加減:酌加蟬蛻、銀柴胡祛風止癢以治標;酌加百部、瓜蔞皮以助理肺止咳;酌加干地龍、牛膝以助活血通絡。若伴咽后壁濾泡增生,多屬痰瘀互結,酌加浙貝母、炙蘇子、桔梗、甘草以助化痰利咽;伴惡心欲嘔,或苔膩,酌加法夏、紫蘇梗之類化痰以降逆。
【外治】
1、含漱:中藥煎服劑,服藥前先含漱,緩緩咽下。
2、含服:咽喉含服劑。晚上明顯者用五味麝香丸。
3、中藥超聲霧化,每日1~2次。
【針推按摩治療】
一、體針
取穴:外感邪氣取列缺、合谷、曲池、天突、風池;脾氣虧虛證加足三里;陰虛加廉泉、太溪。
治法:實則瀉法、虛則補法,或用電針每天1次。
二、耳針
取穴:咽喉、神門、肺、氣管、腎上腺、對屏尖、內分泌、定喘、肺、脾、腎等。
治法:埋針或用王不留行貼壓,二耳交替施治,10次為1療程。
三、手針
取穴:咽喉點(位于掌面拇指第二節(jié)與掌骨交界處橫紋中點)、魚際、肺點(位于掌面無名指第一關節(jié)和第二關節(jié)交界處橫紋中點)。
治法:常規(guī)消毒后,以毫針刺咽喉點,直刺2分,魚際直刺4分,肺點直刺2分,平補平瀉法,留針15~30分鐘,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2滴。兒童或體弱畏針者不必留針,每日1次。囑用王不留行籽貼壓穴位,每2小時按壓1次,以微疼為限。
四、穴位貼敷
取穴:大椎、肺俞、天突、膻中;亦可單用天突穴。
用法:用代溫炙膏,貼于穴位;或其他中藥(麻黃、細辛、皂角刺研粉;或冬病夏治方),調成稠糊,以膠布貼于穴位上,保留4~8小時。
五、水針
取穴:主穴取天突;配穴取東風(雙側。亦稱扁桃體穴,位于下頜角前下方一橫指處),或廉泉。每次取主穴,交替用配穴。
治法:取魚腥草注射液4mL、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mL,三者混合,每穴注入2mL。
六、穴位埋線
取穴:孔最、肺俞(均為雙側)。
治法:按常規(guī)方法埋線。每周1~2次。
七、按摩
部位:合谷、天突、風池、風門、肺腧、大椎、胸鎖乳突肌內側緣。肺腎陰虛加太溪和照海穴,肺脾氣虛加足三里。
治法:以兩手示指或中指腹按摩局部發(fā)熱;大椎用拿法;胸鎖乳突肌內側緣用推法,由上而下邊摩邊推;足三里用一指撣。每次10~15分鐘,日行數(shù)次。
八、穴位拔罐
取穴:定喘、肺俞。
治法:按常規(guī)方法拔火罐,留罐時間約15分鐘。每天1次。
【經驗方】
1、桑菊飲加味(孫秀鳳.陜西中醫(yī)2003年第24卷第4期P305)
藥物組成:桑葉、菊花、蟬衣各15g,蘆根20g,牛蒡子、天花粉、連翹各12g,杏仁、薄荷各10g,桔梗、甘草各6g。
加減:咽癢咽痛甚者加山豆根、射干、玄參;咳嗽甚者加金沸草、百部;伴發(fā)熱痰黃加黃芩、冬瓜仁、竹茹;咽干陰傷者加麥冬、沙參、玄參。
煎服法:上方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7劑為1療程。
2、疏風利咽止嗽湯(趙堅祥.四川中醫(yī)2000年第18卷第l0期P25)
藥物組成:荊芥、桔梗、前胡、白僵蠶、玄參、化橘紅、杏仁、五味子各10g,炙榮菀、炙款冬花各15g,燕百部3og,陳皮、甘草、蟬蛻、炙麻黃各5g。
加減:兼聲嘶者加烏梅15g,玉蝴蝶3g;兼肺氣被郁,氣絡失和咳引胸痛者,加廣郁金、桃仁各log;兼久咳肺腎氣虛者,加黨參15g,山茱萸l0g。
煎服法:每日1劑常規(guī)水煎服,忌食葷腥油膩,小兒藥量酌減。
3、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薛新慶.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8年第18卷第3期P35)
藥物組成: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知母10g,黃芩12g,桔梗10g,青黛10g,海蛤殼10g,龍膽草10g,梔子10g,生地10g,元參20g,甘草10。
加減:胸悶氣逆加枳殼、旋覆花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黏難咳酌加海浮石、川貝母清熱化痰;咳嗽火郁傷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減,酌加沙參、麥冬、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
4、疏風利咽湯(陳學榮.中國熱帶醫(yī)學2002年第2卷第4期P529)
藥物組成:桔梗12g,元參30g,桑葉15g,菊花15g,千層紙15g,蟬退12g,荊芥7g,薄荷(后下)7g,黃芩15g,魚腥草15g,甘草7g。加減:熱重或咽喉疼痛加金銀花20g,板蘭根15g,咳甚者加紫菀15g,百部12g,咽干加麥冬15g,玉竹15g,氣虛加太子參30g,白術15g.
煎服法:每天1劑,分早晚二煎,日服2次,服時以緩緩呷服含咽為宜。
5、射干麻黃湯加減(曹煥光等.河北中醫(yī)2010年第32卷第3期P373)
藥物組成:射干15g,麻黃15g,生姜15g,細辛3g,紫菀10g,款冬花10g,半夏15g,五味子5g,大棗3枚。氣緊、氣促加苦杏仁、紫蘇子、桔梗;聲音嘶啞加胖大海、薄荷、訶子;咽喉疼痛加牛蒡子、馬勃。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分早晚2次分服。
6、升降散加味(劉春紅.中醫(yī)藥信息2001年第18卷第5期5P44)
藥組成:僵蠶、蟬蛻、姜黃、大黃。
加減:病初起,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癥狀較輕,咽部無特殊改變,藥用:桔梗、僵蠶、防風各10g,甘草、薄荷(后下)、荊芥、姜黃各6g,蟬蛻9g,大黃3g。病之中期,舌質紅,苔黃,脈數(shù),咳嗽癥狀加重,咽痛明顯,吞咽時加重,藥用:連翹15g,牛蒡子、赤芍、僵蠶各10g,黃芩、花粉、梔子、甘草、貝母、姜黃各6g,射干、桔梗、蟬蛻各9g,大黃3g。病程較長或失治誤治,舌質較暗,藥用:僵蠶、赤芍、玄參各15g,蟬蛻10g,姜黃、桔梗、川貝母、玉竹各9g,大黃、甘草、沙參各6g。
7、金沸草散加減(姚木銘.中國民間療法2005年第13卷第11期P36)
藥物組成:旋覆花6~9g(包煎),麻黃3~6g,前胡9g,荊芥6~9g,半夏3~6g,赤芍9g,生甘草3~6g。
加減:風寒咳嗽,不論久暫,可用本方;風熱咳嗽,去荊芥、前胡,合蘆根、薄荷、桑葉、菊花;燥熱咳嗽,去荊芥、前胡,酌加天花粉、桔梗、浙貝母、瓜蔞、麥門冬、五味子等潤肺清熱;喉癢咳嗽不爽,似燥咳而實非,加桔梗;痰黃有熱之象,合黃芩、梔子、桑白皮等清瀉肺熱;痰多而清稀合二陳湯;咳嗽而喘,加用杏仁,取三拗湯之意予宣肺平喘;痰壅氣促,上盛下虛,去荊芥、前胡,合蘇子降氣湯降氣平喘、祛痰止咳;咳嗽日久,無明顯外感者合止嗽散;伴病久氣虛乏力,反復易感者,合異功散或玉屏風散等。
煎服法:每天1劑,水煎服。
8、自擬清肺止咳湯(李躍瓊.光明中醫(yī)2007年第22卷第6期)
藥物組成:桑葉20g,連翹15g,板藍根20g,蟬退10g,射干10g,桔梗10g,杏仁10g,玄參10g,浙貝母15g,甘草6g。
加減:咽痛加馬勃、牛旁子;咽干加生地、麥冬;痰白清稀,苔白膩加二陳湯;痰稠加黃芩。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服。
9、清咽散結湯加減(林炳勝.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09年第7卷第6期P19)
藥物組成:桑葉、桔梗、前胡、浙貝母、僵蠶、半夏各6g。射干、崗梅、玄參各8g,蟬蛻、甘草各3g。
加減:聲嘶加木蝴蝶、胖大海;陰虛津虧者加沙參、麥冬;脾虛者加太子參、茯苓;肺熱者加桑白皮、天花粉。
適應證:小兒喉源性咳嗽。
煎服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口服。
10、養(yǎng)陰止咳方(桂建華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2年第16卷第2期P77)
藥物組成:南北沙參各15g,麥冬12g,五味子6g,百合12g,生熟地各15g,紫菀10g,百部10g,款冬花10g,桔梗10g,甘草6g。
加減:若風寒者有痰加麻黃以助散寒宣肺之力;風熱者加桑菊以增清熱宣肺之效;咯黃痰或白粘痰不易略出者為熱痰,加用膽星、葶藶子清肺化痰。
煎服法:水煎煮2次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飯前溫服,每日1劑。
11、利咽茶
(1)薄荷茶:
藥物組成:薄荷10g,鉤蘑10g,桔梗10g,甘草5g。
加減:伴喉癢干咳或少痰者加烏梅5g,麥冬10g;局部脹悶,異物感時加紫蘇梗10g;咽喉疼痛者加金銀花10g,胖大海10g;喉部感覺有痰加橘紅5g;喉癢遇風咳甚者加荊芥5g。
服用法:每天1劑,以200mL開水沖泡2h以上,濾取汁液,代茶頻飲.
(2)菊花茶:
藥物組成:白菊花3g,生甘草3g,桔梗5g,薄荷3g,杏仁3g,防風3g,炙枇杷3g,胖大海2枚,陳皮3g,柿霜餅15g(臨時加入)。
加減:咳嗽較甚者加大杏仁、炙杷葉用量;咽痛較甚,咽充血明顯者加大生草、桔梗用量}痰多者加川貝母2g。
服用法:每日1劑,開水泡2小時以上,取藥液代茶飲,服用前分次加入柿霜餅適量入藥茶中。
(3)桑葉茶:
藥物組成:霜桑葉3g,菊花3~4朵,胖大海2~3枚,生山楂干5g,生杏仁3g(搗碎),五味子,麥冬4g,冰糖適量。
服用法:每天1~3劑。藥入茶懷,沸水泡,不拘時飲用。泡服2次后,更換新藥。
 
【臨證心法】
一、咽癢屬風,無風不癢,治當祛風
陣發(fā)性咽癢難忍是過敏性咽炎的重要癥狀特點,其癢之作,常在早晚自發(fā),以早晚陽氣不足,易招風邪;或因接觸某種物質、刺激性氣體、受涼風刺激而誘發(fā)而陣作,咽癢之來去皆速,病象如風可知。故有專家強調,“咽癢屬風,無風不癢”。對本病咽癢陣發(fā)之癥,治當祛風為要,所用藥物宜辛浮輕清之品,常用者如荊芥、蟬蛻、薄荷、桑葉、連翹、銀柴胡,無論何證,均可酌情選用1~3味。
二、咳者屬肺,理肺為主,平調陰陽
陣發(fā)性干咳,亦稱刺激性咳嗽,也是過敏性咽炎的重要癥狀特點,其病位在咽,病機以肺為主,肺失宣降,或肺失清順,氣有所逆,故陣發(fā)干咳,治當理肺為主。因肺失宣降,氣有所逆而陣發(fā)干咳者,多有感受外邪之因,咽喉、皮毛受邪,阻遏肺氣,故見證或伴鼻塞、噴嚏,或伴氣喘,或伴有少量粘痰,此種病機,既可成為主證,亦可屬于兼證,治宜宣肺、肅肺,常用藥物如麻黃、杏仁、桔梗、白前、紫菀、枇杷葉之類;若肺失清順,氣有所逆而陣發(fā)干咳者,多因郁熱化火,或虛火上擾,金被火刑,往往伴隨肺陰虛、腎陰虛、肝陰虛等證,治療之法,既應清肺順氣止咳,亦須平調陰陽,助以清降虛火,《內經》所謂“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不獨肺也”,后人所謂“久咳不獨在肺”。清肺順氣止咳之品常用者,如桑白皮、黃芩、地骨皮、百部、白前、前胡、貝母、桔梗、馬兜鈴等;清降虛火以助止咳之品,常用者如沙參、麥冬、青黛、海蛤殼粉、黃柏、知母、地骨皮,或酌配五味子;平調陰陽,主要是滋陰,常用方劑如養(yǎng)陰清肺湯、一貫煎、百合固金湯(《醫(yī)方集解》: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百合、芍藥、當歸、貝母、生甘草、元參、桔梗)、左歸飲(《景岳全書》:熟地黃、山藥、山茱萸、枸杞、炙甘草、茯苓),以及益氣溫陽。益氣溫陽者,乃氣陽不足,正氣虧虛,不任外邪侵襲,故咽癢干咳久病不愈,或反復發(fā)作;常用方如補中益氣湯,或酌加溫腎壯陽之品如巴戟天、菟絲子、補骨脂、鎖陽、淫羊藿之類。
三、新病在氣,法當祛風理肺;久病入絡,注意活血化瘀
過敏性咽炎病程尚短,或病情反復之初,往往多伴風邪,尤其伴有某些外感癥時,病機多以肺為主,乃肺失宣降為主,臨證之時,當明辨風寒、風熱、燥邪。風寒主證可用六味湯,風熱主證可用銀翹散,燥邪主證可用桑菊飲;風寒兼證可選荊芥、防風、銀柴胡、石菖蒲、藿香之類,風熱兼證可選蟬蛻、桔梗、僵蠶、薄荷、牛蒡子、連翹之類;燥邪主證可選桑葉、菊花、杏仁、薄荷、沙參、連翹之類。若病程較長,久咳不止,往往因咳而氣機不暢,則脈絡痹阻,終致氣滯血瘀,甚至則痰瘀互結,病情膠固,難以取效。故久咳者,無論何證,均可酌情選用郁金、丹參、三七、紅花、牛膝、地龍之類以助活血化瘀通絡;痰瘀互結者,更佐法夏、貝母、海蛤殼粉、玄參、牡蠣、紫蘇子、白芥子之類以助除痰利咽。
四、病位在咽喉,外治有所宜
過敏性咽炎,病位在咽喉,且容易伴隨慢性咽炎或慢性喉炎。其所以伴隨慢性咽喉為者,一是已有慢性咽喉炎癥,再發(fā)過敏性咽炎,故可相伴;二是因咳致郁,咽喉郁血,引起咽喉慢性炎癥。無論是否伴有咽喉慢性炎癥,對本病的治療均可以配合局部治療,如超聲霧化、含服、含潄等,以緩解咽癢、干咳或慢性咽喉炎癥的各種癥狀。除辨證論治與局部治療外,其他中醫(yī)治法亦有一定療效,可以根據(jù)情況作為主要治法或配合性治法而應用。
【名醫(yī)經驗】
一、干祖望經驗(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定喉源性咳嗽之名,倡六法之治
1、宣肺散邪法:適用于風寒外襲,肺失宣降,致喉癢干咳,或有少量痰液。方用三拗湯加味:麻黃、杏仁、甘草、蟬衣、防風、桔梗、貝母。若痰色自者,加陳皮、蘇子、僵蠶;癢咳劇烈,且咽喉秸膜充血者,系風寒化熱之征,可加薄荷、天竺黃、蘆根、射干等。
2清心瀉火法:適用于心火偏亢,循經犯喉致喉癢干咳,頻作清嗓,咽干喜飲,心煩失眠,咽喉粘膜充血、小血管網布。舌尖紅.脈細弦。方用導赤散加減:生地、竹葉、茅根、燈芯、玄參、牡丹皮、蘆根、天竺黃、知母、杏仁、石膏。
3滋陰降火法:適用于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之喉癢干咳,夜間尤甚,口燥咽干,飲水不解,咽喉粘膜暗紅干燥,咽后壁淋巴濾泡散在增生。舌紅苔薄白,脈細數(shù)。方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黃柏、生地黃、山茱萸、山藥、牛膝、牡丹皮、百合、麥冬、玄參。
4養(yǎng)陰潤燥法:適用于肺陰不足,燥火上沖,致咽癢干咳,甚則咳引胸痛,偶有粘痰帶血,咽喉干燥,黏膜慢性充血或輕度萎縮。舌偏紅、苔薄,脈細。方用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沙參、麥冬、生地黃、知母、石膏、桑葉、杏仁、白茅根、天竺黃、川貝母。
5活血化瘀法:適用于瘀血阻滯,津不上承,致咽喉干燥作癢而咳,經久不愈,渴喜溫飲,咽喉粘膜慢性充血干燥,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舌有紫氣、苔薄,脈細澀。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紅花、當歸、生地黃、赤芍、蟬衣、干地龍、炙蘇子、貝母、桔梗、甘草。
6脫敏斂肺法:適用于稟質特異,異氣刺激咽喉,引動肺氣上逆,致咽癢干咳,咳甚嘔惡。方用脫敏湯加減:紫草、茜草、旱蓮草、蟬衣、干地龍、金沸草、桑白皮、荊芥炭、烏梅、訶子肉、甘草。
二、楊振邦經驗(云南省兒科名中醫(yī)):重視祛風、潤燥、化瘀,自創(chuàng)百蟬止咳方
楊氏認為喉源性咳嗽發(fā)病機理有3個特點:一是風邪犯肺,肺氣失宣,漬于咽喉?!帮L勝則癢”;二是燥熱內生,津液不足,咽喉失于濡養(yǎng);三是久病熱傷血絡,瘀血阻絡,在臨床上可見咽部有淋巴濾泡增生的表現(xiàn)。因此,認為單純的止咳之品常不能奏效,十分強調在宣肺止咳的基礎上要注意以下3點:一要祛風止癢利咽,以達“無風不癢”之效;二要潤燥生津,使咽喉得以津液的滋潤;三要行氣活血,可改善微循環(huán),能消除咽部充血水腫狀態(tài),使增生的濾泡縮小,局部炎癥消除。
百蟬止咳方藥物組成:桑葉、荊芥、蟬蛻、沙參、天花粉、木蝴蝶、射干、青黛、百部、枳殼、川芎、甘草。
適應證:咽部充血、紅腫,有濾泡增生,干咳痰少,呈嗆咳,舌紅苔少。
方解:方中桑葉、荊芥、蟬蛻宣肺祛風止癢;沙參、天花粉、百部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射干、青黛清熱解毒、祛痰利咽;枳殼、川芎行氣活血、解郁散結。全方共奏宣肺利咽,生津止咳作用。“咽癢即咳”必用百部、蟬蛻、天花粉三藥。百部味甘苦性平,潤肺止咳;蟬蛻味甘性寒,疏風熱止癢;天花粉甘寒,清熱生津利咽;三藥合用能祛風止癢,利咽生津。
三、朱瑞群(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兒科教授):主張清熱解毒,滋陰利咽,自創(chuàng)清咽湯
藥物組成:四季青、蒲公英各15g,青黛3g,黃芩、玄參、牛蒡子、桔梗各9g,生甘草5g。
加減:咽癢者加蟬衣、僵蠶祛風利咽;咳甚者加百部、紫菀、遠志鎮(zhèn)靜止咳;久咳者加五味子、天竺子斂肺止咳;有痰者加象貝、杏仁化痰止咳;鼻塞嚏多者加辛夷、蒼耳子散風通竅;鼻衄者加茜草、仙鶴草涼血止血;咽喉腫痛者加射干、馬勃清肺降火、解毒和咽;過敏性咳嗽者加烏梅、防風。
適應證:兒童咽喉部疾病引起的咳嗽,可伴發(fā)于急性或慢性咽炎、喉炎、聲門下變態(tài)反應等病,表現(xiàn)為咽喉不適,干咳或少痰,時輕時重,遇刺激則加重,咳重時可致面紅、憋氣、惡心、嘔吐。咽喉部可見充血,咽后壁有濾泡增生。舌脈一般無明顯異常。
【參考文獻】
1、熊大經.《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yī)藥類精編教材.上??萍汲霭嫔纾?008
2、李凡成.《中西醫(yī)結合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臨床手冊》第二版.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3、李凡成,肖國仕.中醫(yī)耳鼻咽喉科臨床妙法解析.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4、陳黎.朱瑞群治療小兒咽喉源性咳嗽的經驗[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1,23(l2):13
5、徐軒,陳國豐.干祖望教授治療喉源性咳嗽經驗[J].江蘇中醫(yī)1993,(3):5
6、馮躍,張廣麒,甄艷.中藥外敷治療喉源性咳嗽療效分析中國針灸2000,(10):627
7、李素荷,江瑩.穴位埋線治療喉源性咳嗽56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9年4月第28(4):231
8、王蕓.咽部穴位封閉治療喉源性咳嗽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8(5):253
9、司曉文.復方草玉梅湯加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喉源性咳嗽4O例[J].中醫(yī)雜志2004,45(12):898
10、王國杰.手針治療喉源性咳嗽[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4,13(5):45
11、尹蔚萍,夏杰.楊振邦教授治療喉源性咳嗽的經驗[J].中醫(yī)藥導報2008,14(12):14~15
12、宋克誠.利咽茶治療喉源性咳嗽125例[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0,24(5):371
13、李愛芳.利咽止咳茶治療喉源性咳嗽112例[J].山西中醫(yī)1997,13(5):17
14、張娜宗成惠.自擬止咳茶治療喉源性咳嗽l8例[J].中國民間療法2OO1,9(l1):56
15、霍樺.自擬蛤清止咳湯配合穴位拔罐治療喉源性咳嗽4O例[J].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2007,21(8):28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慢性咽炎中藥處方(加精)
桔梗甘草湯,慢性咽炎患者的福音
5種慢性咽炎的“克星”,醫(yī)生護士都在偷偷...
慢性咽炎,慢喉痹,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咳嗽匯編之二
古方|玄麥甘桔茶:咳嗽咽炎,簡方有大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茂名市| 定陶县| 保山市| 新晃| 大化| 临洮县| 隆昌县| 鄂托克前旗| 穆棱市| 阳谷县| 伊宁县| 瑞金市| 洛浦县| 阿巴嘎旗| 德江县| 琼中| 嘉兴市| 南澳县| 永德县| 娄底市| 江川县| 都匀市| 兴海县| 年辖:市辖区| 桂阳县| 乐至县| 和平县| 开远市| 华蓥市| 比如县| 崇信县| 措美县| 溆浦县| 涟水县| 怀宁县| 奉化市| 龙江县| 木兰县| 平山县| 高雄县| 元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