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狂病痰火上擾型
1、主證分析:暴怒傷肝,肝火暴盛,上擾清竅,故頭痛失眠,面紅目赤,兩目怒視,鼓動陽明痰熱,上擾神明,故先有性情急躁,病起急驟,突然狂亂無知,罵言叫號,不避親疏,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盛則四肢實,則能逾垣上屋,或毀物打人,力氣逾常,不食不眠,舌質紅絳,苔多黃膩,脈象弦大滑數。均屬痰火壅盛,陽氣獨勝之象。
2、治法:鎮心滌痰,泄肝清火。
方例(1)、生鐵落飲《醫學心悟方》:
由膽星、陳皮、遠志、菖蒲、連翹、茯苓、茯神各3克、天冬、麥冬、貝母
各9克、玄參、鉤藤、丹參各4·5克、辰砂0·9克、生鐵落30克組成。
功能:鎮心祛痰安神定志。用于痰火上擾的癲狂癥。
以生鐵落飲為主方。方中生鐵落重鎮降逆,膽星貝母橘紅等,清滌痰濁,
菖蒲遠志茯神,辰砂宣竅安神,二冬玄參連翹養陰清熱。
方例(2)、礞石滾痰丸《丹溪心法附余》
由青礞石(煅)30克、焰硝(煅)30克、大黃(制)240克、黃芩240克
、沉香15克組成。共研細末,每服3-9克,日1-2服。
功效:瀉火逐痰。主治:實熱頑痰,咳喘胸痞,大便秘結,以及癲狂。臨床
多用于精神疾病,癲癇等屬實熱頑痰者。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者,同時用蒙石滾痰丸,以泄火逐痰,再用安宮牛黃
丸,以清心開竅。
附:礞石滾痰丸《王隱君方》:青蒙石30克、沉香15克、大黃酒蒸、黃芩
各240克組成。功能瀉火化痰。
方例(3)、當歸龍薈丸《丹溪心法方》
由當歸酒洗、龍膽草酒洗、梔子炒黑、黃連炒、黃柏炒、黃芩炒各30克、大黃酒浸、青黛水飛、蘆薈各15克、木香4·5克、麝香1·5克組成。蜜丸,姜湯下。每服3-6克。
功效:清肝瀉火,通便行滯。癥見脈弦實,肝膽火盛者。用于清泄肝膽實火,頭暈頭痛,目赤面紅,煩躁易怒,胸脅脹痛,便秘尿赤,脈弦勁,甚或眩暈抽搐,神志不清,語言發狂。
方例(4)、加減承氣湯:如屬陽明熱盛,大便秘結,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可用加減承氣湯,以蕩滌穢濁,清泄腸胃實火。
加減承氣湯:大黃、風化硝、枳實、蒙石、皂角、豬膽汁、醋組成。
方例(5)、龍虎丸:若煩渴引飲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熱。若痰熱盛酌用龍虎丸,以劫
奪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瀉交作,只可暫用,不可多服,免損腸胃。
方例(6)、溫膽湯合朱砂安神丸: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者,可用以化痰安神。
溫膽湯《千金》:由竹茹6-9克、枳實6-9克、法半夏6-9克、橘紅6-9克、茯苓9-12克、甘草1.5-3克組成。功效:溫膽化痰,和胃安神。
注:若火勢漸衰,而痰濁留戀,神志不清,其狀如癲,可按癲病施治。
二、狂病火盛傷陰型
1、主證分析:狂病日久,且有疲憊之象,火盛傷陰,心血內耗,陰虛則水不制火,虛火上
炎,故見煩躁,形瘦面紅舌紅。心神失養,脈細數,亦為陰虛有熱之征。
2、治法: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方例1、二陰煎《景岳全書》:
1、組成:生地9克、麥冬6克、棗仁6克、甘草1·5克、玄參4·5克、茯苓4·5克、黃連3克、木通4·5克組成。加燈草十四寸或竹葉十四片同煎。
2、功能:滋陰祛火,養心安神。
1、方義:生地、麥冬、養陰清熱,黃連、木通、竹葉、燈芯、泄熱清心,
茯神、棗仁、甘草、以養心安神。可合用《千金》定志丸,以資調理。
方例2、定志丸《千金》:
1、組成:由人參3克(黨參6-12克)、茯苓6-12克、菖蒲3-9克、遠志5-9
克組成。
2、功能益氣養心,開竅安神。
3、按語:若人虛火盛狂者,以生姜湯與之。若投以冰水正治,立死。有補
陰,火即自降,用炒黃柏、生地黃之類。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火急甚重者,必緩之以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癲與狂都屬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癲病表現沉默癡呆,語無論次,靜而多喜;
狂病宣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
王太仆說:“多喜為癲,多怒為狂”。心熱極則癲(心血熱),肝熱極則狂(肝血熱);癲多喜,狂多怒。脈浮大則吉,沉細則兇;癲宜清心養神寧志化痰湯為主;狂宜去風除熱,防風通圣散主之。
原因:癲狂發病的,多因七情所傷為首要,病機多由痰濁。癲與狂都屬于神志失常的疾病。癲即文癡,其病多虛,表現沉默癡呆,語無論次,靜而多喜;狂即武癡。其病多實。狂病表現宣擾不寧,躁妄打罵,動而多怒。
三、癲狂病分析
1、《臨證指南》說:“癲由積憂積郁,心經蓄熱,病在心脾二經,三陰蔽而
不宣,氣郁則痰迷,神志為之混肴。狂由大驚大怒,病在肝膽胃經,三陽并而上升,故火熾則痰涌,心竅為之閉塞。”說明痰氣,痰火,而病及心神,實為癲狂主要病機。
若病延日久,痰郁不開,脾氣不伸,運化無權,氣血來源不充,無以函養心神,此時正氣已傷,當屬實中有虛。肝膽胃,與心腦有密切關系,臟腑病在腦的反映,治法應心腦、臟腑同治,平調臟腑與活血化瘀通腦并行。
2、癲與狂證候分陰陽。《靈樞。癲狂篇》說:“癲疾始生,先不樂,頭重痛
,視舉目赤甚。。。狂始發,少臥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尊貴也,善罵言,日夜不休。”
癲由心經蓄熱,常覺煩躁,鼻眼皆出熱氣,發作無定,舌紅脈數,治當清心泄火,宜萬氏牛黃清心丸加菖蒲、遠志、丹參,茯苓之類;癲由痰火而起,其脈弦滑,舌苔微黃,治宜清心化痰安神,用黃連溫膽湯合白金丸,加菖蒲、天竹黃、膽星、竹瀝達痰丸,亦可隨證選用。
3、癲狂多實證,表現神志之亂,病機為痰火氣郁,治在肝膽心脾。治療以
鎮心安神外,應著重在解郁散結,從疏肝理氣,滌痰清熱著手。以解腦郁、散腦結,痰濁漸化,病勢漸衰。尤以病久正氣已虧者,當根據陰陽氣血虧損情況,預以健脾益氣,養血滋陰。
4、癲病多屬痰氣郁結。多由思慮太過,積憂久郁,損及心脾,氣滯津聚,結而成痰,痰氣上逆,神志迷蒙,不能自主所致。癲病經久,痰郁化火,火乘陽明經,可出現狂證。又有“心熱極則癲,肝熱極則狂”之說。《內經》曰:“重陰者癲,重陽者狂”。
5、狂病多屬痰火為患。發病多因惱怒憤憤,不得宣泄,郁而化火所致。胃屬土、肝屬木,膽屬相火,火隨木氣而入胃,故爆發狂。肝膽氣逆,木火乘胃,津液被熬,結為痰火上擾,心竅被蒙,痰濕阻于腦絡,神志逆亂,則有神昏癲狂之變。狂病既久,郁火漸得宣泄,痰氣留滯,亦能見癲證。
三、治法:
清:陳修園著《醫學三字經》說:狂多實,痰宜蠲(去除);治以瀉下痰火為主。癲虛發,石補天,治以補虛鎮怯為主,磁石,朱砂一類,有良好效果。
癲病宜以清心,解郁,滌痰,理氣安神為主。即消痰通絡。狂病宜泄火逐痰,開竅為法。即泄火逐痰通絡。
方例、白金丸《醫方考》又名白玉化痰丸、礬郁丸、癲癇白金丸。
由郁金210克、明礬90克組成。水丸,每服3-6克,祛痰開竅。
主治癲癇痰多,突然昏倒,口吐涎沫。臨床用于癲癇、精神病而屬痰濁內壅,蒙蔽清竅者。
方義:郁金行氣破瘀,清心開竅;明礬燥濕化痰,合而用之,有祛痰開竅之功。按語:元代李仲南著《永類鈐方》中已有記載,但未定方名,故從《醫方考》引錄。又《醫方集解》用薄荷糊丸。
三、癲病痰氣郁結型
1、主證分析:
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喃喃自語,出言無序,靜而多喜,或時
悲時喜,哭笑無時,不知穢潔,飲食少思,少動為特征。舌苔薄膩,脈多弦細或弦滑。
2、治法:理氣解郁,化痰開竅。
方例(1)、順氣導痰湯加味:加遠志、郁金、菖蒲。方中半夏、陳皮、膽
星、茯苓利氣化痰,香附木香菖蒲等,解郁開竅,甚者可用控涎丹。
附:順氣導痰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生姜,膽星,枳實,木香,香
附組成。
方例(2)、溫膽湯加味《千金》:由法半夏6-9克,陳皮6-9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5-3克,竹茹6-9克,枳實6-9克。加南星,菖蒲,郁金,遠志,磁石等。
功能清膽化痰,和胃安神。主治和應用:痰熱上擾,膽胃不和,虛煩不眠,眩暈心悸,痰多嘔吐,苔膩者。臨床用于急性胃炎,膽囊炎及神經官能癥等。
如神昏志亂者,用至寶丹,以清心開竅。若元氣虛弱,心氣不足,脈虛者
,治宜通竅養神,用歸脾湯,枕中丹之類。
如逐漸出現高聲吵嚷,動手毀物的,則為火盛欲狂之征,當從狂病論治。
方例(3)、黃連溫膽湯,即溫膽湯加黃連。
如痰實壅盛,胸膈瞀悶,口多痰涎,脈象滑大有力,形體壯實者,可暫用三
圣散取吐,劫奪痰涎,惟藥性猛悍,當自慎用。吐后神形俱乏,宜以飲食調養。
如神思米惘,表情呆鈍,言語錯亂,目瞪不瞬,舌苔白膩,乃痰迷心竅,治
宜豁痰宣竅,理氣散結。先用蘇合香丸,以芳香開竅。繼用四七湯,加陳皮膽星,郁金,菖蒲,遠志之類,以化痰行氣。
方例(4)、四七湯《局方》:半夏,厚樸,茯苓,紫蘇,生姜,大棗組成。
如見不寐易驚,煩燥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等證,乃痰氣郁而化熱,痰熱
交蒸,上擾心神所致,宜清熱化痰,可用溫膽湯,加黃連合白金丸。如心經有熱,舌紅脈數,宜清心泄火,用牛黃清心丸加菖蒲,遠志,丹參,茯神之類。
方例(5)、萬氏牛黃清心丸:牛黃、黃連、黃芩、山梔、辰砂、郁金組成
。功效清心瀉火安神。
四、癲病心脾兩虛型
1、主證分析:癲病日久,脾失運健,飲食衰少,心血內虧,心神失養。神思恍惚,魂夢顛倒,心悸易驚,善悲欲哭,肢體困乏,飲食衰少,舌色淡,脈細無力。
2、治法:養心安神,補脾益血。
方例:養心湯《證治準繩》:
由人參或黨參9~12克、黃芪9~12克、炙甘草3~6克、川芎3克、當歸9~12
克、茯苓9~12克、茯神9~12克、 遠志6~9克、柏子仁9~12克,酸棗仁9~12克,五味子3~6克、肉桂2~3克組成。功效補脾氣,養心血,寧心神引藥入心,共奏溫陽益氣,養血安神之功。
3、《方劑思維應用》:小柴胡湯加龍骨、牡蠣、小麥、大棗治精神分裂癥。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402866422/blog/138901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