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為東漢張仲景所著,它與《傷寒論》原為一書,合稱《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之一。晉代王叔和將傷寒部分單行編纂整理后,《金匱要略》始另列問世。《金匱要略》是一部以“臟腑辨證”為核心治療雜病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范之作。《金匱要略》共22篇,包括所論疾病40余種,所載方劑248首(其中4首方劑只有方名而沒有列藥味),主要以臟腑經絡為基本論點,采用了病與證相結合并根據臟腑病機進行辨證的辨證方法。該書對后世內科雜證、外科雜證、婦科雜證,以及皮膚科雜證等的辨證論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并對上述各科的逐漸獨立與完善具有重大影響,可謂開中醫臨床各科論治之先河。本文謹就《金匱要略》運用方劑的特點進行探討。
《金匱要略》用方遣藥法圓機活,出神入化。其一方中藥物或增或減,只在一味兩味,而方義主治則別于天壤。尤其用一方治多病,或治一病選數方,更是該書運用方劑之顯著特點。如八味腎氣丸一方,既治虛勞腰痛,又治痰飲之“短氣有微飲”;既治消渴,又治婦人轉胞不得溺,此一方之治多病也。再如,胸痹心痛,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痰飲病痛“短氣有微飲”,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等,此一病之用數方也。象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金匱要略》在方劑運用方面的顯著特點是“一方治多病”和“一病用多方。”它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思想。茲就這方面內容作如下介紹:
1一方治多病——異病同治
1.1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由大黃4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5枚(炙)、芒硝3合,共4味藥物組成,主要功效是峻下熱結。本方在《傷寒論》中主要用于熱入陽明之腑與燥屎互結而形成的陽明腑實證,非痞、滿、燥、實、堅俱備則絕不可用。但在本書中則可用于以下幾方面:
1.1.1治療剛痙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第13條曰:“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1.1.2治療宿食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21條:“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第22條:“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第23條:“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1.1.3治療下利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第37條:“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第38條:“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第39條:“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第40條:“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1.1.4治療胃實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第3條:“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1.2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由桂枝3兩(去皮)、甘草2兩(炙)、大棗12枚、芍藥6兩、生姜3兩、膠飴1升,共6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傷寒論》中主要用于陽脈澀、陰脈弦的虛寒性腹中急痛和中氣虛的心中悸而煩。《金匱要略》則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2.1治療虛勞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第13條曰:“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1.2.2治療發黃(疸)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1.2.3治療婦人腹痛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1.3八味腎氣丸
八味腎氣丸由干地黃8兩、山藥4兩、山茱萸4兩、澤瀉3兩、丹皮3兩、茯苓3兩、桂枝1兩、附子(炮)1兩,共8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溫補腎陽。本書對八味腎氣丸的運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3.1治療虛勞腰痛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第15條曰:“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1.3.2治療短氣微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1.3.3治療消渴病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第3條:“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1.3.4治療轉胞不得溺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19條:“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1.4葶藶大棗瀉肺湯
葶藶大棗瀉肺湯由葶藶(熬令黃色,搗丸為彈子大)、大棗12枚,共2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開瀉肺氣、瀉水逐痰。《金匱要略》中記載其主要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4.1治療肺癰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第11條:“肺癰,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第15條:“肺癰胸滿脹,一身面目浮腫,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酸辛,咳逆上氣,喘鳴迫塞,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1.4.2治療支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27條:“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1.5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由麻黃(去節) 3兩、芍藥3兩、五味子半斤、干姜3兩、甘草3兩(炙)、細辛3兩、桂枝3兩(去皮)、半夏半升(洗)8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解表蠲飲,止咳平喘。在《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太陽表實兼內有水飲迫肺之證,本書運用小青龍湯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5.1治療溢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本篇第2條:“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
1.5.2治療支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1.5.3治療吐涎沫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
1.6五苓散
五苓散由澤瀉1兩1分、豬苓3分(去皮)、茯苓3分、白術3分、桂枝2分(去皮)共5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在《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太陽經熱入腑,與水互結而形成的蓄水證。本書用于以下幾方面的治療:
1.6.1治療吐涎沫、癲眩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1.6.2治小便不利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第4條:“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宜利小便發汗,五苓散主之”。
1.6.3治水逆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第5條:“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7十棗湯
十棗湯由芫花、甘遂、大戟各等分組成,主要功效是攻逐水飲。《傷寒論》中用以治療表解后,具有頭痛、心下痞 ,引脅下痛,干嘔短氣等證者。本書用于以下幾方面的治療:
1.7.1治療懸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22條:“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1.7.2治療支飲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3條:“夫有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宜十棗湯”。
1.7.3治療咳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第32條:“咳家其脈弦,為有水,十棗湯主之”。
1.8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加黃芪湯由桂枝、芍藥各3兩、甘草2兩、生姜3兩、大棗12枚、黃芪2兩,共6味藥組成,主要功效是溫陽益氣,調和營衛。本方與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成基本相同,黃芪桂枝五物湯中無甘草,服用時須飲熱粥以助藥力,應為同一方劑的加減應用。主治病證主要為以下幾方面:
1.8.1治療黃家(疸)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1.8.2治療黃汗
《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第29條:“黃汗之病……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1.8.3治療血痹
《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1.9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由柴胡半斤、黃芩3兩、人參3兩、甘草3兩、半夏半斤、生姜3兩、大棗12枚組成,主要功效是和解少陽。《傷寒論》中用以治療傷寒邪入少陽、經氣不和之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等半表半里證。本書則用于以下幾個方面:
1.9.1治黃疸腹痛而嘔
《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第21條:“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1.9.2治療嘔而發熱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第15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1.9.3治療產后頭痛
《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附方:“婦人在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
1.9.4治產后郁冒大便堅
《婦人產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一》第2條:“產后郁冒……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1.10 瀉心湯
瀉心湯由大黃2兩、黃連和黃芩各1兩組成。主要功效是瀉熱除痞。《傷寒論》用以治療熱邪內陷胃腸而致的氣痞。本書則用于以下兩個方面:
1.10.1治療吐血衄血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第17條:“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1.10.2治療婦人心下痞
《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中,一方治多病的例子還有很多。另如,豬苓湯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嘔吐思水;當歸生姜羊肉湯既治產后腹痛,又治寒疝腹痛;當歸芍藥散既治婦人腹痛諸疾,又治妊娠之腹痛;白頭翁湯既治濕熱毒痢,加阿膠又能治婦女產后痢;吳茱萸湯既治嘔吐胸滿,又治干嘔吐涎沫;白虎湯既治傷寒口渴,又治中暍;瓜蒂散既治太陽中暍,又治宿食停于上脘;越婢湯既治水氣,加半夏后又可用于肺脹等。
2一病用多方──同病異治
2.1痙病
痙病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者角弓反張為主要臨床表現。外感、內傷都可致痙,治療應予養陰舒筋、清熱祛風。《金匱要略》治痙有以下諸方:《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第13條:“痙為病(一本痙字上有剛字),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以上同為痙病,第11條脈沉遲是柔痙,用栝蔞桂枝湯;第12條和第13條都是剛痙,而第12條是欲作剛痙,癥輕,用葛根湯,第13條是已成剛痙之重癥,用大承氣湯。
2.2風濕病
風濕以身體關節疼痛、重著為主證,臨床發病有挾風、挾熱、挾寒、挾濕程度輕重之不同,治療自當因證而異。《金匱要略》治風濕有如下諸方:
《痙濕暍病脈證并治第二》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第21條:“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第24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第8條:“諸肢節疼痛,身體 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第10條:“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以上同為風濕病,表實無汗者用麻黃加術湯;日晡所劇者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汗出身重者用防己黃芪湯;表陽虛而濕盛者用桂枝附子湯;里陽虛而濕勝者用去桂加白術湯;寒濕痹阻關節者用甘草附子湯;濕郁化熱、關節腫大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寒盛痛劇者用烏頭湯。
2.3胸痹心痛病
胸痹是以胸膺部疼痛為主證,心痛是以心窩部及心前區疼痛為主證。二者實屬一病,主要因陽氣不行、寒邪痹阻、心脈瘀阻而形成。《金匱要略》治法有如下多種:
《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并治第九》第3條:“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第4條:“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第5條:“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第6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第7條:“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第8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湯主之”。第9條:“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以上同為胸痹心痛,但因病情輕重不一,病勢緩急不同,體質虛實相異,所以用藥遣方各不相同。胸背痛而喘息咳唾短氣者,用栝蔞薤白白酒湯;心痛徹背不能臥者,用栝蔞薤白半夏湯;胸中憋悶連于脅下者,用枳實薤白桂枝湯或人參湯;胸悶短氣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湯或橘枳姜湯;胸痛時輕時重者,用薏苡附子散;胸悶心痛嘔逆者,桂枝生姜枳實湯;心背徹痛劇烈難忍者,用烏頭赤石脂丸。
2.4嘔吐病
嘔吐病臨床非常多見,其病機主要是胃氣上逆。《金匱要略》治嘔吐方藥頗多,有以下諸方: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第8條:“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第11條:“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第13條:“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豬苓散主之”。第14條:“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第15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第16條:“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第17條:“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第20條:“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以上所舉都是治嘔吐的方藥,計有11種之多。同是嘔吐,因各自特征不同,治療也有異。伴胸滿者,茱萸湯;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伴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伴不能食者,小半夏湯;伴思飲水者,豬苓散;伴脈弱肢厥者,四逆湯;伴發熱者,小柴胡湯;伴吐涎沫者,半夏干姜散;食入即吐者,大黃甘草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大半夏湯;伴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
一病用多方,同病異治者,在《金匱要略》中幾乎普遍存在于諸篇之中。象治短氣有微飲者,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治溢飲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治里水越婢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等,比比皆是。
總之,《金匱要略》中對方劑的運用可謂至靈至活,還有更多的特點有待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