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方藥中老師辨證論治五步運用舉隅
         方藥中教授從事中醫工作四十余年,于中醫理論及臨床造詣精深。熔四大經典理論于一爐,博采眾家,倡氣化學說為中醫理論淵源,臨證以氣化學說理論為指導,創辯證論治五步。用之臨床,效若俘鼓。值此提高臨床療效為中醫工作的當務之急之際,謹舉吾師臨床醫案數例,以為廣大中醫臨床工作者反三。

-.注重明察標本問甚,以意調之

例一:癲病

韓X女31歲

1985年0月17日初診:患者五年前因生氣突然出現右上肢無力,自主運動障礙,以后反復發作,曾在其他醫院診為“癡癡”,服藥無效,發作日趨頻繁。最近每天發作兩三次不等,發作時四肢失去自主控制,神清,言語不利,且偶有發作性暈厥,跌倒1—2分鐘后自行緩解。在東直門醫院作腦電圖檢查示“廣泛中度異常”,納佳,二使調,乏力,喀睡,月經調。診見患者面色微青,唇有瘀斑,舌體稍大,舌質微紅、潤,有齒浪和瘀斑,吉薄白,診為癲病小發作。

方老認為,息者病因生氣而發,發作時自主運動障礙,且面色微青,身重乏力,據肝在志為怒,主筋,其色青,脾主肌肉、四肢的理論,第一步將其定位于肝、脾。其病發作時以四肢運動障礙為特點,且身重乏力,嗜睡,舌胖大有齒痕,脈沉細,證其屬氣虛痰阻,唇吉瘀斑,又為挾瘀2象。放第二步將其定為氣虛血瘀疾阻。迫其病史,因生氣而發病,先見運動障礙,續發乏力嗜睡,故第三步當定為原發在肝,波及于脾,氣虛血瘀在先,痰濕內阻在后。第四步治病求本,擬疏肝助脾益氣養肝祛痰為法。第五步從臟腑相關理論出發,佐以益肺,取補肺制肝意以助平肝,因處五味異功敬、通竅活血湯、溫膽湯合方加減為治:

桃仁10克、紅花10克、生姜6克、蔥白6克、川穹10克、赤芍15克、菖蒲10克、遠志10克、黨參15克、蒼術10克、獲芬30克、甘草6克、青陳皮各10克、法夏15克、竹茹10克、權實10克,每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服,并囑患者停服其他所有抗頒藥物。

6月23日復診:服藥七劑,發作明顯減輕,一周來共發作五次。乏力、嗜睡亦見好轉,舌脈同前。藥見顯效,治仍宗前,更加黃茂30克、地龍15克以增強益氣平肝之力。

7月8日三診:服藥十二劑,發作次數又較前減少一倍,發病時間亦明顯縮短,發作癥狀亦明顯減輕,因守原方,囑其繼服,隔日~劑。

9月5日四診:發作次數益發減少,兩個月來僅發作十次。唇舌瘀班已退,面色轉紅潤,精神好,乏力、嗜睡基本消失。仍脈沉細,舌胖談、有齒痕,苔薄白。挾瘀情況已緩解,遂酌減疏肝之品,處十味溫膽湯加黃茂、地龍:

法復別克、青陳皮各10克、獲芬3 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積實10克、葛蒲10克、遠志10克、黨參15克、生地別克、黃茂測克、地龍15克,水煎分二次服,隔日一劑。

10月 7日五診:服藥期間情況穩定,一個月來僅發作兩次,最長發作時間達一分鐘。繼以上方進退調理。至12月23日病人來述,癲病已兩月未再發,遍身輕快,諸癥悉除,納佳便調。脈沉細,舌稍談,苦薄白。乃以十味溫膽湯加薄荷調理善后,以資鞏固。處方:

法夏20克、青陳皮各10克、挾蘋30克、甘草6克、竹茹10克、積實10克、黨參15克、生地30克、葛蒲10克、遠志10克、薄荷3克。

(按〕病證是一種發作性神志異常的疾病,多由七情失調、先天因素或思它病之后,造成臟腑失調,痰濁阻滯,致氣機逆亂,風陽內動所致,而尤以痰油作祟關系最大。正如未丹溪所說:“無非痰誕塑塞,迷悶孔竅”,樓英亦云“病病者,痰邪逆上也”。方老認為,懶病之作,雖不離乎痰,但此作祟之痰亦不過是致病之標,其本仍是臟腑機能失調。故癲病之治,當以調整臟腑機能為要,治本為主,治標為輔,而于標本之間,謹察問甚,以意調之。本例患者,因情志失調,肝失疏泄,致脾氣失健,濕郁疾生,痰油閉竅,發為病疾,以肝脾氣虛為本而肝病在先,血瘀痰阻為標而痰阻較甚。其治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意,標本并舉而先以治標為主,待癥狀控制后又重在治本,以本帶標,選方用藥得其機要,放其效彰著。

二.詳辨體質、病時之證,三因制宜

例二:神經性腹痛

鄭X男30歲

1985年12月23日初診:來診時主訴三個多月來少腹疼痛,定時發作,每日請晨五時左右疼痛,起床后疼痛自然消失,服中西藥治療無效。除大便干燥,小便稍黃外,余無不適。檢其脈弦稍數,舌質梢紅、苦薄白,診為“神經性腹痛”。

此患各除定時腹痛件大使干燥、小便稍黃外無其‘它不適,在分析病情時,方老抓住此息者疼痛皆在項日寅卯交谷之時,且起病于秋的特點,據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通干秋和災時愿肺、卯時搞大腸的十二辰分屬,首先將其定位于肺、大腸。第二步再根據青年男性體質多偏陰虛的特點及思者大便干燥、小便偏黃的表現和脈弦稍數、舌稍紅的體征而將其定性為陰虛。考慮病程雖歷三月有余,但癥狀始終如~,放第三步認定其為原發在肺、大腸,證屬陰虛。第四步治病求本,擬并陰清肺潤腸為法,岡證情較單一,第五步暫未考慮,處竹葉石儲湯合增液湯方:

法夏15克、南北沙參各15充、二冬各10克、竹葉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玄參10克、生地30克,水煎分兩次服,囑四劑后復診。

1986年1月2日復診:服藥四劑,腹痛消失,因出公公,未能及時來診。此間除有兩天晨五時左右有輕度腹痛,白天亦覺輕度販痛外,疼痛基本未再發,二便轉調,納佳眼可,脈已不數。病已衰其大半,用藥當緩,遂改予清操救肺場調理善后。處方:

南北沙參各15克、甘草6克、把葉克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阿膠珠10克、二冬各10克、桑葉川克、黑芝麻10克、白芍15克

(按)五臟應四時,一B分四時,人體之氣與日月相應,又因年齡、性別、居住及稟賦的差異而各具體質特點,治病當因人、因地、因時制宜,是氣化學說的基本觀點。此患者以腹痛定時為特點,方老運用辯證論治五步法,依臟腑主時而定位,據病人體質而定性。因時因人而診而治,方以清肺潤腸,無一止痛之藥,但藥進癌止,充分體現了祖國醫學三因制宜的整體治療思想的科學性。

三.全面把握病候,證非僅癥

例三:腦血栓后遺癥李X X,女, 72歲。

1985年10月14日初診:半年前突然出現行路不正,左側口限歪斜,海淀醫院診為“腦血栓”,經治療后上癥恢復,但其后一直全身疲乏無力,頭暈,哭笑天常,久治不愈。來診時主訴為頭暈疲乏,不欲睜眼,哭笑無常,不能自主。問其食納尚可,二便調,眠可,無其他不適。檢見其脈沉細弱,無明顯瘀色,首薄稍黃,診為中風后遺癥。

方老認為,患者半年前突發口限歪斜,證屬中風,病位在肝,但已經治療恢復,目前僅全身乏力,頭暈,不欲睜眼,哭笑無常,說嘰風證已去而病不在肝。乏力、頭暈,五臟虛報皆可使然,患者除哭笑無常外無其他明顯臟腑征候,故辨證當從情志特點入手,因據肺在志為悲,心在志為喜的理論,第~步將其定位于肺、心;另據乏力頭暈、睜眼無力、脈沉細乃屬氣虛之象,舌明顯瘀色又為血瘀之征而第二步定性為氣虛血瘀;又據上述諸癥系同肘出現,并無先后關系,故第三步診其為心肺同病,證屬氣虛血瘀;第四步治病求本,擬益肺補心活血為治療大法;第五步從臟腑相關理論出發,考慮肺虛不能制木,易致肝旺來侮,還當佐以疏肝法治療,以助補肺。因此,總的治療原則應是益肺補心,疏肝活血,處補中益氣揚、生脈散、丹鳴逍遙散合方,水煎分二次服:

黃茂20克 蒼白術各6克 青陳皮各6克 黨參10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當歸0克 甘草3克 天麥冬各10克 五味子6克 丹參15克 雞血藤15克 赤芍10克 慶冬15克 生姜3克 薄荷3克

85年12月2日二診:上方服二十劑,頭暈明顯好轉,乏力顯著改善,精神已能完全自主控制,情況基本穩定,納佳,二便調,睡眠好,脈沉細稍弱,舌潤稍紅,苦稍黃。考慮患者已年過七旬渭水亦衰,且瘀血已去,內熱之象尚在,當佐以滋腎法治療對十水濟火以助心,遂去疏肝辛燥2品,加甘寒、咸寒滋腎之藥,處補中益氣揚、生脈散、增波湯合方;

黃茂20克 蒼白術各6克 青陳皮各6克 黨參10克 柴胡6克 升麻6克 甘草3克 當歸10克 麥冬10克 五味子6克 玄參10克 生地10克 水煎分兩次服。

既年12月12日三診:服前方四劑,藥后各癥悉除,脈沉細稍弱,舌潤,苦薄白。囑患者繼服補中益氣丸,六味地黃丸以資鞏固。每日二次,每次各一丸。

(按)方老認為,以五臟為中心的臟腑經絡定位診斷,除根據癥候表現的部位、臟腑各自的功能特點、各臟腑病變的體征特點、各臟腑與病因的關系、各臟腑與季節氣候方面的關系等進行定位以外,各臟腑與發病時間的關系及與體型、體質、年齡、性別、情志關系和治療經過等都是臟腑定位所不容忽視的因素,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因素也往往成為定位的主要依據。那種認為一些經現代醫學檢查患有某些疾病,但又無明顯臨床癥狀表現的患者(如某些糖尿病患者僅有血糖升高,尿糖陽性而無不適之癥,某些慢性腎病患者僅有蛋白尿而無臨床癥狀等等)無證可辨的提法是完全錯誤的,是沒有真正掌握中醫理論,只知以癥辯證,不懂中醫“證”的基本內涵及其外延的表現。方老認為,“證”,就是證據,就是可以據以診斷疾病的各種因素,包括癥狀、體征、發病時間、病因及誘因、患者的年齡、性別、體質、禁賦、居處環境、生活習慣、病史、病程及治療經過等等都屬于“證”,臨診當綜合分析這些因素,證其屬于何臟何腑則治從何臟何腑,證其屬于何虛何實則治以何補何瀉。此患者僅表現為乏力頭暈,哭笑無常,無明顯臟腑病變體征,然先據心志為喜,肺志為悲的五臟與情志的關系治從心肺,后據年齡所反映的體質特點輔以治腎,藥到病除,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例四:干燥綜合癥

劉x x,女, 50歲。

患者十余年來一直限干、口干、鼻干、大使干,外院診為“干燥綜合癥”,經中西醫治療無效,于1985年6月10日來診。就診時息者主訴口干天津,限干無淚,鼻于無涕,大使干燥,眠差易醒。檢見頭發斑白,衰老外觀,脈沉細稍緩,舌淡苔干,外眼無明顯異常,同意外院診斷。

方老認為,患者以口、眼、鼻干燥乏津,大使干結及眠差為主要臨床表現,結合患者雖年過七七但月經尚調,雖目干眠差但無其他肝病指征,病不在肝腎可知,因據脾開竅于口,其脈挾咽連舌本,胃脈起于鼻窮,挾鼻入目內眥及脾主運化,藏意,第一步將其定位于腫。患者干燥乏津,病程已久,貌似陰虛,但舌談苦干,脈沉細緩,且久服養陰生津藥無效,皆證其干燥非津液之虧,乃氣虛不能運化律液使然。故第二步定性當為氣虛。分析疾病過程,患者壯年發病,無其他病史及明顯誘因,十多年來變化不大,故第三步可以定為其原發在脾,證屬氣虛。第四步治病求本,擬健脾為主,佐以養胃。為驗證診斷,第五步暫未考慮。方以加味理中湯:

黨參30克 蒼白術各15克 干姜6克 甘草6克 天花粉45克水煎分二次服,囑四劑后復診。

6月17日再診:服藥四劑,口干現象有所好轉,大使轉常,脈沉細小弦,舌稍紅然轉潤。藥已中病,乃從第五步治來病考慮,在前補脾養胃的基礎上往以養肝滋腎,前方加芍藥15克,生地30克,取酸以瀉肝,甘寒清腎意,兼制肝腎,以助扶脾。

6月27日三診:服藥八劑各癥皆趨好轉,口干已不明顯,舌脈同前,乃遵“陽得明助則生化無窮”意,前方去蒼術,加扁豆20克,玄參15克,天麥冬各10克,期陰陽并收。

7月14日四診:各癥同前,未見明顯進步,脈沉細、舌潤、苔宿白,擬方仍以健脾益胃為主,住以制肝,仍以加味理中湯加味:

黃茂30克 黨參15克 蒼白術各15克 干姜6克 甘草6克 天花粉45克 白芍15克 葛根15克

7月8日五診.各癥基本消失,納、眠、便均調,舌淡,邊尖稍紅,苔薄白,繼以前方隔日一劑,以善其后。

12月9日又來診,述前服藥病已痊愈,唯。最近兩顆側頭痛,耳鳴如蟬,腳畏冷,手畏熱,納一般二使尚調,眠差,脈沉細微弱;舌談潤,苔薄白微粘,方若考慮其既注為氣虛體質,參以現癥,證其屬肝腎氣虛,因擬溫補肝腎為治,以掛附地黃湯加味調理,服藥而愈。

(按)燥證多屬陰虧,單純陽虛氣虛不能化津者較少見,本例患者干燥十余年,方老在分析病候的基礎上,根據病史及既往治療經過,辨其為脾氣虛津失布化,更據脹加味理中場得效之所證,而立健脾益氣瀉肝清腎之法,藥投效顯。后又據多加滋陰之藥病情反滯之所證,責其為氣虛太甚不勝陰柔,治專以健脾益氣,佐以瀉肝,得收全功。后息者又發頭痛耳鳴,方老又據其癥狀表現及病人既往氣虛及發病時天氣寒冷之所證,責之其素體陽虛不足又逢天肘之虛而然,仍以溫比求本,上病下取,藥到病除。亦充分說明了辯證論治,絕不能只著眼于癥狀和體征,而應綜合分析與患者和疾病有關的各種因素,從而確定診斷,立法施治。

四.臨證知常達變,謹守病機

例五:浮腫

劉某,女,15歲,學生。

1986年3月28日初診:來診時訴三天前始顏面、下肢及外陰突發水腫,無惡寒發燒,不咳嗽。二仙尚調,納佳,眠可,其他無明顯不適。檢查見顏面輕度浮腫,下肢及外陰凹陷性浮腫。血檢:白細胞14800/立方毫米,中性53%,淋巴45%。尿檢:蛋白極少,白細胞0—1,紅細胞0—l,管型(-)。血壓:170/100mmHg。舌潤,苔薄白,脈弦細稍數。診為“浮腫待查。”

中醫辨證按五步分析:浮帥突發,無外感表證,且浮腫以下肢和外陰為甚,故第一步根據脾主運化水濕,為水液代謝的樞紐;腎為水之下源,開竅于 二陰的生理特點,將其定位于脾、腎。患者既無氣虛之象,又無外感表證而突發浮腫,顯然當責之為氣滯水停,故第二步定性為氣滯水停。分析患者病史及表現,水腫突發,病情急 病程短,且未見小便不利,似屬脾臟氣機阻滯,樞紐失職,水失運市,影響下焦氣化使然,故第三步可定為原發在牌,波及于腎,氣滯在前,水停在后。第四步治病求本,當擬脾腎同治而以治脾為主,行氣以利水。第五步從治未病角度出發,考慮脾氣盛實,當慎防侮肝,且肝主疏泄,肝臟氣機暢達,可促進氣血運行,又有助于脾腎氣機的通利,故當在治病求本的基礎上佐以疏肝,遂擬助脾利膀胱,行氣利水,佐以疏肝為治則。處大橘皮湯加味:

青陳皮各10克 廣木香10克 桂技12克 茯苓30克 蒼白術各10克 豬苓10克 澤瀉10克 滑石30克 甘草6克 益母草30克;白茅根30克日、劑,分二服。

1986年4月1日再診:服藥四劑,浮腫完全消退,血壓降至128/88mHg,尿檢:蛋白微量,白細胞0—1,紅細胞0-1,無任何不適。囑前方繼服四劑,以資鞏固。后隨訪未再發。

(按〕浮腫突發,無臟腑虛衰良指證者,多由風邪犯肺,致肺失宣降,水道不調所引起,臨床治療多從宣肺利水入手,肺氣得宣則肅降得暢而水道自調,浮腫自消。此例患者,浮腫突發又無明顯臟腑病候,力者抓住其病急起、其證屬實、未見表證、病不在肺.且浮腫以腰以下為甚的特點,從脾為水液代謝的樞紐,脾氣被郁,氣滯水停入手,以助脾行氣利水佐以疏肝為治,一藥而愈。說明浮腫突發之實證,亦不能拘于風水為患,臨證只有既通其常,又達其變,辨證明確,才能效若桴鼓。

例六:支氣管哮喘

易某,男,21歲,工人。

1987年10月19日初診;來診時訴咳嗽氣喘已逾兩月,每于夜晚1~2時因憋氣而醒,醒后咳喘發作,發作時張口抬肩、喉中痰鳴。白日活動多時亦偶有發作。外院診為“支氣管哮喘”,治療不效。問其飲食尚佳,但大便偏塘,小便尚調,睡眠受咳喘影響而較差。檢見其舌質紅,有齒痕,苔黃,脈沉細弦稍數。

中醫辨證按五步分析:患者病以憋悶咳喘為主,雖肺主氣,司呼吸,然肺主呼氣,腎主納氣,且其病作每于夜半之時,夜半屬腎,故把一步將其定位于肺、腎。患者為青年男性,從體質特點上講多偏陰虛,事實上其舌紅、脈細弦稍數,亦證其恰屬陰虛,且其病作每于夜半陰盛之時,亦證其為邪伏陰分,陰氣不足,至夜半得天地陰氣之助方能奮起抗邪之象;舌苔黃、咳喘憋氣、喉中痰鳴又證其蘊有痰熱之邪,故第二步定性為陰虛挾痰挾熱。分析病史,起病即見每晚哮喘發作,未見明顯誘囚,故第三步定其為肺腎同病、肺腎陰虛挾痰挾熱,第四步治病求本,當以滋補肺腎清熱化痰為法。第五步從治未病的角度出發,肺陰虧虛,當防心氣來乘、肝氣來侮;腎陰不及,當防脾氣來乘、心氣來侮而佐以清心、平肝、瀉牌的治療,然考慮滋腎水即可涵肝木、制心火,化痰濕即所謂瀉脾氣,故仍擬滋補肺腎清熱化痰為治,處麥味地黃、定喘湯合方:

大麥冬各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地30克 山萸肉10克 山藥15克 丹皮10克 茯苓30克 澤瀉10克 白果10克 炙麻黃6克 法夏15克 冬花10克 蘇子10克 桑白皮10克 杏仁10克 黃芩10克 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

87年10月22日再診:服前方四劑,咳喘不作,大便轉調,小便對,納、眠均調,仍舌紅苦黃、脈弦細稍數。雖邪退病減,但未全除,囑繼服前方。

87年10月26日三診:前方又進四劑,除10月22日夜間又有輕度喘咳外,哮喘均未冉作。納、眠、便均調,舌紅齒痕,苔薄黃,脈沉細稍數。雖痰邪已去,但余熱未清,遂去化痰之劑,酌加養陰清肺上品,改予麥味地黃楊、竹葉石膏湯、麻杏石甘湯合方;

天麥冬各10克 五味子10克 生地30克 蒼白術各10克 山萸肉10克 木瓜10克 丹皮10克 茯苓30克 澤瀉10克 淡竹葉10克 法夏15克 生石膏30克 南沙參15克 甘草6克 大棗10克 麻黃(炙) 6克 杏仁10克 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

87年10月29日四診:上方又進四劑,咳喘未再發作,全身情況好,納、眠、便均調,脈沉細,舌仍偏紅,苔薄白。囑前方繼服,隔日一劑。兩周后又來診,情況穩定,未見反復。后以上方合河車大造丸配成丸藥,以調理善后,追訪至今未再發。

[按]哮喘之病,初病多實,久病多虛。實多是寒痰或熱痰壅肺,虛無非是肺氣虛衛外不固、脾氣虛痰濁內生、腎氣虛攝納失權,且其病以屬寒者居多,以陽氣虛為本。此例患者,雖病程不長但病作有時,雖大便偏溏但舌紅苔黃脈弦細偏數,方藥中老師抓住其病作有時正氣已虛的關鍵,根據病人的舌、脈之象及體質特點,一反常法而從陰虛入手,以滋補肺腎之陰為主而收全功,從而提示我們:臨證之時當通常法但不拘常法,守病機而巧用變法,才能事半而功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基本知識
中醫辨證常識
精彩的“陰陽學說”與“五行空間”(中)
看病一定要追病機,不懂這些,那都是瞎看!
中醫內科學歌訣(2)
中醫知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钦州市| 乌拉特前旗| 公主岭市| 额济纳旗| 镇宁| 天镇县| 建宁县| 宜州市| 工布江达县| 城固县| 城市| 门源| 洪泽县| 茌平县| 叙永县| 临洮县| 玉树县| 巨鹿县| 平乡县| 灵武市| 固原市| 宁夏| 佛学| 双江| 时尚| 德江县| 通海县| 德钦县| 开远市| 西华县| 普宁市| 临桂县| 上思县| 丹阳市| 牙克石市| 上林县| 芜湖市| 蛟河市| 新竹县| 花莲县| 获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