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小青龍湯(麻黃湯以芍代杏+半夏 干姜辛味)
寂寞在繁衍
>《醫學》
2015.09.18
關注
【方劑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汗以驅外邪。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逐寒飲以平咳喘,故此為外邪里飲而致咳喘的治劑。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心下有水氣,雖發汗而表不解;有外邪故發熱;激動里飲故干嘔而咳、或喘;小便不利則少腹滿;水停不化故或渴;水谷不別故或利;水氣沖逆故或噎,此宜小青龍湯主之。
按:表證而里有水飲者,無論傷寒或中風均須兼逐其水而表始得解。前于桂枝劑已屢有說明,故不再贅。胃中有飲本無渴證,今謂或渴者。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與五苓散證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讀在小便不利、少腹滿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發熱而咳句,此以上為主證。或咳以下為客證。只若主證在,不問客證有無均宜本方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氣沖飲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發熱,胃有飲故不渴,宜以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后則飲去胃中干,故遂渴,此為服藥有效之驗,故謂寒去欲解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倚息,即憑依于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飲,復被風寒,因而咳逆呼吸困難。以至倚息不得臥者。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上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解:見大青龍湯條。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為小青龍湯證。而醫反下之,故心下痞,仍宜以本方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再以瀉心湯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為寒飲之候,本條當指咳吐涎沫,為外邪內飲的小青龍湯證。若嘔吐涎沫,則宜半夏干姜散;若頭痛者,則宜吳茱萸湯,此均為胃有寒飲而無外邪者。互參自明。
【辨證要點】外邪里飲而致咳喘者。
【驗案】何某,女性,30歲,病歷號74177,1965年10月22日初診。自1954年患支氣管
哮喘
合并支氣管擴張,常咳逆倚息不得臥,近鼻塞流清涕,咳吐黃白痰,怕冷,口干不思飲,苔白浮黃,脈細略數。證屬外邪內飲之咳喘,治以溫化寒飲兼以解表,與小青龍湯:
麻黃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2克,干姜6克,細辛6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已能平臥而睡,咳喘顯減而痰仍多。以原方服9劑,喘己。流清涕己。改服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湯加減,服一月而安。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細辛+附子)
【方劑組成】麻黃6克,炙甘草6克,炮附子3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此于甘草麻黃湯加附子,故治甘草麻黃湯證而陷于陰證者。麻黃只取原量之半,亦以少陰病宜微發汗之因。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
注解:少陰病、初得二三日的時期內,以不傳里并發太陰病的里證為常,故宜麻黃附子甘草微發汗以解表。
按:體弱或老年人若患傷寒或感冒,往往發作少陰病,以其在表的時間甚暫,二三日后即常傳里而并發嘔吐、下利的太陰病,此所謂得之二三日無里證。而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可見此二三日時純屬表證甚明。二三日后傳里,而始有里證,但不是說少陰病根本屬里。
【辨證要點】表虛寒證見惡寒、無汗、脈微細。
【驗案】許某,男性,47歲,病歷號3752,1978年5月4日初診。右頭痛兩天,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咽紅多濾泡增生。此屬虛寒表證,治以溫陽解表,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
麻黃10克,制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
結果:上藥服一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兩日,精神如常。
射干麻黃湯(麻黃+半夏生姜大棗細辛+五味子 紫菀 款冬花 射干)
【方劑組成】射干9克,麻黃12克,生姜12克,細辛9克,紫菀9克,冬花9克,五味子13克,大棗3枚,半夏15克
【用法】煎服法同上方。
【方解】射干、紫菀、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氣,而射干尤長于清痰泄火,以利咽喉。麻黃、生姜發表散邪。半夏、細辛、大棗降逆逐飲,故亦是外邪內飲而致咳逆的治劑,與小青龍湯所主大致同,而側重于上氣痰鳴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6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注解:水雞,即青蛙。咳而上氣,若咽喉痰鳴如水雞聲者,宜射干麻黃湯主之。
按:氣管炎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本方有良效。若口干或煩躁者宜更加石膏。
【辨證要點】小青龍湯證喉中痰鳴明顯者。
【驗案】康某,男性,49歲,1965年12月l日初診。1965年脊柱骨折后患喘息性支氣管炎合并
肺氣腫
。近一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鳴,不能平臥,咯吐白粘痰,量多,頭痛,背痛,口干不思飲,苔白膩,脈浮弦。證屬外寒內飲而屬射干麻黃湯證:
麻黃12克,射干10克,生姜12克,大棗4枚,紫莞10克,冬花10克,細辛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5克。
結果:上藥服三劑咳喘減,稍能平臥。因口渴明顯,汗出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七劑咳喘明顯減輕,可以平臥。
五苓散(豬苓術澤+桂枝)
【方劑組成】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
【用法】以上五味為細末,白飲和服3克,多飲暖水。汗出愈。以上量作煎劑也可,但水逆證仍以散服佳。
【方解】集豬苓、澤瀉、白術、茯苓諸利尿藥,合以解外降沖氣的桂枝,故治脈浮有熱、氣沖水逆、渴而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陽病,依法當發汗,但發汗以取微似有汗者佳。若發汗不得法而使大汗出,津液大量亡失,胃中水分被奪而干燥,故其人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則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即愈。
若發汗后而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此為里有停飲誤施發汗,而表仍不得解的為證,則宜五苓散主之。
按:里有水飲,雖發汗則表不解,前于桂枝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條已詳言之,可互參。小便不利,廢水不得排出,新水不能吸收,組織缺乏水的營養,故渴欲飲水,雖飲亦只留于胃腸,因致隨飲隨渴的消渴證。此時以本劑利其小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則消渴自已,而表亦自解。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發汗后而脈浮數,為病仍在外。表熱未解故煩;水停不化故渴,宜五苓散主之。
按:此亦應有小便不利證,未明言亦省文也。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注解:見茯苓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注解:中風發熱,即指發熱汗出的中風證。六七日不解而煩,謂病已六七日,雖服桂枝湯而仍發熱不解而煩。有表里證,謂既有發熱而煩的表證,同時并有以下所述水逆的里證,水停不化,故渴欲飲水。水伴沖氣以上逆,故水入則吐,此名為水逆,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注解:見文蛤湯方。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注解:太陽病,每以誤下,使邪熱內陷而心下痞、此與瀉心湯而治。但亦有誤下后,水伴沖氣逆迫于心下,而心下痞者,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即水停不行之證,此與瀉心湯證顯異,故與瀉心湯則痞不解,宜以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注解:太陽病,脈浮緩弱為中風脈。發熱、汗出、復惡寒,為中風證未傳少陽,故不嘔。其所以心下痞者,當由于醫者誤下所致,言外宜先以桂枝湯以解外,外解已,再與瀉心湯以攻痞,此為第一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并其人己不復惡寒而渴者,此表證已罷而轉屬陽明病了。若小便數者,大便必硬,故心下痞,但此屬津液竭于里的脾約證,即不大便十日亦無所苦,如其人渴欲飲水,則可以少少與之法救之,此為第二段。
若上證未經誤下,并亦未轉陽明,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心下痞正是水逆心下的五苓散證,則宜五苓散治之,此為第三段。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注解:霍亂初作,亦常見頭痛、發熱、身疼痛的表證。若其人渴欲飲水,為有熱,宜以五苓散兩解表里。若其人口中和而不用水,為里多寒,宜先救里而后表,宜理中丸主之。
按:霍亂上吐下利,耗人精氣至烈,雖有表證,亦不可發汗,只有五苓散兩解表里的一法。《傷寒論》謂“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故不用五苓散者,是因里多寒,須理中湯先救其里。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抹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注解:臍下悸為水動自下;吐涎沫為水泛于上,故臍下悸吐涎沫而癲癇眩冒者,皆水飲為患,故以五苓散主之。
按:注家多把癲眩改為巔眩或顛眩,以為頭眩之意,但屢依本條所述用本方治愈癲癇證,足證癲眩二字無誤。曾治一小兒患癲癇吐涎沫,每臍下一跳動則犯病,服五苓散(湯劑)六劑而愈。
【辨證要點】表虛證兼見心下停飲、小便不利者。
【驗案】李某,男性,47歲,住院病歷號17020,會診日期1975年7月27日。患者自感上腹有腫物已兩月多,因無不適,未曾檢查治療,近一月來因感到左上腹疼痛而來門診治療。經內外科檢查,懷疑是腫瘤而收住院治療。體查:上腹左右均可觸及拳頭大實性腫物,表面不光滑,輕度壓痛,部位深在與體位無關。尿常規:蛋白(土),紅血球15—20,白血球3—5。血沉61毫米/小時。尿酚紅排泄試驗:一杯3%、二杯5%、三杯5%、四杯7%。靜脈腎盂造影:左腎擴大,右腎未顯影。臨床診斷:雙腎腫瘤?腎結核?因尚等待手術要求服中藥一試。依證所見:左腹脹痛,頭暈心悸、汗出惡風,口渴思飲。飲后渴仍不止,而心下水響,尿頻澀痛,苔白,脈浮數,心率100次/分。此屬表虛心下停飲之證,與五苓散加減兩解表里;
豬苓10克,澤瀉15克,蒼術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滑石30克,阿膠10克(烊化),生大黃3克,生薏苡仁30克
結果:上藥服二劑后,小便增多,尿中排出綠豆大結石。三劑服完后,連續四五天排出細砂樣結石,腹部腫物消逝于無形,其他癥狀也全消失。追訪五年未見復發。
苓桂術甘湯(苓術+桂甘)
【方劑組成】茯苓12克,桂枝9克,白術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溫服。
【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湯中加利尿逐水的苓術,故治桂枝甘草湯證而里有水飲、見小便不利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法宜發汗,若吐若下,均屬誤治。表不解故氣上沖胸。若里有水飲,更必伴沖氣以上犯,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其候也。脈沉緊為寒飲在里之應,雖表解,亦不可發汗,若誤發之,則勢必動及經脈,將使身為振振搖的劇變,無論發汗與否,均宜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平時即有水飲的人,若患外感而誤施吐下,表不解而氣上沖者,最易使水伴氣沖上犯,氣上沖胸,心下逆滿、起則頭眩即水伴氣沖的為候,亦即本方的主證。此時與本方降沖氣以逐水飲,則上證治而表自解。若再誤發其汗,不但表不解,而且激動里飲,更必使其人身為振振搖,當然此時還宜以本方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注解:此即上條重出,前之脈沉緊,是指發汗前,此之脈甚微,乃指發汗后。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雖亦皆氣沖飲逆的為證,但較發汗前已更重一等。經脈動惕即前之身為振振搖的互詞。久而成痿,謂此證若不速治,久將成為肢體不用的痿證。
按:此條雖未提治法方藥,但據所述肯定是苓桂術甘湯方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注解:《金匱要略》謂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心下有痰飲,即胃中有停飲。胸脅支滿、目眩亦水氣沖逆的為候,故以苓桂術甘湯主之。
按:本方治頭暈目眩確有良效,若無氣沖之候者則不驗。若心下逆滿、氣上沖胸、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胸脅支滿等均屬其候,臨證時宜注意。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注解:《金匱要略》謂:“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悸,微者短氣。”短氣為胃有微飲的征侯。利其小便則飲即去,宜適證選用苓桂術甘湯或腎氣丸。
按:就去微飲而治短氣這一點,二方均有用之的機會,但不是說任取一方即能治之。臨證時仍宜細辨自在言外。
【辨證要點】頭暈目眩、或短氣小便不利見氣上沖者。
【驗案】劉某,女性,19歲,1977年l0月3日初診。兩月來耳鳴
耳聾
,鳴甚則頭眩,苔白,脈沉細。此屬水飲上犯之證,予苓桂術甘湯:
桂枝10克,茯苓18克,蒼術10克,炙甘草6克
結果:上藥連服八劑,
耳聾
好轉,頭已不暈,耳鳴亦大減。原方增桂枝為12克,茯苓24克,又服六劑痊愈。
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小承氣湯/大黃+厚枳)
【方劑組成】麻子仁30克,芍藥24克,枳實24克,大黃18克,厚樸24克,杏仁18克
【用法】以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飲服10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方解】此于小承氣加潤下的麻仁、杏仁、芍藥等物,和蜜為丸,安中緩下,使正不傷。習慣性或老人便秘、及虛人里有積滯者宜之。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注解:趺陽為足陽明胃經之脈,古人用以候胃。脈浮主熱,胃有熱則氣盛,故謂浮則胃氣強。澀主津液虛,小便數則耗傷津液,故謂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亦必使陽絕于里,大便則硬,古人謂脾為胃運輸津液,今胃中干已無津液可運,則脾的功能受到制約,故謂其脾為約,宜麻子仁丸主之。
【辨證要點】經常便秘而無所苦者。
【驗案】李某,男性,59歲,病歷號61448,初診日期1965年2月18日。感冒兩周經服藥治愈,唯胸脅悶滿,納差,大便干燥,三四日一行,苔白,脈弦細。肝下緣肋下1cm,輕微壓痛。此屬脾弱兼陽明內結,與麻仁丸,早晚各一丸。
結果;服一日大便即通,繼服無所苦。
桃核承氣湯(大黃 芒硝 甘草+桃仁+桂枝)(調胃承氣湯+桃仁+桂枝)
【方劑組成】桃仁9克,大黃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湯成去滓,內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溫服。
【方解】此于調胃承氣湯加驅瘀血的桃仁、和治氣沖的桂枝,故治調胃承氣湯方證氣上沖,而有瘀血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傷寒論》第106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注解:熱結膀胱,即指熱和血結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脹滿之意。“結”即結實之意,少腹急結,謂小腹有自他覺的硬滿證候。太陽病不解,常傳里為胃家實的里實證,然亦有熱結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證,瘀惡之氣上犯頭腦,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則亦常自解,故謂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雖下而不盡,勢須以本方攻之。不過太陽證不罷者,還不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按:據本條其人如狂的說明,則精神病、神經系統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據證合用柴胡劑效果更好。
【辨證要點】調胃承氣湯證,見腹痛有定處、氣上沖者。
【驗案】段某,女性,14歲,病歷號173651,1965年10月4日初診。于64年3月月經初潮,但后來未再來潮。今年4月23日發四肢抽搐、昏厥,近來發作頻繁。每發作前厭食,右上腹痛、胸悶,當有氣自腹向上沖時即發抽搐及昏厥,時伴呼吸急迫、大聲喧喊,口苦便干,苔白膩,脈弦細。證屬瘀血阻滯、郁久化熱,治以祛瘀清熱,與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
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實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半夏12克,大黃6克,桃仁10克,桂枝1Q克,炙甘草6克,黃芩10克,芒硝10克(分沖)
結果:上藥服三劑,右上腹痛、胸悶未作,抽搐也來發,據證改服小柴胡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調理三月諸證已,月經來潮。
桂枝茯苓丸/(茯苓+桂枝+芍藥 丹皮 桃仁)
【方劑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藥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煉蜜和丸,重一錢,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茯苓鎮氣沖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藥祛瘀血而治腹滿痛,故此治瘀血證、氣沖心悸而腹滿痛者。
【仲景對本方證的論述】
《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第2條: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后斷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癥病,即由瘀血結成的病塊。(血不),即蓄積的惡血。久有癥病的婦人,經斷還不到三月而下血不止,且自覺胎動在臍上,當是癥痼為患。因為妊娠胎動于臍,即動亦不全在臍上,故肯定其為癥痼害。至于是否懷胎,則可驗之于三月前的經水利否,如果經斷前三月經來均很正常,即可斷定為胎;若前三月即不斷下血,后雖斷三月亦必非胎而為(血不)。無論懷胎與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于其癥不去的緣故,故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僅能治婦人癥病下血,無論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證,不宜桃核承氣湯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又此和下方本不應分類列于此,為便于祛瘀方藥的對照研究,故并附之。
【辨證要點】久有瘀血、腹痛脅痛,或有腫塊、或下血者。
【驗案】陳某,女性,50歲,病歷號192067,1966年3月2日初診。一年來頭暈心悸,氣上沖胸悶或胸痛,時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藥,常身疲倦怠,心電圖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苔黃,脈弦遲。證屬久有痰瘀阻滯,治以化痰祛瘀,與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湯加減:
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黃芩10克,生姜10克,枳實10克,大棗4枚,大黃6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
結果:3月20日來診,上藥服三劑后諸癥均減,睡眠好轉,胸痛也好轉,上方加赤芍10克,繼服,今自感無不適,以前不敢走路,現走路如常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傷寒論傳真》學習提綱----太陽篇第51條----70條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大道至簡古中醫,人人都能讀懂的“傷寒論”,白話注解,連載54
詩詞版傷寒經方全集
最常用的50個經方方證
經方傳真(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尔盖县
|
临桂县
|
唐海县
|
绿春县
|
霍邱县
|
乌兰察布市
|
阜城县
|
中牟县
|
盈江县
|
馆陶县
|
沁水县
|
塔河县
|
安阳市
|
中江县
|
台南市
|
革吉县
|
贡觉县
|
富平县
|
苍溪县
|
玉溪市
|
和顺县
|
秦安县
|
历史
|
西青区
|
和平区
|
旅游
|
葵青区
|
博湖县
|
梁河县
|
竹山县
|
松溪县
|
当涂县
|
平遥县
|
柞水县
|
呈贡县
|
东兴市
|
菏泽市
|
新干县
|
静乐县
|
惠来县
|
婺源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