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三單元 藏氣法時

 

一、名詞術語

1、藏象:藏,指藏于體內的臟腑;象,指臟腑機能反映于外的征象及臟腑的實質形象。

2、相使:互相使用的意思。指臟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為用的關系。

3、神明:指心主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4、治節:治理調節。比喻肺佐心以調氣血、行營衛、治理諸臟的功能。

5、中正之官:膽正直剛毅,不偏不倚,故為中正之官。

6、膻中:其義有二,一指胸中氣海,一指心包絡。這里指心包絡。

7、化物:指小腸將飲食物分清別濁,消化吸收的功能。

8、作強:指精力充沛,強于所用,偏指體力強健。

9、伎巧:指人的智力發達,精巧多能。

10、決瀆:疏通水道的意思。決,通也;瀆,水道也。

11、州都:指水液匯聚的地方。膀胱為津液所聚之處,故稱州都之官。

12、氣化:此指腎氣(陽)對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清降濁功能,包括津液的升騰、輸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3、使道:指十二藏相互聯系的通道。

14、主蟄:此以冬眠伏藏之蟲,比喻腎主藏精的功能。

15、封藏之本:指腎主藏精,宜閉藏而不妄泄的功能。

16、罷極之本:肝主筋,筋主運動,筋脈運動強健有力,賴于肝血和肝氣的濡養,所以稱肝為罷極之本。

17、方士:指通曉方術之人,此指醫生。

18、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

19、至陰:從陽位到達陰位。脾居中焦,位于上焦陽位與下焦陰位之間,故曰至陰。

20、女子胞:即子宮、又名胞宮。位于少腹之中,主月事孕育胎兒,為奇恒之腑之一。

21、奇恒之府:奇者,異也;恒者,常也。言異于通常所說的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因為功能上似臟,在形態上似腑,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22、傳化之府:傳導變化飲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等臟。

23、魄門:指肛門。魄與粕古通用。

24、肺朝百脈:經氣由肺通向全身經脈,而百脈又都流注于肺,故曰“肺朝百脈”。朝,會合之意。百脈,指全身經脈皆會合于肺。

25、毛脈合精:肺主氣,心主血脈,毛脈合精,即氣血相合。

26、府精神明:言經脈中精氣的運行正常不亂。

27、遊溢精氣:指精氣滿溢。遊溢,浮游淫溢之意。精氣,即飲之精氣。

28、四支不用:即四肢不能隨意運動。

29、脾不主時:此言脾不單獨主一時令。脾土居中央,以灌四旁,各臟無論何時,均需要脾轉輸的精氣,四季末各有十八日為脾所主,故脾不獨主一時而旺四季。

30、腸澼:指下利膿血的泄瀉。

 

二、單選題

1、《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A、謀慮出焉       B、伎巧出焉       C、神明出焉     D、喜樂出焉     E、治節出焉

                                                                         (C)

2、《素問·靈蘭秘典論》中“氣化則能出矣”的“氣化”主要由何臟腑施行(  )                                               

A、三焦           B、脾             C、肝            D、腎           E、命門

(D)

3、《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膻中指的是(   )                           

A、虛里           B、心包絡        C、穴位           D、氣海        E、心

                                                                         (B)

4、《素問·靈蘭秘典論》言膻中的主要功能有(   )                

A、產生七情       B、聚藏精氣      C、代君行令       D、輔助血行   E、以上都是

                                                                          (C)

5、《素問·靈蘭秘典論》指出“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化物”應該解釋為(   )

A、對水谷消化吸收        B、分清泌濁      C、化生水谷精氣

D、化生營氣              E、以上均不是

(B)

6、據《素問·六節藏象論》的論述,十一臟的功能取決于(   )            

A、肝             B、心             C、膽            D、脾        E、腎

                                                                           (C)

7、《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人體以五臟為本,其中腎為(   )            

A、陰精之本       B、封藏之本      C、陽氣之本      D、先天之本   E、罷極之本

(B)

8《素問·六節藏象論》提出心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意義是(    )         

A、生命的根本        B、主思維活動          C、主推動血在脈中運行

D、主面之華色        E、以上均不是

(A)

9、《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華”中,腎其華在(    )        

A、毛              B、骨             C、筋           D、血         E、發

                                                                         (E)

10、《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華”中,心其華在(   )        

A、面              B、骨             C、筋           D、血         E、發

                                                                         (A)

11、《素問·六節藏象論》所論的五臟的“其充”中,肺其充在(   )            

A、毛              B、皮             C、筋           D、血         E、發

(B)

12、《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具有生血功能的臟腑是(   )                

A、肝              B、心             C、脾           D、肺          E、腎

(A)

13、《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肺通于(   )                              

A、秋氣            B、夏氣           C、冬氣         D、春氣        E、土氣

                                                                         (A)

14、《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述的倉廩之官是指(   )                     

A、肝              B、心             C、脾胃           D、肺           E、腎

(C)

15、據《素問·五藏別論》五藏的功能是(     )                           

A、藏精氣而不瀉也       B、瀉而不藏         C、傳化物而不藏

D、實而不能滿           E、以上均不是

                                                                         (A)

16、據《素問·五藏別論》六腑的功能是(    )                          

A、藏精氣而不瀉也       B、瀉而不藏         C、傳化物而不藏

 D、滿而不能實          E、以上均不是

(C)

17、據《素問·五藏別論》,傳化之府中不包含(    )                       

A、三焦           B、膽          C、腸             D、胃          E、膀胱

                                                                         (B)

18、據《素問·五藏別論》,為“五藏使”的是(   )                        

A、脈             B、腦          C、髓             D、魄門        E、女子胞

(D)

19、據《素問·五藏別論》,水谷入口,則(    )                        

A、腸實而胃虛             B、胃實而腸虛            C、腸胃俱實 

D、腸胃俱虛               E、以上均不是

(B)

20、據《素問·五藏別論》,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   )          

A、面             B、發            C、氣口          D、目          E、七竅

(C)

21、據《素問·太陰陽明論》,傷陽的邪氣為(   )                         

A、飲食不節       B、起居不時      C、賊風虛邪      D、情志不節    E、跌仆損傷

(C)

22、據《素問·太陰陽明論》,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則病(   )           

A、泄瀉           B、四肢不用      C、水腫         D、饑不受食     E、腹痛

(B)

23、《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脾與季節的關系是(   )                      

A、脾主長夏                B、脾主四時          C、脾不主時      

D、脾主四時末十八日        E、以上均不是

(D)

24、《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脾“為胃行其津液”,其中“津液”是(   )                               

A、水液           B、尿液           C、水濕        D、水谷精微      E、汗液

(D)

25、《素問·太陰陽明論》認為“傷于風者”(   )                          

A、下先受之       B、上先受之       C、臟先受之    D、腑先受之       E、表先受之

(B)

26、《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脾者,土也,治(  )”               

A、東方           B、西方           C、北方        D、中央          E、南方

(D)

27、《素問·五藏生成》曰:“肝受血而能(   )”                          

A、視              B、步             C、握         D、攝            E、行

(A)

28、《素問·五藏生成》曰:“指受血而能(   )”                        

A、視              B、步             C、握         D、攝            E、行

(D)

29、《靈樞·脈度》指出肺和則(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口能知五谷   D、通調水道      E、氣血相合

(B)

 

30、《靈樞·脈度》指出心和則(   )                                    

A、呼吸微徐    B、鼻能知香臭    C、舌能知五味     D、通調水道    E、氣血相合

(C)

31、據《靈樞·脈度》,五臟不和則(   )                              

A、七竅不通    B、留為癰         C、耳不聞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A)

32、據《靈樞·脈度》,六腑不和則(   )                               

A、七竅不通   B、留為癰          C、耳不聞五音    D、舌不知五味    E、目不辨五色

(B)

33、據《靈樞·邪客》所述,“五藏六府之大主”的藏是(   )              

A、心         B、肝              C、脾            D、肺            E、腎

(A)

 

三、多選題

1、《素問·靈蘭秘典論》中“倉廩之官”是指(    )

① 大腸        ② 小腸            ③ 胃            ④ 脾             ⑤ 三焦

 (③④)

2、《素問·六節藏象論》指出的心的生理功能是(   )

① 生之本      ② 通于夏氣        ③ 其充在血脈    ④ 通于冬氣       ⑤ 其充在筋

 (①②③)

3、《素問·六節藏象論》認為肺為(   )                  

 ① 生之本     ② 氣之本          ③ 神之變        ④ 魄之處         ⑤ 魂之居

                                                                  (②④)

4、《素問·六節藏象論》主要論述了 (   )                  

① 人體以五臟為本        ② 五臟與五華的關系        ③ 五臟與精神活動的關系   

④ 五臟與五體的關系      ⑤ 五臟與四時的關系

(①②③④⑤)

5、據《素問·五藏別論》,奇恒之府的特征是(    )                              

① 與五臟相表里    ② 貯藏精氣     ③ 傳化水谷    ④ 形態中空    ⑤ 形態中滿

(②④)

6、據《素問·五藏別論》,奇恒之府包括(    )                              

① 女子胞           ② 脈             ③ 骨            ④ 腦髓            ⑤ 膽

(①②③④⑤)

7、據《素問·五藏別論》,五臟總的功能和特點是(    )                              

① 藏精氣而不瀉  ② 傳化物而不藏  ③ 瀉而不藏  ④ 滿而不能實  ⑤ 實而不能滿                                                                         (①④)

8、據《素問·五藏別論》,傳化之府包括(    )                              

① 胃             ② 大腸、小腸          ③ 膀胱           ④ 三焦          ⑤ 膽

(①②③④)

9、《素問·五藏別論》所說:“魄門亦為五藏使”說明肛門的啟閉要依賴于(   )

① 心神的主宰  ② 肝氣的條達 ③ 脾氣的升提  ④ 肺氣的宣降  ⑤ 腎氣的固攝     

(①②③④⑤)

10、《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食氣入胃后的輸布過程中正確的有(   )

① 輸精于皮毛     ② 散精于肝      ③ 行氣于府      ④ 濁氣歸心      ⑤ 留于四臟

(①②③④⑤)

11、《素問·經脈別論》指出,飲入于胃后的輸布過程中正確的有(   )

① 脾氣散精,上歸于肺          ② 毛脈合精        ③ 水精四布,五經并行   

④ 通調水道,下輸膀胱          ⑤ 游溢精氣,上輸于脾

(①③④⑤)

12、據《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陽道實,陰道虛”,其中傷陰的邪氣為(  )

① 賊風虛邪       ② 食飲不節      ③ 起居不時      ④ 情志不節      ⑤ 勞逸失常

 (②③)

13、據《素問·太陰陽明論》,邪氣入六腑的表現為(  )

① 身熱           ② 譫語          ③ 不時臥        ④ 喘呼          ⑤ 便秘

 (①③④)

14、據《素問·太陰陽明論》,邪氣入五臟的表現為(  )

① 身熱           ② 譫語          ③   滿閉塞      ④ 飧泄         ⑤ 久為腸澼

(③④⑤)

15、據《素問·太陰陽明論》,關于脾胃的觀點有(   )

① 脾胃為倉廩之官    ② 脾者屬土    ③ 脾不獨主時    ④ 脾主四肢   ⑤ 脾治中央 

(②③④⑤)

16、據《素問·太陰陽明論》,脾與胃的生理組織結構關系是(    )

① 太陰陽明為表里,脾胃脈也          ② 脾胃與四時陰陽“更虛更實,更逆更從” 

③ 脾與胃以膜相聯       ④ 足太陰脾脈“貫胃屬脾絡嗌”        ⑤ 脾為胃行其津液

                                            (①③④⑤)

 

四、簡答題

1、如何理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主宰全身,其重要性好比君主,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由此而出。心主血脈,血能營養全身,血又為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心藏神,神能支配調節全身臟腑組織,由于心為全身之主宰,故以“君主之官”喻之。

 

2、如何理解“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肺為氣之本,與人體之氣的生成、運行密切相關。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外合皮毛,通調水道,使精微之氣布散全身。此外,“肺朝百脈”,有助心行血的作用,以上均為肺主治節的體現。肺主治節是對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肺主治節的作用,是在心神的支配下進行的。由于肺輔佐心,治理調節人體陰陽的平衡,且肺位最高,為諸臟之華蓋,故以“相傅之官”喻之。

 

3、如何理解“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肝氣太過,失于疏泄,易使人急躁發怒。肝內寄相火,肝陽易于偏亢。所以將肝比喻為剛強急躁的將軍。謀慮屬精神思維活動的一部分。《靈樞·本神》有“肝藏血,血舍魂”的論述。說明肝也協同心參與神的活動。此外,肝主謀慮與肝氣的升發作用與肝藏血的功能有關。當人們深謀遠慮,籌劃謀略,進行緊張思維活動時,需要肝氣的升發和肝血的供給,故謀慮出焉。

 

4、如何理解“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膽主決斷,貯藏精汁。膽所藏精汁是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決斷屬精神活動的內容,故膽主決斷與其內藏精汁功能密不可分。此外,肝膽相表里,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互配合,才能進行正常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由于膽主決斷,不偏不倚,如同執法如山的法官,故以“中正之官”喻之。

 

5、如何理解“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膻中,此指心包絡。臣使,是指表達君主意志和命令的官職。膻中有保護心臟,代心行令的功能。外邪侵犯心臟,心包絡代心受邪。所以具有保護心臟的作用。其作用以“臣使”之職,故稱為“臣使之官”。心志為喜,膻中為臣使之官,代心行令,所以能傳達心之喜樂情志,故稱“喜樂出焉”。

 

6、如何理解“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倉廩之官,即管理糧食倉庫的官吏。五味,指水谷化生的精氣。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納腐熟水谷,脾主升,喜燥惡濕,胃主降,喜潤惡燥,二者一臟一腑,升降出入,燥濕相濟,共同完成對飲食五味的消化功能,故稱之為“倉廩之官”。

 

7、如何理解“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大腸接受小腸傳送下來的食物殘渣,再吸收其中部分水液,形成糞便,然后由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有傳送殘渣,并使食物殘渣變成大便的功能,故稱“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8、如何理解“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上口與胃下口會于幽門,故能盛受胃中腐熟之水谷,并進行分清泌濁,清者滲入膀胱,濁者注入大腸,故有主化物的功能。因為無論胃腐熟的水谷,還是脾運化轉輸的水谷精微,均賴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故以“受盛之官”喻之。

 

9、如何理解“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作強,指體力強健。伎巧,指智力發達,精巧多能。腎藏精,腎精足能充養骨骼,補益腦髓。骨強則能耐受重勞,動作有力;髓足則精神健旺,精巧靈敏。故曰“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10、如何理解“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膀胱位居下焦,全身津液經過升清降濁的氣化過程都要下注貯藏于膀胱之中,故曰:“津液藏焉”,以“州都之官”喻之。膀胱所藏之津液,其貯藏和排泄均與肺腎有密切關系。肺為水之上源,津液在肺的宣發肅降作用下,通過三焦的渠道,下輸于膀胱,然后在腎陽的作用下,由膀胱本身的氣化作用而成尿液排出體外,故曰:“氣化則能出矣”。

 

11、如何理解“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決瀆,通利水道之意。水道,指水液運行的道路。三焦具有通行元氣,總司人體氣化及通調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飲入于胃,由中焦脾胃受納運化,上歸于肺,再由肺的宣發肅降作用,使水氣下行,至下焦再由腎陽的蒸化升清降濁,清者上升,濁者流入膀胱排出體外,整個水液的代謝過程,都離不開三焦的氣化作用。由于水液代謝要歷經三焦,離不開三焦氣化,故三焦與水道通暢與否有密切關系,以“決瀆之官”喻之。

 

12、結合《素問·靈蘭秘典論》,闡述“心為諸藏之主宰”的觀點?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本文以心君與諸官主次關系,強調了心為諸臟之主宰的觀點。因為心主神明,能調節機體各個臟腑的功能活動,亦能調節機體與外部環境的平衡協調,使人健康長壽。若心的功能失常,人體臟腑之間的“相使”關系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神志和氣血失常,以致全身功能失調而發病,影響人體健康。

 

13、何謂藏象學說?其內容包括哪些內容?

所謂藏象學說,是研究臟腑經脈形體官竅的形態結構、生理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理論,它是《內經》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也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基本內容之一。《內經》藏象學說中的形態結構,是指解剖的知識,而生理活動規律是該學說的重點內容,它是以五臟為中心,聯系諸腑、經脈、形體、官竅等五個生理活動系統。這五個系統不僅都受天地四時的影響,同時互相之間也緊密聯系,從而體現了人體局部與整體的生理活動規律。

藏象學說主要的內容有:五臟、六腑、奇恒之腑、經脈、形體、官竅、精、氣、神等。

 

14、據《素問·六節藏象論》,分述五臟的主要功能及與形體組織、精神活動、四時陰陽的關系如何?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少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太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此為陰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為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為陰中之至陰,通于土氣。

 

15、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心者,生之本,神之處也。”?

心是生命活動的根本,主要是由心主血脈、藏神的功能所決定的。血液在心的統領下,沿脈道運行周身,以營養五臟六腑肢體百骸。“心藏脈,脈舍神”(《靈樞·本神》),心又是人的精神思維活動,是聰明智慧的源泉,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正如《靈樞·本藏》云:“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16 、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

肺主氣而司呼吸,肺既主呼吸之氣吸清吐濁,又主一身之氣,故肺為氣之根本。《素問·五藏生成》:“諸氣者,皆屬于肺。” 《靈樞·本神》:“肺藏氣,氣舍魄。” “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肺為藏魄之處,魄,主要指形體固有的感覺和運動及其它本能的行為而言。所以說“附形謂之魄”。形,由精而成,精由氣而化,形由氣而生,故魄以氣為基礎,肺為氣之本,所以也是藏魄之處。

 

17、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腎為人身攝納、收藏功能的根本,是藏精之處。精為人身之根本。《素問·金匱真言論》:“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藏于腎;后天之精,為飲食水谷所化生,亦藏之于腎,由于腎是全身精氣歸藏之所,故為“精之處”。腎中精氣,只宜固藏,不宜耗泄,又為生長發育,繁衍后代之資源,故喻為封蟄,稱之為“封藏之本”。

 

18、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肝者,罷極之本,魄之居也”?

肝藏血,血養筋,筋連綴關節而主司運動,肝血充盈,筋膜濡潤,運動靈活,耐受疲勞,所以說肝為罷極之本。“肝藏血,血舍魂”(《靈樞·本神》),肝為藏魄之處,“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說明魂是在神的支配下“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類的無意識的精神活動或動作。是以肝血為物質基礎的。肝血充盈,魂有所舍,則夜寐安和。

 

19、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

上述臟腑均與飲食水谷的受納、貯藏、消化吸收、傳導排泄有關。飲食物攝入后必須經過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輸布,小腸的泌別清濁,大腸的傳導變化,三焦的氣化作用,膀胱貯藏與排泄等,各臟腑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對飲食水谷消化吸收排泄的全過程。既似貯藏糧食的倉廩,又是飲食水谷化生精微(營)的處所,所以稱之為“倉廩之本,營之居也。”

 

20、何謂“奇恒之府”?何謂“傳化之府”?其區別何如?

奇恒之府:奇者,異也;恒者,常也。言異于通常所說的腑,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因為功能上似臟,在形態上似腑,似臟非臟,似腑非腑,名曰奇恒之府。

傳化之府:傳,傳導。化,變化。即傳導變化飲食物的器官。包括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其區別如下:

 

臟腑組織

屬性

應象

功能

功能特點

奇恒之府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象地

貯藏精氣

藏而不瀉

傳化之府

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象天

傳化水谷

瀉而不藏

 

21、結合《素問·五藏別論》簡述魄門的作用及與五臟的關系?

《素問·五藏別論》指出:“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魄門,即肛門。肛門也為五臟的役使,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會久留體內。本句主要指出肛門局部組織與五臟的整體關系。魄門的啟閉要依賴于心神的主宰,肝氣的條達,脾氣的升提,肺氣的宣降,腎氣的固攝,方能不失常度。而魄門功能正常又能協調內臟的升降之機。所以魄門的功能常能反映內在臟腑的狀況。這對于臨床辨證、治療、預后等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若魄門久藏不瀉,則見腑氣不通之承氣湯證;若門戶不約,洞瀉不止,則為脾腎陽虛之泄瀉,宜用四神丸、真人養臟湯;若二便同時失禁,說明五臟精氣敗絕,可用于判斷病危者的預后。

 

22、結合《素問·太陰陽明論》原文簡述“脾病而四支不用”的機理?

《素問·太陰陽明論》云:“四支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此段原文明確指出,四肢必須依賴胃中精氣的充養,肌肉才能充實,屈伸有力。但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必須經過脾的轉輸,方可布達于四肢,若脾病則不能為胃輸布水谷精氣,四肢就不能得到水谷之氣的滋養,筋骨肌肉屈伸無力,日漸消瘦,倦怠不用。

“脾病而四支不用”從病理方面反證了“脾主四支”的生理功能,對指導臨床認識和治療疾病,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

 

23、你對《素問·太陰陽明論》中“脾不主時”的學術觀點是如何理解的?

《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主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滋養四肢百骸、五臟六腑,如同自然界的土能生長、滋養萬物一樣,故稱脾者土也。“治中央”,指脾主中央,因土在五方位中居中央。“各十八日寄治”,是說脾在四季之末,各寄治十八日,而不是只主旺于一個時令,故脾雖“不主時”,但卻無時不主,這是脾與四時關系的一種說法。脾不主時,是《內經》重要的學術觀點,它與《金匱真言論》、《六節藏象論》等篇“脾主長夏”的觀點,共同強調脾土之氣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的地位,也是脾胃為后天之本的理論根據。

 

五、論述題

1、結合《素問·靈蘭秘典論》試述十二臟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間的關系?

十二臟腑的主要功能:心藏神,主人體精神思維活動而協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為“君主之官”。肺主氣,助心調暢全身氣血和氣機升降,為“相傅之官”。肝猶如將軍,智勇兼備,主深謀遠慮,為“將軍之官”。膽主決定判斷,肝膽相使,才能正確處理事物,為“中正之官”。膻中為心包絡,猶如內臣,代君行令,主情志喜樂,為“臣使之官”。脾胃能受納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為“倉廩之官”。大腸具有傳化糟粕功能,為“傳導之官”。小腸具有將胃傳化的水谷分清別濁的功能,為“受盛之官”。腎藏精充腦養骨,使人運動強勁.動作精巧,神強聰慧,為“作強之官”。三焦具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功能,為“決瀆之官”。膀胱能貯藏全身升清降濁后的津液,在腎的氣化作用下,變為尿液排出體外,為“州都之官”。

以上十二功能活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既分工又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維持人體生理功能。故曰“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說明十二臟腑是一個統一協調的整體,體現了藏象學說的整體觀。

 

2、藏象的含義如何?藏與象的關系何如?藏象的意義?

藏,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專指五臟。廣義,泛指居于體內的諸多內臟,包括五臟六腑。象,①指內臟活動表現于外的生理或病理現象。②指形象,即內臟的解剖狀態。③指出臟所通應的自然之象。藏象,二者的關系是藏決定象,即某一臟有其特定相應的象,“以藏定象”;因此在臨床中可以“從象測臟”,通過對內臟活動而現于外的征象來探知內臟的變化,以指導診斷和治療。

意義:說明了藏象學說所論述人體生理、病理的活動規律,主要是通過長期對“象”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因此,它突破了解剖學概念的局限,從整體的高度,把從外部觀察到的生理現象,加以歸納,使之與各臟腑功能活動密切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以臟腑為核心的一個完整的生理、病理的理論體系。

 

3、如何理解《素問·六節藏象論》中“凡十一藏取決于膽”?

“凡十一藏取決于膽”,并非意味著膽是十一臟的主宰而凌駕于心主之上,只是在此強調了膽的功能而已。《內經》中類似這樣強調某一臟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見,如“肺者,藏之長”,“胃者,五藏之本”等。

對該句經文的理解主要有五個方面:①春生之氣為萬物化源,膽應于春,氣主升發,臟腑之氣皆賴之以生,故曰:“凡十一臟取決于膽”。②膽居相火,溫煦諸臟,相火源于腎,寄居于膽而布于三焦。少陽相火溫煦,才能延續生命。③精神活動系于五臟,而決斷在膽,若膽虛,數謀慮而不決,必影響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④少陽主樞,通達陰陽,人身表里、臟腑上下的氣機樞轉,有賴少陽之樞。⑤膽貯藏膽汁,助肝疏泄,以維持飲食物的消化吸收,氣血運行,精神活動,而使十一臟功能協調。總之,十一臟的功能離不開膽,即十一臟的功能正常與否與膽的功能密切相關。

 

4、結合《素問·五藏生成》,試述脈、髓、筋、血、氣的生理與病理及其臨床意義?

《素問·五藏生成》曰:“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段經文論述了脈、髓、筋、血、氣的生理和病理。首先闡述脈、髓、筋、血、氣在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用,而它們能夠發揮各自的生理功用,主要依賴它們各自的連屬關系而形成的整體功能。五臟六腑之精氣由十二經脈上注于目,始能有眼目的視覺功能。腎藏精主骨生髓,而上注于腦,使腦具有主持肢體運動和思維之功能。肝主筋,全身筋膜連屬骨節,形成肢體運動功能。心主血脈,在心氣推動下完成血脈循行不息。肺主氣,完成人體呼吸功能和氣機的調節功用。其次討論血的調節、流行及其功能,指出一切臟腑組織都需要氣血的供養和調節,才能發揮其功能,所說的目之能視,足之能步,手之能握,指之能攝,均系舉例而已。人體的四肢運動,由筋主管,只有在筋脈得到肝血的充分營養,才能發揮正常生理活動。“人臥血歸于肝”,人動血行于諸經的論述,說明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液的生理功能,實為肝藏血功能的具體表現和理論依據。

 

5、結合《素問·五藏別論》論述五臟六腑功能特點及其臨床指導意義?

五臟總的功能是“藏精氣而不瀉也”,其特點是“滿而不實”。六腑總的功能是“傳化物而不藏也”,其特點是“實而不滿”。五臟六腑的藏瀉并不是絕對的。五臟主藏,藏中亦有瀉;六腑主瀉,瀉中亦寓“藏”。五臟的特點是“滿而不實”。滿,是形容五臟藏精氣的狀態。精氣是應當豐滿充盛,才能游溢于中,供養人體,從而維持人體各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在臨床上五臟多為虛證,應治以補法,但不可純補、峻補、壅補,應該補中寓通,如補脾之時配以和胃消導之品,養心宜佐以和血活血之品,補肺應配伍宣肅之品等。六腑的特點是“實而不能滿”。實,是形容六腑傳輸水谷的狀態。另一方面提示了六腑在形態上是中空的,只有中空才能容納水谷。腸與胃的虛實交替,共同發揮著六腑傳化物的功能,而不似五臟藏精氣的功能。因而在臨床上六腑以滿而不通為其病理特征,如食積、便秘、癃閉、黃疸、水腫等實證病變,故以通降去實為其治療大法,如攻下通便、疏利膀胱、清瀉三焦等,所以后世有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說法。歷代醫家據此創立了許多著名方劑,諸如大黃牡丹湯、承氣湯、大柴胡湯、龍膽瀉肝湯等,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臨床治療。

 

6、結合《素問·經脈別論》原文論述谷食入胃后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和營養輸布過程?

《素問·經脈別論》曰:“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此段經文概要地敘述了谷食入胃后在體內的消化轉輸過程。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質輸散到肝,滋養全身的筋膜。谷食入胃,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濃厚的精微物質,注入于心,流注于脈中,經肺輸送到全身的血脈。再把營養輸送到皮毛,氣血相合,匯于經脈之中,通過經脈的轉輸再流注到心、肝、脾、腎四臟。在整個精氣輸布過程中,必須要保持平衡的協調狀態。原文突出了經脈在精氣輸布過程中的作用,并突出了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脈的理論,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質輸布中的重要作用。

 

7、結合《素問·經脈別論》原文論述水飲在體內的轉輸過程。

《素問·經脈別論》云:“飲入于胃,遊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段說明了水飲入于胃的消化轉輸過程。水飲入于胃,將其營養物質上輸于脾,再由脾的運化,把精氣輸布到肺,經肺的宣降作用,以三焦為通道,布達全身,其清者輸布于全身四肢百骸、肌肉皮毛;其濁者下達膀胱,如此把水精布散全身,流于五臟六腑。在這個過程中,肺、脾、腎三臟是關鍵,需要肺的宣降,脾的運化轉輸,腎的氣化作用。還強調了水液代謝必須與四時陰陽變化和五臟功能特性相適應。了解這一過程,有利于分析水液代謝障礙性疾病的病機,對指導臨床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8、如何理解《素問·太陰陽明論》中提出的“陽道實,陰道虛”?有何指導意義?

“陽道實,陰道虛”,是陰陽學說的一個基本觀點。即凡事物之屬于陽者,必須有充實、滿盛、向外的特點;凡事物之屬于陰者,必須具有柔弱、不足、向內的性質。據此觀點來認識中醫學中的問題,如以人身之陰陽之氣而言,則《素問·生氣通天》云:“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以男女而言,則男子為陽,十六歲而精氣溢滿,保持長盛而不衰;女子為陰,十四歲月事以時下,而不得不通。以脾胃病言之,則脾為陰臟,其病多虛;胃為陽腑,其病多實,因此,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論。雖然胃病亦有虛寒證,但治療時常從補脾入手;脾臟亦偶有實熱之證,治療往往從瀉胃入手。后世據此把中焦病的治療特點概括為:“實證責之于胃,虛證責之于脾”,可見“陽道實,陰道虛”在臨床應用中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9、結合《素問·太陰陽明論》原文談談脾是怎樣為胃行其津液的?

《素問·太陰陽明論》指出:“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臟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從本篇原文來看,脾為胃行其津液主要是通過經脈輸布實現的。足太陰脾經因其循行“貫胃屬脾絡嗌”,與其他臟腑間的經絡相互貫通,且脾屬太陰,而三陰為里,所以能為胃運行水谷精氣轉輸于三陽經。脾胃相表里,胃屬陽明,而三陽又為表,所以脾可通過陽明經,而將水谷精氣轉輸于三陽經,這樣脾將胃中之津液,通過其轉輸作用,入于三陰,出于三陽,而歸于五臟六腑,所以五臟六腑皆因經脈相連,而得到陽明所化生的水谷精氣。

 

10、《素問·太陰陽明論》所敘述的太陰陽明在生理病理方面區別何如?

生理方面之異有二:①太陰屬臟,主里、主內,地氣也;陽明屬腑,主表、主外,天氣也。②臟腑陰陽與四時通應,故四時之中,互有逆從。足太陰脾以秋冬為從,春夏為逆,陰氣從足上行到頭,下行循臂至指端。足陽明胃以春夏為從,秋冬為逆,陽氣從手上行至頭,下行至足。

病理方面之異有四:①“陽道實,陰道虛”,故胃病多實,脾病多虛。②陽明致病多由內傷,由飲食不節所致;起居不時則傷脾為主,多為里陰之證,而見脹、飧泄、腸澼諸癥。③疾病發展趨勢,病隨氣轉,故陽明之病的傳變多下行極而上。④六淫襲人,同氣相求,故風為陽邪而先傷于胃(陽、上),濕為陰邪而先傷于脾(陰、下)。

 

11、結合《靈樞·脈度》論述五臟與七竅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

《靈樞·脈度》曰:“五藏常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心氣通于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藏不和則七竅不通,六府不和則留為癰。”

五臟與七竅的生理關系:五臟的精氣由經脈輸送到顏面五官七竅,使七竅與五臟通應相連,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肺司呼吸,鼻為氣道,故“肺氣通于鼻”。鼻的功能是通行呼吸,辨別香臭。心主血脈,心血可以通過經脈上榮舌本,故“心氣通于舌”,舌具有分辨五味,調節發音的功用。肝藏血,開竅于目,故“肝氣通于目”。目能視物形態,分辨五色。脾主運化,水谷賴口攝入,故“脾開竅于口”。脾的功能正常,則食欲旺盛,口味調和。腎藏精,充養于耳,故“腎氣通于耳”。耳具有主持聽覺,分辨五音的功能。

五臟與七竅病理上相互影響:肺氣失宣,則鼻塞不通;心火上炎,則舌赤紅腫;肝經風熱,則目赤腫痛;脾虛不運,則飲食口淡無味;腎精虧虛,則聽力下降,不能分辨五音。故曰:“五臟不和,七竅不通”。

五臟與七竅密切相關的理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七竅疾病可通過治療五臟而獲效。例如傷風鼻塞,嗅覺不靈,治宜宣肺透竅;心火上炎舌赤紅腫,治宜清心降火;肝血不足之眼目干澀,治宜補血養肝;脾虛失運之口淡乏味,治宜健脾消滯;腎精虧虛耳鳴耳聾,治宜滋腎補精。這是七竅有病治從內臟著手的理論依據。

 

12、結合《靈樞·邪客》原文試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的機理?

《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藏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傷心,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絡”。心是全身臟腑之大主,是因為心主血脈,全身臟腑組織賴心血濡養而維持其正常機能。又因其主神明,即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和自我調控的能力,《內經》將其分為神、魂、魄、意、志五部分,分別由五臟所主,而心是最高主宰,能統攝精神,調節情志,使人體適應內外環境的各種變化,對生命活動發揮著重要的協調和保護作用。故原文說“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同時,心有心包絡護衛于外,因而外邪不能侵入傷害。否則,邪氣入侵傷害心臟致使心中神氣耗散,功能喪失,人即死亡。如《靈樞·厥病》所說的真心痛“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便是心受邪的病證。鑒于這一強調心在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功用,一旦邪氣侵犯心臟,首先傷及心包絡,能代心受邪。

《內經》強調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邪不能傷害的理論,對后世溫病學的發展和臨床均有深遠的影響。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提出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就是對這一理論的發揮,對指導臨床辨證論治有重要價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二章 藏 象(試題與答案)
五臟六腑的功能
<黃帝內經1000問>(2)
大千老師續講《內經》:五藏別論篇第十一、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轉載】五臟病氣的受、傳、舍、死、之規律,,,,,,,,,,,,,,,,,,,,,,,,,,,
臟腑有“性” 順勢而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庆阳市| 玉门市| 花莲县| 蓬莱市| 玉龙| 手机| 西贡区| 合山市| 颍上县| 宜州市| 宿州市| 克拉玛依市| 久治县| 措美县| 菏泽市| 丰宁| 长春市| 墨玉县| 甘德县| 安泽县| 双牌县| 保靖县| 阳城县| 稻城县| 乾安县| 抚顺市| 武山县| 娱乐| 克山县| 罗定市| 庆城县| 西昌市| 江津市| 布尔津县| 无棣县| 涟源市| 杨浦区| 楚雄市| 府谷县|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