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詞術語
1、傷寒:病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別,廣義傷寒泛指感受四時邪氣引起的外感病;狹義傷寒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病。此處傷寒為廣義傷寒,是外感病的總稱。
2、兩感:表里兩經同時受邪發病。如太陽與少陰兩感,陽明與太陰兩感,少陽與厥陰兩感。
3、煩滿:煩悶。滿,通懣。
4、囊縮:陰囊收縮。
5、大氣:指邪氣。
6、脈躁疾:脈象躁動不安而疾數。
7、陰陽交:指陽熱之邪入于陰分與陰精正氣交結不解,是外感熱病過程中邪盛正衰的危重證候。交,交爭。
8、精無俾:此言精氣得不到補益充養。俾通裨,補益之意。
9、三死:指汗出復熱而不能食、脈躁疾、狂言三癥。
10、風厥:病名。指太陽受風,少陰氣逆而導致的發熱汗出,煩悶不除的病癥。
11、勞風:病名。指因勞而虛,因虛而感受風邪所產生的以惡風振寒,項強冥視,咳吐青黃痰為主證的病證。
12、強上冥視:強上,指頭項強急不舒;冥視,指視物不清。
13、俛仰:指呼吸困難,張口抬肩,前后俯仰。俛,同俯。
14、喉中介介如梗狀: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狀。
15、喉痹:指咽喉腫痛,吞咽阻塞不利。
16、兩胠:左右腋下脅肋部。
17、長蟲:指蛔蟲。
18、遺失:《針灸甲乙經》《太素》均作“遺矢”。遺矢,即大便失禁。矢通屎。
19、要數極: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要數,即要理,重要的道理。
20、發蒙解惑:啟發蒙昧,解除疑惑。
21、稽首:即叩頭。古時的一種禮節,雙膝、雙肘及頭至地。即五體投地。
22、稽遲:言經脈氣血阻滯不利。稽,留止也。遲,徐行也。
23、喘動應手:即血脈搏動按之急促應手。
24、陰股:即大腿內側近前陰處。
25、宿昔:稽留日久之義。宿,止也。昔,久遠也。
26、絀急:屈曲拘急。絀,屈曲。急,拘急。
27、俠脊之脈:指脊柱兩旁深部之經脈。此指邪客脊柱兩旁深部之伏沖、伏膂脈。
28、背俞之脈:即足太陽膀胱經脈。因行于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脈分布有五臟六腑的腧穴。
29、厥氣:即寒逆之氣。
30、癉熱:熱甚也。
31、行痹:是以肢節疼痛游走無定處為特點的痹證,亦稱風痹。
32、痛痹:是以疼痛劇烈為特點的痹證,亦稱寒痹。
33、著痹:是以痛處重滯固定,或頑麻不仁為特點的痹證,亦稱濕痹。
34、心下鼓:心下鼓動,即心悸。
35、上為引如懷:形容腹部脹大,如懷孕之狀。
36、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尻以代踵,謂足不能站立和行走,以尻代之;脊以代頭,謂頭俯不能仰,背駝甚,脊高于頭。尻,尾骶部。踵,足后跟。
37、上為大塞:上焦痞塞。上,指上焦。大,郭靄春校“大”應作“不”,形誤。不與否古通,而否又通“痞”,故“大塞”即“痞塞”之義。
38、中氣喘爭:指腹中有氣攻沖,腸中雷鳴。由于腸痹,大小腸受盛、傳導化物的功能失常所致。
39、胞痹:即膀胱痹。胞,通脬,指膀胱。
40、若沃以湯:形容熱盛,如以熱水灌之。
41、肌絕:肌肉消瘦。
42、灑陳:散布之義。
43、悍氣:衛氣具有勇悍、急疾的特性,故名悍氣。
44、慓疾滑利:形容衛氣運行急疾而滑利,不受脈道的約束。慓疾,急疾也。
45、肓膜:指肌肉腠理之間及胸腹腔內的膜。
46、痿:即痿證。是指肢體痿軟無力,不能隨意運動的一類疾病。
47、肺熱葉焦:形容肺葉受熱、灼傷津液的病理狀態。
48、急薄:皮膚干枯不潤,肌肉消瘦。
49、痿躄:指四肢痿廢不用,包括下文的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種痿證。躄,兩腿行動不便。
50、樞折挈:形容關節弛緩,不能提舉活動,猶如樞軸折斷一般不能活動。樞,樞紐,此處指關節。折,斷也。挈,提舉。
51、脛縱:足脛弛縱。脛,指小腿部。
52、失亡:心情不暢,若所愛之物亡失。
53、肺鳴:呼吸喘息有聲。
54、胞絡絕:心包絡之脈阻絕不通。
55、心下崩:即心陽妄動,逼血下行的尿血。
56、宗筋(弛縱):此指男子的前陰。
57、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帶下。
58、陽氣內伐:即陽熱之氣內侵,傷及陰液。
59、宗筋(縱):此處指眾筋,泛指全身之筋膜。
60、谿谷:指肌體肌肉之間相接的縫隙或凹陷處。《素問·氣穴論》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
61、氣街:穴名,又名氣沖,位于臍下五寸旁開二寸處,屬足陽明胃經。
62、陽明為之長:陽明經能主持諸經,即諸經在主潤眾筋的功用中,陽明經起主導作用。長,主持之義,引申為起主導作用。
63、帶脈不引:即帶脈不能約束收引。
64、各以其時受月:依據各臟所主的季節進行針刺治療。
65、精氣溢下:此言腎氣虧虛,精關不固,腎藏之精因而滑泄。
66、寒厥:以手足厥冷為特點的病證。因陽虛陰盛所致。
67、熱厥:多次醉酒或飽食后行房事,導致陰虛陽盛的一種病證,以手足熱為臨床特點。
68、秋冬奪于所用:自恃體壯,故于秋冬陽消陰長之節令不知節欲保養,房事過度,使精氣耗傷,損及腎陽。
69、暴不知人: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70、石水:病名。據《素問·陰陽別論》曰:“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當為陰盛陽虛,水液內聚所致的以少腹水腫為特征的水腫病。
71、目窠:窠,《太素》作“果”,當據改。果,即裹。目裹,即眼瞼。
72、頸脈動:結喉旁之足陽明胃經人迎脈搏動明顯,系由水濕內停,內泛血脈,脈中水氣涌動所致。
73、陰股間寒:陰器與大腿內側之間寒冷不溫。
74、鼓脹:病名。因腹脹如鼓而名。以身腫、腹脹、皮色青黃,腹壁脈絡突起為特征。
75、腹筋起:謂腹壁有脈絡顯露、突起。
76、腸覃:病名。生于腸外,形如菌狀的腫物。
77、癖而內著:意謂寒邪聚積、停留在體內。
78、石瘕:病名。因寒邪內侵,瘀血內留于子宮,堅硬如石,狀如懷子的病證。
79、衃:凝結的死血。
80、可導而下:指用破血逐瘀的方法治療。導,通導、疏導的意思。
81、津液充郭,其魄獨居:水液充滿胸腹、肌膚,陽氣郁遏,水液獨盛體內。郭,同廓,此指形體胸腹。津液,此指水液。魄,屬陰,此指屬陰的水液。
82、形不可與衣相保:腫脹的形體與原有的衣服不相稱,形容水腫之甚。
83、四極急而動中:四肢極度浮種,影響內臟而喘悸。急,腫急,形容極度浮腫。中,內臟,主要指心肺。
84、平治于權衡:意謂治療水腫要調節陰陽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協調。
85、去菀陳莝:除去體內郁積陳久的水邪。菀,通郁。去、莝同義,即除去。
86、繆刺: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絡法。
87、開鬼門,潔凈府:即發汗、利小便的治療方法。鬼門,即汗孔。凈府,指膀胱。
88、巨氣:此篇指正氣。
89、孤精于內,氣耗于外:水液獨盛于體內,陽氣耗散于外。精,屬陰,此指屬陰的水液。
90、脾癉:病名。以口中甜膩為其主要癥狀的病證。
91、消渴:病名。以食多、飲多、尿多、消瘦為其主要癥狀的病證。
92、蘭:蘭草,如佩蘭等具有芳香化濕、醒脾辟穢作用的藥物。
93、巔疾:此指癲癇病。巔,通癲。
94、胎病:即先天性疾病。
95、陽厥:病名。因陽氣厥逆而致的怒狂。
96、大厥:病證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97、暴死:此指突然昏倒的假死狀態。
二、單選題
1、據《素問·熱論》,巨陽為諸陽主氣,是因其脈連于( )
A、風池 B、風府 C、百會 D、大椎 E、陽維
(B)
2、據《素問·熱論》,兩感于寒者則( )
A、病輕 B、病甚 C、易已 D、必不免于死 E、愈甚
(D)
3、《素問·熱論》認為傷寒二日,則( )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少陽受之 D、太陰受之 E、巨陽受之
(B)
4、《素問·熱論》認為傷寒四日,則( )
A、太陽受之 B、陽明受之 C、太陰受之 D、厥陰受之 E、陽明受之
(C)
5、《素問·熱論》認為三陽經絡皆受病而未入于臟者,治以( )
A、吐法 B、下法 C、汗法 D、清法 E、和法
(C)
6、據《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八日則( )
A、巨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太陰病衰
(B)
7、據《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二日則( )
A、太陰病衰 B、少陰病衰 C、厥陰病衰 D、陽明病衰 E、太陽病衰
(C)
8、據《素問·熱論》,“耳聾微聞”是由于( )
A、少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太陽病衰 D、少陰病衰 E、厥陰病衰
(A)
9、據《素問·熱論》,“身熱少愈”是由于( )
A、太陽病衰 B、陽明病衰 C、少陽病衰 D、太陰病衰 E、少陰病衰
(B)
10、據《素問·熱論》,其滿三日者當用( )
A、瀉下之法 B、泄熱之法 C、發汗之法 D、涌吐之法 E、和解之法
(B)
11、據《素問·熱論》,熱病產生遺熱是由于( )
A、熱甚而強食 B、熱甚而再感 C、熱甚而憂思 D、熱甚而熱食 E、復感熱邪
(A)
12、據《素問·熱論》,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后夏至日為( )
A、病溫 B、病寒 C、病暑 D、病濕 E、病濕溫
(C)
13、《素問·熱論》有“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其中“傷寒”的含義根據《難經》的解釋,下列哪一種病不屬其范圍( )
A、中風 B、濕溫 C、熱病 D、溫病 E、風溫
(E)
14、據《素問·熱論》,熱病恢復期當禁( )
A、房事 B、勞作 C、肉食 D、七情 E、風濕
(C)
15、據《素問·熱論》,少陽病的癥狀為( )
A、胸脅痛而耳聾 B、口苦、咽干、目眩 C、胸脅苦滿 D、寒熱往來,口苦
E、以上都不是
(A)
16、據《素問·評熱病論》,失志者常出現( )
A、脈躁 B、煩燥 C、狂言 D、多汗 E、譫語
(C)
17、據《素問·評熱病論》,不能食則( )
A、復熱 B、精無俾 C、其壽立而傾 D、失志 E、胃病
(B)
18、據《素問·評熱病論》,風厥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陽與少陰 B、陽明與太陰 C、少陽與厥陰 D、手太陰肺 E、足太陰脾
(A)
19、據《素問·評熱病論》,風厥的治療應“表里刺之”,其中“里”是指( )
A、五臟 B、陰分 C、少陰 D、厥陰 E、太陰
(C)
20、《素問·評熱病論》認為勞風病的病位在于( )
A、太陰 B、肺下 C、太陽 D、少陰 E、厥陰
(B)
21、據《素問·評熱病論》,勞風的病情緩解“不精者”需( )
A、三日 B、五日 C、六日 D、七日 E、九日
(D)
22、《素問·評熱病論》在汗出熱不衰后提出“三死”之候是指( )
A、脈躁、狂言、氣喘 B、煩躁、失志、不能食 C、不能食、汗出輒發熱而脈躁、失志 D、脈躁、不能食、氣喘 E煩躁、不能食、氣喘
(C)
23、據《素問·評熱病論》,勞風的癥狀是( )
A、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振寒 B、汗出煩滿,煩滿不為汗解,惡風 C、汗出輒復熱,惡風 D、面足俱腫 E、全身浮腫,惡風,口干苔滑,溺黃
(A)
24、據《素問·評熱病論》中“勞風”的治法宜( )
A、表里刺之 B、利肺散邪 C、飲之服湯 D、調其虛實 E、和其逆順
(B)
25、《素問·咳論》論述了外內合邪而致肺咳,其中最易傷肺的外邪是( )
A、燥邪 B、寒邪 C、濕邪 D、熱邪 E、暑邪
(B)
26、《素問·咳論》認為,若寒飲食入胃,其邪氣傷肺是沿( )
A、肺脈而行 B、胃脈而行 C、脾脈而行 D、心脈而行 E、腎脈而行
(A)
27、據《素問·咳論》,“乘至陰”則( )
A、肝先受邪 B、心先受邪 C、脾先受邪 D、腎先受邪 E、肺先受邪
(C)
28、據《素問·咳論》,“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的癥狀常出現于( )
A、肺咳之中 B、心咳之中 C、腎咳之中 D、肝咳之中 E、脾咳之中
(C)
29、據《素問·咳論》,“咳而失氣”常見于( )
A、肝咳 B、胃咳 C、大腸咳 D、小腸咳 E、六腑咳
(D)
30、據《素問·咳論》,“咳而腹滿”常見于( )
A、脾咳 B、胃咳 C、三焦咳 D、大腸咳 E、小腸咳
(C)
31、據《素問·咳論》,咳病甚則唾血常見于( )
A、胃咳 B、心咳 C、脾咳 D、肺咳 E、肝咳
(D)
32、據《素問·咳論》,膽咳者常見( )
A、咳嘔膽汁 B、咳而脅痛 C、咳而遺失 D、咳而遺尿 E、脅痛
(A)
33、據《素問·咳論》,治療六腑的咳病當取五輸穴的( )
A、井穴 B、合穴 C、輸穴 D、經穴 E、滎穴
(B)
34、《素問·舉痛論》在論述疼痛的機理時,強調了哪種邪氣的作用( )
A、濕氣 B、寒氣 C、熱氣 D、風氣 E、暑氣
(B)
35、據《素問·舉痛論》,寒氣客于腸胃之間,膜原之下,其疼痛性質為( )
A、得炅則痛立止 B、痛不可按 C、按之痛止 D、按之無益 E、按之益
(C)
36、據《素問·舉痛論》,疼痛出現脅肋與少腹相引痛者,是寒氣客于( )
A、小腸 B、膜原 C、陰股 D、厥陰之脈 E、少陰之脈
(D)
37、據《素問·舉痛論》,熱氣留于小腸,可出現( )
A、痛而嘔 B、痛而閉不通 C、后泄腹痛 D、宿昔而成積 E、痛而尿赤
(B)
38、據《素問·舉痛論》,疼痛日久而成積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小腸膜原之間 B、俠脊之脈 C、背俞之脈 D、腸胃之間,膜原之下 E、小腸
(A)
39、據《素問·舉痛論》,疼痛而喘動應手者,是由于寒氣客于( )
A、背俞之脈 B、五臟 C、沖脈 D、厥陰之脈 E、陰股
(C)
40、《素問·舉痛論》認為五臟六腑在面部的望診,出現白者為( )
A、熱 B、寒 C、痛 D、血虛 E、濕
(B)
41、據《素問·痹論》,冬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行痹 B、痛痹 C、著痹 D、腎痹 E、骨痹
(E)
42、據《素問·痹論》,春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筋痹 B、行痹 C、痛痹 D、腎痹 E、肝痹
(A)
43、據《素問·痹論》,夏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筋痹 B、脾痹 C、心痹 D、脈痹 E、骨痹
(D)
44、據《素問·痹論》,至陰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脾痹 B、著痹 C、肌痹 D、脈痹 E、筋痹
(C)
45、據《素問·痹論》,秋季感受風寒濕之氣,發為( )
A、皮痹 B、肺痹 C、行痹 D、著痹 E、筋痹
(A)
46、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肺的原因是( )
A、感受風寒濕氣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乏竭 E、淫氣遺溺
(B)
47、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肝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
(A)
48、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心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感受風寒濕氣 C、淫氣喘息 D、淫氣憂思 E、淫氣遺溺
(D)
49、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脾的原因是( )
A、淫氣乏竭 B、淫氣喘息 C、淫氣憂思 D、淫氣遺溺 E、淫氣肌絕
(E)
50、根據《素問·痹論》的內容,痹聚在腎的原因是( )
A、淫氣喘息 B、淫氣憂思 C、淫氣遺溺 D、淫氣乏竭 E、淫氣肌絕
(C)
51、《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 )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C)
52、《素問·痹論》“肝痹”的癥狀是( )
A、煩滿喘而嘔 B、食飲不下,腹善滿 C、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E)
53、《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
A、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B、煩滿喘而嘔 C、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D、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E、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A)
54、《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
A、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B、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C、煩滿喘而嘔 D、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E、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B)
55、《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 )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E、中氣喘爭
(C)
56、《素問·痹論》“胞痹”的癥狀是( )
A、脈不通,煩則心下鼓 B、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
(E)
57、《素問·痹論》“腸痹”的癥狀是( )
A、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B、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 C、煩滿喘而嘔 D、四肢解墮,發咳嘔汁 E、少腹膀胱按之內痛
(A)
58、據《素問·痹論》所述,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 )
A、腎 B、肝 C、心 D、肺 E、胃
(A)
59、據《素問·痹論》所述,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 )
A、腎 B、肝 C、心 D、脾 E、肺
1(B)
60、據《素問·痹論》所述,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 )
A、腎 B、肝 C、肺 D、小腸 E、心
(E)
61、《素問·痹論》認為行痹是因( )
A、風氣勝 B、寒氣勝 C、濕氣勝 D、風寒濕三氣均勝 E、風寒氣勝
(A)
62、《素問·痹論》認為衛者為( )
A、水谷之清氣 B、水谷之精氣 C、水谷之濁氣 D、水谷之悍氣 E、水谷之糟粕
(D)
63、溲血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C)
64、樞折挈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肉痿 B、骨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C)
65、腰脊不舉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骨痿 B、痿躄 C、脈痿 D、筋痿 E、肉痿
(A)
66、肌肉不仁見于《素問·痿論》中痿證的( )
A、骨痿 B、肉痿 C、脈痿 D、筋痿 E、痿躄
(B)
67、據《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束骨而利機關”作用的是( )
A、經脈 B、宗筋 C、經筋 D、肌肉 E、絡脈
(B)
68、據《素問·痿論》所述,具有“主滲灌谿谷”作用的是( )
A、經脈 B、宗筋 C、沖脈 D、任脈 E、帶脈
(C)
69、《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心氣熱可致( )
A、筋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B)
70、《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脾氣熱可致( )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皮痿 E、骨痿
(A)
71、《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肝氣熱可致( )
A、肉痿 B、脈痿 C、肌痿 D、筋痿 E、骨痿
(D)
72、《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肺熱葉焦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
(B)
73、《素問·痿論》認為五臟氣熱皆可致痿,腎氣熱可致( )
A、肉痿 B、痿躄 C、脈痿 D、肌痿 E、骨痿
(E)
74、《素問·痿論》認為沖脈主滲灌( )
A、宗筋 B、骨骼 C、機關 D、谿谷 E、肌腠
(D)
75、《素問·痿論》認為痿證中有口苦這一主要癥狀的是( )
A、脈痿 B、筋痿 C、肉痿 D、骨痿 E、肌痿
(B)
76、《素問·厥論》“熱厥”的主癥是( )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
(C)
77、《素問·厥論》“寒厥”的主癥是( )
A、頭暈 B、仆倒 C、足下熱 D、四肢逆冷 E、心悸
(D)
78、《素問·厥論》認為陰氣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五指之下 E、五指之后
(B)
79、《素問·厥論》認為陽氣起于足的( )
A、五指之表 B、五指之里 C、五指之上 D、聚足于心 E、上于膝
(A)
80、《素問·厥論》認為陰脈者集于( )
A、膝下 B、膝上 C、足下 D、足上 E、踝上
(C)
81、據《靈樞·水脹》篇所述,膚脹與鼓脹的癥狀相同點是( )
A、腹脹身皆大 B、皮厚 C、腹筋起 D、按其腹窅而不起 E、色蒼黃
(A)
82、據《靈樞·水脹》篇所述,腸覃是因寒邪客于( )
A、子門 B、腸內 C、腸外 D、子宮門 E、胸腔
(C)
83、據《靈樞·水脹》篇所述,石瘕是因寒邪客于( )
A、胸腔 B、腹腔 C、腸內 D、腸外 E、子門
(E)
84、據《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色蒼黃,腹筋起”癥狀表現的是( )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石瘕 E、腸覃
(C)
85、據《靈樞·水脹》篇所述,具有“ 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癥狀表現的是( )
A、水脹 B、膚脹 C、鼓脹 D、腸覃 E、石瘕
(B)
86、《靈樞·水脹》認為生于胞中的疾病是( )
A、腸覃 B、石瘕 C、鼓脹 D、石水 E、皮水
(B)
87、《靈樞·水脹》認為“月事以時下”的疾病是( )
A、腸覃 B、石瘕 C、石水 D、鼓脹 E、皮水
(A)
88、據《素問·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之“津液”是指( )
A、體液 B、精氣 C、水氣 D、尿液 E、汗液
(C)
89、《素問·湯液醪醴論》中論述水腫病的病因是( )
A、三焦不利 B、風邪襲表 C、血脈不利 D、五臟陽竭 E、寒邪侵襲
(D)
90、《素問·湯液醪醴論》提出水腫的治療原則主要是( )
A、平治于權衡,去菀陳莝 B、繆刺其處,以復其形 C、微動四極 D、溫衣
E、開鬼門,潔凈府
(A)
三、多選題
1、據《素問·熱論》,傷寒一日,巨陽受邪則( )
①不得臥 ②頭項痛 ③煩悶 ④腰脊強 ⑤耳聾
(②④)
2、據《素問·熱論》,傷寒五日,少陰受邪則( )
①口燥舌干 ②囊縮 ③渴 ④煩滿 ⑤鼻干
(①③)
3、據《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日太陰病衰,則( )
①少腹微下 ②渴止 ③腹減如故 ④頭痛稍愈 ⑤思飲食
(③⑤)
4、據《素問·熱論》,其不兩感于寒者,十二日厥陰病衰,則( )
①囊縱 ②思飲食 ③身熱少愈 ④少腹微下 ⑤舌干已
(①④)
5、《素問·熱論》認為,病熱少愈當禁( )
①食肉 ②多食 ③食熱 ④食冷 ⑤食甘
(①②)
6、《素問·熱論》認為其兩感于寒者,少陽與厥陰俱病,則( )
①口干 ②煩滿 ③頭痛 ④耳聾 ⑤囊縮而厥
(④⑤)
7、《素問·熱論》對于熱病提出的治療大法包括( )
①汗法 ②下法 ③吐法 ④泄法 ⑤消法
(①④)
8、《素問·熱論》以夏至節為標志,將外感熱病分為( )
① 中風 ②傷寒 ③溫病 ④暑病 ⑤濕溫
(③④)
9、據《素問·熱論》,傷寒二日,陽明受之則出現( )
①身熱 ②目疼 ③鼻干 ④渴 ⑤不得臥
(①②③⑤)
10、據《素問·熱論》,傷寒熱病治療大法是( )
①根據病變臟腑的經脈予以調治 ②治其未傳之經 ③治其已傳其經 ④病在表可發其汗 ⑤病在里可泄其熱
(①④⑤)
11、《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傷寒”應包括( )
①中風 ②濕溫 ③溫病 ④熱病 ⑤傷寒
(①②③④⑤)
12、《素問·熱論》中有關傷寒病的內容包括( )
①六經分證 ②傳變規律 ③治療大法 ④禁忌 ⑤預后
(①②③④⑤)
13、據《素問·熱論》,若太陽與少陰俱病,則出現( )
①頭痛 ②耳聾 ③口干 ④煩滿 ⑤厥
(①③④)
14、據《素問·熱論》,若陽明與太陰俱病,則出現( )
①頭痛 ②腹滿 ③身熱 ④不欲食 ⑤譫語
(②③④⑤)
15、據《素問·熱論》,“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中“如是”是指( )
①邪氣大盛 ②五臟已傷 ③六腑不通 ④榮衛不行 ⑤神氣渙散
(②③④)
16、據《素問·評熱病論》,風厥的主要證候表現除身熱外,尚有( )
①汗出 ②脈躁 ③狂言 ④煩滿 ⑤不能食
(①④)
17、據《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厥病當取( )
①陽明 ②少陽 ③太陽 ④少陰 ⑤太陰
(③④)
18、據《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厥的方法是( )
①調理飲食 ②表里刺之 ③排痰 ④飲之服湯 ⑤救陰
(②④)
19、據《素問·評熱病論》治療風勞的方法是( )
①以救俯仰 ②表里刺之 ③配合湯藥 ④調理飲食 ⑤巨陽引
(①⑤)
20、據《素問·評熱病論》,陰陽交的證候表現主要有( )
①汗出輒復熱 ②脈躁疾 ③狂言 ④煩滿 ⑤不能食
(①②③⑤)
21、據《素問·評熱病論》,陰陽交的三死癥是指( )
①汗出 ②不能食 ③狂言 ④脈躁疾 ⑤身熱
(②③④)
22、據《素問·評熱病論》,勞風病的證候表現主要有( )
①身熱 ②強上冥視 ③唾出若涕 ④汗出 ⑤惡風而振寒
(②③⑤)
23、《素問·咳論》,五臟受邪致病,微則為咳,甚則( )
①為嘔 ②為泄 ③為喘 ④為痛 ⑤為滿
(②④)
24、《素問·咳論》認為肺咳的發生源于“外內合邪”,具體是指( )
①外傷濕邪 ②內傷寒食 ③內生水濕 ④外傷熱邪 ⑤外傷寒邪
(②⑤)
25、《素問·咳論》所述肺咳的表現為( )
①咳而喘息有音 ②咳而嘔 ③咳而胸痛 ④甚則唾血 ⑤甚則咳涎
(①④)
26、據《素問·咳論》,脾咳的兼癥為( )
①咳則遺尿 ②咳則失氣 ③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 ④嘔吐
⑤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
(③⑤)
27、據《素問·咳論》,腎咳的兼癥為( )
①咳而遺尿 ②咳而失氣 ③咳則腰背相引而痛 ④甚則咳涎 ⑤動則咳劇
(③④)
28、據《素問·咳論》,下列表現哪些屬于三焦咳之兼癥( )
①吐涎 ②嘔吐 ③遺矢 ④腹滿 ⑤不欲食飲
(④⑤)
29、據《素問·咳論》,與咳病發生聯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 )
①三焦 ②肺 ③胃 ④脾 ⑤腎
(②③)
30、據《素問·咳論》所述,咳而出現疼痛的臟腑咳有( )
①肺咳 ②心咳 ③肝咳 ④脾咳 ⑤腎咳
(②③④⑤)
31、據《素問·咳論》,心咳之狀為( )
①咳則心痛 ②喉部梗塞 ③咽腫 ④喉痹 ⑤唾血
(①②③④)
32、據《素問·咳論》,脾咳之狀為( )
①咳則右脅下痛 ②陰陰引肩背 ③兩脅下痛 ④甚則不可以動 ⑤動則咳劇
(①②④⑤)
33、據《素問·咳論》,下列哪些是治咳的正確選擇( )
①治臟者治其俞 ②治腑者治其俞 ③治臟者治其合 ④治腑者治其合 ⑤浮腫者治其經
(①④⑤)
34、據《素問·舉痛論》,疼痛按之無益者,是由于( )
①寒邪客于經脈之中 ②寒邪客于俠脊之脈 ③深按之不能及 ④脈充大而血氣亂 ⑤重中于寒
(②③)
35、據《素問·舉痛論》,五色望診中屬熱者其色為( )
①黃 ②白 ③青 ④黑 ⑤赤
(①⑤)
36、據《素問·痹論》,不痛不仁的機理是( )
①榮衛之行澀 ②經絡時疏 ③皮膚不營 ④衛氣失于溫煦 ⑤經絡阻塞
(①②③)
37、據《素問·痹論》,脾痹的癥狀是( )
①四肢解墮 ②發咳 ③嘔汁 ④上為大塞 ⑤嗌干
(①②③④)
38、據《素問·痹論》,心痹的癥狀是( )
①煩則心下鼓 ②夜臥則驚 ③暴上氣而喘 ④嗌干、善噫 ⑤上為引如懷
(①③④)
39、據《素問·痹論》,肝痹的癥狀是( )
①嗌干、善噫 ②夜臥則驚 ③多飲小便數 ④上為引如懷 ⑤善脹
(②③④)
40、據《素問·痹論》,肺痹的癥狀是( )
①煩滿 ②心下鼓 ③上為大塞 ④喘而嘔 ⑤多飲數小便
(①④)
41、據《素問·痹論》,腎痹的癥狀是( )
①善脹 ②尻以代踵 ③脊以代頭 ④四肢解墮 ⑤發咳嘔汁
(①②③)
42、據《素問·痹論》所述,衛氣的循行分布是( )
①不能入于脈 ②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 ③熏于肓膜 ④散于胸腹 ⑤絡于六腑
(①②③④)
43、據《素問·痹論》,痹證的產生原因有( )
①風寒濕三氣雜至 ②飲食不調 ③居處失宜 ④營衛氣血逆亂⑤痰濕壅阻
(①②③④)
44、《素問·痹論》中六腑痹形成的原因是( )
①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②五體傳入于六腑 ③風寒濕氣中六腑之俞
④飲食居處 ⑤五臟痹不已,傳入于六腑
(①③④⑤)
45、《素問·痹論》認為痹,其熱者是因( )
①陽氣少 ②陽氣多 ③陽氣盛 ④陰氣多 ⑤陰氣少
(②⑤)
46、《素問·痹論》認為營衛之氣與痹證發病關系為( )
①逆其氣則愈 ②逆其氣則病 ③從其氣則病 ④從其氣則愈 ⑤常與風寒濕氣合
(②④)
47、《素問·痿論》指出骨痿的癥狀是( )
①腰脊不舉 ②脛縱而不任地 ③骨枯而髓減 ④筋急而攣 ⑤肌肉不仁
(①③)
48、《素問·痿論》指出筋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筋急而攣 ④樞折挈 ⑤腰脊不舉
(①②③)
49、《素問·痿論》指出脈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筋膜干 ③樞折挈 ④腰脊不舉 ⑤脛縱而不任地
(③⑤)
50、《素問·痿論》指出肉痿的癥狀是( )
①膽泄口苦 ②胃干而渴 ③肌肉不仁 ④筋膜干 ⑤腰脊不舉
(②③)
51、據《素問·痿論》,痿證的致病原因可概括為( )
①悲哀思慮等情志因素 ②天時氣候的影響 ③生活居處中感受水濕之邪
④遠行勞倦 ⑤房室內傷
(①②③④⑤)
52、《素問·痿論》中“五體痿”的共同病機是( )
①臟氣阻滯 ②功能失調 ③氣機不暢 ④臟熱精傷 ⑤五體失養
(④⑤)
53、據《素問·厥論》所述,引起寒厥的病因病機是( )
①外界寒邪的侵襲 ②秋冬奪于所用 ③勞力縱欲過度
④腎中陽氣損傷 ⑤陽盛陰衰
(②③④)
54、《素問·厥論》言熱厥的病因病機為( )
①外界熱邪的侵襲 ②酗酒無度 ③縱欲傷腎 ④陰虛陽盛 ⑤氣血不足
(②③④)
55、《素問·厥論》認為,厥出現暴不知人的病理機制為( )
①陽氣盛于上 ②陽氣虛于下 ③下氣重上而邪氣逆 ④正氣內損而不升 ⑤陽氣亂
(①③⑤)
56、《靈樞·水脹》篇指出腸覃的病因病機是( )
①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 ②氣不得榮 ③癖而內著 ④惡氣乃起 ⑤息肉乃生
(①②③④⑤)
57、《靈樞·水脹》篇指出石瘕的病因病機是( )
①寒氣客于子門 ②癖而內著 ③惡氣乃起 ④子門閉塞,氣不得通
⑤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
(①④⑤)
58、《素問·湯液醪醴論》中提出對于水腫的治療方法是( )
① 去菀陳莝 ②微動四極 ③溫衣 ④開鬼門,潔凈府 ⑤繆刺其處
(②③④⑤)
59、《素問·湯液醪醴論》“五陽已布,疏滌五藏”的標志是( )
① 精自生 ②形自盛 ③去菀陳莝 ④骨肉相保 ⑤巨氣乃平
(①②④⑤)
四、簡答題
1、如何理解《素問·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的含義?
熱病,外感發熱性疾病的總稱。傷寒,外感病的總稱。全句意為:外感發熱性疾病,大都屬于廣義傷寒范疇。所謂傷寒,有廣義、狹義之分。“皆傷寒之類也”的“傷寒”,指廣義傷寒。如《難經》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中“有傷寒”的“傷寒”,即為狹義傷寒。此句說明熱病與傷寒的關系,即熱病包含在廣義傷寒之中。
2、結合《素問·熱論》簡述外感熱病的治療原則。
《素問·熱論》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三日,非固定日數。未滿三日,是指病尚在三陽之表,可用發汗法,使邪從表解。已滿三日者,指邪已入三陰之里,可用針刺泄熱之法,泄越其熱。泄越其熱,并非攻下之意。《傷寒論》在《素問·熱論》基礎上,進一步提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諸法,豐富和發展了外感熱病的治法內容。
3、簡述胃氣與熱病預后的關系。
陽明胃是十二經之長,血氣盛。胃氣存則熱病雖甚不即死;胃氣盡則死。即預后的好壞,取決于胃氣的有無、盛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4、結合《素問·熱論》原文談談你對溫病與暑病的認識。
溫病,即冬傷于寒邪,伏而化熱,至春感時令之邪,新感引動伏邪而發病,在治療上當以清泄里熱為主。
暑病,即夏季感受當令的暑邪,在治療時切勿見汗止汗,必須查清病源,治以清泄暑熱。若錯用止汗收斂之法,必將釀成暑熱內閉,關門留寇,引起邪陷心包的危急證候。
5、“遺熱”、“食復”產生的機理是什么?有何指導意義?
《素問·熱論》指出:“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病熱少愈”,指熱病后期,熱勢已減,但余熱未盡。“復”,指熱病復發。“遺”,指熱病纏綿難愈。“禁”,即禁忌。熱病雖有好轉,但余熱未盡,胃氣尚虛,這時若不注意飲食的調理、節制,強食肉食、脂膏類食物,易使陽氣郁而化熱。助長體內余熱邪氣,使熱病復發。胃氣尚虛,若多食則更傷脾胃之氣,食積化熱,資助邪熱,使邪留不去。以上兩種情況造成兩熱相合,熱病纏綿難愈。因此,熱病后期,在余熱未盡之時,應當注意飲食的護理,一是要少食(“多食則遺”);二是飲食要清淡(“食肉則復”)。
6、結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陰陽交的病機、癥狀及預后。
病機:陽熱之邪入于陰分交結不解,邪盛而正衰。
癥狀:汗出則復熱,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
預后:較差。不良。
7、結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風厥的病因病機、癥狀、治則。
病因病機:風邪侵犯太陽經,少陰經氣上逆。
癥狀:身熱、汗出、煩滿。
治則:針刺足太陽足少陰表里兩經及服湯藥。
8、結合《素問·評熱病論》簡述勞風的病因病位、癥狀、治則及預后。
病因病位:因勞而虛,感受風邪所致。病位在肺。
癥狀:強上冥視、唾出若涕、惡風振寒發熱。
治則:針刺引導太陽經氣。
預后:①病情緩解與年齡、體質強弱有關。②與邪氣的出路有關:出則愈,不出則傷肺,傷肺則死。
9、如何理解“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此句意為五臟六腑的病變都能使人發生咳嗽,不只是肺。本句從整體觀念出發,揭示出咳雖為肺的病變,但其它臟腑病變,也可影響到肺而發生咳嗽。因為肺主氣,受百脈朝會,故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均可影響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而發生咳嗽。如脾虛生痰,痰濕上犯于肺;肝火上沖,氣逆犯肺;腎虛水泛,寒水射肺等。本句說明了咳不離乎肺,然不止于肺。
10、如何理解《素問·咳論》“皆聚于胃,關于肺”的含義?
咳嗽大都是由于痰飲困聚脾胃,上犯于肺所造成的。這是關于咳嗽病因病機的恰當總結和概括。言五臟六腑病變雖皆令人咳嗽,但與肺胃兩臟關系最為密切。原文曰:“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指出了肺胃與咳嗽的形成有關。外邪傷人,或從皮毛而入,內舍其合,或從口鼻直接傷肺,致使肺失宣降而病咳。若久咳不已,影響三焦氣機,水液內聚,積多成痰成飲而聚于胃,上逆犯肺,則咳多涕唾,面浮腫而氣逆。此句原文是后世“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理論的淵源。
11、《素問·舉痛論》所述14種疼痛的辨證要點是什么?
①發作時間長短,間歇久暫:持續性疼痛(第2條)、暫時性疼痛(第1、11條)。
②對按壓的反應:痛不可按(第3條)、按之痛止(第4條)、按之無益(第5條)。
③有無牽引痛:心與背相引(第7條)、脅肋與少腹相引(第8條)、腹痛引陰股(第9條)。
④其它兼證:喘動應手(第6條)、疼痛伴積塊(第10條)、疼痛伴嘔吐(第12條)、疼痛伴腹泄(第13條)、疼痛伴便秘(第14條)。
12、根據《素問·痹論》簡述痹證的病因及分類。
《素問·痹論》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風寒濕三氣夾雜侵襲人體,壅閉經絡,閉阻氣血而成為痹證。按邪氣性質分類有行痹、痛痹、著痹之不同。按邪氣侵犯的部位分為五體痹、五臟痹和六腑痹。在不同的季節感受了痹邪,就會在不同部位發生痹證即骨痹、筋痹、脈痹、肌痹、皮痹等五體痹。五體痹病久不愈,使相關內臟精氣漸衰,再度感受風寒濕邪而成肺痹、心痹、肝痹、腎痹、脾痹等五臟痹。飲食不節,腸胃先傷,痹邪內傳于腑而成腸痹、胞痹等六腑痹。
13、根據《素問·痹論》簡述行痹、痛痹、著痹的病機與病證特點。
經絡閉阻 風氣勝者 善行而數變 行痹 游走無定處
風寒濕雜至 痹證 寒氣勝者 凝滯、收引 痛痹 疼痛劇烈難忍,痛處固定
營衛凝澀 濕氣勝者 重濁粘滯 著痹 疼痛重著不移,麻木不仁
14、結合《素問·痹論》談談你對五體痹病久不愈向內傳變發生五臟痹的機理是如何理解的?
《素問·痹論》篇指出:“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又說:“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經旨提示,五體痹向內臟傳變的病理機轉有二:一是“病久而不去”,即五體痹久延不愈,久病正氣虛損;二是“重感于風寒濕之氣”,即反復感受痹邪,造成痹邪內轉入臟,形成五臟痹,這一認識完全符合臨床實際。
15、如何理解《素問·痹論》中“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陰氣,五臟之氣。此句意為五臟的陰氣,安靜則精神內藏,躁擾妄動則精神耗散。五臟內藏精血津液,若形不妄動,情志寧靜,陽氣固密,神藏其中,則形神正常,邪不可干。若形體躁擾不寧,情志波動不安,則精氣耗損,神氣消亡,邪氣侵犯,容易導致五臟痹。此句原文強調了五臟精氣寧靜內守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臟痹發生的內在因素。
16、結合《素問·痹論》簡述痹證的治療及預后。
對于痹證的治療,《素問·痹論》篇指出:“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也。”即各隨其病變部位而治之則病愈,具體可用針刺或藥物治療。針刺治療,可取本經所屬臟、腑的俞穴或合穴。藥物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疏通經絡為原則。
預后:“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其入藏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痛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此段原文指出痹之預后轉歸主要與所感邪氣的性質、病位深淺有關。風為陽邪,其性輕揚,易于驅除,故風邪偏勝者“易已”;病位表淺者“易已”;邪犯筋骨,病位深在,故病情纏綿持久;入于內臟者預后較差。
17、如何理解《素問·痹論》中“逆其氣則病”“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營衛之氣,皆水谷所化。營氣精專而柔順,能入脈中,循脈上下而灌注五臟六腑,濡養全身。衛氣慓悍滑利,不能入于脈中,行于皮膚分肉間,溫煦肓膜,布散于胸膜。故營衛氣虛或失常都能致使腠理皮膚疏松,經脈澀滯,筋骨肌肉五臟六腑失于濡養溫煦,此時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而發為痹,故曰:“逆其氣則病”,“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說明了痹證的發生與營衛之氣密切相關。強調了痹證的發生既有風寒濕邪的侵襲,更有臟腑營衛氣血的失調,突出了《內經》既重視內因,也不忽略外因的發病學觀點。對臨床辨證論治及指導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18、從辨證方面來看,《內經》對痹證是如何分類的?
從辨證方面對痹證進行分類,有以下幾類:以病因命名有風痹、寒痹、濕痹、熱痹;以證候特征命名有行痹、痛痹、著痹、眾痹、攣痹、久痹、大痹、暴痹、遠痹、厥痹、痿痹;以發病肢體組織命名有皮痹、肉痹、筋痹、骨痹、血痹、足痹;以十二經筋分布區域并結合受病的時間命名的諸如孟春痹、仲春痹、季春痹等十二種類型的筋痹;以臟腑命名的有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腎痹和腸痹、胞痹等。
19、簡述《素問·痹論》篇中六腑痹的形成及其主要癥狀。
《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指出六腑痹因飲食不節,腸胃先傷,痹邪內傳于腑而成。痹邪犯于小腸,使其失于分清泌濁,故“數飲而出不得”;痹犯于大腸,使其傳導失職,故見泄瀉;痹邪犯膀胱,使其氣化不利,郁而化熱,故有腹痛熱,小便短澀等癥。
20、你對《素問·痿論》中“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是怎樣理解的?
本句是痿證形成的重要機理之一。肺臟有熱,在內可致肺葉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廢不用的痿證。痿證之病雖表現在四肢,但其產生根源卻在五臟。而五臟之中,尤以肺為關鍵。五臟精氣津液全賴肺氣的敷布,方能濡養五體,如肺臟有熱,熱邪內迫,肺中津液受熱消耗,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臟失養,四肢不得稟水谷精微之氣而痿廢不用,所以五臟皆可因肺熱葉焦而發為痿躄。
《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中指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也說明了痿證的形成和肺熱有密切關系。
21、根據《素問·痿論》簡述五體痿的主要癥狀是什么?
痿證的主要癥狀是:肢體痿廢不用,或弛緩不用,或拘急不用。“脛縱而不任地”,“筋膜干則筋急而攣”。
五體痿的主要癥狀:痿躄——皮毛虛弱急薄,四肢不用。脈痿——樞折不挈,脛縱而不任地。筋痿——膽泄口苦,筋急而攣。肉痿——胃干而渴,肌肉痹而不仁。骨痿一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