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位,包括表、里、半表里,上、中、下三焦。 病理,包括寒熱虛實。
對于時方理論來講,一般包括有虛熱、實熱、虛寒、實寒、虛實寒熱夾雜等。把寒熱虛實之間的關系搞的很復雜,尤其在虛實上,更搞出了陰虛、陽虛等概念,繞了很多大圈子,很容易把人弄糊涂。
我們經方理論上,則來的很直截了當。經方理論對寒熱兩種病邪,往往稱之為“虛寒”和“實熱”。三陰病劃歸虛寒,三陽病劃歸實熱。臨床上,為什么這樣劃分呢,從病理根源角度上說,經方理論最重視陽氣,人活著靠的就是這個陽氣。經方是以陽氣的盛衰作為寒熱虛實的參照標準的。
比如說:
三陰病,屬于寒邪為主,又稱虛寒,是陽衰導致的水飲和瘀滯,包括飲證和滯證。這里的虛,特指陽氣不足。 三陽病,屬于熱邪為主,又稱實熱,是陽盛導致的熱燥津虧,包括煩證、燥證。這里的實,特指的陽氣過旺。
寒熱虛實夾雜的,屬于痞證范疇。
在病理上,虛又特指正氣虛或者慢性病,實特指邪氣實或新病、急病。
所以歸根結底來講,虛寒和實熱,最終造成的都是病理上的寒熱之邪。
經方認為,凡是病邪,就都是實邪,要祛邪才能恢復正氣。因為,只有正氣虛到一定程度,不能抗邪了,才會生病,這就叫正虛而邪盛。正氣恢復起來很慢,而病邪發展的速度很快,你補的再快,也不如邪氣發展的快。靠扶正去祛邪,那是杯水車薪的做法。正確的做法,該是首先祛邪,病邪去掉了,正氣才能得以逐漸恢復。這叫祛邪以扶正。
因此說,經方治病,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補法,他都是汗、吐、下、溫等祛邪法。金元時期的張子和,對此認識的比較深刻,他在《儒門事親》一書中說:“夫病之一物,非人身所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攬而留之何也?”
是藥三分毒,古人把藥,又稱作毒藥,偏性是很大的,因此藥補是一種錯誤觀念。吃藥補養,那不叫養生,那叫沒病找病!真正的補,是食補,食物都很平和滋養,偏性很小。用藥把病邪祛除,然后才能靠飲食來補養,恢復正氣。因此古人告誡我們說,藥補不如食補,道理就在這里。
我們每天都是一日三補,吃三頓飯,還嫌不補嗎?
另外,嚴格講,寒熱沒有絕對的寒熱,絕對的寒熱一旦出現,那就是陰陽離絕了。
虛實還有一個含義,大家要知道,那就是,從體質上講,虛,指體質弱,實,指體質強。
由此可見啊,對病、證、癥、體征的辨別,要最終落實到病機上,也就是病位和病理上,而病位病理的病機理論,則脫離不開三陰三陽這個六綱和五行五證病機框架。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394011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