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金匱要略詮解》劉渡舟(2)

痙濕暍病脈證第二

 

本篇是論述痙、濕、暍三病的辯證論治。篇中共有條文二十七條,載方十一首。其中第一條至條十條為痙病的總論,說明了痙病的病因、病理、脈證、分類以及治療原則和轉歸。第十一、十二、十三條則為痙病的各論,對痙病的辯證論治進行了闡述。第十四條至十九條乃是濕病的總論,說明了濕病的病因、病理與癥狀,以及治療原則和轉歸;第二十至二十四條則為濕病的各論,對濕病的辯證論治進行了闡述。第二十五條、二十六、二十七條闡述暍病的脈證、治療法則和方證。由于痙、濕、暍三病,均為感受風寒濕暑之邪而與太陽表證有關,故合為一篇加以論述。

痙病是以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甚至角弓反張為主證的病證;濕病是以關節不利,身體腫痛為主證的病證;暍,又名傷暑,而以發熱惡寒,口渴身疼為主證的病證。


1、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詮解]

本條是論述剛痙的辯證。“剛痙”由太陽中風重感于寒,外寒閉塞營衛,故出現惡寒、無汗、頭痛、發熱、脈浮而緊等證。風寒之邪滯郁經脈,經脈氣血不利,則出現筋脈緊急的項背強急、口噤不開等證。因其無汗,故稱“剛痙”??肌都滓医?卷七》無“反”字為是。

[選注]

《注解傷寒論》:“《千金》曰:太陽中風,重感寒濕則變痙。太陽病,發熱無汗為表實,則不當惡寒,今反惡寒者,則太陽中風,重感于寒,為痙病也。以表實感寒,故名剛痙”。



2、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痙。

   [詮解]

   本條是論述柔痙的辯證?!叭岑d”由太陽中風,風邪化熱,熱傷血脈,筋無所榮,故頸項強急,甚則反張。太陽中風,衛強營弱,正邪相爭,表氣不固,出現發熱,汗出,頭疼,而不惡寒,脈浮緩等證。剛、柔二痙的區別,“剛痙”為表實無汗。外感風寒引起痙病,一方面愘于太陽經脈;另一方面為平素陰血虛少,感邪之后容易化燥傷陰,陰血不濡,筋脈拘急則成痙。

   [選注]

   《注解傷寒論》:“太陽病,發熱汗出為表虛,則當惡寒,其不惡寒者為陽明病。今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非陽明證,則是太陽中風,重感于濕,為柔痙也。表虛感濕,故曰柔痙?!?/p>



3、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為難治。

   [詮解]

   本條是論述痙病的預后。太陽病為表證,表證則發熱。其脈浮,方為應病。今脈沉而細,是太陽證而見少陰之脈。此時,如見項背強直的證候則名曰痙。因正虛不能勝邪,故為難治。何哉?此證若發散在表之邪氣,可損傷少陰精血;若補養精血之虛,又恐礙太陽之表,而恐有留邪之弊。

   [選注]

   《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太陽傷風寒,其脈浮,以邪淺在營衛也。痙病邪深傷筋,故脈沉緊弦,直上下行也;其不緊弦而沉細,則邪入深,而氣血太虛,正不勝邪,邪何能出,故為難治?!?/p>




4、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

   [詮解]

   本條是論述誤汗成痙。太陽病,屬于表證,應發汗解表,而以微似汗出者為得法。若太陽病發汗太多,則必耗傷陰血,陰血先虛,不能濡養筋脈,則可發生項背強直的痙病。

   [選注]

   《醫宗金鑒》:“太陽病當發汗,若發汗太過,腠理大開,表氣不同,邪風乘虛而入,因成痙者,乃內虛所召入也,宜經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因表溫經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過多新產,金瘡破傷出血過多,而變化此證者,皆其類也。”



5、夫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

   [詮解]

   本條是論述誤下成痙。因外感風邪,入里化熱,熱蒸汗出,津液已傷,又誤下傷陰,營血更弱,不能濡養筋脈,則筋脈拘急,形成痙病。復發汗,更傷陰血陽氣,陰陽兩虛,則更不能溫潤,引起四肢筋脈拘攣強急而成痙。

   [選注]

   《醫宗金鑒》:“因風邪為病,不應下而下之傷液,不應汗而汗之傷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養而病痙者,故曰:風病下之則痙,復發汗必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痙病治之,當以專養津液為務也?!?/p>



6、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詮解]

   本條是論述久患瘡瘍的病人氣血已傷,而誤汗成痙之理?;集彲兊牟∪?,雖有表證,亦不可發汗解表。因為瘡家津血虧損,此時雖有身體疼痛的表證,為傷寒挾虛,故不能發汗。如發汗解表,則重傷津液,筋脈失去津血的濡養,因而發生痙病。

   [選注]

   《醫宗金鑒》:“瘡家初起,毒熱未成,法當汗散。已經潰后,血氣被傷,雖有身痛表證,亦不可發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養,因而成痙,或邪風乘之,亦令痙也?!?/p>



7、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 ,背反張者,痙病也,若發其汗者,寒濕相得,其表益虛,即惡寒甚

   [詮解]

   本條論痙病的主證及汗后的脈證反映。痙病不離乎表,故身熱惡寒。痙為風強病,而筋脈受之,故口噤、頭項強、背反張而筋脈拘急。《內經》說:“諸暴強直皆屬于風”,故頭熱、足寒、面目赤頭動搖,反映了風陽上行而又掉支,此痙病之主證,不可不知也。此證若發其汗,汗沾衣被變化為濕,又與外寒之氣,相搏不解,則衛陽以汗出而益虛,寒邪得濕而轉增,故惡寒為甚。:mad: 

   [選注]

   《金匱要略直解》:“身熱頭熱,邪在太陽也;面赤目赤,邪在陽明也。頸屬陽明,項屬太陽,邪在二經,則頸項強急惡寒也。陽明之脈挾口,故卒口噤;太陽之脈循背上頭,故頭獨搖,背反張也。此其人必汗下亡血之后,正氣虛,而邪氣但勝于上,其足則寒,此痙病之證具見也?!?confused: 



8、發其汗已,其脈如蛇,暴腹脹大者,為欲解,脈如故;反伏弦者痙。  

   [詮解]

   本條繼上文言痙脈本直,汗后則風解而濕仍存,故脈 不直而曲如蛇行之狀。魏荔彤云:“風去不與濕相麗,則濕邪無所依著,必順其下墜之性,而入腹作脹矣。風寒外解,而濕下行,所以為欲解也。如是診之,其脈必浮而不沉,緩而不弦矣。乃其脈如故,而反加伏弦,知其人連太陰,里病轉增,而表病不除,乃痙病諸證中之一變也?!?/p>

   [選注]

   《醫宗金鑒》:“發寒濕汗后,其脈不直緊,如蛇之曲緩,則為邪 ,不成痙病,為欲解也,若脈仍直緊而不緩,或不直緊反伏堅弦急者,為邪不退,成痙矣?!?/p>


9、夫痙脈,按之緊如弦,直上下行。  

   [詮解]

本條是論述痙病的主脈。痙病是重感風寒濕邪,邪氣外束,筋脈強急,氣血由內向外而抵抗有力,故見脈弦緊勁急,直上下行。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緊如弦,即堅直之象。李氏曰:”上下行者,自寸至尺,皆見緊直之脈也“?!睹}經》亦云:”痙病脈堅伏,直上下行?!? 



10、痙病有灸瘡,難治。  

[詮解]

本條是論述痙病有灸瘡的預后情況。病人灸后成瘡,一則流失膿液,津血已經虧損,二則火熱風盛。經穴不閉,再感風寒,成為痙病,本病若用發汗解表。又恐熱傷陰血,更助風燥,若用瀉下實熱之法,更虛內傷陰液,汗下皆不可為,故曰難治。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有灸瘡者,膿血久潰,穴俞不閉,樓全善云:”即破傷風之意?!吧w陰傷而不勝風熱,陽傷而不任攻伐也。故曰難治?!?/p>

11、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分,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粥發。  

[詮解]

本條是論述痙病的辯證論治。太陽病,其證備,指太陽之脈,自足上行,循背至頭頂,幾所過之處,而為拘緊強急以成痙。如風邪居表,則脈必浮數。此證雖身體強幾幾,而脈反沉遲,沉遲之脈,乃津液不足而榮衛不利,故筋脈失于濡潤,是以作痙。

治用栝樓桂枝湯。方中栝樓根清熱生津,柔潤筋脈,通行經氣,桂枝利衛通陽,芍藥和營斂陰;甘草、生姜、大棗則能健脾氣,和營衛,使經氣流暢,筋燥得潤,而痙病自愈。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沉本痙之脈,遲非內寒,乃津液少而營衛之行不利也。傷寒項背強幾幾,汗出惡風者,脈浮數,為邪風盛于表;此證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者,為風淫于外而津傷于內,故用桂枝則同,而一加葛根以且其散,一加栝樓根兼滋其內,則不同也?!?/p>



12、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咀口父,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詮解]

本條是論述剛痙的辯證論治。剛痙是重感風寒濕邪。衛陽閉郁,營陰郁滯,正邪交爭。故見發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疼、脈浮緊等證。太陽病無汗,濕邪閉郁胸中氣機不得通利,故小便反少。里氣既不能外達,又不能下行,勢必逆上沖胸,故胸滿。濕熱閉郁胸中,損傷津液,不能滋潤筋脈,故口噤不得語。如斯則可知剛痙即將發作。

治以葛根湯開泄腠理,發汗祛邪,滋養津液,舒緩筋脈。方中葛根能透達表邪,啟胃氣而生津液,滋潤筋脈,舒緩強急;麻黃,配桂枝生姜外散風寒,以開玄參府之閉塞;芍藥、甘草、大棗和營生津,以緩拘急。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無汗而小便反少者,風寒濕甚,與氣相持,不得外達,亦并不下行也。不外達,不下行,勢必逆而上沖,為胸滿,為口噤不得語,甚至面赤頭搖,項背強直,所不待言,故曰欲作剛痙。葛根湯,即桂枝湯加麻黃、葛根,乃剛痙無汗者之正法也。::mad: 

[病案舉例]

張X,13歲。1977年9月13日初診:起初偶有外感癥狀,身體不適,兩天后猝然抽搐,先口噤,繼而項背強急,角弓反張,無汗,神清,自覺憋氣,困倦酸重。證見舌苔薄白,脈緊數。診斷:剛痙,由風寒壅阻脈絡,氣血滯阻,故筋脈攣急,項背強直,治以祛風散寒解肌和營。

處方:1葛根克、麻黃3克、桂枝5克、白芍12克、天花粉12克、甘草3克、生姜三片、大棗四枚(擘)送服解痙散(全蝎、蜈蚣等分,共研細末,每服1.5-3克),復被取汗。

復診:服藥一劑,遍身縶微似有汗,痙止,囑其再進一劑而愈。(摘自《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24,1979):eek: 




13、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介齒,可與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二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詮解]

本條是論述實熱痙的辯證施治。腸胃實熱積滯,壅盛郁塞,所以胸腹脹滿。燥熱劫爍津液,不能濡養筋脈,筋脈強急,故角弓反張。臥不著席,四肢攣急。陽明熱盛,變燥化風,掣動筋脈,故口噤,介齒。

本證為痙病實熱重證,可與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通腑泄熱。方中大黃、芒硝泄其實熱;枳實、厚樸破其壅塞。本方峻瀉腸胃實熱積滯,則陰可復,而津液可存,痙強之證可以緩解。

[選注]

《醫宗金鑒》:“此申痙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痙病而更胸滿,里氣壅也;臥不著席,反張甚也;腳攣急,勁急甚也;必介齒,牙緊甚也。此皆陽明熱盛灼筋,筋急而甚之鋗,故以大承氣湯直攻其熱,非攻陽明之實也。其曰可與,非盡言可與,有慎重之意。”

[病案舉例]

某醫院一破傷風患兒,病起迄四日,曾用驅風鎮痙之玉真散,不效,邀余會診。熱不退,便不通,痙不止,舌燥苔黃,脈見數實。證屬熱結陽明,熱極生風,法當下。即予大承氣湯;大黃15克(后下)、芒硝12克(沖),厚樸24克,枳實12克。越一日再診,證情未減。硝黃當顯效,何遲遲未下?心疑不解!詢知乃病家恐前方過峻,自行減半以進。由于病重藥輕,服后便結如故,當此風熱正盛,燥結如石,非借將軍之力下之不為功。遂照方急煎疊進,藥后四、五個小時,腸中漉漉,先排出石硬色黑如雞卵大糞塊,隨下穢物半便盆,如鼓之腹得平,再劑又暢行三行,痙止身涼,病痊。繼用養血舒肝劑調理鞏固。



14、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詮解]

   本條是論述濕痹的證治原則。濕邪傷于太陽之表,而見一身、關節、煩疼;若脈浮細者,為濕在于外,應當用汗解之。若其人小便不利,而大便反快,脈又沉細者,病名叫“濕痹”,忌汗,而應利其小便,以使濕邪得去。

   [選注]

   《醫門法律》:“濕流關節之痛,脈見沉細者,則非有外風與之相搏,只名濕痹。濕痹者,濕邪其身中之陽氣也。利其小便,則通行無礙,而關節之痹并解矣?!?/p>



15、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熏黃也。

  [詮解]

   本條是論濕郁發黃的辯證。濕家之為病,濕盛于外者,陽必郁于內,濕盛于外,則一身盡疼,陽郁于內,則發熱,濕熱郁于肌肉之間,則

身色如煙之熏黃而帶黑。

  [選注]

   《醫宗金鑒》:“濕家,謂病濕之人,濕之為病,或因外受濕氣,則一身盡痛,或因內生病,則發熱身黃。若內外同病,則一身盡痛,發

熱,身色如熏黃也。濕家之身痛發黃,不似傷寒之身痛發黃者,以無六經之形證也?!?/p>



16、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復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詮解]

   本條是論述濕家誤下的變證。濕家頭汗出,為上有濕下有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內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比。背強者,乃濕家重著之強,非風寒拘急之強。欲復被向火,乃濕盛狎陽,陽受傷則惡寒。此證如誤以陽旺內 越之頭汗而誤下,則濕從寒化,如寒邪入于肺,則胸滿,寒邪入于胃,則為噦,寒邪入于膀胱,則氣化不行,而小便不利。至于舌上白滑之苔,乃誤下而熱陷于下,寒聚于上之故。胸中有寒,則不欲飲,下有熱,而口中干燥,此乃為津液不化之咎。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寒濕居表,陽氣不得外通而但上越,為頭汗出,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是宜驅寒濕,以通其陽,乃反下之,則陽更被抑,而噦乃作矣;或上焦之陽不布,而胸中滿;或下焦之陽不化,而小便不利,隨其所傷之處而為病也,舌上如胎者,本非胃熱,而舌上津液燥聚如胎之狀,實非胎也,蓋下后陽氣反陷于下,而寒濕仍聚于上,于是丹田有熱而渴,欲得飲,胸上有寒而復不能飲,則口舌燥煩百津液乃聚耳。”



17、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詮解]

   本條亦論濕家誤下的死證。濕家誤下變證百出,至其甚者,而又有死證,醫者亦不可不知。濕家如邪在表當發汗,邪在里當利小便,敬非濕熱蘊結成實,則未可用之。如誤用,則無的放矢,必先傷正氣,額上汗出微喘,乃重傷陽氣,孤陽上越,故額上汗出而微喘,若脾陽大傷,清陽不升,則下利不止,此乃陰陽離決之象,其預后不抱樂觀。若其人小便利者,而見于下后額汗而喘,反映了陽離而上行,陰孤而下走,故亦主死。

   [選注]

   《金匱要略淺注補正》:“此總言濕證而無下法也。上節言誤下變證,為寒熱郁結,此節言誤下傷腎,則小便自利氣喘而死。誤下傷脾,則大便下利不止而死。觀仲景方,皆是補土以治濕,則知濕家斷無下法也。”




18、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者,法當汗出百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故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詮解]

   本條是論述風濕 治療原則。外感風濕,困于肌膚,流走關節,氣血運動不暢,故一身疼痛。此證當以汗法而散風濕之邪,則其病可愈。假如正值天氣陰雨不止,濕氣較盛之時,則發汗法便無效,為什么?由于天氣陰雨不止,天、人之濕必重。風為陽邪,容易表散,在,則濕為陰邪,難以驟除,故發汗風氣雖去而濕邪仍在,其病不愈。治風濕之法,應該溫陽解表,使陽氣伸展,營衛流行,微似汗出,則散漫粘滯之邪,方能緩緩排出體外。

   [選注]

   《醫門棒喝?傷寒論本旨》:“若治風濕者,必通其陽氣,調其營衛,和其經絡,使陰陽表里之氣周流,則其內濕隨三焦氣化,由小便而去,表濕隨營衛流行,化微汗而解,陰濕之邪既解,風邪未有不去者,此治風濕與治風寒不同者。雖寒濕同為陰,而寒清濕濁,清者易散,濁者粘滯,故發汗大有區別也。”



19、濕寒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詮解]

   本條是論述頭中寒濕的證治。霧露之濕為清邪,傷于身半之上,濕邪外束,故頭疼、鼻塞、上半身疼。寒濕外束,肺氣上逆,則喘;濕邪彌漫,擾于心中,故心發煩,其人面黃而身不黃,為濕在上之候。正邪牙爭,陽氣向外,故發熱,脈大。腹中和為無病,故自能飲食,可知濕邪此時并未傳里。治宜宣散寒濕,通利氣機。如用瓜蒂為細末,搐鼻流出黃水,可使陽氣宣利,盤出在寒濕,則諸證可愈。

   [選注]

   《金匱要略心典》:“寒濕在上,則清陽被郁。身疼、頭痛、鼻塞者,濕上甚也;發熱、面黃、煩、喘者,陽上郁也;而脈大,則非沉細之比,腹和無病,則非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比。是其病不在腹中而在頭。療之者宜但治其頭而毌犯其腹。納藥鼻中,如瓜蒂散之屬,使黃水出則寒濕去而愈,不必服藥以傷其和也。”



20、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

   [詮解]

   本條是論述寒濕在表的證治。平素濕盛的人,又外感風寒濕邪,邪留肌肉,衛陽被郁,故見惡寒,發熱,無汗,身體疼痛劇烈,不得安靜等證。

   治以麻黃加術湯。麻黃湯散風寒濕邪,麻黃得白術,雖發汗而致過汗。白術得麻黃,能表里之濕,適合病情,取其微微汗出而解。如用火攻發汗,則大汗淋漓,風寒雖去,濕邪仍在,病不能除?;蚧馃醿裙?,濕熱相合,可能引起濕熱內郁這黃疸?;蚧馃醿仁?,迫血妄行,而為衄血等變證,應加注意。

   [選注]

   《醫宗金鑒》:“濕家外證,身痛甚者,羌活勝濕湯;內證發黃甚者,茵陳五苓散。若惟全身煩疼而不發黃者,則為外感寒濕,與麻黃加術湯發其汗,寒濕兩解也。慎不可以火攻之者,謂不可以火劫大發其汗,必致變也?!?/p>

   [病案舉例]

   單姓,女,37歲。時值初冬,因雨淋透衣襟,歸后即發熱惡寒,周身疼痛而重,少汗,頭痛如裹。脈浮而緊,苔白而滑。證屬風寒夾濕外侵,邪在太陽。治宜發汗解表,除濕散寒。主擬中術湯加味:麻黃6克,桂枝6克,杏仁10克,甘草4克,蒼術12克,生姜3片。大棗3枚。

   服藥4劑,汗出表解,身痛解除,癥狀消失。治用原方去麻黃、調和脾胃,注意飲食起居。(摘自《遼寧中醫雜志》9:18,198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重識葛根及相關方證——胡希恕經方醫學系列學習條文T031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精講一 概述
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金匱玉函要略述義
鼻塞,鼻炎,濕病。濕家,病有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
痙濕喝病脈證第二(1、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贞丰县| 伊宁市| 翁源县| 尖扎县| 绿春县| 潮州市| 景洪市| 云南省| 镇沅| 黄浦区| 清镇市| 宜兰县| 沧州市| 成武县| 喀喇沁旗| 闽侯县| 扎鲁特旗| 武山县| 固原市| 潢川县| 都匀市| 晋江市| 怀来县| 寿阳县| 芒康县| 永善县| 霍州市| 同德县| 墨竹工卡县| 盘锦市| 昆明市| 八宿县| 东乡县| 西城区| 湖口县| 嘉祥县| 电白县| 玛沁县| 铁力市| 宜春市|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