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肢
1 股骨頭壞死。驅寒、補腎,提升陽氣。必撥肛門,指頭全進才能摸到兩側有結節。前列腺,肝門里面也有隆起,壓下去,就起效。捏睪丸,補腎。
2 坐骨神經痛。按“肩宗帶”,有熱流往下的感覺。扎膽。
3 膝蓋疼。
1.積液——脾胃虛(扎天樞;揉小腿的脾經、胃經;點按或扎針解溪穴、內庭、公孫、隱白。從腹股溝、脾關、伏兔摸結節);
2.上下樓疼——腎(膝關節變形(腎、脾),上下樓痛。治腎用背部,揉八髎。),金匱腎氣丸;
3.小腸經疼——心臟(坐久了,站不起來,小腸經下絡到條口;揉心膝,腹股溝。開四關:雙合谷(肺),雙太沖(肝))還可按壓“三金穴”“心膝穴”。
4.肺主治節-----管膝蓋,治療表受風寒引起的膝蓋疼。節是節氣,跟節氣有關;節又是關節,人體的12個大關節。肩宗穴,治膝蓋疼,肩宗是肺經。
5.肝引起:由腰疼引起膝蓋疼,治療腰。
4 崴腳。 平衡療法,揉健側腳踝相對應的位置。
5 痛風。 一般痛在大腳趾。內側:肝經,用水火加震。
外側:脾經,用水火加坤。小腳趾與四指之間,是膽經,用水火加巽。水火既濟是消炎、止痛。因此,痛風,要辨別準確經絡所走的路線。
6 胳膊腫。 用梅花針,敲脾經,腫消失。腫消后仍痛,治心。
7 胳膊痛。 胳膊的下側疼,是心經的問題——吃速效救心丸五顆愈。鬧心疼,煩躁睡不著,也是心的問題。心于膽別通,同側膽經的小腿上會有黑色的瘀絡。疼7天,晚上煩躁無法入睡。發現同側膽經上有淤血。放血、立止。疼歸心;燥,心主燥。
8 網球肘 。形寒飲冷傷肺:網球肘,也有由于長期喝冷飲引起的。治療:(1)天樞點按(絡大腸),左邊治療左胳膊,右邊治療右胳膊??梢灾斡诖竽c經上的80%(2)按揉背部的大腸腧,治療剩下的20%。
9 腳氣。 脾濕,脾主四肢。
10 腳后跟疼。先查委中到承山是否有淤血。腳后跟疼久的,在風府穴會有硬結,揉開。
11 腳裂口。 是膽熱。董氏,在尺澤、委陽穴放血。
12 腿沉、腹脹。 二妙丸
13 扳機手、 拇指痛。還是肺的事,肺的寒涼,尤其是大腸的寒涼,影響到了筋,揉大腸腧。
四、綜合
1 缺鈣。 不能補鈣,是補不進去的。是因為腎虛導致脾胃功能下降,吸收不了鈣。腎氣虛,大小便會有問題,肝門收縮無力,閉不住尿。
2 疼痛。 不通則痛,不松則痛,不榮則痛。斜刺,順著肌肉纖維方向(直刺無效),得氣后,進入痛點。
3 重癥肌無力。 脾(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
4 牛皮癬。 癢源于心,要治小腸;肺主皮毛,還要治肺。上半身,用手三陽,以卯時為頂點,做等邊三角形。下半身,用足三陽,以辰時為頂點。
5 白癜風。情緒緊張,是腎引起的,驚恐傷腎。腎與肺別通,腎主志,腎虛,不想干活,悲觀。力氣從腎上來,用力過度傷腎,超過自己的體力去做事情,會表現為膀胱經沿線的問題。腎是氣動力源。老太太,頭疼了30年,就是治不好,是腎的問題。她是上班干活累了,頭疼起來,開始喝可樂能緩解。
6 陽瘤、陰瘤。 突出表面的,扎巽位,膽,屬于陽;不突出表面的,扎肝,震位,屬于陰。
7 神經性皮炎。 山澤通氣,加乾位
8 全身癢。 足臨泣(膽經):治帶脈,治心,放小指頭的血。癢,全身癢,放血在胳膊。
9 脾虛。 脾不好,治胃。(補脾益腸丸)。下三皇是脾經。
10 小孩不吃飯。 胳膊心包經上有黑瘀絡。點刺放血后,馬上覺得餓。——火不生土了。
11 氣堵中焦。點按“腎關、太溪、太沖”,委中放血。
12 睡不好,上身癢。 70多老太。虛證,以補為主,扶正祛邪。扶正:
引氣歸元,或臍針四正位。董氏:中小白、腎關與靈谷,大白輪換用。癢:上病下治,心膽別通,放膽經上的血。
13 長毛。 肺管衛氣,保護自身。胃氣不足,長毛保護自己:灸陽池、中脘。
14 魚鱗皮。 皮膚干燥如魚鱗,是肺寒。手法后兩腳冒涼氣。
五、常用藥藥性
1 六味地黃丸: 滋陰補腎,用于頭暈、耳鳴,腰膝酸軟,遺精盜汗。
2 補脾益腸丸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澀腸止瀉;治腹瀉、腹脹、腸鳴。
3 舒肝丸: 疏肝和胃,理氣止痛,用于肝郁氣滯,胸脅脹滿,胃脘疼痛,噪雜嘔吐,噯氣泛酸。
4 知柏地黃丸: 滋陰降火,用于陰虛火旺,潮熱盜汗。口干咽痛,耳鳴遺精,小便短赤。
5 金匱腎氣丸: 溫補腎陽,化氣行水,用于腎氣水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6 安宮牛黃丸: 清熱解毒,震驚開竅。用于熱病,邪入心包,高熱驚厥,神昏譫語,中風昏迷,腦炎、腦出血等
7 石斛夜光丸: 肝腎兩虧,陰虛火旺所致內障目暗,視物昏花。
8 二妙丸: 用于濕熱證。濕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下肢丹毒,白帶,陰囊濕癢。
9 龍膽瀉肝丸 :肝膽濕熱所致的頭暈目赤,耳鳴耳聾,耳腫疼痛,脅痛口苦。
10 黃連羊肝丸: 瀉火明目,用于肝火旺盛,目赤腫痛,視物昏暗,羞明流淚。
11 附子理中丸: 養胃止痛,腹痛腹瀉,惡心嘔吐,溫中健脾、脘腹冷痛
12 桂附地黃丸: 溫補腎陽。用于腎陽不足,腰膝痠冷,小便不利或反多,
痰飲喘咳。
13 平肝舒絡丸 :平肝疏絡,活血祛風。本品用于肝氣郁結、經絡不疏引起的胸脅
脹痛、肩背串痛、手足麻木、筋脈拘攣。
14 麻仁潤腸丸: 潤腸通便,用于腸胃積熱,胸腹脹滿,大便密結。
六、內經理論
1 疾病所屬
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諸氣膹郁,皆屬于肺;
諸寒收引,皆屬于腎。
2 勞傷
久行傷筋,勞于肝;
久視傷血,勞于心;
久坐傷肉,勞于脾;
久臥傷氣,勞于肺;
久立傷骨,勞于腎。
3 邪氣聚集
肝上有邪,沉于兩腋;
心肺有邪,沉于兩肘;
脾上有邪,沉于兩髀;
腎上有邪,沉于腘窩。
4 別通理論 (手足別通,臟腑別通)
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陰脾經,
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陰肺經;
手陽明大腸經與足厥陰肝經,
足陽明胃經與手厥陰心包經;
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陰腎經,
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陰心經。
5 情志所勝
怒勝思,恐勝喜,思勝恐,悲勝怒,喜勝憂
6 津液
淚(肝)、汗(心)、涎(脾)、涕(肺)、唾(唾)
7 熱證表現
肝上有熱,左頰先赤;肺上有熱,右頰先赤;脾上有熱,鼻頭先赤;心上有熱,額頭先赤;腎上有熱,兩頤先赤。
8 情志所傷
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
9 五臟開竅
肺與大腸相絡屬,其華在毛,其充在皮,開竅于鼻;
脾與胃相絡屬,其華在唇,其充在肌,開竅于口;
心與小腸相絡屬,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開竅于舌;
肝與膽相絡屬,其華在爪,其充在筋,開竅于目;
腎與膀胱相絡屬,其華在發,其充在骨,開竅于耳和二陰。
10 肝、心虛實。
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心氣虛則悲,實則笑。